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戴耳机论文和设计-李冠佑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头戴耳机,包括耳机部和音响部,耳机部包括支臂和设于支臂两端的耳壳;音响部包括外壳和控制组件,控制组件设于外壳内、与耳机部电连接,外壳内形成有反声腔,反声腔的侧壁具有出音孔,反声腔的一端具有开口;耳壳与开口可拆卸连接。当需要将头戴耳机作为音响使用时,将耳壳与开口连接,将控制组件与耳机部电连接,即将耳机部和音响部连为一体,由耳壳内部发出的声音在反声腔的作用下从出音孔扩散出。该头戴耳机通过耳机部与音响部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使其同时具有耳机和音响的功能,一物两用,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和用户使用体验。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头戴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机部,其包括支臂和设于所述支臂两端的耳壳;音响部,其包括外壳和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与所述耳机部电连接,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反声腔,所述反声腔的侧壁具有出音孔,所述反声腔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耳壳与所述开口可拆卸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头戴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耳机部,其包括支臂和设于所述支臂两端的耳壳;

音响部,其包括外壳和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与所述耳机部电连接,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反声腔,所述反声腔的侧壁具有出音孔,所述反声腔的一端具有开口;

所述耳壳与所述开口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内设有反声锥,所述外壳的侧壁和所述反声锥围成所述反声腔,所述反声锥的反声面朝向所述耳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戴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内沿其圆周方向设有第一安装板,所述反声锥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主板、按键板及FPC,所述FPC连接所述主板和所述按键板,所述主板上设有数据线,所述数据线与所述耳机部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键板上还设有MIC。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戴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上设有按键部,所述按键部与所述按键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戴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键部与所述外壳一体加工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上壳和下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戴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壳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底面沿水平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戴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壳上设有柔性耳罩,所述柔性耳罩与所述开口过盈密封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头戴耳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收听音乐等音频的耳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耳塞或耳机,其特点是音量小、体积小、适合独自收听、便于携带;另一种是公放类产品,如智能音响,其特点是音量较大,可以供多人同时收听。

如何将两类产品融合为一体,使同一个产品同时具备耳机和音响的功能,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和用户使用体验,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头戴耳机,其同时具备耳机和音响的功能,一物两用,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和用户使用体验。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头戴耳机,包括:耳机部,其包括支臂和设于所述支臂两端的耳壳;音响部,其包括外壳和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与所述耳机部电连接,所述外壳内形成有反声腔,所述反声腔的侧壁具有出音孔,所述反声腔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耳壳与所述开口可拆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为了实现音响部外放出声,所述外壳内设有反声锥,所述外壳的侧壁和所述反声锥围成所述反声腔,所述反声锥的反声面朝向所述耳壳。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为了便于实现反声锥的安装,所述外壳内沿其圆周方向设有第一安装板,所述反声锥与所述第一安装板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主板、按键板及FPC,所述FPC连接所述主板和所述按键板,所述主板上设有数据线,所述数据线与所述耳机部电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为了使音响部也具有MIC功能,所述按键板上还设有MIC。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为了便于操作,所述外壳上设有按键部,所述按键部与所述按键板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为了便于加工,所述按键部与所述外壳一体加工成型。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为了便于安装,所述外壳包括上壳和下壳。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为了防止音响部倾倒,所述下壳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底面沿水平方向延伸。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为了便于实现耳壳与开口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所述耳壳上设有柔性耳罩,所述柔性耳罩与所述开口过盈密封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头戴耳机,包括耳机部和音响部,耳机部包括支臂和设于支臂两端的耳壳;音响部包括外壳和控制组件,控制组件设于外壳内、与耳机部电连接,外壳内形成有反声腔,反声腔的侧壁具有出音孔,反声腔的一端具有开口;耳壳与开口可拆卸连接。当需要将头戴耳机作为音响使用时,将耳壳与开口连接,将控制组件与耳机部电连接,即将耳机部和音响部连为一体,由耳壳内部发出的声音在反声腔的作用下从出音孔扩散出。该头戴耳机通过耳机部与音响部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使其同时具有耳机和音响的功能,一物两用,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和用户使用体验。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头戴耳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头戴耳机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头戴耳机实施例的剖视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头戴耳机实施例的剖视图二。

