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的去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肥料,尿素,冬小麦,去向,氮肥,玉米。
氮的去向论文文献综述
闫玉龙[1](2019)在《氮沉降对藏北高山嵩草草甸N_2O排放和氮去向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氮沉降量大幅增加。近年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大气氮素(N)远距离传输,使得青藏高原大气氮沉降量逐年上升。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氮素含量贫乏,氮沉降量的增加将直接导致土壤可利用氮含量的提高,从而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产力、群落结构以及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等产生一系列影响,进而影响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了解氮素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各个氮库(土壤、植物和土壤排放N_2O气体)的去向,可以提高氮沉降对高寒草甸氮素循环影响的认识,也为高寒草甸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展了连续5年的模拟氮沉降野外控制实验(添加NH_4NO_3,氮沉降量分别为0,7,20,40 kg N ha~(-1)yr~(-1),共4个梯度)和1年的~(15)N稳定同位素标记实验,系统开展了氮沉降条件下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植被群落特征、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外源添加氮素去向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氮沉降增加了高寒草甸土壤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提高了土壤全碳(TC)含量,对土壤微生物碳(MBC)、微生物氮(MBN)和微生物碳氮比(MBC:MBN)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氮沉降降低了高寒草甸土壤pH值、反硝化微生物(nirS和nirK基因)固氮螺菌属和芽生杆菌属微生物的相对丰度(P<0.05)。(2)氮沉降对高寒草甸豆科植物丰富度有促进作用(P<0.05),对禾草类植物物种丰富度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N7(7 kg N ha~(-1)yr~(-1))和N20(20 kg N ha~(-1) yr~(-1))处理杂类草丰富度分别增加了26%和19%,N40(40 kg N ha~(-1) yr~(-1))处理杂类草丰富度下降了18%。氮沉降处理下高寒草甸植物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氮沉降对高寒草甸植物碳(C)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增加了氮(N)含量,进而降低了植物碳氮比(C/N)比。氮沉降增加了地上碳库和地上氮库,降低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P<0.05)。(3)氮沉降增加了高寒草甸生长季、冬季和春季冻融期N_2O通量。生长季N_2O通量显着高于冬季和春季冻融期(P<0.05),生长季N_2O排放量在全年排放量中占主导地位(60.7%);高氮沉降处理下生长季N_2O排放量对全年排放量的贡献率显着提高(P<0.05)。高寒草甸N_2O通量与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微生物碳和微生物氮含量、禾草类植物比例和豆科植物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杂类草比例、固氮螺菌属和芽生杆菌属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4)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高寒草甸生态系统~(15)N总回收率下降,氮素损失率增加。高寒草甸生态系统~(15)N总回收率为37.2%-43.0%,土壤~(15)N回收率为23.7%-28.6%,植物~(15)N回收率为12.3%-14.4%,N_2O气体的~(15)N回收率为0.01%-0.02%。叁种植物功能群中禾草类植物~(15)N回收率最大,杂类草次之,豆科植物最小。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N_2O气体和禾草类植物~(15)N回收率增加。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高寒草甸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氮沉降对N_2O排放的影响机制,明确了外源氮素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去向,更加准确地预测未来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01)
