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整体微分几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分,几何,曲率,微分方程,向量,顶点,方程。
整体微分几何论文文献综述
赵秀凤[1](2003)在《整体微分几何方法在人造卫星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革命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促使人们对航天技术特别是卫星技术的研究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卫星技术是空间技术的核心,它广泛应用于经济、文化、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为了更好地发展卫星技术,人们不断地寻求发展更好的理论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卫星学已成为一门涵盖天体力学、数学、控制理论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本文利用整体微分几何的方法研究了人造卫星的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问题。在轨道控制部分,研究的主要思想是从整体化的观点出发定义一种建立在Riemann流形上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将状态空间的几何结构与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建立直接的联系。在姿态控制部分,研究的主要思想是以整体微分几何方法为工具,以李群与李代数等数学理论为基础,从数学角度建立具有良好性能的数学模型,并设计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对于人造卫星控制系统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整体微分几何理论推导出人造卫星轨道控制系统在几何约束下的整体化方程,展示了几何约束条件对人造卫星轨道控制系统的影响。并且讨论了具有几何约束的人造卫星轨道控制系统的平衡态与几何约束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研究人造卫星轨道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供了理论和工具。 (2)讨论了人造卫星姿态跟踪控制和位姿(即位置和姿态)跟踪控制问题。分别推导了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人造卫星位姿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指数稳定跟踪控制设计,理论和仿真实验证明了所提供的设计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3)基于Chunlei.R,利用整体微分几何的相关理论推导了带有关节相连的附属物的人造卫星姿态—形状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的优点是易于采用简单有效的控制方法。针对该模型我们设计了PD+适应补偿控制器以实现轨迹跟踪控制。该控制策略的优点在于当初始误差较大时,PD反馈部分起主要作用,而非线性PD的采用又避免了过大初始力矩输出;当误差较小时,自适应控制器起主要作用,从而保证了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另外该控制策略不需要求解惯性矩阵的逆或估计惯性矩阵的界,不需要测量加速度,而唯一需要了解的只是系统输出的位置及速度状态。(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期刊2003-03-20)
蒋德瀚[2](2002)在《整体微分几何中两定理的证明补阙》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部流行教材中的四顶点定理和等周不等式定理作了少许补充和订正(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02年05期)
郑毓蕃[3](1986)在《整体微分几何(微分几何)及在系统理论中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等微积分中我们讨论了多元函数及场论,在那儿我们将多元函数(fx_1,x_2…x_2)看作是定义在 m 维欧氏空间上的。这种欧氏空间是“直平”的,这种观念与我们对空间的直觉是一致的。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总是直觉地将地面看成一个平面。在这种直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牛顿时代的时空观。类似地面不是平直的,而是一个球面一样,宇宙也并不是直的。描述发生在这样一个“弯曲”的宇宙空间中的物质运动需要新的几何学,新的观点与方(本文来源于《河北机电学院学报》期刊1986年02期)
整体微分几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一部流行教材中的四顶点定理和等周不等式定理作了少许补充和订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整体微分几何论文参考文献
[1].赵秀凤.整体微分几何方法在人造卫星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3
[2].蒋德瀚.整体微分几何中两定理的证明补阙[J].甘肃高师学报.2002
[3].郑毓蕃.整体微分几何(微分几何)及在系统理论中之应用[J].河北机电学院学报.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