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移载装置,用以移载基板,移载装置包含第一移载机构及第二移载机构。第一移载机构包括至少一可被操作而转动的第一输送辊。第二移载机构包括至少一可转动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靠近以夹持所述基板并沿上下方向输送所述基板移动,且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远离以释离所述基板。借此,移载装置能承接翻转输送装置所翻转成直立状的基板并且将基板移载至油墨涂布装置。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移载装置,用以移载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载装置包含第一移载机构及第二移载机构,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至少一可被操作而转动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包括至少一可转动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靠近以夹持所述基板并沿上下方向输送所述基板移动,且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远离以释离所述基板。
设计方案
1.一种移载装置,用以移载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载装置包含第一移载机构及第二移载机构,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至少一可被操作而转动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包括至少一可转动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靠近以夹持所述基板并沿上下方向输送所述基板移动,且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远离以释离所述基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辊及所述第二输送辊各自可在释离所述基板的释离位置,及夹持所述基板的夹持位置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数量与所述第一输送辊数量相同,所述第二输送辊分别对齐于所述第一输送辊且沿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相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数量与所述第一输送辊数量不同,所述第二输送辊对齐于所述第一输送辊中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且沿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相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及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各自包括框架,及与所述框架连接的气缸,所述第一输送辊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所述框架,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框架使其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辊沿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在所述释离位置及所述夹持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输送辊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所述框架,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框架使其带动所述第二输送辊沿所述前后方向在所述释离位置及所述夹持位置之间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含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及滑轨,所述第一输送辊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所述第一架体,所述第二输送辊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所述第一架体,所述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二架体,所述滑轨设置于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之间,使得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能通过所述滑轨沿所述上下方向相对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架体包括挡止件,所述挡止件用以挡止所述第一架体底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还包括驱动总成,所述驱动总成包含设置于所述框架的马达,及设置于所述马达与所述第一输送辊之间的第一皮带轮组,所述马达用以驱动所述第一皮带轮组运转使其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辊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两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包括两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分别对齐于所述第一输送辊且沿所述前后方向相间隔,所述第一皮带轮组设置于所述马达与所述第一输送辊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三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数量与所述第一输送辊数量不同,所述第二输送辊对齐于所述第一输送辊中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且沿所述前后方向相间隔,所述第一皮带轮组设置于所述马达、最上方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与中间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之间,所述驱动总成包含第二皮带轮组,所述第二皮带轮组设置于中间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最下方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及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各自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滑轨,及气缸,所述第一输送辊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所述第一架体,所述第二输送辊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所述第一架体,所述滑轨设置于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之间,使得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能通过所述滑轨沿所述上下方向相对滑动,所述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二架体,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第一、第二架体使其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辊夹持所述基板或释离所述基板,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第一、第二架体使其带动所述第二输送辊夹持所述基板或释离所述基板。
