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温保温杯论文和设计-张建国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变温保温杯,包括储液部和热交换部,通过将具有热交换功能的热交换部设置于具有保温效果的储液部上方,热交换部上包括变温腔和热交换腔,储液部包括储液腔和隔热腔,从而使热交换腔位于储液腔和隔热腔上方,与变温腔的形状刚好对应,不会与储液部产生重叠,从而使其中的变温材料能得到有效的应用,需要饮用时,先将储液腔内的液体倒入变温腔内,然后通过热交换腔内的变温材料对液体进行快速冷却后经过出水口排出供使用者应用,无需等待。而未进入变温腔内的液体可始终保持保温的状态。相对于现有技术,有效的降低了成本,缩小的产品的体积,并减轻了重量。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变温保温杯,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部(1),所述储液部(1)包括储液腔(10)和隔热腔(20),所述储液腔(10)用于存放液体,所述隔热腔(20)位于储液腔(10)外部,所述隔热腔(20)用于对储液腔(10)保温;热交换部(2),所述热交换部(2)设置于储液部(1)上方并与储液部(1)相连,所述热交换部(2)包括变温腔(30)和热交换腔(40),所述变温腔(30)与储液腔(10)相连通,所述变温腔(30)可承接储液腔(10)流入的液体,所述变温腔(30)上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热交换腔(40)位于变温腔(30)外部,所述热交换腔(40)内填充有变温材料;端盖(50),所述端盖(50)安装于热交换部(2)顶部,所述端盖(50)可封闭所述出水口。

设计方案

1.一种变温保温杯,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部(1),所述储液部(1)包括储液腔(10)和隔热腔(20),所述储液腔(10)用于存放液体,所述隔热腔(20)位于储液腔(10)外部,所述隔热腔(20)用于对储液腔(10)保温;

热交换部(2),所述热交换部(2)设置于储液部(1)上方并与储液部(1)相连,所述热交换部(2)包括变温腔(30)和热交换腔(40),所述变温腔(30)与储液腔(10)相连通,所述变温腔(30)可承接储液腔(10)流入的液体,所述变温腔(30)上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热交换腔(40)位于变温腔(30)外部,所述热交换腔(40)内填充有变温材料;

端盖(50),所述端盖(50)安装于热交换部(2)顶部,所述端盖(50)可封闭所述出水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温保温杯,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部(2)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或卡接的方式设置于储液部(1)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温保温杯,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腔(40)的壳体直接与空气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温保温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温腔(30)与储液腔(10)之间通过一中空的连接柱(60)连通,所述连接柱(60)下端与变温腔(30)连接并延伸至储液腔(10)内,所述连接柱(60)内设置有一阀门,所述端盖(50)连接有一触发杆(51),所述触发杆(51)于出水口延伸至变温腔(30)内并与阀门搭接,所述触发杆跟随端盖(50)移动从而操控阀门启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温保温杯,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门包括滚珠(70),所述滚珠(70)位于连接柱(60)内,所述连接柱(60)的顶部开口小于连接柱(60)的中空部分,所述滚珠(70)尺寸小于连接柱(60)的中空部分并大于连接柱(60)的顶部开口尺寸,所述滚珠(70)底部还设置有压缩弹簧(71),所述压缩弹簧(71)给予滚珠(70)一个朝向连接柱(60)顶部的力,所述触发杆(51)可将滚珠(70)压下,从而启用中空的连接柱(6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温保温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柱(60)底部还罩接有一个过滤网(9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温保温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温腔(30)底部设置有保温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温保温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温腔(30)与储液腔(10)之间还设置有中空的排气柱(80),所述排气柱(80)下端与变温腔(30)连接并延伸至储液腔(10)内,所排气柱(80)内设置有疏水透气件,所述疏水透气件上设置有液体无法通过的排气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温保温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温材料采用相变材料。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温保温杯,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盖(50)枢接于热交换部(2)顶端。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杯子领域,特别是一种变温保温杯。