程于真[2](2019)在《不同水氮条件下日光温室氮肥利用与去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设施生产方式,对区域设施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增加经济产量,在日光温室栽培生产中过量施肥及灌溉的现象较为严重,氮肥的施用虽然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供应,但同时对环境造成的风险也急剧增加,制约了日光温室的高效稳定发展。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番茄为对象,利用常规试验与~(15)N标记示踪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减氮控水不同处理(包括不施氮+常规灌溉、常规施氮+常规灌溉、优化施氮+常规灌溉、优化施氮+优化灌溉4种处理)对日光温室栽培作物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及肥料氮素的去向,以期为日光温室设施蔬菜生产水氮高效管理揭示相关机理。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连续两季作物(秋冬番茄及小型西瓜)减氮控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水氮处理番茄产量和果实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Vc含量与农户常规水氮处理相比无显着差异,但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显着降低了66.3%(P<0.05)。灌溉量相同时,减氮40%处理的小型西瓜产量相比常规施氮处理提高了13.1%,优化水氮处理果实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Vc含量较不施氮处理均显着提高。不同水氮处理下,两季作物氮在各器官的累积量均表现为果实>叶>茎>根。随着番茄的生长,果实和茎的氮素携出量占总携出量的比例分别由62.4%和5.9%增加至67.1%和6.3%,而根和叶中氮素携出量降低,优化水氮处理促进了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果实中转运。优化施氮和灌溉处理在常规基础上两季综合减氮46%、节水15%,在保障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同时,提高果实的品质,说明当前农户常规施肥及灌溉过程中普遍存在过量的问题,采取节水减肥措施具有一定的潜力。(2)~(15)N微区示踪试验结果表明,日光温室第一季番茄的氮素携出量有20.87%-26.32%来自标记氮肥,当季氮肥利用率为7.72%-11.77%,并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标记氮肥主要在土壤剖面表层累积,番茄收获后有71.69%-80.8%的肥料氮残留在0-40 cm土体中,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肥料氮累积量呈递减趋势;0-100 cm土层累积的残留肥料氮中63.7%-72.4%以NO_3~--N形态存在;当季氮肥损失率为8.99%-20.59%;第二季小型西瓜的氮素携出量有11.74%-14.63%来自上季施入氮肥,后茬作物对~(15)N标记氮肥的利用率在2.78%-4.54%之间。与常规处理相比,适当优化施氮量和灌溉量未对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造成显着影响,但显着增加了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降低了土壤中NO_3~--N的淋溶风险和氮肥损失率,兼顾了环境和经济效益。(3)通过对国内外与番茄氮素利用有关的43篇文献和本试验数据结合,分析了每形成1000 kg番茄果实需氮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形式和茬口下番茄产量、地上部吸氮总量和形成1000 kg果实需氮量的变异幅度大,番茄氮素吸收特性存在差异。番茄平均产量为84.9 t/hm~2,其中以设施春茬番茄产量最高(98.5 t/hm~2),其次为设施秋冬茬(77.3 t/hm~2),露地番茄产量最低(75.4 t/hm~2);形成1000 kg果实需氮量平均为2.52 kg,其中以设施秋冬茬需氮量最高(2.75 kg),设施春茬和露地相近,分别为2.43kg和2.44 kg;番茄地上部吸氮总量随产量的提高而明显增加,二者呈显着的线性关系;形成1000 kg番茄果实需氮量随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产量范围<55、55-85、85-115、115-145、>145 t/hm~2时,形成1000 kg果实需氮量分别为3.17、2.38、2.27、2.25和2.25 kg。可见番茄施肥需针对不同区域的栽培条件,结合蔬菜的产量水平,依据作物养分需求合理施肥。(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水勤,袁亮,李伟,林治安,李燕婷[3](2019)在《腐植酸尿素对玉米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腐植酸尿素对玉米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尿素产品的提质增效及新型腐植酸尿素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以自制的腐植酸尿素为供试肥料,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本文来源于《腐植酸》期刊2019年02期)