12.一种移载装置,用以移载呈直立状的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载装置包含第一移载机构及第二移载机构,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多个沿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一输送辊,及用以驱动所述第一输送辊转动的驱动总成,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数量与所述第一输送辊数量相同,所述第二输送辊分别对齐于所述第一输送辊且沿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相间隔,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靠近以夹持所述基板并沿所述上下方向输送所述基板移动,且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远离以释离所述基板。
13.一种移载装置,用以移载呈直立状的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载装置包含第一移载机构及第二移载机构,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多个沿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一输送辊,及用以驱动所述第一输送辊转动的驱动总成,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包括可转动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对齐于所述第一输送辊中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且沿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相间隔,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靠近以夹持所述基板并沿所述上下方向输送所述基板移动,且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远离以释离所述基板。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载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以承接并移载基板的移载装置。
背景技术
电路板在制造时,会在基板表面涂布油墨以形成绝缘保护层,以防止基板上的导电线路氧化。在油墨涂布制程中,需要通过一翻转机构将一基板翻转90度使其呈直立状,再将基板输送至两个用以涂布油墨的涂布轮之间。接着,两涂布轮会由一相互远离的张开位置移动至一相互靠近的一夹持位置,以夹持住基板,此时,翻转机构才能回复至水平状态。之后,两涂布轮会朝反向转动以带动基板移动并且同时将油墨涂布在基板表面上。
由于翻转机构设置在两涂布轮下方,因此,在油墨涂布制程中,翻转机构易受到滴落的油墨所污染。此外,翻转机构必需等待两涂布轮移动至夹持住基板的夹持位置后,才能回复至水平状态,因此,会造成翻转机构承接下一片基板的时间受到延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背景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移载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移载装置,用以移载基板。
所述移载装置包含第一移载机构及第二移载机构,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至少一可被操作而转动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包括至少一可转动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靠近以夹持所述基板并沿上下方向输送所述基板移动,且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远离以释离所述基板。
本实用新型的移载装置,所述第一输送辊及所述第二输送辊各自可在释离所述基板的释离位置,及夹持所述基板的夹持位置之间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移载装置,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数量与所述第一输送辊数量相同,所述第二输送辊分别对齐于所述第一输送辊且沿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相间隔。
本实用新型的移载装置,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数量与所述第一输送辊数量不同,所述第二输送辊对齐于所述第一输送辊中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且沿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相间隔。
本实用新型的移载装置,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及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各自包括框架,及与所述框架连接的气缸,所述第一输送辊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所述框架,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框架使其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辊沿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在所述释离位置及所述夹持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二输送辊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所述框架,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框架使其带动所述第二输送辊沿所述前后方向在所述释离位置及所述夹持位置之间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移载装置,所述框架包含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及滑轨,所述第一输送辊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所述第一架体,所述第二输送辊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所述第一架体,所述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二架体,所述滑轨设置于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之间,使得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能通过所述滑轨沿所述上下方向相对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移载装置,所述第二架体包括挡止件,所述挡止件用以挡止所述第一架体底端。