其中,100-耳机部,110-耳壳,120-支臂,130-柔性耳罩,200-音响部,210-外壳,211-上壳,212-下壳,213-按键部,214-凸出部,215-第一安装板,216-第二安装板,217-开口,220-控制组件,221-主板,222-按键板,223-FPC,230-反声锥,231-反声面,240-反声腔,241-出音孔,242-开口,250-安装腔,300-数据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头戴耳机,参照图1至图4,包括耳机部100和音响部200,耳机部100包括支臂120和设于支臂120两端的耳壳110;音响部200包括外壳210和控制组件220,控制组件220设于外壳210内、与耳机部100电连接,外壳210内形成有反声腔240,反声腔240的侧壁具有出音孔241,反声腔240的一端具有开口242;耳壳110与开口242可拆卸连接。当需要将头戴耳机作为音响使用时,将耳壳110与开口242连接,将控制组件220与耳机部100电连接,即将耳机部100和音响部200连为一体,由耳壳110内部发出的声音在反声腔240的作用下从出音孔241扩散出。该头戴耳机通过耳机部100与音响部20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使其同时具有耳机和音响的功能,一物两用,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和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而言,耳壳110上设有柔性耳罩130,柔性耳罩130与开口242过盈密封连接。由于柔性耳罩130是可以变形的,通过柔性耳罩130的变形可以实现耳壳110与开口24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不需要其他的连接结构即可实现耳机部100与音响部20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易于拆装,并且密封效果好。

本实施例头戴耳机具有耳机模式和音响模式,当采用耳机模式时,耳机部100与音响部200分离,单独使用耳机部100即可;当采用音响模式时,将耳壳110与开口242过盈连接,音响部200内引出的数据线300与耳机部100电连接,由耳壳110内部发出的声音在反声腔240的作用下从出音孔241扩散出,实现音响功能。

置于耳壳110内部的喇叭在耳机模式和音响模式下的振幅是不同的,以满足两种工作模式。耳机模式时,喇叭的振幅较小,适合近距离听声,也即适合头戴;音响模式时,喇叭的振幅较大,适合远距离听声,也即适合声音外放。

外壳210内设有反声锥230,外壳210的侧壁和反声锥230围成反声腔240,反声锥230的反声面231朝向耳壳110。出音孔241沿反声腔240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便于360°均匀出声,提高出声效果。

外壳210内沿其圆周方向设有第一安装板215,反声锥230与第一安装板215通过螺钉或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

外壳210为两半式,包括上壳211和下壳212,上壳211和下壳212优选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外壳210整体呈现圆筒状结构,外壳210内部为中空状,反声腔240形成于外壳210的内部两端,两个反声腔240之间为安装腔250,安装腔250用于安装控制组件220。

下壳212具有凸出部214,凸出部214的底面沿水平方向延伸,当耳机部100与音响部200连为一体时,凸出部214的水平底面便于放置该头戴耳机,使其不易倾倒。参照图4,凸出部214的内部也为中空状,其为安装腔250的一部分。

控制组件220包括主板221、按键板222及FPC 223,FPC 223连接主板221和按键板222,主板221上设有数据线300,数据线300与耳机部100电连接,数据线300既可以用来数据传输,也可以用来充电。

参照图4,凸出部214的内腔中设有第二安装板216,主板221固定安装至在第二安装板216上。当控制组件220位于安装腔250内时,FPC 223弯曲变形抵靠在外壳210的内侧壁上,使其结构可靠。

按键板222上还设有MIC(未图示),使该头戴耳机处于音响模式时,也能够具有MIC功能。

外壳210上设有按键部213,按键部213与按键板222连接,便于操作。

按键部213与外壳210一体加工成型,本实施例具体为按键部213与上壳211一体加工成型,使结构整体简单、杜绝按键部213脱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设计图

一种头戴耳机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141991.X

申请日:2019-07-1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5(青岛)

授权编号:CN209787402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H04R1/10

专利分类号:H04R1/10

范畴分类:申请人: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61205 山东省青岛市综合保税区玉清东街以南高新二路以东潍坊综合保税区爱德乐轻工产品加工基地1、3、5号车间

发明人:李冠佑

第一发明人:李冠佑

当前权利人: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代理人:孙爱乔

代理机构:37101

代理机构编号: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头戴耳机论文和设计-李冠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