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与实践路径探析论文

孙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与实践路径探析论文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表述,为更加深入的认知与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实践路径以及战略目标提供了新的研究依据,为解决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是对国家关系的创新性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需要中国恪守原则,坚定理念,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协同发力,共同参与。

关键词:十九大;理论渊源;实践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外交活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自理念的提出至党的十九大召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赋予了新的内涵、原则与规定,使其成为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每一个思想的提出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推理与演绎,每一个理论,都是一个群体在前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塑造与发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环节,追根溯源,其主要缘起于三个方面,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体的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外交思想。

用染色序列对P进行着色,实际上是对m(2n+1)+2n-1条边进行着色,而图4中色集合的个数有个,根据上述染色算法,当k是奇数时,有当k是偶数时,有因此恒成立,此时求得最小的整数k满足⎤。

(一)滋养土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基因,对中国人的处事原则与交往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合,最早出自《墨子·尚同中》,在“和合”一词最初的意义中,便包含了和平、和谐、契合等精髓与内涵。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与文化便独具一格,自成体系,对中国的社会治理与对外政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尼赫鲁时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平发展道路等,都离不开“和合”思想的影响与浸润。

2.3.4 避免在车内吸烟。据测试每只香烟中苯与甲苯的散发量可达200 μg。在车内抽一支烟就可以让车内空气质量超标。如果在车内抽烟的时候开空调,烟尘会进入空调管路系统并附着在管道内壁,时间久了车内就会有难闻的气味,清洗空调系统都很难去除。

同样,作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深受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2]“以和为贵”、“天下太平”等理念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甚至可以说植根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和合”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土壤。

在烟囱施工中,砌筑是主要的工序。在砌筑中需要先搭设一个操作平台,供工人操作、堆料等。而且在烟囱升高后,需要操作平台不断地跟随上升。为此,在烟囱筒壁内侧每隔1.2 m留脚手眼,用4根Φ 48 mm钢管伸入脚手眼作为平台支撑横杆,在横杆上满铺5 cm脚手板作为操作平台。要求杆件、脚手板安装可靠牢固,不用时方便拆卸。

纵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局部冲突与恐怖主义等问题依然使世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以其独有的“和合”思想,为人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3]“和合”思想的核心与精髓也囊括在其中,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与扩展提供了文化涵养。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体思想的重要论述

关于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有讨论,并且有着独到的论述与见解。在马克思看来,共同体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而国家共同体与政治共同体都属于虚假共同体的表现形式。所谓的虚假共同体并没有办法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当资本主义私有制被彻底消灭,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以后,所谓的国家共同体将不复存在,每个人将会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这种真正满足人类需要的共同体才能摆脱虚假共同体的桎梏,成为真正自由的人类共同体。

3.和平发展道路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理论支撑

(三)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在我国外交实践中的表现,同样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长期作为中国的外交原则,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在世界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逐渐成为各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曾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4]在此基础上,我国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在传播和平、和谐话语的同时,也规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的前提,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5]这是中国外交思想在新时代的发扬,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提供的中国方案。

二、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对国家关系的创新性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各国要追求平等,求同存异,在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为各国的发展提供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推动人类与世界的发展进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也将以身作则,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坚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国际交往新路径: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

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论断,再到后来的和平发展道路以及现在我国所奉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和平与和谐一直对我国外交思想产生着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成为了我国处理外交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亦始终遵循着这样的原则。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6]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然而,与世界局势总体安全并存的是不断地局部冲突与动荡,新世纪泛起的恐怖主义以及各种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冲突与矛盾、对抗与战争仍然散布在世界各地,对此,唯有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才能彻底解决地区争端,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文明多彩多样,文明之间的矛盾需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双边或多边对话来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双方利益最大化,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

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7]自此以后,中国一直奉行不结盟政策,同样,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之一。从历史上来看,结盟,尤其是军事同盟更有可能引发军事冲突甚至战争,一战与二战都形成了相互对立的军事同盟,最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殷鉴不远,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结伴实现发展更有利于实现共赢,避免冲突,促进各国繁荣发展。

