导读:本文包含了喷雾碰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柴油,特性,喷油,多维,液相,油膜,冲量。
喷雾碰壁论文文献综述
杜巍,张乾坤,侯金赤,李萌[1](2019)在《不同喷油压力RP-3航空煤油、柴油碰壁喷雾着火和燃烧特性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直径0.22mm的单孔喷嘴高压共轨喷油器,以喷油器油量标定数据及控制参数为基础,采用高速相机成像技术在定容燃烧室内在等喷油量变喷油压力的前提下测量了着火点、着火滞燃期、燃烧持续期、火焰面积(AF)和火焰自然发光强度(SINL)的变化规律,对比研究了RP-3航空煤油、柴油碰壁喷雾的着火和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在低喷油压力下着火点分布在离壁面较远的区域,在较高喷油压力下着火点位于壁面上,距喷油器中心线的距离随喷油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且RP-3航空煤油着火点距喷油器的距离比柴油更远。随着喷油压力的增加,RP-3航空煤油碰壁喷雾火焰的着火滞燃期先降低后增加,柴油碰壁喷雾火焰的着火滞燃期不断降低,且RP-3航空煤油具有更短的着火滞燃期。燃烧持续期随喷油压力的增加而降低,RP-3航空煤油的燃烧持续期比柴油短。喷油压力越高,火焰面积(AF)和自然发光强度(SINL)的变化速率越高,而AF和SINL的最大值及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越小。与柴油相比,RP-3航空煤油的AF、SINL具有更高的变化速率,且AF、SINL的峰值更高,达到峰值的时间更短。(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杜巍,张乾坤,安一峰[2](2019)在《喷孔直径对喷雾碰壁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单孔喷嘴高压共轨喷油器,以喷油器油量标定数据及控制参数为基础,在定容燃烧弹上,采用纹影和高速相机成像技术,在等喷油量变喷孔直径的前提下,测量了液相碰壁喷雾的半径(liquid-phase impingement spray radius,RL)、高度(liquid-phase impingement spray height,HL)、面积(liquid-phase impingement spray area,AL)和气相碰壁喷雾的半径(vapor-phase impingement spray radius,RV)、高度(vapor-phase impingement spray height,HV)、面积(vapor-phase impingement spray area,AV)参数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喷油结束时刻及喷油结束之后的碰壁喷雾特性。结果表明:在定油量条件下,喷雾喷油结束之前的增长速率高于喷油结束之后。喷孔直径越大,喷雾扩散速率越大,喷油持续期越短,但喷油结束之后RV的扩散速率与孔径关系不大。喷油结束时刻,随着喷孔直径的增加,RL、RV、HV、AV、纯气相面积(pure vapor-phase impingement spray area,APV)不断降低,HL、AL不断增加。除此之外,RV与RL相近,而HV远大于HL。(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杜巍,侯金赤,安一峰[3](2019)在《壁面温度对柴油喷雾碰壁质量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VLFIRE软件建立柴油喷雾及碰壁仿真计算模型,以定容燃烧弹中喷雾碰壁试验得出的数据为基础对模型进行标定与校核,然后对不同壁面温度条件下的喷雾碰壁特性进行仿真计算,得出了不同壁面温度时燃油的气相、液相和附壁油膜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喷雾碰壁之前,液相质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碰壁之后,液相质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壁面温度对空间液相质量的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影响不大;随着壁面温度升高,喷油结束之前气相质量随时间增加的速率稍有增加,而喷油结束之后气相质量随时间增加的速率明显增加,附壁油膜达到最大质量的变化速率降低,达到最大质量后,附壁油膜随时间减小的速率增加.(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蓝天凯,黄荣华,黄胜,杨震寰,李志鹏[4](2019)在《不同湿壁条件下喷雾碰壁燃烧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定容燃烧弹试验装置,分别改变定容弹燃烧室内充气密度及喷油孔直径获得不同的湿壁条件,充气密度及喷孔直径范围分别为7.5~15.0kg/m~3及0.11~0.22mm,采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研究了不同湿壁条件对喷雾碰壁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燃烧滞燃期随充气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并且随着湿壁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滞燃期受充气密度的影响更显着。