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成膜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薄壁,机制,细胞,盾构,氯化钙,靶向,聚酰胺。
成膜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樊伟杰[1](2019)在《形状记忆成膜物复合微胶囊的协同自修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涂料因施工简单、成本较低、效果优异、易于维护等优点广泛用于海洋工程的防腐。海洋工程装备服役过程受外部环境和作业过程中机械作用影响,表面涂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损伤,若不及时修复则会使金属基材和部分非金属零部件发生腐蚀,影响结构强度和可靠性,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灾难性事故的发生。涂装有自修复功能的防腐涂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针对涂层自修复技术的研究有很多,但由于受修复机制和作用原理的限制,单一修复技术应用于涂层自修复时,通常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修复涂料的修复效果和实际修复效果。本论文综合采用微胶囊修复技术和形状记忆修复技术的优势,借助其响应触发机理不同的原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两种不同机制间的有效协同作用,实现对多种尺寸涂层裂纹的修复。主要开展以下研究:(1)研究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用于涂层自修复的微胶囊方法;通过调控囊芯/囊壁的选材及合成工艺参数,实现微胶囊尺寸的控制和工艺优化;在此基础上,借助化学接支和物理共混的方式探究改性技术,实现分别针对热场、磁场、电场、H~+等不同因素的动力驱动剂,使微胶囊具备靶向作用特性。综合考虑芯壁质量比、乳化剂种类、乳化剂质量分数及酸化时间等因素对形成的微胶囊的包覆率、平均粒径等性能影响的基础上采用最优配方进行合成。研究结果表明,当芯壁质量比(2:1)、乳化剂种类及质量分数分别是0.8%的阿拉伯胶、搅拌速率为1500 r/min时,制备的微胶囊分散性较好,粒径较小,囊壁较薄,且微胶囊表面粗糙,利于在基体中分散。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能较好。(2)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具有形状记忆特性的聚氨酯成膜物;根据实际服役环境,分别选择不同的软段/硬段和交联剂等单体,通过调控软硬段含量及制备工艺参数实现适合不同环境的形状记忆成膜物;借助红外光谱、失重分析、形状记忆性能、核磁共振谱等,研究了硬段含量对形状记忆聚氨酯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线型形状记忆聚氨酯以软段的“结晶-熔融”相转变为形状记忆机理的。所以,软段在室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结晶性是其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必要条件之一,硬段含量为30~40%时形成的硬段微区,能够有效起到物理交联点的作用。通过红外光谱、固含量测定、形状记忆性能等一系列表征手段对合成的形状记忆聚氨酯进行性能表征,试验结果表明当硬段含量为30~40%时,形状记忆性能及各项性能最佳。深层次揭示了形状记忆成膜物的设计思路和合成方法。(3)通过物理共混的方式将靶向修复微胶囊与形状记忆成膜物进行负载,以此为主体搭配其他颜填料制备自修复智能涂料,利用不同修复技术的触发因素差异特点,实现不同修复技术的有序表达、协同修复和优势互补,分别提出“先钝化-后回复”和“钝化同时回复”两种协同自修复机制;同时从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两种角度实现对大尺寸划痕的修复,使得整体修复率可达85%以上,并解决修复后涂层与基体结合力不强的问题;引入感应自加热和特定因素响应机制,拓展了自修复涂层适用环境范围。,在实验室测试和外场暴露试验中均性能较为优异,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为后续高性能智能自修复涂层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刘英,张永安,王卫,李冬生,王俊伟[2](2019)在《Fe对(Cu-Ni-Fe)-xNiFe_2O_4复合惰性阳极低温铝电解成膜机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温固相合成的NiFe_2O_4和Cu,Ni,Fe金属粉为原料,采用冷压烧结法制备不同合金相含量的(Cu-Ni-Fe)-xNiFe_2O_4(x=50,60,70,80,质量分数/%,下同)金属基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研究合金相中Fe元素对(Cu-Ni-Fe)-xNiFe_2O_4金属基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烧结和电解过程中基体成分与微观组织的影响,发现合金相中的Ni,Fe及NiFe_2O_4陶瓷相在烧结和电解过程中发生了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得NiFe_2O_4相发生解离和再生成。