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内共生菌论文-何志霞

胞内共生菌论文-何志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胞内共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褐纹甘蔗象,内共生菌,Blochmannia,生物入侵

胞内共生菌论文文献综述

何志霞[1](2016)在《褐纹甘蔗象胞内共生菌Blochmannia sp.的分布及其对温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褐纹甘蔗象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 (Heller)是近年来入侵到我国的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棕榈科植物和甘蔗,严重威胁我国南方的制糖业和椰子产业及园林绿化行业。昆虫体内含有大量的细菌,其中胞内共生菌与昆虫生长发育繁殖密切,大部分节肢动物都含有内共生菌。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褐纹甘蔗象体内共生菌的研究几乎还未起步。研究褐纹甘蔗象体内共生菌的种类,揭示其功能作用,为其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索褐纹甘蔗象体内共生菌的种类及其分布和相对含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16S rDNA基因PCR-DGGE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方法分析褐纹甘蔗象实验室种群和野外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体内共生菌的多样性,发现所有虫态中存在一条共有的条带不随环境、食物的改变而变化,通过克隆测序发现其与Blochmannia sp的共生菌有85%的相似性,通过细菌通用引物扩增、克隆得到其全长序列,确定其为Blochmannia sp.。同时还利用PCR方法对wsp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检测褐纹甘蔗象体内是否存在Wolbachia,结果显示褐纹甘蔗象体内不存在Wolbachia。2.利用qPCR方法检测褐纹甘蔗象适宜温度(24℃)条件下,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内共生菌的相对含量的变化;同时也检测了不同温度(15℃、18℃、24℃、30℃)条件下5龄幼虫体内共生菌的相对含量的变化。统计检验发现,在适宜温度下,不同的龄期幼虫体内的Blochmannia sp含量没有差异;但不同发育阶段的褐纹甘蔗象体内Blochmannia sp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形式;在不同的温度处理条件下,18℃和30℃存在差异,30℃条件下饲养幼虫体内的Blochmannia sp.含量最高,而且显着高于在18℃饲养下的褐纹甘蔗象幼虫体内的含量,然而其它温度处理组之间并无显着的差异。3.利用靶向Blochmannia属的特异性引物,采用普通PCR方法检测褐纹甘蔗象成虫头、胸、腹、腿、翅、表皮、肠道、卵巢、精巢部位是否含有Blochmannia共生菌。研究发现,来源于褐纹甘蔗象各个组织的总DNA中都检测出明显的条带。然后测序结果采用BLASTN比对证实,Blochmannia sp这种内共生菌分布于褐纹象甲的各组织部位。综上所诉,褐纹甘蔗象体内不存在Wolbachia,存在Blochmannia属的一种共生菌,并且分布于各组织部位。该菌在同温度条件下不同虫态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不同温度条件下影响较大,尤其是高温。该结果表明,褐纹甘蔗象体内稳定存在的Blochmannia共生菌在温度调控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6-04-18)