夏梦洁[4](2019)在《黄土高原旱地残留肥料氮及夏季休闲期间的去向》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氮肥用量迅速增加,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氮肥施用后的去向包括:作物吸收、土壤残留、淋溶及气态损失。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旱地农业生产区,随着氮肥用量不断增加,农田土壤剖面中肥料氮累积量不断增加。残留肥料氮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氮素损失风险,给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风险。为蓄纳雨水、恢复地力,黄土高原旱地在作物收获后采取夏季休闲措施。这期间地表缺少植被覆盖,同时降水集中,可能会增加残留肥料氮(尤其是硝态氮)的淋溶风险。黄土高原土层深厚,淋溶的肥料氮会在土壤剖面累积。因此,研究黄土高原旱地肥料氮的去向,尤其是夏季休闲期间残留肥料氮的淋溶损失,以及残留肥料氮在后季作物中的去向,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具有实际意义。为此,本研究选取了黄土高原中南部两个典型的旱地农业生产区-关中平原的杨凌和渭北旱塬的长武,利用连续多年采样测定和~(15)N标记试验(田间微区和大型渗漏池)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残留肥料氮在夏季休闲期间淋溶损失和残留肥料氮在后季作物中的去向(吸收,残留和损失)。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15)N标记大型渗漏池试验结果显示,一季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收获后~(15)N肥料的平均利用率为54%,36%的肥料氮残留在土壤中,主要累积在0-40 cm土层,残留肥料氮中40%以硝态氮形态存在。连续叁年采样发现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收获后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高。其中长武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平均为193 kg hm~(-2);杨凌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随着施氮量从120 kg hm~(-2)增加到240 kg hm~(-2)时,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从156 kg hm~(-2)增加到366 kg hm~(-2)。可见小麦收获后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高,以硝态氮形态存在量高。(2)连续3年(2013—2015)黄土高原南部长武和杨凌两地夏季休闲前后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夏季休闲期间降水量高,硝态氮累积峰下移超过40 cm,最大达到60-80 cm。~(15)N微区试验进一步证明,即使夏季休闲期间降水量低于常年同期,土壤残留硝态氮也会发生淋溶,并随着降水量增加土壤残留硝态氮的淋溶损失显着增加。夏季休闲期间降水类型为欠水型时土壤残留硝态氮累积峰向下淋溶5-25 cm,损失率≤25%;平水型时土壤残留硝态氮累积峰向下淋溶25-45 cm,损失率为25%-38%。说明黄土高原旱地夏季休闲期间残留肥料氮(尤其是硝态氮)淋溶损失风险高。不同试验地点夏季休闲期间降水量接近时,土壤残留硝态氮的淋溶随着土壤黏粒含量增加而减弱。(3)连续叁年~(15)N标记大型渗漏池(3 m×2.2 m×3 m)研究发现,夏季休闲期间残留肥料氮主要是从0-100 cm土层向100-200 cm土层淋溶累积,每季淋溶深度为20-40 cm。0-200cm土壤剖面中残留肥料氮累积量不变,其中100-200 cm土层中累积的残留肥料氮超过80%是硝态氮。说明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残留肥料氮在夏季休闲期间主要是淋溶至深层累积,发生淋溶的主要是硝态氮。同时也说明硝化反硝化造成的气态损失低。(4)利用~(15)N标记试验发现,第二、叁季小麦对残留肥料氮的利用率分别为6.5%和5.9%。由于夏季休闲期间降水量会显着影响残留肥料氮的淋溶,说明水分状况会影响土壤残留肥料氮的累积特性,进而可能影响其在后季作物中的去向。~(15)N标记试验发现,残留肥料氮被下季小麦吸收利用受夏季休闲期间降水量的显着影响,降水量越高,利用率越低。因此,考虑黄土高原旱地残留肥料氮后效时,夏季休闲期间的降水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5)连续叁年冬小麦-夏休闲种植模式下平均有66%的肥料氮被小麦吸收,31%的肥料氮继续残留在0-200 cm土壤剖面中,总损失平均不超过3%。说明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夏休闲模式下氮肥利用率高,损失小。综上所述,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收获后肥料氮残留量高,加上多年过量施氮已经导致该区域0-200 cm土壤剖面中残留肥料氮(尤其是硝态氮)累积量高。夏季休闲增加了土壤残留肥料氮的淋溶风险,并随着降水量增加,残留肥料氮淋溶风险显着增加,且主要是以硝态氮形态发生淋溶并在土壤深层累积。