对(Cu-Ni-Fe)-xNiFe_2O_4金属基复合惰性阳极材料进行了低温电解性能测试,研究其在电解过程中的成膜过程和腐蚀行为。结果表明:(Cu-Ni-Fe)-xNiFe_2O_4金属基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电解过程中电压稳定,铝液杂质含量低于0.7%(质量分数),有望解决金属陶瓷阳极热稳定性差的问题,是理想的惰性阳极材料。(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刘成,陆杨,刘磊,吕伟华[3](2018)在《加砂泥浆在砂性地层中的堵塞机制及成膜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水盾构在高透水地层成膜困难是当前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泥浆中添加粗粒材料是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文章采用自行设计的泥浆侵入地层成膜试验装置,选取轻质砂作为泥浆粗粒材料,改变其粒径,测定不同添加量和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成膜滤失量和成膜时间,分析粗粒材料的粒径对成膜特征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一种叁角化计算方法,可用于快速确定粗粒材料对地层孔隙尺寸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1)在本试验地层条件下,添加粗粒材料可显着减小粒间孔隙尺寸,有效提高堵塞效率;(2)粗粒材料的粒径对成膜特征有较大影响,粒径较小的粗粒材料堵塞效果更好,其成膜特征较为稳定,粒径较大的粗粒材料成膜特征波动性较大;(3)不同粒径粗粒材料参与下最终形成的泥膜结构不同,粗粒材料粒径较大时形成混合型泥膜结构,粒径较小时形成双层型泥膜结构。(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田胜龙[4](2018)在《稻草薄壁细胞的分离、分析及其成膜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产能和消费世界第一的我国造纸工业面临着木材原料严重短缺而同时严格限制禾草类制浆造纸的尴尬局面。解决草类制浆黑液硅干扰和严重妨碍纸浆废液提取洗涤的薄壁细胞障碍是打开草类制浆工业复兴之路的两道大门。可以说氧碱制浆已经将硅干扰免除的大门打开,余下来如果能将薄壁细胞分离并利用起来,则另一道大门也自然开启。这便成为论文需要从事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机械筛分、层级沉降和溢流法分离稻草氧碱浆中的细小组分发现,层级沉降分离得到的薄壁细胞含量较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分离方法。借助于显微镜来观测计量纤维细胞与薄壁细胞的分离效果直观简便易行。对层级沉降的分离工艺中的绝干量、倾倒次数、沉降时间、沉降次数、取水体积和取水次数六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沉降时间、沉降次数、取水体积和取水次数四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设计,得到的最优分离条件为:取水体积为580 mL,取水次数为24次,沉降时间为72 min,沉淀次数为4次,得到最小RFP为9.70%。借助SEM、BET和Zeta电位的检测手段对分离出的薄壁细胞的形貌、比表面积和表面电位进行了检测发现:分离出的薄壁细胞中含有少量断小纤维细胞,薄壁细胞形状为长方形片状,表面较粗糙;薄壁细胞的比表面积(15.948 m2/g)几乎是细小组分的叁倍;薄壁细胞的zeta电位为-53.2 mV,细小组分的zeta电位则是其负值的约两倍。对定量为6 g/m2、8 g/m2、10 g/m2的薄壁细胞膜进行SEM、抗张强度、XRD、FTIR、TG表征发现:薄壁细胞之间的结合贴合紧密,薄壁细胞数量的增加让成膜覆盖面更完整均匀,抗张强度明显增大。在以功率为1000 W的超声波分散仪下处理薄壁细胞4 min、8 min、12 min、16 min后,分别制备定量为8 g/m2的薄壁细胞膜,结果发现:超声波辅助能使得薄壁细胞表面变得更加粗糙,纤维素结晶度下降,组织可变形性增大,使得薄膜中薄壁细胞表面位移增大、贴合更为紧密,抗张强度可成倍提高,热稳定性的增强。(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许哲峰[5](2016)在《自润滑型无铬钝化涂层成膜机制及润滑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镀锌板表面钝化工艺主要采用六价铬钝化处理。但是,六价铬是剧毒物质,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严重危害,含有六价铬的产品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此外,随着镀锌板加工工艺对膜层的要求逐渐提高,对耐热性、耐水性、自润滑性以及耐腐蚀性等要求越来越苛刻。