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回顾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探索,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存在一些需要着重处理好的问题:坚持正确的方向,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 基层社会治理 执政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及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仅在预应力作用下,箱梁翼缘板上产生的正应力不均匀分布现象,仍然符合传统意义上关于剪力滞的定义,即由于翼缘板不均匀剪力流引起的,所以引用剪力滞概念来描述这种正应力不均匀分布现象是有理论依据的。由本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如下:宽跨比对于箱梁剪力滞系数沿着纵向分布没有影响;腹板越来越厚时,靠近支座的剪力滞系数和剪力滞系数峰值有所减小,其他位置的剪力滞系数差别不是很大。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方向决定命运,道路决定前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现代化的方向问题,即往哪里去的问题。我们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的统一。所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大前提。如果背离这一政治前提,任何所谓的“现代化”都会偏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走向邪路歪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
我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自主建构、自觉创造并内生演化的。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形式和路径来说,其制度模式并非只有一种,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决定的。所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但绝不能简单地移植和全盘照搬西方模式,满足人民对民主、自由、公正、法治、安全、稳定、秩序、环境等方面的美好需要的方式,必须适应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个国情。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尊重广大人民意愿,坚持走自己的路,围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选择、建构并改进、完善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制度模式。对此,必须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自觉。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对发展需要的回应
例如,基层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并存、错综复杂,安全防控压力日益加大,基层服务能力相对不足,社会服务质量不高,基层社会治理人员队伍建设比较薄弱,基层社会治理理念较为落后,方式方法陈旧单一,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都将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足以见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社会风险日益加大,基层社会治理形势更加严峻,存在诸多突出问题。
因此,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就是要构建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即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主体出发,建立一个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共治或协同治理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理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厘清各自的作用边界,使其各安其位,在各自边界范围内充分发挥作用,不随意僭越,相互之间形成互利共生、协同行动、良性互动的关系,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的最优效果。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角和方法来看,“所谓国家治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上,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彼此耦合互动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上就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通过对生产关系的治理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通过对上层建筑的治理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要处理好的问题
具体来说,政府角色要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政府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水平,着力解决政府治理能力不足问题。从市场角度来看,要深化市场化改革,着力解决市场运行过程中动力不足、结构失衡、缺乏创新等突出问题,解决好市场治理缺失问题,完善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社会角度来看,要大力培育和完善社会组织,引导并鼓励社会自治组织机构建设,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培育公民意识、公共意识,建立完善社会自治机制,解决好社会多元治理基础薄弱的问题。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是国家治理推行和实施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满足问题,它的有效运行构成整个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坚实基础。
第四,积极参与到“江西风景独好”等省市重点对外宣传节目中去,积极邀请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旅游栏目来录制取景,量身制作精美的风光片、宣传片投放到CCTV的“请您欣赏”等旅游专栏中去,提升庐山西海品牌知名度。
为此,必须把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工作着力点,以此解决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使国家治理系统与治理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治理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严重问题,以及如何回应利益分化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现实,这些都对改革传统的治理模式,回应社会需求、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选择第三方认证的绿色债券逐渐增多,第三方认证机构中安永业务排名领先。从认证只数看,第三方认证的债券只数同比上涨89.18%,安永认证只数位列第一,2017年新加入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包括毕马威、普华永道、中诚信等;从认证金额看,安永依然位列第一。绿色企业债由发改委审核,不要求进行第三方认证,故剔除绿色企业债后,第三方认证债券数量占比达到85.2%,认证金额占比达到81.52%。总体来看,第三方认证的绿色债券数量稳中有升,绿色债券市场越发规范,市场透明度逐步提高。
3.法律活动的“后援团”。公职律师参与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工作,参与听证等事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出准确的处理意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减少行政执法的风险。
其次,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化解机制,建立注重预防、动态实时监测、规范化运作、制度化化解、责任追究倒逼的矛盾化解机制。
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困境的关键之处
首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体制,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统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制机制与组织架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作用。
我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关于爱,一共有多少种表达方式,但我知道,最朴素最深情的一种,就是——养一只羊,等你回家。
第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在智能化、高效化、精细化、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中强化基层治理效能。
1.2.2.2 测定项目及方法。叶片采用 H2SO4-H2O2消煮后,全氮采用凯氏定氮仪测定,全磷采用钒钼黄比色法测定,全钾采用火焰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片中的铁、铜、钙、镁、锰、锌、硼的测定,均用原子吸收法,采用湿灰化法提取矿质元素:称取样品0.5 g(过0.5 mm筛)左右于消煮管中,加混酸15 mL消煮至冒白烟,液体变为无色透明为止。然后转到50 mL容量瓶中。用乙炔空气火焰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直接测定[8]。
最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增强动力、激发活力。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思维和共同治理理念,创建民主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利益协调、社会整合、文化导向、服务保障等功能,构建一元多核,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组织、社会单位、企业、个人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行动的社会治理格局,激发多元主体活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的动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通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国家治理创新积累经验、探索方法路径,更好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改进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条件。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如何发挥好党的领导作用,有效激发、凝聚、整合、组织、引导并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所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是党的领导能力建设。
完善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形势,必须大力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伟大工程实践形塑适应新的环境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紧紧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面临问题与现实困境,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导向倒逼改革,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和魄力自我开刀,打破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自我革新,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当前,尤其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创新思维理顺各种权力关系,积极鼓励和大力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以及治理机制创新,实现国家治理方式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在具体治理过程中,优化领导方式,不再采用强制性方式,而是通过做好利益的协调者、方向的引导者、政策的制定者、组织的枢纽者、资源的整合者,为国家治理搭建服务平台、营造制度环境、培育合作氛围等,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领作用,在积极主动回应现实需求、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中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
[2]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求是》,2014年第1期。
[3]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4]景维民:《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2016年第19期。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6]《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人民日报》,2014年3月6日。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与价值观研究”(基金项目号:13XZX004)阶段性成果】
责编:罗 婷 / 蔡圣楠
标签:社会论文; 国家论文; 体系论文; 基层论文; 能力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政治论文; 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国家治理》2019年第39期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与价值观研究”(基金项目号:13XZX004)阶段性成果论文; 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论文;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