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残留肥料氮在后季作物中的后效显着。连续叁年冬小麦-夏休闲模式下氮肥利用率高,损失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王前登,刘雪艳,何雪菲,王成,柴仲平[5](2019)在《基于~(15)N示踪的库尔勒香梨园氮素去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库尔勒香梨对~(15)N肥料的利用、转移规律,探讨肥料在土壤和树体之间的氮素循环过程。【方法】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以6年生库尔勒香梨为供试材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恰尔巴格乡下和什巴格村5队进行田间微区试验,每株均匀施入普通尿素N 667 g与~(15)N-尿素N 10 g,其中60%在果树萌芽前施用,剩余40%在膨果前期追施。分析库尔勒香梨从萌芽前期至果实成熟期氮素利用、土壤氮素残留及氮素气态损失特征。【结果】1)随着生育时期推移,库尔勒香梨树体的生长中心不断变换,盛花期至新梢旺长期,树体的生长由根转换为叶和根两个中心;在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则转化为根、果实和叶叁个中心。库尔勒香梨氮肥利用率随生育期的推进而不断提高,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大为18.5%。2) 0—120 cm土壤剖面中NO_3~--N和NH_4~+-N残留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0—60 cm土层残留量显着高于60—120 cm土层。随着生育期推移,土壤剖面中NO_3~--N和NH_4~+-N残留率不断减小,在果实成熟期残留率最低,分别为13.9%和8.41%,无机氮残留率为22.31%。3)土壤氮素损失中,氨挥发和N2O排放量仅为总损失量的4.19%,其中主要以氨挥发为主。【结论】氮肥回收率随生育期的推进(除果实膨大期)不断减小,于果实成熟期达到最小为41.0%;损失率与回收率趋势相反,在果实成熟期损失率高达59.0%。萌芽前期至果实成熟期氮肥去向表现为氮肥损失>土壤残留>树体吸收。(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6](2018)在《黑土农田土壤中肥料氮素转化过程调控与去向研究获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区是世界着名的"黄金玉米带",保持该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于保证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该区域的农业生产高强度集约化,增产过度依赖氮肥。而由于人类对黑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式经营,致使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活性)降低,土壤退化严重,生产能力下降。土壤退化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对氮素养分截获的调控能力减退,最终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可以说,氮素损失已成为制约该区农业高产高效和可持(本文来源于《江西饲料》期刊2018年06期)
张忠学,陈帅宏,陈鹏,刘明,尚文彬[7](2018)在《基于~(15)N示踪技术的不同灌水方案玉米追肥氮素去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不同灌水方案下玉米对追肥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利用~(15)N示踪技术,以大田试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灌水方案下成熟期玉米对追肥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以及在地上部各器官中的分配状况,同时研究了玉米收获后追肥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和最终的损失率。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方案下玉米地上部分氮素总积累量的8. 14%~13. 21%来自于追肥氮素,各处理之间差异显着(P <0. 05),其中籽粒中追肥氮素积累量占植株积累追肥氮素总量的47. 90%~74. 40%。不同处理下成熟期玉米植株追肥氮素吸收率为19. 16%~64. 72%,其中籽粒的追肥吸收率为11. 29%~47. 17%。植株积累的追肥氮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差异较大,其中,47. 95%~74. 40%分布在籽粒中,10. 50%~27. 73%分布在叶片中,3. 02%~9. 48%分布在茎秆中,5. 22%~15. 53%分布在穗轴中,苞叶中仅占0. 53%~2. 35%。在玉米生育前期灌水量过大而后期缺水会对植株吸收追肥氮素以及氮素向籽粒中再分配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单次灌水量过大产生氮素的淋溶损失,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玉米收获后有8. 81%~24. 