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盈生活气息

让课堂充盈生活气息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本文就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作了下列尝试:利用“生活经验”,感受科学存在;捕捉“生活素材”,增强科学意识;创设“生活情境”,探究科学过程;解决“生活问题”,体会科学乐趣;组织“生活实践”,体验科学价值。

【关键词】生活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49-02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贯彻全新的理念,实行创新的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让课堂充盈生活气息,是实现科学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科学知识学习与应用的脱节,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然而科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探索科学生活化教学已迫在眉睫。

新课标指出: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上应注重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注重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生活教育”几乎成了所有学科共同追求的目标。而科学的生活教育恰似一座拱桥,能够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教师对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方法和过程的指导,由此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开展科学生活化教学呢?

下面笔者就用科学“生活化”的观点做的尝试谈些认识与体会。

一、利用“生活经验”,感受科学存在。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要从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最终实现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科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着科学,同时也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七年级《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课时,我打开电脑,当喇叭里响起“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时,教室里一片哗然,学生甲说:“这是罗大佑演唱的童年。”我趁着学生高涨的热情,问:“这美妙的音乐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同学的耳中?”“学生甲是怎么知道这首歌是罗大佑唱的?”

简析:声音的发生是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现在通过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引入,立即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把声音的发生、传播等知识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同时,判断这首歌是罗大佑唱的,又用到了乐音的特征之一音色,为后面的乐音教学作了铺垫,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获得了新知,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捕捉“生活素材”,增强科学意识。

初中的科学知识是整个科学体系中最基础、最贴近生活的一部分,应是生活中的科学,是学生“自己的科学”。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现实世界才是科学教学的丰

富源泉。

看似高深莫测的科学,实质上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生活化的东西。任何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都可成为他们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料,对科学教材进行充实、重组。例如,在讲“金刚石和石墨同素异形现象”时,教师提问:你们用的铅笔是什么做成的?多数学生回答:“铅。”教师又问:“铅笔上的2B和2H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不出来。师简介:“B”和“H”的意思。师又问:“日常生活中常有铁锁生锈而难打开的现象。有解决的办法吗?”一个简便又易行的方法:“先截取一段铅笔芯,制成粉末,将粉末从锁孔内撒入,使粉末分布到铁锁的各个零件上,这样铁锁就容易打开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简析:讲石墨的性质,学生会感枯燥,借铅笔使知识立即活起来了。石墨的一些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对生活常识的介绍,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且认识到了常用铅笔里蕴藏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创设“生活情境”,探究科学过程。

科学以探究为核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最佳情境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动的生活磁场。教师可根据科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科学问题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把教学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科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励思维,主动求知,获得技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与实验方法的熏陶,从对以往生活经验与体验的感悟、领悟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科学,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真谛和价值。

例如,学习《家庭电路》时,我把家庭电路的演示板带入教室,“灯不亮,谁能把这灯的故障找出来?”一下子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可能是⋯⋯然后请学生上台逐一验证假设,终于找到了原因,学生们都非常高兴。

简析: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把探究引入到生活中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调动了学生求知欲望,发展了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四、解决“生活问题”,体会科学乐趣。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学习的过程是人认知思维活动的过程,是人们将原有知识与新获得的共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

在科学课上,教师将生活问题充实进来,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再加上分析研究的是大家都熟悉的生活问题,学生之间交流的话题增多了,思路打开了,情感体验也丰富了,彼此间容易产生相互影响,往往会有“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激发了求知欲望,激发了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例如,在讲“氧气和氧化”时,教师简介了“如何购买电灯泡”。在“空气”一节中学生已经知道,灯泡中充入氩气和氮气的目的,就是防止灯泡中的钨丝被氧化,以延长灯泡的寿命。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在灯泡上点一点红磷,让磷与氧气反应,起到抽真空的作用,使钨丝不易氧化。

简析:灯泡上小小的一点红,竟能解决抽真空的大问题。把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应用结合起来,学生学起来省力,接受起来容易,更能体会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科学乐趣。

五、组织“生活实践”,体验科学价值。

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不应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更广阔的天地。能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习惯,才是教师与学生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的科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拓展视野。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科学的实用性,最终实现生活走向科学,科学走向社会。

例如,复习力学知识时,我把自行车搬进教室,让学生找出自行车上运用了哪些力学知识?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并在这些部位加润滑剂。目的是减小摩擦,使车行驶轻便,省力。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蹬板套、闸把套等,目的是增加摩擦,使刹车更容易,且不易打滑。而座垫呈马鞍型,能够增大接触面积以减小人臀部所受压强,使人骑车不易感到疲劳。

简析:把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带进课堂,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科学。通过研究自己身边事物,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真谛和价值。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大量地引入了生活实践素材和活动,通过现实生活或模拟现实生活,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消除了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技能培养的弊端,激活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

总之,开展科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科学,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科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实现科学知识生活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生活化的教学,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持久;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王祖浩.走了近课堂——初中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标签:;  ;  ;  

让课堂充盈生活气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