背景技术

保温杯用于储放液体,并具有保温的功能;但在日常使用中,会发现杯内液体得到保温后其长时间保持高温导致人们不能直接饮用,甚至要将其倒出等待冷却或将保温杯盖子打开来冷却。这样不仅耗时长,而且保温杯开盖冷却后其内部的液体温度整体下降,失去了保温杯的作用,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为此发明人曾发明过一款变温保温杯,来解决本问题,但这种变温保温杯的缺点在于由于先制成外壳,然后将隔热腔、液体储存腔、变温腔和热交换腔安装于外壳内,储放腔、隔热腔、热交换腔整体呈桶状,呈同心状排布,从而导致整体结构较大,而且热交换腔部分位于隔热腔外部,这部分的变温材料无法有效利用,对材料造成了浪费,增大了生产成本,而且使产品整体较重。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保温功能,又不用将液体倒出冷却即可直接饮用,且成本更低的变温保温杯。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变温保温杯,包括:

储液部,所述储液部包括储液腔和隔热腔,所述储液腔用于存放液体,所述隔热腔位于储液腔外部,所述隔热腔用于对储液腔保温;

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设置于储液部上方并与储液部相连,所述热交换部包括变温腔和热交换腔,所述变温腔与储液腔相连通,所述变温腔可承接储液腔流入的液体,所述变温腔上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热交换腔位于变温腔外部,所述热交换腔内填充有变温材料;

端盖,所述端盖安装于热交换部顶部,所述端盖可封闭所述出水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交换部通过焊接或螺纹连接或卡接的方式设置于储液部上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交换腔的壳体直接与空气接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变温腔与储液腔之间通过一中空的连接柱连通,所述连接柱下端与变温腔连接并延伸至储液腔内,所述连接柱内设置有一阀门,所述端盖连接有一触发杆,所述触发杆于出水口延伸至变温腔内并与阀门搭接,所述触发杆跟随端盖移动从而操控阀门启闭。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阀门包括滚珠,所述滚珠位于连接柱内,所述连接柱的顶部开口小于连接柱的中空部分,所述滚珠尺寸小于连接柱的中空部分并大于连接柱的顶部开口尺寸,所述滚珠底部还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给予滚珠一个朝向连接柱顶部的力,所述触发杆可将滚珠压下,从而启用中空的连接柱。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柱底部还罩接有一个过滤网。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变温腔底部设置有保温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变温腔与储液腔之间还设置有中空的排气柱,所述排气柱下端与变温腔连接并延伸至储液腔内,所排气柱内设置有疏水透气件,所述疏水透气件上设置有液体无法通过的排气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变温材料采用相变材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盖枢接于热交换部顶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具有热交换功能的热交换部设置于具有保温效果的储液部上方,热交换部上包括变温腔和热交换腔,储液部包括储液腔和隔热腔,从而使热交换腔位于储液腔和隔热腔上方,与变温腔的形状刚好对应,不会与储液部产生重叠,从而使其中的变温材料能得到有效的应用,需要饮用时,先将储液腔内的液体倒入变温腔内,然后通过热交换腔内的变温材料对液体进行快速冷却后经过出水口排出供使用者应用,无需等待。而未进入变温腔内的液体可始终保持保温的状态。相对于现有技术,有效的降低了成本,缩小的产品的体积,并减轻了重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一种变温保温杯,包括:

储液部1,所述储液部1包括储液腔10和隔热腔20,所述储液腔10用于存放液体,所述隔热腔20位于储液腔10外部,所述隔热腔20用于对储液腔10保温;

热交换部2,所述热交换部2设置于储液部1上方并与储液部1相连,所述热交换部2包括变温腔30和热交换腔40,所述变温腔30与储液腔10相连通,所述变温腔30可承接储液腔10流入的液体,所述变温腔30上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热交换腔40位于变温腔30外部,所述热交换腔40内填充有变温材料,优选所述热交换腔40的壳体直接与空气接触;

端盖50,所述端盖50安装于热交换部2顶部,所述端盖50可封闭所述出水口。

通过将具有热交换功能的热交换部2设置于具有保温效果的储液部1上方,热交换部2上包括变温腔30和热交换腔40,储液部1包括储液腔10和隔热腔20,从而使热交换腔40位于储液腔10和隔热腔20上方,与变温腔30的形状刚好对应,不会与储液部1产生重叠,从而使其中的变温材料能得到有效的应用,需要饮用时,先将储液腔10内的液体倒入变温腔30内,然后通过热交换腔40内的变温材料对液体进行快速冷却后经过出水口排出供使用者应用,无需等待。而未进入变温腔30内的液体可始终保持保温的状态。相对于现有技术,有效的降低了成本,缩小的产品的体积,并减轻了重量。热交换腔40的壳体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从而使变温材料吸收的液体的热量可以快速的排放至周围的环境中,从而恢复到变温前的状态,从而保证下次变温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结构状态如图2和图3所示,储液腔10外侧是隔热腔20,储液腔10上方是变温腔30,变温腔30外侧是热交换腔40,热交换腔40同时又位于隔热腔20上方。优选所述热交换腔40的外径和隔热腔20的外径相同,储液腔10的内径与变温腔30的内径相同。