因此,开发无铬自润滑型钝化工艺技术,解决六价铬的污染问题,是绿色工业技术的大势所趋。1)通过响应面曲线法筛选出最佳无铬自润滑型钝化液配方:复合硅烷偶联剂3.88%,钼酸铵1.55%,纳米硅溶胶3.53%,单宁酸3.15%,水性苯丙乳液3.4%和水性聚乙烯蜡0.15%。最终,自润滑液的固体份为15%-16%、粘度为6.5-7 mPa·S、密度为1.01~1.02kg/dm3、pH值为6.5;2)使用加压辊涂的先进工艺制备了均匀、透明的无铬自润滑膜,并建立自润滑皮膜量工业化生产标准曲线;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辉光放电发射光谱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膜层微观特征进行分析;通过电化学测试及盐雾试验对膜层耐蚀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耐指纹性、耐水性和耐热性等表面性能,实验表明自润滑膜层性能优异;3)研究了无铬自润滑膜层的成膜机制:(i)硅烷分子在镀锌板表面形成致密的空间立体网状结构,将无机缓蚀剂包覆在膜的内部;(ii)锌和钼酸铵反应生成的钼酸锌填充在网状硅烷膜内;(iii)水性苯丙乳液和聚乙烯蜡在硅烷膜上形成均匀稳定的自润滑膜层;分析了无铬自润滑型钝化膜层的耐蚀机理:首先水性苯丙乳液形成的均匀膜层,阻挡腐蚀性介质向金属基体的扩散:其次钼酸铵反应形成化合物和单宁酸形成的化合物同时提高自润滑膜层的电阻,抑制腐蚀反应,降低反应速度,从而达到缓蚀目的;4)对无铬自润滑型钝化镀锌板冲压过程进行了数值建模和有限元模拟,表明钝化镀锌板加工生产时,应该尽量考虑使用轧制方法,避免使用大载荷的冲压/挤压方式:得出自润滑型钝化膜最佳使用参数为:填充剂配比为0.48,膜层厚度为900mg/m2,温度150℃,载荷150 N;且具有自润滑性的钝化镀锌板冲压性能明显优于其他产品。无铬自润滑型钝化膜目前已经在工业上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和推广,本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资助,取得的研究成果对自润滑钝化膜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9-01)
万王超[6](2016)在《蔗髓薄壁细胞分离、分析及其成膜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造纸纤维原料资源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合理开发和利用非木材纤维,尤其是数量巨大、廉价易得的农作物秸秆依然还是作为木材原料严重供给不足的一类重要补充造纸原料。若能将非木材原料中被认为是"废弃、障碍物"的薄壁细胞合理的利用,则对秸秆的造纸提升和杂细胞价值的体现都有重要作用。本论文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禾草薄壁细胞分离、分析及其成膜机制的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就蔗髓通过蒸煮分离纤维和薄壁细胞,重点对薄壁细胞化学成分、表面结构等进行表征分析,利用薄壁细胞的特性制膜,探讨其制膜工艺及薄膜的特性分析。1.通过对蔗髓叁种蒸煮方法的对比,对亚硫酸盐蒸煮较优工艺,即用药量为22%(75%亚硫酸钠),AQ0.1%,液比1:6,160℃蒸煮90min得到收获率11.3%、卡伯值为5.2、白度为54.3%ISO、黏度为678mL/g的薄壁细胞,且纸浆纤维的得率还能达到48.1%。2.对蔗髓叁种蒸煮工艺出来的纸浆纤维与薄壁细胞组分的分析,它们在木素、聚戊糖含量上比较接近,分别在1-2%和27%左右,差距明显一点的是薄壁细胞的纤维素含量比纤维的低了约5-10个百分点。3.进一步对它们的滤水性能、SEM和FQA等进行对比分析:纸浆的纤维长度基本在0.9~1.0mm之间;薄壁细胞的长度在0.3~0.4mm之间,纤维滤水性能良好,薄壁细胞的则较差。4.薄壁细胞用造纸法滤水可制成定量低至10g/m2的膜。成膜前后薄壁细胞的物理特性与结构特性会形成明显差异。非破坏性疏解薄壁细胞有利于成膜的均匀性和比表面积的显着提升,表面结合形貌平滑、贴合紧密。5.借助SEM、AFM、XRD、IR和XPS对薄壁细胞与薄膜进行分析表征,对薄壁细胞膜的特性有了基本的认知,为后续薄壁细胞膜制备体系的建立打下了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宋佳慧,刘喆,崔秀芳,金国,王海斗[7](2016)在《基于转化膜成膜机制的工艺优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镁/铝合金表面转化膜在成膜过程中由于存在剧烈的析氢反应以及成膜结束后的失水收缩现象,导致该种转化膜存在结构疏松、连续性差、结合力低等缺点。从转化膜成膜机制角度出发结合3种主要的失效现象(局部损伤、失水收缩致开裂以及结构疏松导致的脱落),对其失效机理进行详细阐述。