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机械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机械组成,坡面尺度,空间变异,土壤质地
土壤机械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邹心雨,张卓栋,吴梦瑶,万缘强[1](2019)在《河北坝上地区坡面尺度土壤机械组成的空间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机械组成是土壤重要的性质之一,其空间变异研究主要在大尺度开展,小尺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却较少受到关注。本研究采用吸管法测定河北坝上地区坡面尺度32个采样点6个深度的土壤机械组成,利用地统计与GIS相结合方法分析土壤机械组成的叁维空间变异,探究坡面尺度土壤机械组成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坡面尺度土壤各粒级含量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凸坡、坡上和坡中的砂粒含量较高,粉粒、黏粒则与之相反。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砂粒含量波动增加,粉粒含量波动下降,黏粒含量则比较稳定,且土壤机械组成空间变异性有增强趋势。研究坡共存在黏壤土等5种土壤质地类型。坡型和坡位是影响土壤机械组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该尺度存在与大尺度相当数量的土壤质地类型,表明小尺度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质地的空间变异信息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侯丽,马义娟,王国玲,苏志珠,张瑾[2](2019)在《汾河上游流域弃耕地土壤养分及其与机械组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汾河上游流域弃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与机械组成的关系,并为研究区的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基础数据,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2种主要弃耕地类(退耕还林地和荒草地)以及周边耕地土壤养分及其与机械的组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类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明显,有机质含量平均值表现为耕地>荒草地>退耕还林地;全氮含量表现为耕地>荒草地>退耕还林地;全磷含量整体差别不明显;全钾含量表现为退耕还林地>耕地>荒草地;弃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呈表层(0~20 cm)>下层(20~40 cm)的规律,具有表聚现象,全钾含量弃耕地表现为表层<下层、对照耕地表现为表层>下层;弃耕地土壤养分与机械组成密切相关,黏粒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多寡的关键性粒级。(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杨振奇,秦富仓,于晓杰,李彦杰,任小同[3](2019)在《砒砂岩区小流域林地土壤机械组成与分形维数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砒砂岩区不同林地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部暖水乡境内的鲍家沟小流域选取立地类型一致的油松、侧柏、沙棘、柠条4种典型林地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每种林地设置样地3个,每个样地随机选取3个取样点,采集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样,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土壤机械组成,分析各林地各径级土壤颗粒含量和分形维数之间关系。结果表明:油松林土壤颗粒最细,平均粒径φ值为3.591,其后依次是侧柏林(φ值2.280)、羊草草地(φ值1.416),表明油松、侧柏林对于土壤细颗粒的保护能力相对较强;不同林地土壤细砂含量差异较大,分形维数与土壤机械组成综合指数的第一主成分呈线性关系(y=0.0129x+2.108,y为分形维数,x为机械组成综合指数,P <0.05),与第二主成分呈二次项关系(y=0.036x~2+0.001x+2.27,y为分形维数,x为机械组成综合指数,P <0.05)。(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婧[4](2019)在《吉兰泰人工梭梭林下土壤养分和机械组成的时空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了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吉兰泰地区营建年限分别为2a、5a、10a、15a、30a的人工梭梭林内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营建年限梭梭林内土壤养分及机械组成时空分布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人工梭梭林土壤养分含量表现出明显地成层化特征,由高到低为0~1Ocm>10~20cm>20~40cm,表层土壤养分积累更加明显。水平方向上各取样位置土壤养分含量在15a~30a表现出显着差异,根部较冠幅内和冠幅内较株间空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分别增高了 30.8%和38.0%、196.7%和 15.6%、22.5%和 8.3%、56.4%和 10.6%、22.2%和 1.4%、6.2%和 5.3%、32.8%和2.3%,各取样位置间速效养分含量较全量养分增长更快,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是东、南、西叁个方向。