进一步进行改进,所述热交换部2可以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储液部1上方,如图3所示,优选为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于储液部1上方,如图2所示,从而便于清理。当然,热交换部2还可以通过卡接等方式设置于储液部1的上方。

进一步进行改进,所述变温腔30与储液腔10之间通过一中空的连接柱60连通,所述连接柱60下端与变温腔30连接并延伸至储液腔10内,所述连接柱60内设置有一阀门,所述端盖50连接有一触发杆51,所述触发杆51于出水口延伸至变温腔30内并与阀门搭接,所述触发杆跟随端盖50移动从而操控阀门启闭。

具体来说,优选所述阀门包括滚珠70,所述滚珠70位于连接柱60内,所述连接柱60的顶部开口小于连接柱60的中空部分,所述滚珠70尺寸小于连接柱60的中空部分并大于连接柱60的顶部开口尺寸,所述滚珠70底部还设置有压缩弹簧71,所述压缩弹簧71给予滚珠70一个朝向连接柱60顶部的力,所述触发杆51可将滚珠70压下,从而导通中空的连接柱60。

通过本方案,当端盖50盖下时,端盖50即可将出水口封闭,从而封闭了变温腔30,使变温腔30内的液体无法流出,此时触发杆51将滚珠70压下,从而使中空的连接柱60可以连通变温腔30和储液腔10,然后倒置保温杯,此时储液腔10内的液体通过连接柱60流入变温腔30内,经过变温腔30变温后,当需要饮用时,开启端盖50,端盖50带动触发杆51离开滚珠70,滚珠70从而在压缩弹簧71的作用下封闭中空的连接柱60,使储液腔10内液体无法进入变温腔30内,结构简单实用。优选所述端盖50枢接于热交换部2顶端。所述端盖50也可以通过与热交换腔40外壳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进一步进行改进,所述连接柱60底部还罩接有一个过滤网90。

为了使储液腔10内的液体保温效果更好,进一步进行改进,所述变温腔30底部设置有保温层。

由于当端盖50盖合时,变温腔30与储液腔10内的空气较少,而液体在两个腔内进行流通则必然伴随着两个腔内气体的交换,为了保证变温腔30与储液腔10内的液体能正常流通,进一步进行改进,所述变温腔30与储液腔10之间还设置有中空的排气柱80,所述排气柱80下端与变温腔30连接并延伸至储液腔10内,所排气柱80内设置有疏水透气件,所述疏水透气件上设置有液体无法通过的排气孔,而且疏水透气件也可以减小储液腔10内的热气沿排气柱80散失。通过排气孔使变温腔30与储液腔10内的液体进行流动时,空气能流通较为顺畅,从而不会出现不出水的情况,进一步进行改进,在排气柱80顶部设置有防水帽,通过防水帽进一步防止液体从变温腔30中流入排气柱80中,从而堵住排气柱80。

进一步进行改进,所述变温材料采用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采用石蜡,所述相变材料中混有辅助颗粒,所述辅助颗粒设置为轻质金属或者其合金或者其氧化物颗粒或者膨胀石墨颗粒或者上述颗粒的混合,通过摇晃可以使辅助颗粒促进相变材料的流动,利于热传递。轻质金属优选铝或者镁;优选所述石与蜡辅助颗粒按质量的占比分别为70-95%及5-30%。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变温保温杯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8006.9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7(宁波)

授权编号:CN209678080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A47G19/22

专利分类号:A47G19/22

范畴分类:申请人:宁波技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宁波技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5100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科信大厦5幢6,7号1301-4室

发明人:张建国;洪健;梁挺

第一发明人:张建国

当前权利人:宁波技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旭亮

代理机构:44205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变温保温杯论文和设计-张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