吕宁[2](2015)在《两种色型豌豆蚜胞内共生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属于半翅目蚜科,是世界范围内豆科作物及牧草的主要害虫,有红、绿两种生物性。绿色型豌豆蚜在我国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而红色型目前仅在我国西部地区分布,且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本文研究巴克纳氏(Buchner)共生菌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两种色型豌豆蚜脱共生菌过程中体内物质含量及转氨酶活性动态变化,为更好的明确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消长动态、降低其对豆科作物及牧草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生素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将0.2%的6种抗生素(利福平、盐酸金霉素、氯霉素、盐酸土霉素、青霉素G钾盐和硫酸链霉素)分别按同时喷洒蚕豆植株和蚜虫虫体、只喷洒蚜虫虫体和只喷洒蚕豆植株3种方式处理,获得各种处理的发育历期、平均体重、体质量差、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和平均产蚜量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式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同时喷洒植株和虫体处理>喷洒植株表面的处理>喷洒虫体处理;6种抗生素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利福平>盐酸土霉素>盐酸金霉素>硫酸链霉素>氯霉素>青霉素G K盐;6种抗生素经过3种不同处理方式,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表现为:延长发育历期,体重减轻,繁殖力下降;不同抗生素和不同处理方式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较大的4种组合处理顺序为:利福平同时喷洒植株和虫体处理>利福平喷洒植株处理>利福平喷洒虫体处理>土霉素同时喷洒植株和虫体处理。2.利福平3种处理方式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利福平3种处理后,2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净生殖率下降,平均世代周期延长,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增加,种群加倍时间延长,且对种群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加倍时间的影响与同色型对照差异显着。利福平3种处理对红色型和绿色型种群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种群加倍时间的影响与同色型对照差异显着。3.两种色型豌豆蚜脱共生菌利福平浓度筛选利福平植株内吸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利福平浓度的逐渐增大,两种色型豌豆蚜若蚜死亡率增大,世代历期缩短,繁殖力下降,成蚜体重减轻。根据蚜虫脱共生菌后的生物学参数变化,最终选择豌豆蚜脱共生菌的利福平浓度为0.2mg/ml。4.两种色型豌豆蚜脱共生菌鉴定用0.2mg/ml的6种抗生素(利福平、盐酸金霉素、氯霉素、盐酸土霉素、青霉素g钾盐和硫酸链霉素)溶液150ml进行植物内吸处理,分别在第6d和第11d取样进行豌豆蚜脱共生菌鉴定,通过分子鉴定和光学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经过6种抗生素处理后在第6d时,都不能脱掉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的buchner菌;经利福平和土霉素处理后在第11d时,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的buchner菌被脱掉。5.两种色型豌豆蚜脱共生菌过程中体内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用0.2mg/ml利福平溶液进行豌豆蚜脱共生菌处理,处理后两种色型豌豆蚜单头蚜虫蛋白含量在第4、6、8、10和12d显着低于同色型对照;处理后两种色型豌豆蚜单头可溶性糖含量第6、8、10和12d显着低于同色型对照;处理后红色型豌豆蚜单头糖原含量在第2、6、8、10和12d显着低于同色型对照,而绿色型单头蚜虫糖原含量在第6、8、10和12d显着低于对照,第2d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后两种色型豌豆蚜单头蚜虫总脂肪含量在第2d低于同色型对照,而在第4、6、8、10和12d高于同色型对照,红色型在第8d总脂肪含量与对照差异显着,而绿色型在第12d总脂肪含量与对照差异显着;处理后两种色型豌豆蚜中性脂肪含量在第2、4、6、8和10d高于同色型对照,而中性脂肪含量在第12d低于同色型对照。从物质含量角度出发,豌豆蚜脱共生菌过程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下降,总脂肪和中性脂肪含量升高的过程。6.两种色型豌豆蚜脱共生菌处理后能量变化用0.2mg/ml利福平溶液处理豌豆蚜后,在第8d时计算体内物质储存能量变化表明:处理后豌豆蚜体内蛋白质、可溶性糖和糖原所储存的能量显着低于同色型对照;处理后豌豆蚜体内总脂肪所储存的能量高于同色型对照,但差异不显着;处理后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总能量显着低于同色型对照。7.豌豆蚜脱共生菌过程中体内转氨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用0.2mg/ml利福平脱共生菌处理后,绿色型豌豆蚜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与对照相比,第2、4、6和8d的ast酶活性高于对照,而第10和12d的处理ast酶活性低于对照;红色型ast酶活性表现为:处理后,第2、10和12d的AST酶活高于对照,其余测定时间AST酶活处理低于对照;绿色型谷丙转氨酶(ALT)酶活性只有第6d对照高于处理,其余测定时间都是对照低于处理。而红色型豌豆蚜ALT酶活性第2和4d时,对照高于处理,其余测定时间都是对照低于处理;处理后两种色型豌豆蚜谷氨酰胺合成酶(GS)酶活性都表现为:第2、4和6d都是处理高于对照,而从第8d开始,对照和处理酶活性出现交替上升变化。(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胡祖庆,亢菊侠,胡想顺,赵惠燕[3](2012)在《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求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用利福平处理得到脱共生麦二叉蚜,在不同品种(系)小麦苗上单头饲养,研究了共生和脱共生麦二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1)在中抗小麦品系35Q10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和寿命显着短于脱共生麦二叉蚜。而成虫发育历期显着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在高抗小麦品系35Q9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显着短于脱共生麦二叉蚜,而成虫发育历期、寿命显着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在小偃22小麦品种上,共生麦二叉蚜的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发育历期、平均世代时间与脱共生麦二叉蚜均无显着差异,而共生麦二叉蚜的寿命显着长于脱共生麦二叉蚜。(2)在3个小麦品种(系)上,共生麦二叉蚜内禀增长率、周缘增长率、净繁殖率、粗繁殖率均显着高于脱共生麦二叉蚜,且在中抗小麦品系35Q10上变化最大。(3)在3个小麦品种(系)上,共生麦二叉蚜的日均繁殖率及日繁殖总数曲线峰值均比脱共生麦二叉蚜出现的早,且峰值高度均比脱共生麦二叉蚜高。由此认为,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取食小麦品种(系)不同,促进作用程度不同。(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2年01期)

