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波速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波速,地壳,各向异性,结构,层析,模型,渭河。
波速度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高,陈运泰,张雪梅,宋晓东[1](2019)在《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北缘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生长和扩张的前缘,研究其地下物质及变形特征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生长机制.本文收集187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长达7年的叁分量连续波形数据,辅以189个流动台站3年的数据,开展噪声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层析成像工作.基于8~40 s周期瑞利波和勒夫波群速度,通过线性反演方法得到地下50 km深度范围的叁维SH和SV速度结构.我们定义径向各向异性ψ=2(v_(SH)-v_(SV))/(v_(SH)+v_(SV)),以此来展示地下物质变形以水平方向(v_(SH)>v_(SV))还是垂直方向(v_(SH)<v_(SV))为主.径向各向异性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具有完全不同的变形机制.青藏东北缘以垂向变形为主,地壳流模型不太可能是该区域主要的变形机制.青藏东缘以水平变形为主,支持中下地壳流变模型.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下方径向各向异性差异显着,说明高原边缘稳定的地块在高原扩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彭骁,谭茂金,王跃祥,谢冰,周肖[2](2019)在《基于可变临界孔隙度Nur模型的页岩气层横波速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的横波测井速度是影响地震迭前属性分析及反演质量的重要参数,在缺乏偶极横波测井情况下需要用Krief、Pride等数学模型预测横波,近年来临界孔隙度模型在计算骨架的弹性模量中应用效果较好。在前人研究的临界孔隙度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可变临界孔隙度的Nur模型,并将遗传算法应用于可变临界孔隙度的计算,最终估算得到了页岩气层的横波速度。实例应用表明,遗传算法可以计算得到沿井眼不同深度的临界孔隙度,而且预测得到的横波与偶极横波测井(DSI)一致性好,证明该方法应用于页岩气的横波估算中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吕晓南,姚健,沈春健[3](2019)在《颈-股脉搏波速度在主动脉夹层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逐渐增加,患者通常患有动脉硬化,脉搏波传导速度(pules wave veiocity,PWV)是衡量动脉硬化程度主要的指标之一。我国与欧洲国家高血压的防治指南中已经将这一指标看作是衡量心脑血管危险的重要因子,其中颈-股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是一种能够直接反映动脉僵硬程度的指标,近年来,关于高血压患者cfPWV与主动脉夹层疾病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本文简要概述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4期)
郁建芳,张炳,黄显良,谢石文,韩成成[4](2019)在《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安徽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安徽台网25个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运用频率域反褶积的方法提取接收函数,并采用H-Kappa扫描法反演得到安徽地区各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与纵横波速度比。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皖西南大别山地区、皖南山区和淮河以北的皖北平原地区,其中大别山地区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位于35—39 km范围内,相对较厚;皖南地区位于33—36 km范围内;皖北以平原为主,地壳厚度位于30—33 km范围内。这一研究结果与安徽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H-K扫描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台站下方波速比基本处于1.70—1.80范围内,变化不大。在界面倾斜角度不大的前提下,利用横向均匀分层模型的波形反演实现接收函数的波形拟合,得到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计算结果显示,安徽地震监测台站下莫霍面上表面S波速度一般为3.6—3.9 km/s,而界面底部大约为4.3—4.6 km/s,莫霍面处的速度起伏变化并不十分明显。(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11期)