(二)文明互鉴新模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礼记·中庸》,其原文是: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曾经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借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8]隐喻中法关系,指出中国梦是法国的机遇,法国梦也是中国的机遇。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9]

对于支撑机构展开运动学仿真,可以验证机构展开的可靠性。模块化可展开抛物柱面天线支撑机构多采用重复单元模块,且基本单元模块的肋单元机构相同,关键部件杆长不同。通过对基本单元模块的仿真,可以得到肋单元滑块位移角度变化关系参数曲线。在进行整机运动学仿真的时候,可以去除部分辅助加强机构,在不影响整机展开可靠性的情况下,可以得到主要形成天线型面支撑点的运动轨迹,为地面试验提供参数设计依据[9-10]。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以合作共赢为核心,进一步拓展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提出“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12]这是基于中国发展的考量,也是针对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世界各国应当共同应对风险与挑战,共享发展成果,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坚定不移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与延伸,使得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平等协商、合作共赢、携手发展的代名词,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与准绳。在为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态度提供借鉴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矛盾与地区争端提供了新的理念。

三、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的实践路径与成长机制

中国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与口号上,同时也将其作为自己对外交往的原则与指导思想。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迄今,中国已经接手和建设了蒙内铁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亚天然气管线项目等多个项目,给各国经济发展带去了新的动力与增长点,提高了沿线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战略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实践,同样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充分展现。中国的这一举措也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东方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实践了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诺言。

基层培育体系建设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针对培育体系中的一些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基层体系建设。

(一)中国始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起者与践行者

对于中国来讲,要坚守原则与底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以实际行动打消某些国家对于中国的质疑。立足自身,放眼世界,中国仍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机制保障

创建于1951年的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哈电电机”)被誉为生产中、大、巨型发电设备的“共和国长子”,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从自力更生满足国家对电力装备的基本需求,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路砥砺前行,不断攀登,直至登顶行业技术制高点。她用60多年的创新发展,演绎着发电装备业的一个又一个传奇,用中国装备“装备”着中国,同时也“装备”着世界。

将现代教育技术用于物理实验,可模拟仿真物理实验,它适用于模拟受技术、设备、条件限制的实验;帮助分析物理过程和现象,辅助理论学习;巧妙揭示物理规律,增加课堂信息量;采集、处理实验数据等。又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化学实验效率;将实验中无法观测到的微观结构与现象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对有毒、危险性大、污染严重的化学实验的模拟等。在电工类、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应用更为广泛。在巨大建筑工程类等难以实现的场景,可以进行模拟、仿真等试验、实践等操作。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强调,中国必须真正独立自主,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经提出即引起反响,并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得到许多亚洲国家的认同,逐渐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要论断,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直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11]

经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与实践,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理论,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者,集聚着世界各国的目光,中国要以自身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迄今已40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等等战略举措都需要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此,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2.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内生动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新型国际关系,“新”在合作共赢。强调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日益紧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世界市场日益扩大,各国之间的利益牵绊随之加深。面对风险与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回到隔绝于世界的自我封闭状态,各国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才是应对之道。

文明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的成长进步并非只有称霸一条路可以走。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才是世界人民的主流思想,是契合时代主题的中国理念。同样,即便是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也不意味着冲突与对抗,“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10]携手并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道并行而不相悖即是此理。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愈加突出,中美贸易摩擦仍未完全解决,我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1]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在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为解决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所提供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理念。一方面,着眼于中国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为中国发展提供适合自己的国家战略,能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另一方面,立足于世界高度,为世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供最恰当的中国理念与中国色彩,展现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全州建立测报员+技术员、技术员+片区烟农的二级预警平台,结合该病发生历史以及当年气象指标变化情况,精准预测该病发生的时间段,并逐级及时发布该病预测预报信息,及早组织烟农和烟农专业合作社做好预防准备。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期望,也是世界人民的愿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坚持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为实现共赢与共同发展而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这一内涵的延伸与发展。

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展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立场,让世界各国更加明确中国不称霸、不结盟的政策。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领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大国,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世界各国才能增进互信、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中,携手并进,同舟共济,共享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针对深入改革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所提出的国家战略,也是着眼于当前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现实,着眼于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而提出的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需要中国恪守原则,坚定理念,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协同发力,共同参与。