张开军,谢蓉蓉,洪晓月[4](2010)在《胞内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Cardinium是一类近几年才被人们发现和关注的细胞内共生细菌,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一个独立分支,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一样可以通过细胞质遗传。虽然这类寄生菌在节肢动物中的分布没有Wolbachia广泛,但是许多研究表明这类寄生菌同样具有诱导寄主生殖异常现象的能力。这些生殖异常现象主要包括胞质不亲和、诱导孤雌生殖、雌性化。另外,Cardinium除了对寄主具有生殖调控作用以外还能影响寄主的适合度。由于这些现象的发现,使得Cardinium也同Wolbachia一样受到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这类细菌的研究情况,主要包括Cardinium的形态特征、在节肢动物中的分布、对寄主的生殖调控作用、传播规律、系统发育等方面。最后,文章简要讨论了研究Cardinium这类胞内共生菌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胡祖庆[5](2007)在《胞内共生菌对不同体色型麦长管蚜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麦长管蚜是禾谷类作物上的重要害虫,并能传播大麦黄矮病毒病(BYDV)。麦长管蚜同其它蚜虫一样,具有一个典型的生物学特性,即多型多态现象。麦长管蚜有绿、红色两种体色生物型,引起这种体色生物型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巴克纳氏菌(Buchnera aphidicolia)是蚜虫体内的主要共生细菌。巴克纳氏菌与蚜虫(Buchnera-Aphid)之间的共生关系是细菌与真核生物共生演化得最完美、最和谐的例子。由于共生细菌为蚜虫生物合成提供所需的代谢酶,以适应新的寄主植物的过程。但共生细菌在蚜虫体色生物型变异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其作用机理如何?目前还未见报道。为了探明共生菌对不同生物型麦长管蚜的影响,本文以绿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生物型麦长管蚜作为实验材料,用广谱抗生素利福平处理后得到脱共生麦长管蚜。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不同体色型麦长管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共生菌对绿色型麦长管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共生菌对绿色型麦长管蚜生态学影响显着:脱共生蚜虫体重减轻,发育历期延长,有效积温增大,发育起点温度降低,平均世代时间延长,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均远远降低。共生与脱共生麦长管蚜都表现出随着温度的升高全若虫期的发育历期缩短,并均在21℃时达到最大生殖力。2.不同体色生物型麦长管蚜分子诊断用利福平处理5d和10d后的两种体色型麦长管蚜,光学显微镜和PCR检测均表明此时麦长管蚜体内都仍然有共生菌存在;在利福平处理15d后,光学显微镜和PCR检测均表明此时两种色型麦长管蚜体内均无共生菌存在。PCR检测技术与光学显微镜技术相结合表明,麦长管蚜在抗生素处理15d后,其体内共生菌完全被除去。这对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共生菌对两种体色型麦长管蚜体内总蛋白质的影响与共生蚜虫相比,绿色型脱共生麦长管蚜的总蛋白含量按每毫克鲜重计算和按照每头蚜虫计算分别降低了47%和83%,而红色型脱共生麦长管蚜分别降低了71%和91%。说明绿色型和红色型麦长管蚜的营养状况均明显恶化;且红色型麦长管蚜的营养状况恶化程度要比绿色型麦长管蚜高。4.共生菌对两种体色型麦长管蚜酶活力的影响与共生蚜虫相比,绿色型麦长管蚜脱共生后ALT和AST酶活力分别下降了50%和58%。而红色型麦长管蚜分别下降了82%和72%。说明经抗生素脱共生处理后麦长管蚜虫体内氨基酸之间的转换遭到干扰,且红色型麦长管蚜受到干扰大。与共生蚜虫相比,绿色型麦长管蚜脱共生后GS酶活力升高了118%,而红色型麦长管蚜升高了164%。说明经抗生素脱共生处理后麦长管蚜体内氨的转运受到干扰,且红色型麦长管蚜受到干扰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共生菌与体色变化与进化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用生命表等生态学方法研究共生菌对蚜虫影响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7-06-01)