王旭,陈凌,凌媛,高一帆,张建勇[5](2019)在《基于接收函数直达P波振幅研究地壳浅层S波速度结构新方法及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接收函数直达P波振幅的频率依赖性特征研究地壳浅层S波速度结构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高频近似假设下直达P波理论振幅公式,拟合单个台站不同频率下观测的直达P波振幅-射线参数分布,提取各个频率下的S波速度;通过近似的频率-深度转换,将不同频率观测的S波速度投射至地下不同深度处,得到单个台站S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相较于传统的反演方法,该方法不需要任何先验模型,且其横向分辨率和垂向分辨率仅分别取决于台站间距和数据频率.将新方法应用于从青藏高原东北缘至四川盆地中部的一条近线性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的远震资料,提取了该地区地壳浅层S波速度结构信息,并进一步分析了地壳浅层波速结构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小尺度横向变化的关系.基于观测结果,对比分析了稳定克拉通与活动构造带沉积盆地特点差异、探讨了浅表地质与深部构造过程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蔡妍,吴建平,明跃红,房立华,王未来[6](2019)在《新疆天山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特征及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其壳幔变形和深部结构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天山地区地震台站资料较少,致使壳幔变形研究结果与解释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利用在天山地区(40°N—46°N,78°E—92°E)新布设的11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该地区39个固定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地壳厚度及壳幔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天山地区(41.5°N—44°N,78°E—88°E)平均地壳厚度为56km,塔里木盆地(40°N—41.5°N,79°E—90°E)、准噶尔盆地(44°N—46°N,82°E—90°E)和吐鲁番盆地(42°N—43°N,88°E—90°E)具有较厚的沉积层,地壳平均厚度为43km、53km和46km,整体表现为天山厚、盆地相对较薄的特征;在研究区南天山的最高峰(42°N,80.5°E)及北天山的最高峰(43.5°N,86°E)附近,中下地壳存在较厚的低速层,我们认为在强烈挤压作用下低速、低强度的中下地壳强烈变形可能是导致该区域快速隆升的主要原因.在研究区中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山地区,中下地壳及上地幔均存在低速层,且盆地莫霍面向天山倾斜明显.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在南北向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下,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发生了向天山造山带方向的双向壳幔层间插入俯冲.在研究区东部,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与天山东部接触带的地壳内没有明显的低速层,推测应处在早期挤压变形状态,该区域的壳幔边界为缓变的速度梯度带,可能与上地幔热物质侵入或渗透有关.(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殷伟伟,雷建设,杜沫霏,杨宇,米琦[7](2019)在《郯庐断裂带及其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与各向异性层析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拾取了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固定台站记录的2008—2016年2级以上地震事件中的27233条高质量Pn到时资料,反演得到了郯庐断裂带及其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速度异常形态与区域地质构造较为吻合.太行山造山带、鲁西隆起、大别造山带、苏鲁褶皱带、胶辽隆起和华北盆地南端等隆起区表现为低波速异常,而黄海北、南部盆地、渤海湾和华北盆地北部等凹陷区均为高波速异常.壳内强震主要发生在Pn低波速异常和高低波速异常的横向过渡地带,说明强震的发生与上地幔结构的横向变化之间存在有一定关联.郯庐断裂带两侧Pn波速度以郯城地震为界其东北侧和西南侧分别分布有与断裂带近平行的低波速异常条带,而西北侧和东南侧分别分布有高波速异常条带,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近乎沿断裂带走向,可能由于上地幔热物质沿郯庐断裂带上涌形成低速异常后断裂带发生左旋平移运动所致.华北盆地内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的明显变化,反映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经历了地幔热物质上涌、莫霍面隆升以及岩石圈拆沉等复杂构造变形.(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冯红武,颜文华,严珊,郭瑛霞,惠少兴[8](2019)在《背景噪声和地震面波联合反演渭河盆地及邻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陕西及邻区测震台网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共257个宽频带台站记录的连续波形与远震数据,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反演方法获得了渭河盆地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顶部S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1)渭河盆地顶部形成于新生代的沉积层造成其浅部显着的低速异常,盆地中、上地壳为低速结构,低速带延深至约25km深处,莫霍面相对两侧突变上隆,上地幔高速体侵入下地壳,可能与中—新生代上地幔基性-超基性铁镁质物质底侵有关。2)南鄂尔多斯块体地壳浅层东薄西厚的低速结构可能与块体遭受的整体掀斜、差异性抬升和强烈而不均匀的剥蚀有关。壳内不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说明壳内低速体并没有贯穿整个鄂尔多斯地块,鄂尔多斯南段仍保留着稳定克拉通属性,至今还未遭受明显改造。3)秦岭造山带东、西深部结构存在差异,具有分段特征。造山带下地壳底部的低速异常,可能与造山带受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和向外扩展等构造活动的影响有关,分析认为秦岭造山带存在青藏高原物质E流的下地壳流通道的可能性不大。