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兔耳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炎症,胶囊,己烯,芦丁,前列腺素,宫颈炎,创面。
兔耳风论文文献综述
游娟,李英,黄永亮,施明毅,李启泉[1](2019)在《中药兔耳风提取物ainsliadimer A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Ainsliadimer A是提取于中药兔耳风的一种内酯类化合物,前期研究已经发现其具有抑制NF-kB信号活性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已知的NF-kB信号通路在介导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拟研究ainsliadimer A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作用并对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通过LPS刺激人肠上皮细胞(FHC)、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诱导肠细胞炎症模型,在不同浓度ainsliadimer A处理后,qPCR检测IL-6、TNF-α的mRNA水平,ELISA检测上清中IL-6水平,检测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对FHC和IEC-6细胞处理不同浓度ainsliadimer A后, CCK-8法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其对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评估其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肠细胞修复功能;通过免疫印迹检测ainsliadimer A处理后,细胞内NF-kB信号的活性,初步探讨ainsliadimer A的作用机制。结果:Ainsliadimer A不同浓度(5,10μmol·L~(-1))皆可有效降低FHC和IEC-6细胞中IL-6、TNF-α的水平,同时,显着恢复LPS引起的肠细胞增殖、迁移抑制,免疫印迹显示ainsliadimer A显着降低了NF-kB信号的活性。结论:Ainsliadimer A可有效降低LPS引起的炎症因子表达和释放,且恢复了肠细胞的迁移和增殖,表现出明显的肠修复作用;机制研究初步揭示其通过下调NF-kB信号活性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炎症反应,研究在细胞水平证实了ainsliadimer A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了新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厉月桥,刘炳响,冯慧,何平,程贵文[2](2019)在《不同种源杏香兔耳风绿原酸与芦丁含量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杏香兔耳风绿原酸与芦丁含量的地理变异模式,确定其优良种源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全分布区9个地理杏香兔耳风种源绿原酸与芦丁含量特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杏香兔耳风绿原酸含量变异幅度为0.148~1.178 mg/g,芦丁变异幅度为0.227~0.537 mg/g,不同种源间绿原酸与芦丁含量差异分别达到极显着(P<0.01)和显着水平(P<0.05),种源间绿原酸与芦丁含量变异大于种源内,种源间表型分化系数分别为92.76%和95.73%;不同种源内植株间芦丁与绿原酸含量性状离散程度不同;绿原酸与芦丁含量与7月均温呈显着正相关,与其它地理生态因子相关性不显着;聚类分析可将9个种源划分为2个类群,低变异低绿原酸与芦丁含量类群和高变异高绿原酸含量类群。湖南洞口、浙江宁波、江西分宜和江西芦溪种源为高绿原酸与芦丁含量种源,是开展优良种质选择和发展林下种植的理想地区。(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丁亚,邢景娜,庞旭姣[3](2019)在《复方杏香兔耳风胶囊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复方杏香兔耳风胶囊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1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口服克拉霉素片,1片/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杏香兔耳风胶囊,4粒/次,3次/d。所有患者均连续用药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糜烂创面愈合时间、VAS评分、SF-36评分及血清学指标的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3.08%、95.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糜烂创面愈合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SF-36评分显着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而白细胞介素-10(IL-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显着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NF-α低于对照组,而IL-10、VEGF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13.85%、3.08%,两组复发率分别是13.85%、3.0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杏香兔耳风胶囊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宫颈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加速宫颈糜烂的修复,降低复发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01期)
刘静哲[4](2018)在《杏香兔耳风胶囊与保妇康栓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杏香兔耳风胶囊与保妇康栓联合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效果。方法选取对我院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保妇康栓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杏香兔耳风胶囊与保妇康栓联合进行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阴道排液时间与脱痂期出血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4.67%(71/7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6.00%(57/75),组间比较差异显着(χ~2=5.14,P<0.05);研究组的阴道排液时间、脱痂期出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以上比较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杏香兔耳风胶囊与保妇康栓联合治疗慢性宫颈炎,可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阴道排液时间与脱痂期出血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8年29期)