本实用新型的移载装置,所述第一移载机构还包括驱动总成,所述驱动总成包含设置于所述框架的马达,及设置于所述马达与所述第一输送辊之间的第一皮带轮组,所述马达用以驱动所述第一皮带轮组运转使其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辊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移载装置,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两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包括两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分别对齐于所述第一输送辊且沿所述前后方向相间隔,所述第一皮带轮组设置于所述马达与所述第一输送辊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移载装置,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三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一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数量与所述第一输送辊数量不同,所述第二输送辊对齐于所述第一输送辊中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且沿所述前后方向相间隔,所述第一皮带轮组设置于所述马达、最上方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与中间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之间,所述驱动总成包含第二皮带轮组,所述第二皮带轮组设置于中间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最下方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移载装置,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及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各自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滑轨,及气缸,所述第一输送辊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所述第一架体,所述第二输送辊可转动地枢接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所述第一架体,所述滑轨设置于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之间,使得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能通过所述滑轨沿所述上下方向相对滑动,所述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二架体,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第一、第二架体使其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辊夹持所述基板或释离所述基板,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所述气缸用以驱动所述第一、第二架体使其带动所述第二输送辊夹持所述基板或释离所述基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移载装置,用以移载呈直立状的基板。
所述移载装置包含第一移载机构及第二移载机构,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多个沿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一输送辊,及用以驱动所述第一输送辊转动的驱动总成,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包括多个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数量与所述第一输送辊数量相同,所述第二输送辊分别对齐于所述第一输送辊且沿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相间隔,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靠近以夹持所述基板并沿所述上下方向输送所述基板移动,且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远离以释离所述基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移载装置,用以移载呈直立状的基板。
所述移载装置包含第一移载机构及第二移载机构,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包括多个沿上下方向彼此相间隔排列的第一输送辊,及用以驱动所述第一输送辊转动的驱动总成,所述第二移载机构包括可转动的第二输送辊,所述第二输送辊对齐于所述第一输送辊中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一输送辊且沿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相间隔,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靠近以夹持所述基板并沿所述上下方向输送所述基板移动,且所述第一输送辊与所述第二输送辊可相互远离以释离所述基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移载装置能承接翻转输送装置所翻转成直立状的基板并且将基板移载至油墨涂布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移载装置的第一实施例、一翻转输送装置、一油墨涂布装置,及一基板的配置关系;
图2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第一移载机构及一第二移载机构的细部结构;
图3是一不完整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驱动总成的组装关系;
图4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与所述翻转输送装置及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多个第一输送辊及多个第二输送辊在一释离位置;
图5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与所述翻转输送装置及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所述翻转输送装置翻转所述基板使其呈直立状;
图6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与所述翻转输送装置及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所述第一输送辊及所述第二输送辊在一夹持位置;
图7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与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所述第一输送辊及所述第二输送辊带动所述基板向上移动;
图8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与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两涂布轮移动至一涂布位置;
图9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与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所述涂布轮带动所述基板向上移动;
图10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与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所述涂布轮带动所述基板向上移动,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及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一第一立板通过两滑轨相对于一第二立板向上移动;