土壤养分富集率在15a~30a较高,在5a~10a较低,说明15a梭梭林土壤养分“肥岛”效应强于低林龄,富集率随林龄的增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人工梭梭林下表层土壤颗粒含量均为砂粒>粉粒>黏粒,砂粒含量在89.33%~98.67%之间,其中细砂粒占比最大在49.92%~66.87%之间。水平方向黏粒、粉粒含量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根部>株间空地>冠幅内,中砂粒、粗砂粒和极粗砂粒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冠幅内>根部>株间空地。黏粒、粉粒、粗砂粒和极粗砂粒富集率随林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极细砂粒、细砂粒和中砂粒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营建年限的增加表土颗粒峰值降低,分选性变好,风蚀可蚀性颗粒增多,表现出良好的防风固沙效应。(3)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工梭梭生长发育指标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钾、全氮含量相关性较显着(P<0.05),而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含量相关性不显着(P>0.05),说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钾、全氮对梭梭生长指标的响应较好。梭梭各生长指标与根部土壤颗粒分布显着相关(P<0.05),表层土壤易蚀颗粒与株高冠幅显着相关(P<0.05)。因此,土壤颗粒分布主要受植被株高冠幅影响。随林龄的增高,根部对细颗粒物质富集能力增强,株高和冠幅对粗颗粒物质的截获能力增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杨宇琼,戴全厚,严友进,彭旭东[5](2019)在《黔中喀斯特坡地浅层裂隙土壤机械组成对降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野外取样调查结合室内吸管法,分析黔中喀斯特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浅层裂隙土壤机械组成随降雨的变化特征,以期为该区地下土壤漏失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黔中喀斯特坡地浅层裂隙土壤粒径含量总体以粉粒为主,约占57%.在不同降雨量的作用下,坡耕地裂隙土壤颗粒含量变化整体表现为细砂粒含量的减少和粉粒、黏粒含量的增大.草地裂隙土壤颗粒的变化主要是细砂粒含量的减少和黏粒含量的增加.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裂隙土壤颗粒的变化不规律.降雨量与土壤砂粒含量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裂隙对粉粒和极粗砂粒含量的变化有一定影响,其中,粉粒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朝英,郑路[6](2018)在《搅拌仪在土壤机械组成测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土壤机械组成测定精度,降低劳动强度,本文使用比重法对搅拌仪处理的土壤进行了土壤机械组成测定,同时与人工搅拌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搅拌仪摇臂长度根据最佳搅拌行程确定,搅拌行程一致且搅拌充分;摇臂转速调整为1周/2 s,上下搅拌30次/min,搅拌速度均匀一致,符合国标要求;2种搅拌方式所测土壤中黏粒和粉砂粒含量无显着差异,砂粒含量有显着差异。搅拌仪操作方便,一次可同时搅拌多个样品,工作强度降低,检测准确高效,可用于批量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检测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20期)
顾鑫,任翠梅,王丽娜,杨丽,姚雪[7](2018)在《机械深松对土壤容重和机械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农田耕层对机械深松不同程度的适宜性,采用田间大区试验,分别设置常规松土25cm(对照)、机械深松30cm和机械深松40cm叁个处理,比较分析了各处理对农田0~20cm和20~40cm两个土层中土壤容重和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松土25cm相比,机械深松30cm对0~20cm土壤容重影响不显着(P<0.05),使20~40cm土壤容重显着降低了10%,而机械深松40cm使0~20cm和20~40cm土壤容重分别显着降低了12.4%和21.0%;在0~20cm和20~40cm两个土层中,与常规松土25cm相比,机械深松30cm和机械深松40cm均表现为粗砂粒(2~0.5 mm)、粉粒(0.05~0.002 mm)和粘粒(<0.002mm)含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细砂粒(0.5~0.05mm)整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可见,机械深松明显有利于疏松土壤,降低土壤容重,改变土壤的机械组成,增加了粗砂粒、粉粒和粘粒的比重,而相对减少细砂粒的比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苏志珠,刘蓉,梁爱民,马义娟,王国玲[8](2018)在《晋西北沙化土地土壤机械组成与有机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晋西北是我国北方旱作农田沙化土地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开展不同地类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及其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期为该区沙化土地类型和程度评价及其防治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对研究区农田、人工林地(乔木)和荒地的表层(0—20cm)和下层(20—40cm)土样进行粒度和有机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类土壤的机械组成均为粉粒(0.002~0.05mm)>极细砂(0.05~0.1mm)>细砂(0.1~0.25mm)>黏粒(<0.002mm),中砂及以上粒级(>0.5mm)含量极少,其中粉粒、极细砂和细砂为优势粒级组分,叁者含量之和在90%以上。