张娇燕,邓世昌,童芳,黄新苑,甘春燕[5](2016)在《杏香兔耳风片联合小剂量己烯雌酚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杏香兔耳风片联合小剂量己烯雌酚治疗湿热内蕴证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湿热内蕴证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杏香兔耳风片治疗,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随访3,6,9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杏香兔耳风片联合小剂量己烯雌酚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疗效确切,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6年20期)
谢斌,吴蓓,欧阳辉,黎田儿,李艳[6](2016)在《杏香兔耳风中五种单体对NIH3T3细胞内PGE2生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从杏香兔耳风中分离得到的木犀草素、木犀草苷、绿原酸、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DCQA)和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DCQA)五种中药单体对NIH3T3细胞内PGE2生成的影响,从而初步筛选出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药单体。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细胞内前列腺素E_2(PGE2)的含量。结果:五种单体可浓度依赖性降低细胞内PGE2的生成,且浓度越大,PGE2的含量越低。五种单体各浓度之间,木犀草素的作用最强,但其作用仍显着低于布洛芬组,其次为木犀草苷和绿原酸,3,5-DCQA和4,5-DCQA的作用最弱。结论:杏香兔耳风中五种中药单体通过抑制PGE2的合成从而发挥一定的抗炎作用。(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6年01期)
舒云,刘成藏[7](2015)在《杏香兔耳风片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应用杏香兔耳风片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并简要解读杏香兔耳风片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机理;治疗后得出,其机理明确,临床中可取得满意疗效。杏香兔耳风片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论机制及其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均行之有效,具有临床运用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谢斌,吴蓓,欧阳辉,黎田儿,李艳[8](2015)在《杏香兔耳风中5种单体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内NO生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从杏香兔耳风中分离得到的木犀草素、木犀草苷、绿原酸、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DCQA)和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DCQA)5种中药单体对LPS诱导的炎症状态中细胞内NO含量的影响,从而初步筛选出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药单体。方法:以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炎症反应模型,采用木犀草素等5种不同中药单体预处理细胞,另设正常对照组及LPS单独处理组,采用Griess试剂法分别测定各组NO生成含量。结果:5种单体均能降低LPS诱导的炎症状态下RAW264.7细胞内NO的生成,且与各单体的浓度相关。结论:杏香兔耳风中5种单体可明显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的含量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期刊2015年12期)
李峰卿,姚甲宝,曾满生,厉月桥,袁雅琪[9](2015)在《TDZ对杏香兔耳风组培苗复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TDZ对组培苗增殖的影响情况,探讨了TDZ在衰退组培苗复壮过程中的作用,以增殖衰退的杏香兔耳风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就TDZ的不同添加方式(抽滤灭菌和高压灭菌)和不同浓度(0.0、0.2、0.4、0.6、0.8、1.0 mg/L)处理对组培苗增殖系数、有效芽及苗高生长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当TDZ的浓度>0.2 mg/L时,TDZ的添加方式对组培苗的增殖系数和有效芽数均有较大影响,抽滤灭菌后的增殖系数和有效芽数要明显高于高压灭菌的;不同浓度的TDZ对有效芽数和髙生长的影响均有极显着的差异性(P<0.01),当TDZ浓度为0.8 mg/L时,苗质量总体达到最优,增殖系数为5.11,达到了预期的复壮效果;最优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NAA 0.02 mg/L+IBA 0.1 mg/L。在杏香兔耳风组培苗复壮过程中,TDZ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李冬冬[10](2015)在《杏香兔耳风抗菌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综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原特征、致病性、中药抑菌成分、抑菌方法及机制。第二章研究了杏香兔耳风Ainsliaea bonatii Beauv.中对苯二酚和熊果苷对六种受试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第叁章通过研究对苯二酚对受试菌的AKP含量、电导率、胞外蛋白含量、SDS-PAGE电泳分析、SEM等方面的变化,探明对苯二酚对SA、MRSA和β-Lactamase producing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菌作用机制。第四章采用HPLC法,建立了杏香兔耳风全草中熊果苷和对苯二酚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了以离子液体为萃取剂,测定杏香兔耳风不同部位中熊果苷和对苯二酚2种化合物含量的方法。