同时基于这3种失效机理,简明扼要地介绍目前针对这3个方面所采取的损伤修复、转化膜致密化以及界面结合力增强方面转化膜成膜工艺优化的研究进展,并对转化膜后续发展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陈鹏[8](2016)在《CH_3NH_3PbI_3成膜行为调控及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无机杂化铅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由于其太阳光谱响应范围适宜、光吸收系数大、载流子迁移率高及可用溶液法加工等优异特性,在光伏领域掀起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热潮。作为器件中的光活性层,钙钛矿薄膜不但起到吸收太阳光的作用还要完成光生载流子的输运和分离。因此,制备高质量钙钛矿薄膜,是进一步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以制备高质量钙钛矿薄膜为目标,分别从钙钛矿自身形成过程和基底结构两个角度,深入研究影响钙钛矿薄膜质量的因素。以此为基础,通过引入离子液体多功能添加剂和调控基底界面结构,优化钙钛矿薄膜的制备工艺,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具体研究概述如下:利用离子液体添加剂制备高质量钙钛矿薄膜。以离子液体作为单一添加剂,分别实现了PbI_2薄膜制备过程、界面化学转化和晶粒生长叁个阶段的调控,制备高质量的钙钛矿薄膜。XRD和PL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可以通过插层作用与PbI_2前驱体相互作用。这种插层作用一方面能够增加PbI_2在溶液中的分散性及薄膜均匀性,另一方面,使CH_3NH_3I更容易通过配体交换与PbI_2反应,从而提高界面化学转化的程度。此外,由于离子液体强极性、高溶解性、高沸点等性质使其能够为钙钛矿晶体生长提供液相微区,促进钙钛矿晶粒生长。通过对碘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I)离子液体添加量的优化,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从12.6%提高到了15.6%。通过调控TiO_2纳米线阵列的疏密度,实现钙钛矿填充量与覆盖层结构之间的平衡,获得优化的器件性能。改变溶液生长过程的酸碱度,制备出具有不同疏密度的金红石TiO_2纳米线阵列。详细研究了纳米线疏密度对钙钛矿晶体孔内填充,以及钙钛矿覆盖层(capping layer)结构的影响。随着纳米线密度的增加,钙钛矿的孔内填充量变少,同时覆盖层的厚度增加。结合太阳能电池的多种光电探测手段,研究光生载流子动力学过程,实现钙钛矿填充量与覆盖层结构之间的平衡,从而有效提高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减少界面电荷复合,最终获得最佳器件效率为10.3%。通过增加表面粗糙度,提高平面型电子传输层的表面浸润性,以此优化钙钛矿薄膜质量。利用一次性旋涂直径6 nm的TiO_2纳米粒子悬浮液的方法制备平面电子传输层。接触角测试表明,这种小尺寸纳米粒子堆积的电子传输层具有一定的表面粗糙度,增加了生长基底的表面浸润性,使钙钛矿前驱体溶液更容易在电子传输层表面铺展与附着,从而增加钙钛矿薄膜质量。通过对TiO_2纳米粒子薄膜厚度的详细优化,最终获得了光电转换效率为13.4%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较基于喷雾热解方法制备TiO_2电子传输层的的器件效率增加了3倍。此外,该电子传输层具有制备简单、透光性高,厚度可调等特性,为简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及大规模生产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李丽华[9](2015)在《AZ91D镁合金钛锆转化膜成膜机制及耐蚀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合金作为轻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通信、汽车、电子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其化学性质活泼,耐蚀性能差使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镁合金表面化学转化膜是一种经济简单的防腐手段,但是现有的处理方法在镁合金表面形成的转化膜容易产生裂纹,造成镁合金耐蚀性能不高,并且处理工艺复杂,操作温度较高,不利于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本文将钛、锆元素引入到镁合金转化膜成膜溶液中,成功制备了镁合金表面环境友好、无裂纹、低能耗、耐蚀性能良好的钛锆转化膜。SEM观察发现膜层是由球型颗粒堆积形成,颗粒均匀分布于镁合金基体表面,采用SEM、TEM对钛锆转化膜的截面形貌、厚度进行观察发现钛锆转化膜是双层膜结构,内层致密均匀,外层由球状颗粒堆积而成。通过XPS对主要元素检测,进行分峰拟合得出构成转化膜的主要物质是MgF2、Ti O2、Zr(HPO4)。分别采用析氢实验、盐雾实验、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来表征钛锆转化膜的耐蚀性能。通过对钛锆转化膜成膜过程中开路电位测试,发现成膜的电化学过程主要分为叁个阶段。采用SEM对不同阶段的形貌进行观察,钛锆转化膜的形成过程是球型颗粒经过形核与长大,并最终覆盖在金属表面;采用XPS对不同阶段膜层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发现不同阶段组成膜层的物质相同,由此提出钛锆转化膜的形成机制。