陈法军,张珏锋,俞晓平[6](2005)在《稻飞虱酵母类胞内共生菌的组织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体内酵母类共生菌在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着褐飞虱对寄主植物的致害性变异。该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褐飞虱共生菌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在寄主发育中的功能、侵染途径等,提出了开展褐飞虱生物型形成过程中体内共生菌变异的研究建议,以便利用共生菌来监测田间不同生物型褐飞虱的发生情况,最终实现控菌防虫和对不同生物型的准确预测。(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5年06期)

杨军,韦鹍,岳碧松[7](2004)在《一种有效显示蚜虫胞内共生菌的组织化学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是种类繁多并广泛分布于世界的重要有害昆虫,主要以植物汁液为食。共生在蚜虫菌细胞(bacteriocyte)内的细菌为蚜虫提供植物汁液中没有的必须氨基酸。目前显示蚜虫的胞内共生菌的常用的组织化学方法是HE染色法。本文首次利用OMT(Ollett's Modification ofTwort's stain)染色法显示桃蚜(Myzus persicae)共生菌,与HE染色法相比较,结果表明OMT染色法优于HE染色法。HE(本文来源于《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07-01)

苗雪霞[8](2002)在《黑豆蚜(Aphis craccivora)胞内共生菌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巴克纳氏菌(Buchnera aphidicolia)是蚜虫体内的主要共生细菌。巴克纳氏菌与蚜虫(Buchnera-Aphid)之间的共生关系是细菌与真核生物共生演化得最完美、最和谐的例子。对二者在生理生化乃至分子水平上相互作用的探讨将为生物界的协同进化规律提供重要启示;对这种共生关系的研究,还可以为蚜虫的生物防治及蚜虫传毒的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到目前为止,国内未见相关研究报道。黑豆蚜(Aphis craccivora)是豆科作物的主要害虫,对于黑豆蚜是否存在胞内共生细菌及其对寄主蚜虫有什么作用,亦未见有研究报道。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黑豆蚜与巴克纳氏菌共生体系进行了研究。1. 共生菌在黑豆蚜生长和繁殖中的作用研究蚜虫与细菌的共生关系,首先要获得脱共生蚜虫。本研究用五种抗生素以不同的方式处理黑豆蚜,通过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了解抗生素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将2mg/ml的抗生素喷洒在接有1日龄若蚜的蚕豆苗上,或在豆苗上喷洒抗生素24小时后再接入1日龄若蚜,土霉素处理使若蚜发育延长2-3天,成蚜个体缩小50%以上,完全不能生育;氯霉素和金霉素处理的若蚜发育期延长1-2天,成蚜个体缩小50%左右,产子数下降了68%-98%;青霉素和链霉素对黑豆蚜影响较小,除产子数显着下降外,发育和成蚜大小基本未受显着影响。将抗生素直接喷在1日龄若蚜体表的处理方法对蚜虫影响很小。将豆苗浸在含有0.2mg/ml抗生素溶液中的作用效果与喷洒2mg/ml抗生素的效果相似。由于全纯饲料本身对蚜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向人工饲料中添加0.05mg/ml的抗生素后,黑豆蚜的生长繁殖更加困难,无法获得具有研究价值的脱共生蚜虫。本项研究表明,将抗生素喷洒在虫体和植株表面或将植株浸在抗生素溶液中饲养蚜虫,是获得脱共生黑豆蚜最方便有效的方法。<WP=8>2.