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循环发动机论文_张万旋,翟一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循环发动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发动机,可调,算法,核心,模式,风扇,声速。

变循环发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张万旋,翟一帆[1](2019)在《膨胀循环发动机全局快速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型氢氧膨胀循环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基于AMESim建立部件级模型,采取调节氢、氧涡轮旁通阀开度来调节发动机推力、混合比的控制方案实现变推力调节。针对膨胀循环发动机非线性、时变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使用系统辨识手段建立设计点的双输入双输出二阶状态空间模型。利用辨识得到的模型设计全局快速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以部件级发动机模型为控制对象进行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动态特性良好,响应迅速,无静差。(本文来源于《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邓晨,薛薇,郑孟伟,李子亮,叶莺樱[2](2019)在《大推力氢氧补燃循环发动机故障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推力氢氧补燃循环发动机,使用模块化故障仿真方法,对发动机多种典型故障进行了仿真研究,为建立液体火箭发动机健康监控系统奠定了基础;首先,介绍了大推力氢氧补燃循环发动机的系统组成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其次,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构建了发动机系统主要部件的模块库,并根据发动机结构和工作过程,建立了氢氧补燃循环发动机的整体仿真模型;最后,仿真分析了发动机的多种典型故障,并利用Matlab的GUI工具搭建了可视化界面,实现了操作和实现方式的人性化。(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9年11期)

丁朝霞,谷彬,赵龙波,郝旺[3](2019)在《带核心机驱动风扇级的变循环发动机总体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常规发动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变循环的发动机前、后涵道引射器模型,建立了带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DFS)的变循环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及非线性方程组,深入研究了带CDFS的变循环发动机主要设计参数的匹配规律,并在一定控制规律下给出了性能计算流程。通过性能仿真分析了此类发动机的高度-速度特性和节流特性,并根据性能分析结果提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表明,带CDFS的变循环发动机在单、双外涵模式下有完全不同的特性,双外涵模式不适合在高空大马赫数状态下开加力使用。另外,还给出了保证地面起动安全性的模态转换点。(本文来源于《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吴继平,谭建国,陈健,张紫豪[4](2019)在《火箭-双燃烧室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近年来获得了广泛关注,本文提出一种以基于火箭发动机和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的多模态火箭-双燃烧室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作为飞行器的动力系统,并进行了性能分析研究。该飞行器在海拔10 km左右高度以0.8马赫的速度投放,在重力和发动机推力的联合作用下,能够在海拔5~8 km处加速到2马赫;然后加速爬升进入临近空间,发动机工作在引射亚燃或者双燃烧室亚燃模态下。可以根据实际选择高推重比、较低推进剂比冲效率的引射亚燃模态,或是较低推重比、高推进剂比冲效率的双燃烧室亚燃模态。最终飞行器加速到6马赫(26 km),进入双燃室超燃模态。针对空中发射模式和地面发射模式进行了轨道优化,仿真结果表明:在加速爬升到6马赫(26 km)的过程中,空中发射模式相比较地面发射模式可以节省37%的推进剂;空中发射模式存在一个负的最优初始飞行角度使得剩余质量与初始质量的比值达到最大。(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周楠[5](2019)在《变循环发动机调节高导和低导方案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选取相同的结构形式(除高低压涡轮结构外)、压缩部件设计参数和控制规律情况下,分别匹配了可调高压涡轮导向器和可调低压涡轮导向器两种总体方案,开展这两种方案的性能对比研究,并对亚巡点开展了进一步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上述约束条件下,两种方案在不同的典型工况点各有优势,需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选取方案。(本文来源于《内燃机与配件》期刊2019年17期)

解俊琪,贾志刚,袁善虎[6](2019)在《变循环发动机调节机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循环发动机是指通过改变、调节发动机的一些部件的几何形状、尺寸或者位置,来实现不同热力循环的燃气涡轮发动机。要实现上述定义中的"改变""调节"功能,则需要采用相关的调节机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期刊2019年04期)

