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者论文-苗金强

请求者论文-苗金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请求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婚经济帮助,权利,有过错方,限制

请求者论文文献综述

苗金强[1](2016)在《浅谈对提起离婚经济帮助请求之限制——以有过错方作为请求者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婚姻法》第42条确定了离婚经济帮助制度,即离婚时生活困难的一方有向另一方提出经济帮助的权利。这一规定,为弱势方在离婚时寻求经济帮助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导致婚姻解体的有过错一方同样拥有提出经济帮助的权利,这就存在加重另一方经济负担的可能性,甚至可能给无过错一方造成婚姻失败的二次伤害。基于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导致婚姻解体的有过错一方提起离婚经济帮助请求的条件予以限制,以达到兼顾双方利益的社会目的。(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17期)

宫庭[2](2014)在《拒绝表现的中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背景不同,受其支配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方式也势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加大成功交际的可能性,减少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误解、以及摩擦,就成为了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课题。在这其中,“拒绝”表现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国内外在这个课题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笔者在对先行研究的考察中发现,大多数研究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停留在句法学和语义学的层面上,深入系统性的研究不多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实证性研究虽然也不少,但大多集中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比较上,有关中日两种语言对比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聚焦于“拒绝”行为,从请求者的性别和年龄出发,对中日拒绝请求行为进行对比研究。以构成拒绝请求行为表达的典型的组成部分,即“语义公式”为中心而进行分析考察, 着力找出中日两国语用策略的差异。希望一方面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了解日语与汉语在“拒绝”行为的实现方式上的差异及社会交际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为他们在实施“拒绝”行为时,尽可能减少一些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日语教学提供例证和一定的语料支持。本文从语义公式的出现率、顺序以及使用个数叁个方面进行考察。笔者首先把调查表中的结果数据化,然后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对“语义公式”进行统计,得出确凿的数据,进而归纳出中日两国在对请求的拒绝行为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中日两语在拒绝女性请求时,都倾向使用更加委婉、温柔的说法;拒绝年长者的请求时,都倾向使用更加敬重、谨慎的说法。(2)“称呼”这一语义公式的使用是中国语言的特色之一。(3)关于语义公式的使用个数,总体而言,中国人的使用个数高于日本人。中日两语在拒绝年长者的请求时,语义公式的使用个数最高。另外,在拒绝女性请求时,语义公式的平均使用个数高于男性。(4)中日两国在各个场景中“理由”和“道歉”的出现率都非常高。从性别角度来看,中日两语在拒绝女性请求时,“不可”的使用频率低于男性,而“道歉”的使用频率略高于男性。从年龄角度来看,在拒绝年长者的请求时,“理由”和“道歉”的出现频率最高;在面对同龄者的时候,“道歉”的使用频率相比最低,“同感”的使用频率最高;在拒绝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的请求时,“代替方案”的使用频率相比最高。另外,关于“约定下次”的使用频率,中国人多使用在拒绝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的请求,而日本人多使用在拒绝年长者的请求。(5)“先行型”主要考察言语行为发话开始时采用何种语义公式的方式。关于“先行型”,中日两国语言都倾向于使用“道歉先行型”,其次是“理由先行型”。从性别角度来看,中日两语在拒绝男性请求时“不可先行型”使用的较多。从年龄角度看,拒绝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的请求时,“道歉先行型”使用最多;拒绝同龄人的请求时,“同感先行型”的使用相比较多。另外,关于“理由先行型”的使用率,中国人多集中在同龄人,而日本多集中在年长者;关于“不可先行型”的使用率,中国人多集中在比自己年龄小的人,而日本多集中在同龄人。(本文来源于《南京财经大学》期刊2014-12-01)

陈璐,汤红波,郑林浩[3](2014)在《内容中心网络基于拓扑势的请求者移动性支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内容中心网络中请求者的移动性问题,依据内容传输路径上节点度的差异性,选择适合的缓存位置,依据内容个体的流行度,判断是否缓存以及副本的通告范围,提出一种自适应移动性支持机制。通过构建内容副本的拓扑势能,从请求者选择最优数据源的角度出发,利用节点获取到的拓扑信息,结合缓存策略及拓扑势通告,实现对请求者移动性的支持。仿真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为请求者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相比其它方案,提高了缓存命中率,降低了内容请求时延。(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期刊2014年08期)