而在给定的高喷油压力高进气密度条件下,不同喷孔直径下的喷雾雾化效果都十分良好,喷雾着火主要受化学准备时间影响,滞燃期的波动不大。随着湿壁程度的加重,喷雾燃烧更晚进入高温着火阶段,后燃现象加重,燃烧持续期增长,碳烟的生成量急剧增多。(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苏蒙,张欣,张纪宝[5](2018)在《柴油碰壁喷雾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柴油在不同喷射和环境条件下的碰壁喷雾特性,包括喷射压力、环境压力、碰壁距离、壁面温度和壁面表面粗糙度。通过试验获得了碰壁后油束铺展半径(R_W)和卷吸高度(H_W)的数据,评估了各个参数对R_W和H_W的影响。其中,喷射压力对RW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环境压力,碰壁距离的影响最小;对H_W影响最明显的因素仍然是喷射压力,其次是碰壁距离,环境压力的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车用发动机》期刊2018年03期)
蓝天凯[6](2018)在《定容弹内柴油喷雾碰壁及燃烧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种类繁多,其中高原地区分布较为广泛。近年来,在我国高原地区上柴油机的使用日益增多。柴油机在高原地区运行工作时,进气密度降低,喷雾贯穿距增大,容易导致喷雾碰壁甚至液相燃油湿壁的情况,从而导致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功率下降、油耗增加、热负荷加重及排放恶化等不良现象。针对上述情况,研究柴油喷雾的碰壁特性,分析其对喷雾燃烧过程的影响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定容燃烧弹试验平台,采用预混燃烧的方式在定容燃烧弹内构建类似柴油机上止点附近的热力环境,通过多种光学测量方法对燃油喷雾的发展过程进行拍摄捕捉,并针对不同过程中关注的特性参数采用相应的图片处理方法进行测量分析,探究燃油喷雾的碰壁对燃烧过程的影响规律。首先,依照车用柴油机的主要运行参数,选用0~4500m中6个具有代表性的海拔高度条件,探究燃油喷雾在不同海拔高度下的液相贯穿及着火特性。结果表明,当海拔高度上升至3000m时,喷雾发展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液相燃油湿壁现象,喷雾滞燃期大幅延长,并且在4500m海拔高度下,喷雾着火点贴近壁面,出现了燃油喷雾附壁燃烧的现象。随后,从改变燃烧室热力环境和喷油策略两个角度入手,通过改变定容燃烧弹充气密度及喷孔直径两个参数得到不同的喷雾湿壁条件工况,选取充气密度变化范围为7.5~15kg/m~3、喷孔直径0.11~0.22mm,通过对各工况下的喷雾燃烧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湿壁条件对喷雾碰壁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充气密度的下降会导致滞燃期延长,并且随着湿壁程度的加重,滞燃期进一步延后;喷雾着火点位于壁面上的喷雾扩散区,燃烧持续期缩短,放热率升高,碳烟的排放量增多。而在本文高温、高喷油压力及高充气密度的试验条件下,各喷孔直径下的喷雾雾化效果都能在短时间达到物理混合条件,喷孔直径和湿壁程度变化对喷雾滞燃期没有带来显着影响;另外在燃烧过程中,碳烟的生成和氧化速度都随喷孔直径增大而增大,碳烟排放没有随湿壁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增多,但喷雾燃烧的径向贯穿距离有所增大。而在相同喷油速率的条件下,随着湿壁程度的加重,后燃现象严重,喷雾燃烧过程中的碳烟量急剧增多,并且在燃烧结束后的碳烟残留量也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延志[7](2017)在《燃油喷雾碰壁和油膜运动及蒸发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燃机中的喷雾碰壁过程,以及附壁油膜运动和蒸发等特性显着影响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本文以内燃机中的喷雾碰壁过程为研究背景,构建了适用于内燃机条件下的喷雾碰壁、油膜形成、油膜运动及蒸发和油膜分离等相关模型。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柴油预混冲量压燃(PCCI)发动机的运行工况建立了一个新的喷雾碰壁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壁面干燥及湿润的情况:壁面干燥时碰壁机理包括沉积与飞溅;当壁面上存在油膜时,碰壁机理包括附着、反弹、铺展以及飞溅。干燥壁面不同机理间的转化临界值考虑了壁面粗糙度的影响,且粗糙度的范围包含了活塞壁面的典型值;对湿润壁面,不同碰壁机理间的转化临界值考虑了油膜厚度的影响。同时对飞溅产生二次液滴的特性进行了升级。通过与大量基础实验的对比发现,新模型比之前模型能更好地再现实验结果。最后,耦合了新模型的KIVA-3V程序用来预测一台PCCI柴油发动机的燃烧与排放特性;同时研究了喷射时刻对于喷雾碰壁以及燃油/空气混合过程的影响。(2)根据喷雾碰壁的实验结果建立了一个新的飞溅质量比例经验公式。