何凤林,李秋红,陈尚晰[7](2019)在《基于改进NS-SOMA的变循环发动机解耦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XTE76变循环发动机的控制结构问题,研究了2分块之间进行解耦的控制方法。基于内模原理,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结构,以无超调快速跟踪和耦合抑制为目标,提出了改进的非支配序自组织迁移(NS-SOMA)多目标优化算法,在每代中按照与领导者的欧式距离均匀选择粒子进行迁移,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和精度,以此优化控制器参数,有效抑制了分块之间的耦合。同时研究了变循环发动机不分块的3变量控制方法,直接通过多目标优化抑制回路之间的耦合效应。在某型变循环发动机部件级模型上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不分块结构优于其他2种结构,相比分块控制结构,引起的最大耦合降低了30%,说明多变量综合控制更能充分利用现代控制理论解决回路之间的耦合问题。(本文来源于《航空发动机》期刊2019年04期)

王斌,肖翼,刘锋[8](2019)在《从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看未来航空发动机控制技术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单变量控制发展到多变量控制、由机械液压式控制发展到数字式电子控制、由独立控制发展到飞发综合控制、由集中式控制发展到分布式控制的过程。随着自适应循环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将有力促进新技术、新方法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中的应用,一些先进控制技术将有所突破或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期刊2019年03期)

王晏妮,李理光,康哲,胡宗杰[9](2019)在《基于CompactRIO的内燃兰金循环发动机节气门闭环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均质压燃技术的内燃兰金循环发动机具有高热效率以及优良的排放性能,是未来发动机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其工作负荷和缸内燃烧的程度与进气量以及进气中氧气的浓度息息相关,进气流量、进气压力、进气中氧浓度的稳定性对于发动机运行时的边界条件控制非常重要。基于CompactRIO平台,建立了电子节气门的控制模型,利用LabVIEW开发出3种控制算法:插值算法、PID算法和分段PID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在3种控制算法中,分段PID算法上升时间最短,超调量小,无稳态误差,能使节气门迅速达到目标开度并保持稳定开度,抖动小,对于内燃兰金循环发动机均质压燃过程稳定地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谷彬,李美金,余秋霞,丁朝霞[10](2019)在《变循环发动机核心机稳态性能计算模型修正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搭建的变循环发动机核心机稳态性能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差距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该计算模型的修正方法。即先利用试验数据算出核心机性能参数,选择在模型中作为独立变量的参数代入计算模型,然后换用与这些参数有相关性的修正因子作为模型方程组的独立变量,通过修正因子在模型中的迭代求解实现性能模型的修正。修正前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最大相差约10%,修正后两者偏差在1%以内,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工程实用性。(本文来源于《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变循环发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大推力氢氧补燃循环发动机,使用模块化故障仿真方法,对发动机多种典型故障进行了仿真研究,为建立液体火箭发动机健康监控系统奠定了基础;首先,介绍了大推力氢氧补燃循环发动机的系统组成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其次,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构建了发动机系统主要部件的模块库,并根据发动机结构和工作过程,建立了氢氧补燃循环发动机的整体仿真模型;最后,仿真分析了发动机的多种典型故障,并利用Matlab的GUI工具搭建了可视化界面,实现了操作和实现方式的人性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循环发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万旋,翟一帆.膨胀循环发动机全局快速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9

[2].邓晨,薛薇,郑孟伟,李子亮,叶莺樱.大推力氢氧补燃循环发动机故障仿真[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9

[3].丁朝霞,谷彬,赵龙波,郝旺.带核心机驱动风扇级的变循环发动机总体性能研究[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9

[4].吴继平,谭建国,陈健,张紫豪.火箭-双燃烧室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概念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9

[5].周楠.变循环发动机调节高导和低导方案对比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

[6].解俊琪,贾志刚,袁善虎.变循环发动机调节机构研究现状[J].航空动力.2019

[7].何凤林,李秋红,陈尚晰.基于改进NS-SOMA的变循环发动机解耦控制方法[J].航空发动机.2019

[8].王斌,肖翼,刘锋.从自适应循环发动机看未来航空发动机控制技术发展[J].航空动力.2019

[9].王晏妮,李理光,康哲,胡宗杰.基于CompactRIO的内燃兰金循环发动机节气门闭环控制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9

[10].谷彬,李美金,余秋霞,丁朝霞.变循环发动机核心机稳态性能计算模型修正方法[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性能数值模...1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结构及工作模...面对变循环发动机技术的军事需求1变循环发动机结构示意图Fig....11 常规涡扇和变循环发动机性能...4变循环发动机局部结构简图Fig...

标签:;  ;  ;  ;  ;  ;  ;  

变循环发动机论文_张万旋,翟一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