黑豆蚜脱共生的分子诊断蚜虫脱共生效果的鉴定对Aphid-Buchnera共生体系的研究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尚无直接鉴别蚜虫脱共生效应的方法。根据巴克纳氏菌rRNA操纵子中编码23SrRNA的基因rrl 与aroE基因紧密相邻的分子结构特点,利用已经测定的巴克纳氏菌rrl-aroE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特异性PCR扩增,根据扩增结果可以较准确地鉴定巴克纳氏菌的存在与否。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抗生素处理5 天后均有巴克纳氏菌特异性扩增条带,说明共生菌仍然存在。在各种抗生素处理10天后,只有土霉素和利福平处理的蚜虫没有特异性扩增条带,其它几种抗生素处理的蚜虫仍存在特异性条带,这说明在土霉素和利福平处理10天后,蚜虫胞内共生细菌的核酸已经被降解。透射电镜检测结果表明,利福平处理7天后可以观察到蚜虫胞内共生细菌细胞壁受损和核物质被降解的情况,这一观察结果与PCR检测结果相一致。3.共生菌对黑豆蚜体内总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代谢的影响为了解共生菌对黑豆蚜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用利福平处理黑豆蚜以除去其胞内共生菌,产生脱共生蚜虫。与未经抗生素处理的正常蚜虫相比,7日龄时,脱共生蚜虫每毫克鲜重的总蛋白含量降低了29%,每毫克鲜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17% 。对黑豆蚜取食的蚕豆苗韧皮部组织中必需氨基酸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后发现,蚕豆苗韧皮部组织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仅占20%,而有共生菌的黑豆蚜组织中必需氨基酸已达到44%,脱共生后降低到37%,这些结果证明了黑豆蚜的胞内共生菌为其寄主提供了部分必需氨基酸。通过对游离氨基酸组成的分析发现,在共生和脱共生蚜虫中,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分别为1∶1.16和1∶1.26,无显着差异。但在测定的17种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中的苏氨酸在共生蚜虫中所占的比例为21.6%,在脱共生蚜虫中仅为16.7%。同样,非必需氨基酸中的天冬氨酸,在共生蚜虫中仅占总氨基酸的5.3%,而在脱共生蚜虫中却高<WP=9>达38.5% 。这些结果表明,各种氨基酸比例的失调,造成了脱共生蚜虫蛋白质合成受阻和部分游离氨基酸的积累,并因此导致蚜虫发育失调。4.黑豆蚜胞内共生菌对日本柄瘤蚜茧蜂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日本柄瘤蚜茧蜂是黑豆蚜的优势内寄生蜂。研究表明,日本柄瘤蚜茧蜂在脱共生黑豆蚜体内可以完成发育周期,但幼虫期、预蛹期和蛹期显着延长,卵期和成蜂寿命无显着变化;幼虫和成蜂的个体均显着变小;羽化率降低了13%;雌蜂产卵量下降了25%。对黑豆蚜总蛋白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结果表明,平均单头脱共生蚜虫较共生蚜虫的总蛋白含量低85%左右,游离氨基酸量低70.8%;被寄生后,脱共生蚜虫较共生蚜虫的总蛋白含量低84%左右,游离氨基酸量低64%。由此可见,不论寄生与否,每头脱共生蚜虫的总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明显低于共生蚜虫,这主要由于蚜虫被脱去共生菌后个体显着变小的缘故。但是,在这样的一头蚜虫体内,日本柄瘤蚜茧蜂仍能完成个体发育,羽化率仍达到了80%以上,并产出相当数量的正常卵。(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期刊2002-09-01)