(二)世界各国应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而团结奋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世界大势,着眼于人类未来所提出的战略思想。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决不是一国的工作与任务,而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是各国实现自身进步,推动世界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各国应当联起手来,为人类的未来团结奋进。

1.扩展世界各国的合作领域与范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浪潮已经不可避免地对世界各国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世界各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和新兴市场,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使得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国际分工也愈发明显,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优化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组合与配置,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它增多了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如经济增长缓慢,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恐怖主义甚嚣尘上等问题。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合作不应再仅限于经济合作。在政治上,我们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在经济上,我们要开创共同发展的新前景,在共同发展中寻找利益交汇点,推动建立利益共同体;在安全上,我们要营造各国共享安全的新局面,摒弃冷战思维,树立共同、合作、综合、可持续的安全观;在文化上,我们要形成不同文明包容互鉴的新气象,要坚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互相尊重,广交朋友,共同发展。

2.构建新的全球治理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构筑治理机制

世界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起源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召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主权国家间国际体系的确立,这在当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二战以后,世界格局经历了多次演变,随着世界多极化的曲折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不适应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构建新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13]这是中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的中国理念和智慧,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每个国家都是平等而存在的,世界各国摒弃对抗,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人类发展的事业,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而建设成果也由世界各国共享。坚持新的全球治理观,摒弃霸权主义与单边主义,是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必不可少的要素。

微风促进气体交换、改善光照和光合作用,但强风使树木嫩枝、花果吹落,大枝折断、倒伏、甚至整株拨起[7]。和田地区风沙大、多,增加土壤和树体蒸腾,加剧失水。苹果种植区晴天天气瞬间风速平均达到1. 7 m/s,最高达到2. 7 m/s,影响果树定植成活率和生长。

四、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战略目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着眼于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战略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当前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原有的不合理的世界秩序,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一)打破原有的不合理的世界秩序,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世界秩序是随着世界格局的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开始成为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随之形成了以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为核心的维也纳体系;一战之后,帝国主义为抢夺胜利果实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之后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核心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瓦解后,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步伐,逐渐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但是这一格局并不稳定,世界多极化趋势一直在曲折中发展。

高校图书馆资源库是浩瀚无穷的,包括工科、农科、医学类、管理类等大类资源,建设内容不仅仅拘泥于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还包括一些核心期刊的文献资源,以便为智库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智库成果库收录了国内外众多珍贵的文献数据,包括短讯、摘要纪实,期刊要闻等,具备一定的理论前瞻性。学术网站数据库也收录了不同机构的资料分析,为智库人员提供最新的学术观点、时事评论等内容。

我国最早的道观藏书是简寂观道藏阁的藏书。南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道教宗师陆修静在江西庐山建立简寂观,为庐山最大的道教宫观。陆修静在此修道、传教,整理道经与编撰道书,并编纂完成中国第一部道教经书总目《三洞经书目录》,共1090卷。简寂观是道教最大、最完备的藏经库。

虽然,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原有的世界秩序却依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尤其是原有的世界秩序中带有殖民主义的掠夺和依附的不公平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发言权,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公平对待。在原有的世界秩序中,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合作与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处于弱势,甚至连相应的话语权都得不到保障。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因此,打破原有的不合理的世界秩序,构建新的世界秩序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二)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共赢,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4]如今,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与频繁。“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15]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同样也是其阶段性目标。

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频繁推动了世界发展的进程,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然而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是不够的,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与风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直接目的便是为解决世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着眼于解决问题,世界各国应当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同时,中国的“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实践同周边国家展开了更高层面、更多领域的合作,传达了贸易、交流与和平的理念与信号,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典范。只有世界各国秉持和平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开展更多领域、更高层面的合作共赢,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参考文献:

[1][5][6][10][11][12][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7-60.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8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4][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7-105.

[8]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3/28/content_2648507.htm.

[9][1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zbmks200/index.htm.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作者简介:孙浩,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政编码 210023)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9)03-0064-05

(责任编辑 胡爱敏)

标签:;  ;  ;  ;  ;  ;  ;  ;  ;  ;  ;  

孙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与实践路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