89%的追肥氮素残留在土壤中,随灌水次数的减少,单次灌水量增加,追肥氮素残留率逐渐减小。综合考虑产量和追肥氮素利用率,得出符合研究区玉米节水、高产、高效要求的灌水方案为全生育期灌溉定额800 m3/hm2,灌水次数为4次(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玉米生产提供理论支持及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张艺磊[8](2018)在《新型尿素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的氮素去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新型尿素对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土壤氮素转化和氮肥去向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以辛集为代表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运用静态培养系统,并结合大田试验和~(15)N微区试验,测定植株和土壤样品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不同新型尿素对N_2O排放、氨挥发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追踪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氮肥的去向及后效,筛选出高效高产的氮肥种类,对新型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培养试验表明,所有处理均在第二天达到N_2O排放最高峰,其中控失尿素的N_2O排放峰值最低,仅为20168.1μg N/kg/d。新型尿素及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NP)或脲酶抑制剂(HQ)的氨挥发速率均在第2天达峰值,此后缓慢降低;腐植酸尿素的挥发速率值最低,为0.58 kg/hm~2/d。与普通尿素相比,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叁种新型尿素的N_2O排放累积量显着减少了58.0%、53.5%、58.7%;氨挥发损失累积量降低了55.4%、53.1%、58.1%,但均高于尿素辅以NP或HQ。培养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与N_2O排放量呈显着相关;土壤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呈现极显着相关。(2)大区试验表明,施氮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显着高于未施氮处理,其中控失尿素的产量最高,为8758.5 kg/hm~2;聚能网尿素次之,为8254.5 kg/hm~2;腐植酸尿素在叁种新型尿素中最低,为8217 kg/hm~2。较普通尿素,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氮肥利用显着提高了116.3%、29.3%、28.6%;其中控失尿素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35.9%。地上部的氮素利用表现为:籽粒>秸秆,其中以控失尿素促进氮素吸收效果最为显着,其籽粒的吸收氮素值是178.5 kg/hm~2,秸秆的吸收氮素值是64.5kg/hm~2。~(15)N微区试验表明,叁种新型肥料中控失尿素的冬小麦产量最高,为9025.5kg/hm~2;聚能网尿素次之,为8943.4 kg/hm~2;腐植酸尿素最低,为8212.0 kg/hm~2。控失尿素的氮素吸收利用效果最为突出,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尿素+NP较普通尿素总氮素利用率提高了28.2%、10.8%、14.3%和3.5%。(3)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聚能网尿素、普尿+NP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主要存在0~20 cm表层土中,且~(15)N原子百分超在0~40 cm处占比最大,其含量均大于普通尿素;普通尿素硝态氮在80~100 cm含量累积,~(15)N原子百分超在此处明显升高。后茬玉米成熟后测得土壤硝态氮均有所降低,普通尿素在100~120 cm处明显突出,其余施氮处理0~20 cm积累的硝态氮量最大。总体来看,冬小麦收获后的氮肥总去向:作物吸收>土壤残留>损失;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后茬玉米能吸收利用前茬小麦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素肥,表现为:籽粒>秸秆;但是各处理间残留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明显。综上所述,新型尿素在作物产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率等方面表现较好,且对环境的污染较低;普尿与NP、HQ等配施的效果次之,但均优于普通。在新型尿素中,控失尿素在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优势明显,是当地高效高产的氮肥种类,可作为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推广氮肥。(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2)