系统研究了酸洗以及酸洗+碱洗前处理工艺对AZ91D镁合金无铬、无裂纹、低能耗钛锆转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独的酸洗前处理使得AZ91D镁合金表面的α相优先溶解,合金表面粗糙度增加,不利于钛锆转化膜耐蚀性能的增加。合理地利用酸洗+碱洗调整AZ91D镁合金表面化学状态能够有效提高钛锆化学转化膜的耐蚀性能。适当的后处理工艺能够进一步提高AZ91D镁合金无铬、无裂纹、低能耗钛锆转化膜耐蚀性能。选用叁种后处理工艺,分别为封闭剂后处理、湿热后处理以及常温水泡后处理,研究不同的后处理工艺对转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SEM观察叁种后处理工艺微观形貌,采用盐雾实验和动电位极化曲线探究叁种不同的后处理工艺对钛锆转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沈阳理工大学》期刊2015-12-01)
智海辉,张龙,郑今欢[10](2015)在《聚酰胺湿法涂层浆的制备机制及其成膜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制备性能优异的聚酰胺湿法涂层商标布,通过对聚酰胺凝固膜进行FT-IR、XRD、DSC的表征以及3-D显微镜和SEM分析,研究其制备机制及成膜性能。结果表明:Ca2+破坏了聚酰胺中的氢键,使其在氯化钙/甲醇溶剂中溶解,且当氯化钙与聚酰胺的质量比为2∶1时,聚酰胺与氯化钙的络合性能最好;聚酰胺涂层膜的表面光滑,内层是"蜂窝状"结构,断截面是海绵状不对称的孔型结构,当涂层浆中添加炭黑和染料后,薄膜为黑色,表面分布小孔,光滑度降低。(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成膜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高温固相合成的NiFe_2O_4和Cu,Ni,Fe金属粉为原料,采用冷压烧结法制备不同合金相含量的(Cu-Ni-Fe)-xNiFe_2O_4(x=50,60,70,80,质量分数/%,下同)金属基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研究合金相中Fe元素对(Cu-Ni-Fe)-xNiFe_2O_4金属基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烧结和电解过程中基体成分与微观组织的影响,发现合金相中的Ni,Fe及NiFe_2O_4陶瓷相在烧结和电解过程中发生了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得NiFe_2O_4相发生解离和再生成。对(Cu-Ni-Fe)-xNiFe_2O_4金属基复合惰性阳极材料进行了低温电解性能测试,研究其在电解过程中的成膜过程和腐蚀行为。结果表明:(Cu-Ni-Fe)-xNiFe_2O_4金属基复合惰性阳极材料电解过程中电压稳定,铝液杂质含量低于0.7%(质量分数),有望解决金属陶瓷阳极热稳定性差的问题,是理想的惰性阳极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膜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樊伟杰.形状记忆成膜物复合微胶囊的协同自修复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2].刘英,张永安,王卫,李冬生,王俊伟.Fe对(Cu-Ni-Fe)-xNiFe_2O_4复合惰性阳极低温铝电解成膜机制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9
[3].刘成,陆杨,刘磊,吕伟华.加砂泥浆在砂性地层中的堵塞机制及成膜结构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8
[4].田胜龙.稻草薄壁细胞的分离、分析及其成膜机制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5].许哲峰.自润滑型无铬钝化涂层成膜机制及润滑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6].万王超.蔗髓薄壁细胞分离、分析及其成膜机制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7].宋佳慧,刘喆,崔秀芳,金国,王海斗.基于转化膜成膜机制的工艺优化研究进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6
[8].陈鹏.CH_3NH_3PbI_3成膜行为调控及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影响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9].李丽华.AZ91D镁合金钛锆转化膜成膜机制及耐蚀性能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
[10].智海辉,张龙,郑今欢.聚酰胺湿法涂层浆的制备机制及其成膜性能[J].纺织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