通过与大量实验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新公式可以较原有模型更加准确地预测油膜附壁量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新模型于KIVA-3V程序,在定容弹里系统地研究了在PCCI发动机早喷工况下环境温度和密度、喷孔直径和喷射压力、碰壁距离以及燃油喷射量对油膜附壁量的影响。最后根据量纲分析以及幂次律尺度方法,分别在常温以及高温条件下建立了油膜附壁量的无量纲预测公式。(3)建立了一个改进的基于拉格朗日型的油膜运动、传热和蒸发模型。在油膜运动方面,改进的模型采用了一个分布均匀的动量源项来描述液滴/油膜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考虑了沉积液滴由于变形而产生的粘性耗散对油膜运动的影响。在传热蒸发方面,考虑了变密度湍流流动对于气体/壁面间传热的影响,并通过传热传质的类比来考虑刘易斯数的变化对于传质系数的影响。结果显示,改进的模型较原有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发动机类似工况下喷雾碰壁过程中油膜的运动、传热和蒸发特性。(4)对喷雾碰壁过程中附壁油膜在拐角处分离破碎特性进行数值模拟以及实验方面的研究。首先建立了一个新的油膜分离破碎模型。同时,为了验证新模型以及深入地理解喷雾碰壁过程中附壁油膜在拐角处分离及破碎特性,实验探索了喷射压力、碰壁距离和拐角角度对于碰壁喷雾演变过程和拐角后油膜运动特性的影响,并测量了破碎产生的分离液滴的粒径分布特性。此外,将新的油膜分离破碎模型加入到KIVA-3V中,并通过与上述实验结果的对比来检测新模型的准确性,并与之前经典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提出的新模型可以更为准确地再现各种工况下喷雾碰壁过程中油膜在拐角处的分离及破碎特性。(5)建立了一个改进的离散多组分准维油膜蒸发模型。改进的模型包括叁个子模型:液相、气相以及气液平衡相。液相子模型采用了一个高次多项式来描述液相内的温度以及组分质量分数分布;气相子模型通过采用Chilton-Colburn类比来考虑刘易斯数的变化对于传质系数的影响;气液平衡相则考虑真实气体行为对于气液平衡相的影响。首先系统探索了应用广泛的线性温度模型的误差分布;同时基于改进的准维模型,探讨了油膜内部热量以及质量扩散对于蒸发过程的影响。最后,将改进的准维、线性温度以及一维油膜蒸发模型加入到KIVA-3V中,研究柴油油膜在后台阶流以及发动机中的蒸发历程并系统比较不同模型的计算精度与效率。结果表明,改进的准维模型同时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与效率。(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11-24)
张凯[8](2017)在《柴油喷雾碰壁附着特性及速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柴油喷雾充分雾化有助于充分燃烧,因此有助于减少能耗和碳烟排放。由于近几年柴油发动机的燃烧室体积不断减小,柴油喷雾碰壁是不可避免发生的现象。近年来研究人员将目光逐渐转向柴油喷雾碰壁特性的研究。研究人员针对缸内环境压力、喷射压力、冲击距离、冲击角度等因素影响柴油喷雾碰壁的浓度分布特性和速度特性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国内对柴油喷雾碰壁喷雾附着特性的研究较少,且对其速度特性的研究缺乏数据支持。柴油喷雾颗粒碰壁后在壁面上形成液体膜能够导致柴油不完全燃烧,导致能耗和排放增加。而且,柴油喷雾碰壁后的速度能够反映喷雾的动量大小。柴油喷雾碰壁后沿圆盘半径方向扩散越远或沿喷嘴轴方向扩散的高度越高代表喷雾雾化越充分。因此,本文研究柴油喷雾碰壁的附着特性及其速度特性。本文通过定容器模拟试验测量附着于壁面的燃料质量以说明碰壁喷雾的基本附着特性。本文运用配套软件PIV的高速摄像机能够捕获柴油喷雾并将其处理为连续的喷雾图像,运用MATLAB程序将连续喷雾图像处理为连续速度数据。根据所得速度数据分析碰壁喷雾的速度特性。本试验研究不同圆盘直径、不同喷射压力、不同缸内环境压力、不同冲击距离、不同冲击角度和不同喷嘴直径等条件下柴油喷雾碰壁的附着特性以及速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附着燃料量受冲击距离的影响。燃料附着率与盘径有直接关系。燃料附着率与喷射压力成反比关系。冲击角度为20度时,碰壁喷雾速度比垂直碰撞时的喷雾速度大。缸内环境压力或喷射压力增大越大,碰壁喷雾的上部区域(H>2mm)的速度越大,且喷雾径向扩散距离越大。喷嘴直径越小,稳态最大速度越大,且喷雾径向扩散距离越大。本文所研究的单孔和未蒸发条件下的柴油喷雾碰壁的特性都是研究真实发动机内柴油喷雾碰壁的各种特性的基础,能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及理论依据,也为企业设计制造提供有力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7-04-15)