康琳,孙磊,喻红,周伟国,赵寿元[9](2002)在《胞内共生菌Wolbachia内噬菌体相关尾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Wolbachi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节肢动物体内经母系细胞质遗传的胞内共生菌.它能够改变宿主的生殖和发育行为,引起细胞质不亲和(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CI)、孤雌生殖、雌性化和雄性致死等现象,但是其间的分子生物学机理迄今尚不清楚.采用RDA(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代表性差异分析)和LM-PCR(ligation-mediated PCR)等方法,通过研究Wolbachia不同品系基因组之间的差异,从来自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CantonS的Wolbachia(wMelCS)中克隆到了噬菌体相关尾蛋白基因prtp(phage-related tail protein),同时从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yw67c23中的Wolbachia(wMel)中克隆到了同源基因.通过研究prtp在不同Wolbachia品系间的表达,发现PrTP可能不直接参与CI过程.体外果蝇S2细胞的瞬时转染实验结果证明了prtp基因内双向核定位序列(bipartite nuclearlocalization signal sequence,NLS)的功能,prtp基因的存在为噬菌体介导的基因水平转移(horizontal genetransfer,HGT)提供了直接证据,并提示其在Wolbachia的生殖特性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2年12期)

胞内共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属于半翅目蚜科,是世界范围内豆科作物及牧草的主要害虫,有红、绿两种生物性。绿色型豌豆蚜在我国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而红色型目前仅在我国西部地区分布,且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本文研究巴克纳氏(Buchner)共生菌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两种色型豌豆蚜脱共生菌过程中体内物质含量及转氨酶活性动态变化,为更好的明确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消长动态、降低其对豆科作物及牧草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抗生素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将0.2%的6种抗生素(利福平、盐酸金霉素、氯霉素、盐酸土霉素、青霉素G钾盐和硫酸链霉素)分别按同时喷洒蚕豆植株和蚜虫虫体、只喷洒蚜虫虫体和只喷洒蚕豆植株3种方式处理,获得各种处理的发育历期、平均体重、体质量差、相对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和平均产蚜量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式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同时喷洒植株和虫体处理>喷洒植株表面的处理>喷洒虫体处理;6种抗生素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利福平>盐酸土霉素>盐酸金霉素>硫酸链霉素>氯霉素>青霉素G K盐;6种抗生素经过3种不同处理方式,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表现为:延长发育历期,体重减轻,繁殖力下降;不同抗生素和不同处理方式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较大的4种组合处理顺序为:利福平同时喷洒植株和虫体处理>利福平喷洒植株处理>利福平喷洒虫体处理>土霉素同时喷洒植株和虫体处理。2.利福平3种处理方式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利福平3种处理后,2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净生殖率下降,平均世代周期延长,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增加,种群加倍时间延长,且对种群净生殖率、平均世代周期、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加倍时间的影响与同色型对照差异显着。利福平3种处理对红色型和绿色型种群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种群加倍时间的影响与同色型对照差异显着。3.