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形成的,其指导原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核心内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心工作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最高宗旨是实现共产主义。全面把握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对于巩固新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群众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大时代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代价值
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也日趋激烈,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甚嚣尘上,西方敌对势力妄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势必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深刻领会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内涵,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类是相关关系,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不能完全用函数来表达.例如人的体重y与身高x有关.一般来说,身高越高,体重越重,但不能用一个函数来严格地表示身高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一、全面透视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生成逻辑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欲全面把握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深刻透视其生成逻辑。
(一)理论维度: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发展的过程中生成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主要是从否定性意义的“虚假意识形态”和中性意义的“思想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意识形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批判的颠倒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提出的虚假意识;二是经过统治阶级包装以欺骗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即“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1]。作为中性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即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思想上层建筑”。同时,“思想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邓小平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要服务于经济建设。
毛泽东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毒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只能处在被统治的地位。”[2]同时,他也高度重视政治工作,认为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是对立统一的,政治工作是灵魂,对于业务工作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丢掉政治工作就是丢掉灵魂。由此可见,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为新时期邓小平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渊源。
(二)实践维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生成
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形成的。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长期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在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中央把反击针对社会主义的反动力量的斗争扩大化,造成了狂热的“泛意识形态化”的错误,给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灾难。惨痛的经验教训使邓小平对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丰富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伊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陷入内外交互、纷繁复杂的境况中。从国内来看,“左”倾错误思潮以及“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固有藩篱长期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怀疑甚至反对改革开放的声音不绝于耳。面对人们的质疑,邓小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国际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和平演变”策略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更是造成了人们信仰崩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时之间甚嚣尘上。在这国际局势动荡不定、人们思想混乱的危急关头,邓小平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一以贯之,中国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前提下,邓小平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其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也逐步丰富和发展。
二、深刻领会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
第二,意识形态具有约束经济主体行为的功能。邓小平高度重视通过意识形态提供的社会共同价值观团结人民、凝聚共识、推动生产力发展。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滋生出的机会主义利己行为,他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引导、提升人民遵守经济规则的意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健康运行。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指导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十年“文革”结束后,中国正处于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然而当时负责中央主要工作的领导人却教条主义地对待毛泽东的言论。因此,纠正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失误,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成了当务之急。在全国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强调:“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3]
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之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展新思想。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人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而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真理往往愈辨愈明,这次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人们从“两个凡是”思想的枷锁下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我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下来的奋斗目标,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根本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西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叫嚣从未停止过,苏东剧变更是使社会主义遭受重创。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但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暂时进入低潮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消失了。相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越来越多。
作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之一,川藏公路北线国道G317和南线国道G318,位于地形高差显著,构造活动强烈,山地灾害频发的青藏高原地带[5]。自20世纪50年代公路建成以来,沿线频发的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每年都会发生交通中断和人员伤亡事故,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防建设。如2001年4月25日,通海沟段大规模山体崩塌造成川藏公路2 km公路被毁,沿线四千多藏族同胞受灾;2008年10月5日,芒康县竹巴笼乡段发生3×104 m3崩塌,造成长约3 km的线路受损和交通中断。2009年7月25日,作为川藏高速公路起点段的映汶段彻底关大桥受崩塌冲击而损坏,造成6人死亡。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工作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
邓小平在继承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且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强调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第一,从整个社会来说,意识形态能够给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4]。在总结“文革”时期大搞阶级斗争、忽视社会生产的惨痛教训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然而,经济建设不能没有思想支撑,只有当社会成员认同现行制度并遵循相关规则,社会才能和谐稳定、长治久安。邓小平突破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5]明确回答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解除了人们思想上的困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开辟了和谐稳定的局面。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原则、核心内容、中心工作、根本目的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论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都十分重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曾多次谈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竭力量源泉。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不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出挑战,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等言论消解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受到猛烈冲击。邓小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多元性社会思潮的引领、整合、规范和建构作用,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应一以贯之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证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克服千难万险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坚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高宗旨。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最高宗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在1979年3月召开的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尖锐地批驳了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思潮。第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防止“和平演变”。在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和平演变”的严峻形势下,国内一度出现了“纠正”社会主义的言论。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所在。第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对外要防止西方“和平演变”,对内要抵御敌对分子的抹黑,邓小平强调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破坏者必须实行专政。第三,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潮,以及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邓小平表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积极开展整风运动以改善党的领导。第四,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伴随着改革开放,一些人借反思历史之名,行否定毛泽东思想之实,邓小平揭露了其资产阶级自由化实质,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1.1 动物 SPF级Balb/c小鼠32只,体质量18~22 g,雄性。由辽宁长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三、科学认识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澄清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问题,肃清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思想流毒,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政治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错综复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占据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制高点。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导,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批驳各种错误观点,抵制错误、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与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
(二)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基础
第一,找到行动者群体,确定行动者的范围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例如我们研究浙江的某一乡村规约,就不仅仅是规约条文的细则,虽然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既是实践的产物,也是进一步行动的依据,它的制定不是少数人闭门杜撰出来的,而一定是不同行动者经过讨论协商所达成的契约性共识。这一规约有执行主体,也有惩罚对象,还有监督者、旁观者、评价者和破坏者,围绕“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矛盾争议甚至消亡废止,我们就能看到行动者群体及其内部联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只有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才能保持它本身所具有的无产阶级属性和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持国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7]。邓小平高度重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他指出,党的正确领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团结全国人民、整合多元思想、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保证。针对改革开放进程中极度泛滥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保证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围绕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争夺战变得异常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8]因此,在理论上要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实践中要加强党对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的管理,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创新宣传方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意识形态建设。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群众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生活的主人。邓小平热爱人民、心系人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是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始终不变的最高准则。他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9]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需要,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各优势树种(组)碳储量分析:云南松、华山松、栎类3个树种的碳储量位居前三,其碳储量之和2954509 t,占纯林碳储量的93.98%。云南松碳储量最大,其碳储量(1945074 t)占纯林碳储量的61.8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0]这就决定了党在意识形态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中,必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各项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一,经济工作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切实得到利益;其二,理论宣传工作要创新形式,提高宣传的生动性,使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其三,文艺工作要加强管理,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文艺作品。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千百年来,意象逐渐汇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我们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夯实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群众基础,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 参 考 文 献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7.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4.
[4]张志丹.意识形态功能提升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6.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65.
[7]王永贵.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
[8]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3.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3~214.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ts Time Value
GAN Yao
(College of Marxism,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wa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Marxism and Maoism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The guiding principle is to emancipate the mind and seek truth from facts and its core content is to adhere to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Meanwhile,its central task is to develop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the highest purpose is to achieve communism.We should overall grasp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f building ideology comprehensively,which has a great time value for consolidating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mass foundations of China’s mainstream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strong cohesiveness and leadership.
Key words:Deng Xiaoping;socialist ideology;time value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37(2019)02-0031-04
收稿日期:2019-04-10
作者简介:甘 垚(1996—),女,四川广安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8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责任编辑:孟建伟)
标签:意识形态论文; 思想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改革开放论文; 工作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