任德杰[9](2016)在《液滴和喷雾碰壁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缸内直喷内燃机,由于液滴蒸发时间有限,液体燃料易撞击在气缸壁或活塞壁上,在其表面留下沉积油膜,因此喷雾碰壁过程对混合气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一般而言,从燃料喷射到着火所留给附壁燃料的蒸发时间极其短。在附壁燃料附近形成一个富燃料区,此区域为碳烟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深入理解喷雾碰壁过程对于降低内燃机排放、提高经济性至关重要。首先,本文搭建了单液滴碰壁蒸发实验台,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液滴碰壁及蒸发现象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发现在低壁温条件下,随壁面温度升高,碰壁液滴的蒸发时间逐渐减少,并且随着壁面温度的升高,液滴的温升速率显着加快。在相同壁面温度、不同We数情况下,液滴蒸发时间差别很小。液滴在大粗糙度壁面上的蒸发时间略小于小粗糙度的壁面。但是液滴蒸发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通过对比水和乙醇的蒸发历程发现,乙醇液滴的蒸发速率明显大于水。在中等壁温条件下,随壁面温度升高液滴与壁面的传热加强,碰壁后初始阶段生成气泡以及气泡发展破裂的速度迅速增加,而中小气泡的形成减弱。在高壁温条件下,随壁温的升高,生成气膜的速度不断加快,气膜对液滴的向上托起作用逐渐增大,生成球形液滴稳定性逐渐加强。但是由于快速蒸发生成的气体在水平方向的推动作用,球形液滴在水平面上始终具有较强的运动趋势。其次,进行了喷雾碰撞壁面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喷油器与壁面的碰撞距离,附壁油膜明显减少,燃油雾化程度增强;加大壁面的倾斜角度,燃油碰壁后,卷吸高度有所增加,且碰壁长度显着增加,有助于附壁油膜的蒸发;升高壁面温度,直接促进了碰壁油膜的蒸发,对减少附壁油膜量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4-30)
刘建新,鲍贯阳,杜慧勇,王站成,徐斌[10](2016)在《酸化油生物柴油喷雾碰壁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酸化油生物柴油作为农用柴油机代用燃料的可行性,本文利用喷雾碰壁试验台对酸化油生物柴油碰壁现象进行可视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酸化油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随酸化油生物柴油所占比重的增加,混合燃料碰壁后扩散直径和卷吸高度都相应增加;随喷油压力的提高,混合燃料碰壁后反弹体积相对增大,雾化效果增强;随着环境背压的增加,混合燃料喷雾油束头部扩散度增大,混合燃料碰壁后扩散直径和卷吸高度都有所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喷雾碰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单孔喷嘴高压共轨喷油器,以喷油器油量标定数据及控制参数为基础,在定容燃烧弹上,采用纹影和高速相机成像技术,在等喷油量变喷孔直径的前提下,测量了液相碰壁喷雾的半径(liquid-phase impingement spray radius,RL)、高度(liquid-phase impingement spray height,HL)、面积(liquid-phase impingement spray area,AL)和气相碰壁喷雾的半径(vapor-phase impingement spray radius,RV)、高度(vapor-phase impingement spray height,HV)、面积(vapor-phase impingement spray area,AV)参数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喷油结束时刻及喷油结束之后的碰壁喷雾特性。结果表明:在定油量条件下,喷雾喷油结束之前的增长速率高于喷油结束之后。喷孔直径越大,喷雾扩散速率越大,喷油持续期越短,但喷油结束之后RV的扩散速率与孔径关系不大。喷油结束时刻,随着喷孔直径的增加,RL、RV、HV、AV、纯气相面积(pure vapor-phase impingement spray area,APV)不断降低,HL、AL不断增加。除此之外,RV与RL相近,而HV远大于H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喷雾碰壁论文参考文献
[1].杜巍,张乾坤,侯金赤,李萌.不同喷油压力RP-3航空煤油、柴油碰壁喷雾着火和燃烧特性的对比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9
[2].杜巍,张乾坤,安一峰.喷孔直径对喷雾碰壁特性的影响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9
[3].杜巍,侯金赤,安一峰.壁面温度对柴油喷雾碰壁质量分布的影响[J].内燃机学报.2019
[4].蓝天凯,黄荣华,黄胜,杨震寰,李志鹏.不同湿壁条件下喷雾碰壁燃烧过程分析[J].内燃机工程.2019
[5].苏蒙,张欣,张纪宝.柴油碰壁喷雾特性试验研究[J].车用发动机.2018
[6].蓝天凯.定容弹内柴油喷雾碰壁及燃烧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7].张延志.燃油喷雾碰壁和油膜运动及蒸发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8].张凯.柴油喷雾碰壁附着特性及速度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
[9].任德杰.液滴和喷雾碰壁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10].刘建新,鲍贯阳,杜慧勇,王站成,徐斌.酸化油生物柴油喷雾碰壁实验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