王珊珊[9](2018)在《调控施氮对设施甜椒化肥氮去向及净温室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设施甜椒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处理下设施甜椒温室气体排放及净温室效应的特征及设施甜椒对氮素的吸收、分配与利用及土壤氮残留,进一步分析温室气体排放和净温室效应的主控因素,提出减排措施,为设施甜椒合理施氮及设施蔬菜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设置农民传统(CK)、无氮(T0)、推荐施氮(T1)、推荐施氮+NP(硝化抑制剂)(T1+NP)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法采集气体,Agilent68210型气相色谱仪测定N_2O和CH_4,同时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自动监测系统监测土壤呼吸。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T0处理产量为18.62t/hm~2,显着低于CK、T1和T1+NP。T1处理的减量施氮显着高于CK处理,增产14.16%,T1+NP处理产量为28.00 t/hm~2,较T1处理的26.19 t/hm~2提高了6.91%。T0处理Vc含量为22.35 mg/100g,显着低于CK、T1和T1+NP;T1处理Vc含量比CK处理高7.06%,差异不显着;T1+NP处理Vc含量比CK处理高17.48%,呈显着差异;T1+NP处理Vc含量为30.78 mg/100g比T1处理高9.73%。(2)收获期,T1处理植株生物量为21.33t/hm~2,比CK处理高12.00%,T1+NP处理植株生物量最高,为23.12 t/hm~2。T1处理的吸氮量为206.20 kg/hm~2,较CK处理的181.98 kg/hm~2提高13.31%,T1+NP处理的吸氮量最高,为233.90 kg/hm~2,较T1处理增加了11.84%。CK、T1和T1+NP叁个处理中各器官中果实的吸氮量最高。分别为154.29 kg/hm~2、164.73 kg/hm~2和190.37 kg/hm~2。(3)门椒膨大期、四门斗膨大期与收获期0~100cm土壤硝态氮的变化范围在2.80~15.19 mg/kg内波动,收获期与其他时期相比,土壤0~100cm硝态氮含量明显增加,60~80cm土层CK处理硝态氮含量最高为26.58 mg/kg,T1次之,为24.75mg/kg,T1+NP为19.07 mg/kg,T0最低只有14.54 mg/kg。(4)整个生育期内,CH_4累积排放量呈现T0>T1+NP>T1>CK的趋势,T0处理累积排放量最高,为0.026 kg/hm~2,显着高于CK、T1和T1+NP。基肥后,CK处理N_2O排放通量最高为8660.83μg//m~2/h,未施氮的处理排放峰值最低。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通量,整个监测期内各处理间变化趋势先升高再降低,最后持续平稳,基肥后,各处理的CO_2排放通量在整个生育期最高,分别为15.50 mg/m~2/h、14.29 mg/m~2/h、15.80 mg/m~2/h、15.46 mg/m~2/h。(5)T1+NP处理甜椒植株全氮含量最高,为12.86%,T1处理和CK处理相差不多,分别为11.87%和11.48%。各器官中叶的全氮含量最高。T1+NP处理甜椒植株~(15)N利用率最高,为31.80%,CK处理最低,为20.30%。T1+NP处理下各器官~(15)N分配率较高,T1处理次之,CK处理最低,在果中,CK处理下~(15)N分配率最低,只有33.75%,T1处理次之,为34.67%,T1+NP处理最高,达36.16%。CK处理,土壤原子百分超在0.07%~0.19%之间变化,T1+NP在0.038%~0.13%之间。(6)化肥带入的CO_2当量中,CK处理最高,为1616.58 kg/hm~2。CK处理灌溉带入的CO_2当量最高,为47.35 kg/hm~2。CK处理土壤净排放量最高,为3360.29kg/hm~2,T1处理次之,为3248.91 kg/hm~2,T1+NP处理为3068.28kg/hm~2。CK处理产生的净温室效应最高,达5460.91 kg/hm~2,T0处理产生的净温室效应最低,为3439.28kg/hm~2。T1处理产生的净温室效应比CK处理低10.76%;T1+NP处理产生的净温室效应为4622.85 kg/hm~2,比T1处理降低5.14%。(7)T0处理产生的经济效益最低,为183520元/hm~2。T1处理的经济效益为210530元/hm~2,较CK处理的183520元/hm~2提高了14.72%,T1+NP处理的经济效益为224390元/hm~2,较T1处理提高6580元/hm~2。综上所述,施氮量减少20%可提高甜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在此基础上添加硝化抑制剂NP可进一步提高甜椒Vc和产量,同时减少N_2O排放,降低净温室效应。(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2)