(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王磊,曹博,刘秧,朱雯[9](2019)在《剪切波速度评价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疗效的价值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剪切波速度(SWV)评价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MPS患者(MPS组)和80例同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定指数(PRI)和现时疼痛强度(PPI)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使用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观察斜方肌组织弹性,并记录SWV值。所有MPS患者均接受6个疗程的常规治疗,将疗效达到显效及痊愈的患者根据自愿原则进行分组,继续以SWV值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进行治疗者为继续治疗组,未继续治疗者为停止治疗组,两组患者随访1年,比较治疗后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MPS组患者平均SWV值(4.35±1.56)m/s,对照组平均SWV值(1.53±0.5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18,P=0.000)。治疗过程中MPS患者VAS评分和SWV值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49、2.631,P=0.000、0.018)。MPS患者治疗后显效及痊愈者63例,显效率78.8%;治疗后MPS患者的VAS评分、PRI、PPI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S组治疗后平均SWV值(2.63±1.09)m/s,显着低于治疗前(4.35±1.5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84,P=0.000)。继续治疗组30例患者的复发率显着低于停止治疗组33例患者(6.7%vs.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0,P=0.003)。结论 SWV值能客观反映MPS患者的斜方肌组织硬度,可作为MPS患者疗效评价的较好指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殷伟伟,梁向军[10](2019)在《山西及邻区S波速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9~2018年山西地震台网记录到的S波走时,重新校对震相并增加Sb震相,采用区域速度拟合和批量定位比较残差的方法获得山西及邻区S波的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通过S波实测走时与利用P波走时结合波速比得出的结论相近,误差在0.5%范围内,"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能够满足地震台网日常工作需求。(本文来源于《四川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波速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准确的横波测井速度是影响地震迭前属性分析及反演质量的重要参数,在缺乏偶极横波测井情况下需要用Krief、Pride等数学模型预测横波,近年来临界孔隙度模型在计算骨架的弹性模量中应用效果较好。在前人研究的临界孔隙度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可变临界孔隙度的Nur模型,并将遗传算法应用于可变临界孔隙度的计算,最终估算得到了页岩气层的横波速度。实例应用表明,遗传算法可以计算得到沿井眼不同深度的临界孔隙度,而且预测得到的横波与偶极横波测井(DSI)一致性好,证明该方法应用于页岩气的横波估算中是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速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杨志高,陈运泰,张雪梅,宋晓东.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北缘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彭骁,谭茂金,王跃祥,谢冰,周肖.基于可变临界孔隙度Nur模型的页岩气层横波速度预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3].吕晓南,姚健,沈春健.颈-股脉搏波速度在主动脉夹层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当代医学.2019
[4].郁建芳,张炳,黄显良,谢石文,韩成成.利用接收函数反演安徽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J].国际地震动态.2019
[5].王旭,陈凌,凌媛,高一帆,张建勇.基于接收函数直达P波振幅研究地壳浅层S波速度结构新方法及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应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6].蔡妍,吴建平,明跃红,房立华,王未来.新疆天山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特征及变形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9
[7].殷伟伟,雷建设,杜沫霏,杨宇,米琦.郯庐断裂带及其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与各向异性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2019
[8].冯红武,颜文华,严珊,郭瑛霞,惠少兴.背景噪声和地震面波联合反演渭河盆地及邻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J].地震地质.2019
[9].王磊,曹博,刘秧,朱雯.剪切波速度评价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疗效的价值初探[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9
[10].殷伟伟,梁向军.山西及邻区S波速度模型研究[J].四川地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