第一章中药抑菌成分及机制研究进展本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原特征、致病性,中草药抑菌成分、体内外抑菌方法及体外抑菌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二章对苯二酚和熊果苷对受试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分别测定杏香兔耳风中对苯二酚和熊果苷对受试菌的抑菌圈大小(IZ)和最低抑菌浓度(MIC);液体培养法测定半数抑制浓度(IC50);液体培养法和平面划线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对苯二酚和熊果苷对SA、MRSA和β-Lactamase producing S.aureus均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对EC、ESBLs-EC和PA未显示抗菌活性。其中,对苯二酚对SA、MRSA和β-Lactamase producing S.aureus的MIC分别为0.31、1.25和0.63 mg/m L,熊果苷对SA、MRSA和β-Lactamase producing S.aureus的MIC分别为2.5、10.0和10.0 mg/m L;对苯二酚对SA、MRSA和β-Lactamase producing S.aureus的IC50分别为1.09±0.05、1.74±0.06和1.17±0.01 mg/m L,熊果苷对SA、MRSA和β-Lactamase producing S.aureus的IC50分别为8.42±0.02、16.74±0.04和18.14±0.02 mg/m L。第叁章对苯二酚抑菌机制的研究通过研究受试菌的AKP含量、电导率、胞外可溶性蛋白含量、菌体蛋白SDS-PAGE电泳和菌体形态SEM电镜等方面的变化,探讨对苯二酚对SA、MRSA和β-Lactamase producing S.aureus的抑菌机制。研究表明:对苯二酚作用于细菌,导致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破坏,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物质外漏;同时还影响了细菌蛋白质合成和相关基因表达,使相应的蛋白质合成减少。第四章离子液体/HPLC法测定杏香兔耳风中熊果苷和对苯二酚的含量本章采用HPLC法,使用Purospher star RP-C18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4%磷酸水为流动相,流速0.65 m L/min,低压洗脱,检测波长为286nm,柱温室温(26±2℃)。结果显示熊果苷进样量在0.35~3.5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1.0000,n=6),平均回收率为99.75%;对苯二酚进样量在0.025~0.25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1.0000,n=6),平均回收率为98.04%。建立以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溴化物([BMIM]Br)、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和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HMIM]PF6)作为萃取剂,甲醇、乙腈和乙醇作为分散剂,超声辅助萃取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器同时测定杏香兔耳风不同部位中熊果苷和对苯二酚2种化合物含量的方法。以甲醇-0.4%磷酸水为流动相,低压洗脱,流速0.65 m L/min,检测波长为286 nm。结果显示,过50目筛的杏香兔耳风根部位粉末,以固液比1:60(g/m L)时0.7 mol/L的[BMIM]BF4甲醇溶液提取率最高。熊果苷进样量在1.4~14.0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1.0000,n=6),平均回收率为99.74%;对苯二酚进样量在0.1~1.0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1.0000,n=6),平均回收率为97.20%。对杏香兔耳风根、叶和叶柄叁个部位的甲醇提取液与比较[BMIM]BF4甲醇提取液的抗菌活性作了比较,研究了不同萃取剂所得溶液的抗菌活性强弱。结果显示,叁个部位的甲醇提取液均无活性,叁个部位的离子液体提取液活性均很强,叁个部位的离子液体提取液抗MRSA活性强于阳性对照药链霉素。(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5-06-01)
兔耳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阐明杏香兔耳风绿原酸与芦丁含量的地理变异模式,确定其优良种源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全分布区9个地理杏香兔耳风种源绿原酸与芦丁含量特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杏香兔耳风绿原酸含量变异幅度为0.148~1.178 mg/g,芦丁变异幅度为0.227~0.537 mg/g,不同种源间绿原酸与芦丁含量差异分别达到极显着(P<0.01)和显着水平(P<0.05),种源间绿原酸与芦丁含量变异大于种源内,种源间表型分化系数分别为92.76%和95.73%;不同种源内植株间芦丁与绿原酸含量性状离散程度不同;绿原酸与芦丁含量与7月均温呈显着正相关,与其它地理生态因子相关性不显着;聚类分析可将9个种源划分为2个类群,低变异低绿原酸与芦丁含量类群和高变异高绿原酸含量类群。湖南洞口、浙江宁波、江西分宜和江西芦溪种源为高绿原酸与芦丁含量种源,是开展优良种质选择和发展林下种植的理想地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兔耳风论文参考文献
[1].游娟,李英,黄永亮,施明毅,李启泉.中药兔耳风提取物ainsliadimerA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作用和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
[2].厉月桥,刘炳响,冯慧,何平,程贵文.不同种源杏香兔耳风绿原酸与芦丁含量变异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
[3].丁亚,邢景娜,庞旭姣.复方杏香兔耳风胶囊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
[4].刘静哲.杏香兔耳风胶囊与保妇康栓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
[5].张娇燕,邓世昌,童芳,黄新苑,甘春燕.杏香兔耳风片联合小剂量己烯雌酚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6].谢斌,吴蓓,欧阳辉,黎田儿,李艳.杏香兔耳风中五种单体对NIH3T3细胞内PGE2生成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6
[7].舒云,刘成藏.杏香兔耳风片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
[8].谢斌,吴蓓,欧阳辉,黎田儿,李艳.杏香兔耳风中5种单体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内NO生成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15
[9].李峰卿,姚甲宝,曾满生,厉月桥,袁雅琪.TDZ对杏香兔耳风组培苗复壮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5
[10].李冬冬.杏香兔耳风抗菌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