蒋雨洲[10](2018)在《贵州黄壤玉米—烤烟轮作体系氮素去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和烤烟作物广泛种植于贵州省等西南地区,并且玉米和烤烟作物的种植对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明确轮作与施肥种类下黄壤玉米—烤烟土壤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过程。试验于2016年在贵州省龙岗养分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试验设5个处理,轮作+不施任何肥料(CK);轮作+常规化肥(CF);轮作+化肥+有机肥(OF);轮作+化肥+生物有机肥(BF);连作+常规化肥(CC),研究轮作与施肥种类下黄壤玉米—烤烟土壤生态系统氨挥发、N_2O排放、氮素淋溶及肥料氮素吸收利用等变化特征,并分析农田土壤——作物体系的氮素平衡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常规施肥条件下,轮作处理的玉米和烤烟总干物质累积量分别高于连作处理19.97%和43.10%;与连作相比,常规施肥+有机肥+轮作处理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产值,但降低了烤烟产量产值。2、玉米和烤烟于施肥后15d期间均有氨挥发排放峰出现,其中玉米第2次追肥期和烤烟基肥期是氨挥发损失最高时期,氨挥发量分别介于2.188~3.625 kg.hm~(-2)和2.143~4.445kg.hm~(-2);常规施肥+连作处理的玉米和烤烟土壤氨挥发总累积量最高,分别为9.848 kg.hm~(-2)和7.797 kg.hm~(-2),分别是常规施肥+轮作处理的1.25倍和1.20倍。因此,常规施肥+轮作处理能够减少玉米和烤烟土壤氨挥发。3、玉米和烤烟于施肥后11d期间均有N_2O排放峰出现,玉米和烤烟整个生长季,各处理的N_2O总排放量范围分别是0.19~2.18 kg·hm~(-2)和0.34~8.72 kg·hm~(-2)。施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的玉米和烤烟农田N_2O总排放量较高,其次是常规施肥+连作处理;单施化肥条件下,连作处理玉米和烤烟农田N_2O总排放量分别高于轮作处理5.50倍和1.05倍。因此,常规施肥+轮作处理能够降低玉米和烤烟土壤N_2O排放。4、玉米和烤烟常规施肥+轮作处理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玉米和烤烟常规施肥+轮作处理氮肥利用率较常规施肥+有机肥+轮作处理提供48.87%和80.63%,较常规施肥+连作处理分别提高131.40%和59.34%。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中玉米和烤烟整个生长季氮矿化量;连作提高了玉米生长季土壤中氮素矿化量;轮作增加烤烟生长季土壤中氮素的矿化能力;玉米和烤烟轮作条件下,单施化肥、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处理的氮矿化促进率差异不显着;在单施化肥条件下,轮作处理氮矿化促进率差高于连作处理,呈显着性差异。因此,常规施肥+轮作处理有利于提高玉米和烤烟氮肥利用率和氮素矿化量。5、在轮作条件下,常规施肥处理玉米和烤烟农田独有的OTU个数最高,分别为138个和300个。玉米各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硝态氮含量无紧密联系;烤烟各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密切相关,各个处理的NosZ基因微生物多样性,独有OTU种类和微生物纲水平Alphaproteobacteria细菌的丰度均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密切相关。常规施用化肥+轮作处理的玉米和烤烟农田有利于保持特有物种的数量,并且能够降低对土壤NosZ基因微生物数量。6、生长期间,土壤—玉米和土壤—烤烟体系中,氮肥投入和土壤氮素矿化是氮素主要输入项,而作物吸收带走的氮是氮素主要输出项。轮作与施肥种类各处理的氮素平衡体系中,氮素输入项均高于氮素输出项。轮作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处理的表观氮平衡值均为最高;在土壤—玉米系统中,单施化肥条件下,连作处理的表观氮平衡值高于轮作1.06倍,在土壤—烤烟系统中,单施化肥条件下,轮作处理的表观氮平衡值高于连作0.23倍。因此,土壤—玉米体系和土壤—烤烟体系中常规施肥+轮作处理的表观氮平衡较为合理。综上所述,黄壤玉米和烤烟农田在常规施肥条件下,采用轮作方式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氮矿化量,提高产值,降低温室气体氨挥发和N_2O排放,降低土壤NosZ基因微生物数量,有利于农田氮素平衡。(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8-06-01)
氮的去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设施生产方式,对区域设施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增加经济产量,在日光温室栽培生产中过量施肥及灌溉的现象较为严重,氮肥的施用虽然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供应,但同时对环境造成的风险也急剧增加,制约了日光温室的高效稳定发展。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番茄为对象,利用常规试验与~(15)N标记示踪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减氮控水不同处理(包括不施氮+常规灌溉、常规施氮+常规灌溉、优化施氮+常规灌溉、优化施氮+优化灌溉4种处理)对日光温室栽培作物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及肥料氮素的去向,以期为日光温室设施蔬菜生产水氮高效管理揭示相关机理。