裘文东[4](2007)在《基于PRIDE信誉系统的请求者监控》一文中研究指出P2P网络在方便信息获取的同时,由于其开放性和匿名性特征,病毒、木马等恶意文件也容易在其中进行传播,故使用信誉系统能保证P2P网络的健康运作。经典的信誉系统PRIDE模型着重于对服务节点进行单向监控,其通过提出一种同时对请求者和服务者进行双向监控的方法,在保持系统特色的基础上,有效地弥补了原系统的不足,更加适应网络的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徐星,王雷[5](2006)在《基于IEEE802.1X的EAPOL请求者状态机模型改进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IEEE组织在2001年提出IEEE802.1X标准,用于基于以太的局域网、城域网和各种宽带接入手段的用户/设备接入认证。本文首先分析了IEEE802.1X的工作过程,指出了原标准中定义的EAPOLSupplicant端状态机存在的两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对请求者状态机进行了修改和分割,最后,用实例代码实现验证了新状态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2006年27期)

请求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背景不同,受其支配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方式也势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加大成功交际的可能性,减少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误解、以及摩擦,就成为了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课题。在这其中,“拒绝”表现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国内外在这个课题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笔者在对先行研究的考察中发现,大多数研究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停留在句法学和语义学的层面上,深入系统性的研究不多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实证性研究虽然也不少,但大多集中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比较上,有关中日两种语言对比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聚焦于“拒绝”行为,从请求者的性别和年龄出发,对中日拒绝请求行为进行对比研究。以构成拒绝请求行为表达的典型的组成部分,即“语义公式”为中心而进行分析考察, 着力找出中日两国语用策略的差异。希望一方面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了解日语与汉语在“拒绝”行为的实现方式上的差异及社会交际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为他们在实施“拒绝”行为时,尽可能减少一些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日语教学提供例证和一定的语料支持。本文从语义公式的出现率、顺序以及使用个数叁个方面进行考察。笔者首先把调查表中的结果数据化,然后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对“语义公式”进行统计,得出确凿的数据,进而归纳出中日两国在对请求的拒绝行为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中日两语在拒绝女性请求时,都倾向使用更加委婉、温柔的说法;拒绝年长者的请求时,都倾向使用更加敬重、谨慎的说法。(2)“称呼”这一语义公式的使用是中国语言的特色之一。(3)关于语义公式的使用个数,总体而言,中国人的使用个数高于日本人。中日两语在拒绝年长者的请求时,语义公式的使用个数最高。另外,在拒绝女性请求时,语义公式的平均使用个数高于男性。(4)中日两国在各个场景中“理由”和“道歉”的出现率都非常高。从性别角度来看,中日两语在拒绝女性请求时,“不可”的使用频率低于男性,而“道歉”的使用频率略高于男性。从年龄角度来看,在拒绝年长者的请求时,“理由”和“道歉”的出现频率最高;在面对同龄者的时候,“道歉”的使用频率相比最低,“同感”的使用频率最高;在拒绝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的请求时,“代替方案”的使用频率相比最高。另外,关于“约定下次”的使用频率,中国人多使用在拒绝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的请求,而日本人多使用在拒绝年长者的请求。(5)“先行型”主要考察言语行为发话开始时采用何种语义公式的方式。关于“先行型”,中日两国语言都倾向于使用“道歉先行型”,其次是“理由先行型”。从性别角度来看,中日两语在拒绝男性请求时“不可先行型”使用的较多。从年龄角度看,拒绝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的请求时,“道歉先行型”使用最多;拒绝同龄人的请求时,“同感先行型”的使用相比较多。另外,关于“理由先行型”的使用率,中国人多集中在同龄人,而日本多集中在年长者;关于“不可先行型”的使用率,中国人多集中在比自己年龄小的人,而日本多集中在同龄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请求者论文参考文献

[1].苗金强.浅谈对提起离婚经济帮助请求之限制——以有过错方作为请求者为视角[J].商.2016

[2].宫庭.拒绝表现的中日对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

[3].陈璐,汤红波,郑林浩.内容中心网络基于拓扑势的请求者移动性支持机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

[4].裘文东.基于PRIDE信誉系统的请求者监控[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

[5].徐星,王雷.基于IEEE802.1X的EAPOL请求者状态机模型改进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6

标签:;  ;  ;  ;  

请求者论文-苗金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