农田受翻耕影响,其表层和下层土壤机械组成差异不大;人工林地中林间表层受草本植被影响,其表层颗粒明显细于下层;荒地由于受冬春季风蚀影响,其表层则略粗于下层。不同地类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均表现出表层含量大于下层,总体上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农田>荒地>人工林地。不同地类的土壤机械组成与有机质的关系,呈现出粉粒和黏粒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细砂和极细砂与有机质则呈负相关关系,在相关程度上,粉粒和细砂与有机质含量的正、负相关性最大,是研究区不同地类土壤有机质积累与否的关键粒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吴思远[9](2018)在《土壤环境机械组成特征及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两种类型的土壤:栗钙土、风沙土作为实验目标,并测量其在不同深度下的土壤机械组成(粘粒、砂砾、粉粒),通过相同土壤类型中、不同深度的土壤中的机械组成进行分析可知:栗钙土和风沙土虽然类型不同,但土壤中机械组成变化情况却是类似的,砂砾>粉粒>粘粒,且砂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粘粒、粉粒含量则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深度的不同类型土壤中机械组成分析可知:土壤中的粘粒、粉粒含量表现为:风沙土>栗钙土;砂砾含量表现为:栗钙土>风沙土。(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8年09期)
徐永服,高华端,杨海娇,黄朝海[10](2018)在《黔中白云岩坡耕地土壤界限含水量与机械组成量化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黔中白云岩坡耕地土壤界限含水量与机械组成量化关系进行研究,为该区坡耕地土壤侵蚀过程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野外采集土样、室内试验及SPSS软件分析。[结果]白云岩区坡耕地土壤塑限与土壤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和细砂粒含量都表现出正相关性,而与粗砂粒的含量表现出负相关性;白云岩区坡耕地土壤液限与土壤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和细砂粒含量的增加而随之增加,而随粗砂粒的含量增加而减少;白云岩区坡耕地土壤液性指数与土壤黏粒的含量具有显着正相关性,而与粗砂粒的含量具有显着负相关性;白云岩区坡耕地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的塑性指数无显着相关性。[结论]土壤机械组成与界限含水量关系密切,黔中白云岩区坡耕地土壤界限含水量值可以通过土壤机械组成得出。(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土壤机械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汾河上游流域弃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与机械组成的关系,并为研究区的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基础数据,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2种主要弃耕地类(退耕还林地和荒草地)以及周边耕地土壤养分及其与机械的组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类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明显,有机质含量平均值表现为耕地>荒草地>退耕还林地;全氮含量表现为耕地>荒草地>退耕还林地;全磷含量整体差别不明显;全钾含量表现为退耕还林地>耕地>荒草地;弃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呈表层(0~20 cm)>下层(20~40 cm)的规律,具有表聚现象,全钾含量弃耕地表现为表层<下层、对照耕地表现为表层>下层;弃耕地土壤养分与机械组成密切相关,黏粒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多寡的关键性粒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机械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1].邹心雨,张卓栋,吴梦瑶,万缘强.河北坝上地区坡面尺度土壤机械组成的空间变异[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2].侯丽,马义娟,王国玲,苏志珠,张瑾.汾河上游流域弃耕地土壤养分及其与机械组成的关系[J].山西农业科学.2019
[3].杨振奇,秦富仓,于晓杰,李彦杰,任小同.砒砂岩区小流域林地土壤机械组成与分形维数关系[J].土壤通报.2019
[4].陈婧.吉兰泰人工梭梭林下土壤养分和机械组成的时空分布规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5].杨宇琼,戴全厚,严友进,彭旭东.黔中喀斯特坡地浅层裂隙土壤机械组成对降雨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6].李朝英,郑路.搅拌仪在土壤机械组成测定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8
[7].顾鑫,任翠梅,王丽娜,杨丽,姚雪.机械深松对土壤容重和机械组成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
[8].苏志珠,刘蓉,梁爱民,马义娟,王国玲.晋西北沙化土地土壤机械组成与有机质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8
[9].吴思远.土壤环境机械组成特征及规律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
[10].徐永服,高华端,杨海娇,黄朝海.黔中白云岩坡耕地土壤界限含水量与机械组成量化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