两种色型豌豆蚜脱共生菌利福平浓度筛选利福平植株内吸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利福平浓度的逐渐增大,两种色型豌豆蚜若蚜死亡率增大,世代历期缩短,繁殖力下降,成蚜体重减轻。根据蚜虫脱共生菌后的生物学参数变化,最终选择豌豆蚜脱共生菌的利福平浓度为0.2mg/ml。4.两种色型豌豆蚜脱共生菌鉴定用0.2mg/ml的6种抗生素(利福平、盐酸金霉素、氯霉素、盐酸土霉素、青霉素g钾盐和硫酸链霉素)溶液150ml进行植物内吸处理,分别在第6d和第11d取样进行豌豆蚜脱共生菌鉴定,通过分子鉴定和光学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经过6种抗生素处理后在第6d时,都不能脱掉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的buchner菌;经利福平和土霉素处理后在第11d时,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的buchner菌被脱掉。5.两种色型豌豆蚜脱共生菌过程中体内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用0.2mg/ml利福平溶液进行豌豆蚜脱共生菌处理,处理后两种色型豌豆蚜单头蚜虫蛋白含量在第4、6、8、10和12d显着低于同色型对照;处理后两种色型豌豆蚜单头可溶性糖含量第6、8、10和12d显着低于同色型对照;处理后红色型豌豆蚜单头糖原含量在第2、6、8、10和12d显着低于同色型对照,而绿色型单头蚜虫糖原含量在第6、8、10和12d显着低于对照,第2d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后两种色型豌豆蚜单头蚜虫总脂肪含量在第2d低于同色型对照,而在第4、6、8、10和12d高于同色型对照,红色型在第8d总脂肪含量与对照差异显着,而绿色型在第12d总脂肪含量与对照差异显着;处理后两种色型豌豆蚜中性脂肪含量在第2、4、6、8和10d高于同色型对照,而中性脂肪含量在第12d低于同色型对照。从物质含量角度出发,豌豆蚜脱共生菌过程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下降,总脂肪和中性脂肪含量升高的过程。6.两种色型豌豆蚜脱共生菌处理后能量变化用0.2mg/ml利福平溶液处理豌豆蚜后,在第8d时计算体内物质储存能量变化表明:处理后豌豆蚜体内蛋白质、可溶性糖和糖原所储存的能量显着低于同色型对照;处理后豌豆蚜体内总脂肪所储存的能量高于同色型对照,但差异不显着;处理后两种色型豌豆蚜体内总能量显着低于同色型对照。7.豌豆蚜脱共生菌过程中体内转氨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用0.2mg/ml利福平脱共生菌处理后,绿色型豌豆蚜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与对照相比,第2、4、6和8d的ast酶活性高于对照,而第10和12d的处理ast酶活性低于对照;红色型ast酶活性表现为:处理后,第2、10和12d的AST酶活高于对照,其余测定时间AST酶活处理低于对照;绿色型谷丙转氨酶(ALT)酶活性只有第6d对照高于处理,其余测定时间都是对照低于处理。而红色型豌豆蚜ALT酶活性第2和4d时,对照高于处理,其余测定时间都是对照低于处理;处理后两种色型豌豆蚜谷氨酰胺合成酶(GS)酶活性都表现为:第2、4和6d都是处理高于对照,而从第8d开始,对照和处理酶活性出现交替上升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胞内共生菌论文参考文献

[1].何志霞.褐纹甘蔗象胞内共生菌Blochmanniasp.的分布及其对温度的响应[D].福建农林大学.2016

[2].吕宁.两种色型豌豆蚜胞内共生菌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

[3].胡祖庆,亢菊侠,胡想顺,赵惠燕.胞内共生菌对麦二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2

[4].张开军,谢蓉蓉,洪晓月.胞内共生菌Cardinium的研究进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

[5].胡祖庆.胞内共生菌对不同体色型麦长管蚜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6].陈法军,张珏锋,俞晓平.稻飞虱酵母类胞内共生菌的组织学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5

[7].杨军,韦鹍,岳碧松.一种有效显示蚜虫胞内共生菌的组织化学方法[C].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8].苗雪霞.黑豆蚜(Aphiscraccivora)胞内共生菌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2

[9].康琳,孙磊,喻红,周伟国,赵寿元.胞内共生菌Wolbachia内噬菌体相关尾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及特征分析[J].科学通报.2002

标签:;  ;  ;  ;  

胞内共生菌论文-何志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