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该理论的形成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协和万邦思想、大同思想的基因,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统文化;渊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十九大中正式提出,该思想理论的形成,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其提供理论支撑,也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智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都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深入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统文化根基,既有利于我们进一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更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牢固确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从我国海南省三亚市到南海的曾母暗沙距离大约为2000千米,我们海军的大型舰艇平均航速在30节(每小时55.56千米)左右,那么可以估算出从三亚到曾母暗沙,军舰需要航行将近40个小时。而“鲲龙”AG-600以最大巡航速度500千米/小时抵达曾母暗沙仅需4小时,并且还可以在该地盘旋数小时。在遇到诸如海盗劫持或者恐怖袭击时,使用“鲲龙”AG-600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直接将人员、物资等投送到事发海面。
一、从“民为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与精华。在《尚书·五子之歌》中有关于民本思想的最早记载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告诫统治者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定。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熟,孟子和荀子是其中的代表。孟子在《尽心下》一文中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著名论断,构建了全新的君民关系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则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以舟与水的关系形象比喻君民关系,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始终高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政治立场的重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强调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解决人民的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了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打好贫困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全国贫困人口不断下降,从2012年的9899万到2018年底的1660万,贫困率降到1.7%,这是党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可喜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可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二、从“大同理想”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中国古代先贤们对理想社会也作出了种种设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同世界”。孔子率先构想了大同世界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对大同理想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近代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一个“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描述了一个经济公有化、政治无国界化、社会平等化的大同社会。这些与大同理想也是相通的。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虽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无法实现,但为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丰富的生态哲学,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是核心与精髓。“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期,后来的儒、道两派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道家提出了“天人一体”的观点。其中,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第25章)“道”即“天道”,是宇宙间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类的行为应该也要遵守道的法则。实际上,这也是包含了人与天道的和谐统一。庄子则提出了“人与天一”。他指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即宇宙万物皆平等且同为一体,人与自然万物是一致的。儒家对“天人合一”自然观也有卓越的贡献。孔子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荀子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孟子则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勿过分掠夺,必须保护自然。《孟子·梁惠王》有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三、从“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和”文化,天人合一、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其中“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是我国古代处理邦交关系的重要价值遵循,也是今天我国处理外交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协和万邦”出自《尚书·尧典》,意为实现万邦和谐。古代中国很早就形成“天下”世界观即“天下一家”,以天下观天下,这种“天下一体”的世界观为协和万邦理念提供了世界观基础。“和而不同”是孔子提出的重要社会观。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第一》·《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第十三》·《论语》)意为处理社会关系,应以和为贵,求同存异。
在中国传统“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国际观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诸多外交场合一再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强调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协和万邦,尽管当今世界各国间有分歧、有矛盾,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一片天空下,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3]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各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治理,共同制定国际规则,以共商原则解决重大问题;以共建原则承担共同体责任;以共享原则谋求各自发展,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建繁荣世界。
修复重复三元组不一致性,用R代表(s,p,o)[start,end])是一条时态RDF数据记录,Ri表示第i条记录,Ri+1就是下一条记录。首先在时态RDF数据库中的记录中匹配(s,p,o)三元组,找到三元组完全一样的时态RDF数据记录,通过比较两个时间区间的起始时间点和结束时间点,计算出修改时间区间,对一条记录的两个时间点进行修改,再删除另外一条记录。
四、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古代大同理想是相通的,可以说中国梦是对大同理想的新时代表达。中国梦中蕴含的实现社会民主法治与大同理想中追求的政治清明是一致的;中国梦中蕴含的社会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与大同世界追求的社会和睦是一致的;中国梦中蕴含的实现人民幸福与大同世界所追求的人人各得其所也是一致的。但是与大同理想不同的是,今天我们的“中国梦”不再是空想,而是已经初步具备了实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政治体制不断健全,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我国文化不断发展繁荣,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这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是因为有了现实条件和路径规划,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我们相信,根植于大同理想基础上的中国梦终将实现。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从时代潮流出发审视世界,提出一系列中国方案,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方案,从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到发展中国家共同体,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发出信号,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列车”,希望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合作发展,形成“协和万邦”的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习近平总书记在古代“天人合一”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强调,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秉承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综上所述,作为党的最新指导思想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力地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FreemanTilden.Intepreting our heritage:University of North Crolina Press,1997,3(1).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8.
[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7-12-1.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项目:本文系江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校级课题项目2017jzsz-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小燚(1988-),女,汉族,江西瑞昌人,硕士,江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标签:中国论文; 习近平论文; 思想论文; 新时代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政治论文;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科技风》2019年第30期论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校级课题项目2017jzsz-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论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