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大庙镇中心小学122642
摘要:本文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进行分析探究,以期能为数学教育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界定反思
引言:国家紧跟社会时代的潮流,充分关注人民对于提高数学意识的意愿,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多次将“核心素养”方面的实践改革提上日程,为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人们大力提倡的课程改革中也多次提到“数学素养”,但实际情况却令人堪忧。在如今的课程标准中对于数学素养的定义还很模糊,人们对于数学素养的理解也并不到位,不仅如此,教育家和教师们还会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固有的教育观念对于数学素养的定义是什么而争论不休。在别人看来似乎数学素养的定义有很多,这样就使得大多数人感到困惑,也会使得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工作停滞不前。就当前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对数学的核心素养进行明确的分析和界定.
一、数学素养
1.培养数学素养不仅需要先天条件也需要后天努力。数学是一门需要运用抽象思维的学科。相比于其他学科,它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和运算技能,更需要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要想学好数学并且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就需要学生动用自己的数学天赋和刻苦地努力去了解数学的本质,把握数学的规律,在不断的思考和学习中寻求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们需要通过大量的数学训练来培养对于数字的敏感度,不断将公式内化到自己的脑海当中,还要在生活中不断寻找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将数学思维生活化。
2.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真正具有数学素养的人,不光是只会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他还会发现问题甚至会创造问题。他会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后用扎实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去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然后寻找与问题有关的线索和条件、再经过严谨的推理和验证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系列的过程,便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充分体现。所以,数学素养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要想培养数学方法,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数学相关的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通过正确的方法培养自己的数学兴趣。
二、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要素构成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确切内涵是:通过小学对于数学的初级阶段的学习,在启蒙教育的启发下,对于数学思维有了初步的探究,为今后的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为:数学人文、数学意识、数学思想。
1.数学人文:其内涵是学生们渴望学习数学,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认为数学有一种奇特抽象的理性美,在生活中会不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其关注点是动机、审美、表达。简单来说便是学生对于学数学感到非常开心和愉悦;不经意间会常常设想关于数学的问题,勇于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对于挑战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不会选择逃避和感到恐慌。在繁复的数学题海中能够发现数学的真谛;懂得欣赏数学严谨有序的结构,简洁统一的答案,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法;对于数学知识有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了解。
2.数学意识:具体包括数学运算,空间观念,符号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具体地说就是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能运用数学的本质拓展智力边界。
3.数学思想:涵盖抽象、推理、建模三种数学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对数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在熟练运用数学思想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进行思维品质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数学知识的扩展。能够触类旁通地运用已知的基础方法来进行较难数学问题的解决。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反思
1.应探索教学策略。针对当今小学中数学科目的核心素养认识不清楚的弊端,学校领导及相关任课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数学教学策略的深入探索。可以通过拓宽讲授渠道来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高。学校应该与时俱进,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应该引进高科技和借助互联网来进行直观高效的数学课的讲解。从而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的核心要素具有关联性和一定的高度性,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传统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2.编制地域性的数学测试题。从当前的数学教学以及考试内容来分析,在不同的地区会根据不同特点从而使用适合本地区教学的数学教材和考题。如果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只囿于书上的刻板的定理定义以及单调的公式,那么在教材选择和考试题目中展现的题型就会是传统的的中规中矩的题型;但是如果教师具有高超的数学理解能力,并且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够相应地展现其灵活多变的思路,那么在题目的考查上就会灵活多变,题目也更加新颖,充分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思路与数学解决方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严苗苗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7,(24):25-26。
[2]杨美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现代交际,2016,(19):195。
[3]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