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连续两季作物(秋冬番茄及小型西瓜)减氮控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水氮处理番茄产量和果实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Vc含量与农户常规水氮处理相比无显着差异,但番茄果实硝酸盐含量显着降低了66.3%(P<0.05)。灌溉量相同时,减氮40%处理的小型西瓜产量相比常规施氮处理提高了13.1%,优化水氮处理果实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Vc含量较不施氮处理均显着提高。不同水氮处理下,两季作物氮在各器官的累积量均表现为果实>叶>茎>根。随着番茄的生长,果实和茎的氮素携出量占总携出量的比例分别由62.4%和5.9%增加至67.1%和6.3%,而根和叶中氮素携出量降低,优化水氮处理促进了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果实中转运。优化施氮和灌溉处理在常规基础上两季综合减氮46%、节水15%,在保障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同时,提高果实的品质,说明当前农户常规施肥及灌溉过程中普遍存在过量的问题,采取节水减肥措施具有一定的潜力。(2)~(15)N微区示踪试验结果表明,日光温室第一季番茄的氮素携出量有20.87%-26.32%来自标记氮肥,当季氮肥利用率为7.72%-11.77%,并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标记氮肥主要在土壤剖面表层累积,番茄收获后有71.69%-80.8%的肥料氮残留在0-40 cm土体中,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肥料氮累积量呈递减趋势;0-100 cm土层累积的残留肥料氮中63.7%-72.4%以NO_3~--N形态存在;当季氮肥损失率为8.99%-20.59%;第二季小型西瓜的氮素携出量有11.74%-14.63%来自上季施入氮肥,后茬作物对~(15)N标记氮肥的利用率在2.78%-4.54%之间。与常规处理相比,适当优化施氮量和灌溉量未对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造成显着影响,但显着增加了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降低了土壤中NO_3~--N的淋溶风险和氮肥损失率,兼顾了环境和经济效益。(3)通过对国内外与番茄氮素利用有关的43篇文献和本试验数据结合,分析了每形成1000 kg番茄果实需氮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形式和茬口下番茄产量、地上部吸氮总量和形成1000 kg果实需氮量的变异幅度大,番茄氮素吸收特性存在差异。番茄平均产量为84.9 t/hm~2,其中以设施春茬番茄产量最高(98.5 t/hm~2),其次为设施秋冬茬(77.3 t/hm~2),露地番茄产量最低(75.4 t/hm~2);形成1000 kg果实需氮量平均为2.52 kg,其中以设施秋冬茬需氮量最高(2.75 kg),设施春茬和露地相近,分别为2.43kg和2.44 kg;番茄地上部吸氮总量随产量的提高而明显增加,二者呈显着的线性关系;形成1000 kg番茄果实需氮量随产量水平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产量范围<55、55-85、85-115、115-145、>145 t/hm~2时,形成1000 kg果实需氮量分别为3.17、2.38、2.27、2.25和2.25 kg。可见番茄施肥需针对不同区域的栽培条件,结合蔬菜的产量水平,依据作物养分需求合理施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的去向论文参考文献
[1].闫玉龙.氮沉降对藏北高山嵩草草甸N_2O排放和氮去向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2].程于真.不同水氮条件下日光温室氮肥利用与去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张水勤,袁亮,李伟,林治安,李燕婷.腐植酸尿素对玉米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J].腐植酸.2019
[4].夏梦洁.黄土高原旱地残留肥料氮及夏季休闲期间的去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王前登,刘雪艳,何雪菲,王成,柴仲平.基于~(15)N示踪的库尔勒香梨园氮素去向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6]..黑土农田土壤中肥料氮素转化过程调控与去向研究获进展[J].江西饲料.2018
[7].张忠学,陈帅宏,陈鹏,刘明,尚文彬.基于~(15)N示踪技术的不同灌水方案玉米追肥氮素去向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8
[8].张艺磊.新型尿素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的氮素去向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
[9].王珊珊.调控施氮对设施甜椒化肥氮去向及净温室效应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8
[10].蒋雨洲.贵州黄壤玉米—烤烟轮作体系氮素去向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