图11是一不完整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的所述第一立板通过所述滑轨相对于所述第二立板向上移动;
图12是一不完整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所述第一立板通过所述滑轨相对于所述第二立板向上移动;
图13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与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所述第一输送辊及所述第二输送辊移动至所述释离位置;
图14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与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所述涂布轮移动至一初始位置;
图15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移载装置的第二实施例、所述翻转输送装置、所述油墨涂布装置,及所述基板的配置关系;
图16是一不完整立体图,说明所述翻转输送装置的一夹持总成结构;
图17是一不完整侧视图,说明所述翻转输送装置的所述夹持总成结构;
图18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第二实施例的所述第一移载机构及所述第二移载机构的细部结构;
图19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二实施例与所述翻转输送装置及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所述基板移动至一预定位置;
图20是一不完整侧视图,说明所述翻转输送装置的所述夹持总成夹持所述基板;
图21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二实施例与所述翻转输送装置及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所述翻转输送装置的一翻转机构翻转所述基板使其呈直立状;
图22是一不完整侧视图,说明所述夹持总成释放所述基板;
图23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二实施例与所述翻转输送装置及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所述翻转机构的多个输送辊带动所述基板向上移动;
图24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二实施例与所述翻转输送装置及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所述第二输送辊移动至所述夹持位置,所述翻转机构旋转回复至水平状态;及
图25是一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二实施例与所述油墨涂布装置相配合,所述第一输送辊及所述第二输送辊带动所述基板向上移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载装置400的第一实施例,应用在电路板制程中的一油墨涂布设备内,所述油墨涂布设备包含一翻转输送装置1,及一油墨涂布装置2。移载装置400用以承接翻转输送装置1所输送的一基板3并能将其移载至油墨涂布装置2。
基板3为一电路基板并具有一朝向上方的第一表面31,及一相反于第一表面31且朝向下方的第二表面32。油墨涂布设备的一输送机构(图未示)用以将基板3水平地输送至一预定位置,以供翻转输送装置1抓取。翻转输送装置1包括一吸附机构11,及一与吸附机构11连接的机械手臂12。吸附机构11包含多个用以真空吸附基板3的第一表面31的吸盘111。油墨涂布装置2包括两个涂布单元21,两涂布单元21沿一前后方向X相间隔,各涂布单元21包含一固定板211、一滑动架212、一涂布轮213,及一驱动件(图未示)。滑动架212可沿前后方向X滑动地连接于固定板211上。涂布轮213可转动地枢接于滑动架212,用以涂布油墨于第一表面31或第二表面32。驱动件用以驱动滑动架212相对于固定板211移动,使滑动架212能带动涂布轮213在一初始位置(如图1所示)及一涂布位置(如图8所示)之间移动。当两涂布轮213在涂布位置时,两涂布轮213分别夹持在基板3的第一表面31及第二表面32,通过一马达(图未示)带动对应的涂布轮213转动,使得两涂布轮213能分别将油墨涂布在第一表面31及第二表面32。
参阅图2、图3及图4,移载装置400包括一第一移载机构4,及一第二移载机构5。第一移载机构4包括一框架41、多个第一输送辊42、一气缸43,及一驱动总成44。框架41包含一第一架体410、一第二架体411,及两个滑轨412。第一架体410包括一第一立板413、一设置于第一立板413左侧的第一侧板414,及一设置于第一立板413右侧的第二侧板415。第一侧板414凸伸出第一立板413前侧。第二侧板415凸伸出第一立板413前、后两侧。第二架体411包括一第二立板416、一连接块417,及两个挡止件418。第二立板416位于第一立板413后方。两滑轨412设置于第一架体410的第一立板413与第二架体411的第二立板416之间且沿一左右方向Y相间隔,各滑轨412为一线性滑轨并包括两个可滑动地连接在一起的轨条419,两轨条419分别通过螺丝锁固方式锁固于第一立板413及第二立板416,第一架体410与第二架体411能通过滑轨412沿上下方向Z相对滑动。连接块417设置于第二立板416后侧用以连接气缸43。两个挡止件418设置于第二立板416底端且沿左右方向Y相间隔,各挡止件418凸伸出第二立板416前侧用以挡止第一立板413,以限制第一架体410向下移动的深度。
所述第一输送辊42沿上下方向Z彼此相间隔排列,各第一输送辊42的轴向沿左右方向Y延伸,各第一输送辊42左右两端分别枢接于第一侧板414及第二侧板415并可被操作而转动。在本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输送辊42的数量是以两个为例。
气缸43包含一缸体431、一滑块432,及多根活塞杆433。缸体431通过螺丝锁固方式锁固于对应涂布单元21的固定板211底端。滑块432具有一横块体434,及一凸设于横块体434顶端的立块体435。横块体434可沿前后方向X滑动地连接于缸体431底端,且横块体434通过螺丝锁固方式锁固于连接块417顶端。立块体435位于缸体431前方并通过螺丝锁固方式锁固于第二立板416。活塞杆433连接于缸体431与立块体435之间。气缸43用以驱动框架41使其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辊42沿前后方向X在一如图4所示释离位置,及一如图6所示的夹持位置之间移动。
驱动总成44包含一马达441,及一第一皮带轮组442。马达441通过螺丝锁固方式锁固于第二侧板415。第一皮带轮组442设置于马达441与所述第一输送辊42之间并包括一第一皮带轮443、多个第二皮带轮444,及一第一皮带445。第一皮带轮443套固于马达441的一驱动轴446。第二皮带轮444数量为两个,各第二皮带轮444位于第二侧板415外侧且套固于对应第一输送辊42的一枢轴421一端。第一皮带445缠绕于第一皮带轮443及两第二皮带轮444上。马达441的驱动轴446旋转时会带动第一皮带轮443旋转,第一皮带轮443转动时会通过第一皮带445带动两第二皮带轮444同时转动,借此,使得两第二皮带轮444能分别带动两第一输送辊42绕同一方向旋转。
第二移载机构5的结构类似于第一移载机构4的结构并位于其前方,两者沿前后方向X反向设置。第二移载机构5包括一框架51、多个第二输送辊52,及一气缸53。框架51包含一第一架体510、一第二架体511,及两个滑轨512。第一架体510包括一第一立板513,及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立板513左、右侧的侧板514。各侧板514凸伸出第一立板513后侧。第二架体511包括一第二立板515、一连接块516,及两个挡止件517。第二立板515位于第一立板513前方。两滑轨512设置于第一架体510的第一立板513与第二架体511的第二立板515之间且沿左右方向Y相间隔,各滑轨512为一线性滑轨并包括两个可滑动地连接在一起的轨条518,两轨条518分别通过螺丝锁固方式锁固于第一立板513及第二立板515,第一架体510与第二架体511能通过滑轨512沿上下方向Z相对滑动。连接块516设置于第二立板515前侧用以连接气缸53。两个挡止件517设置于第二立板515底端且沿左右方向Y相间隔,各挡止件517凸伸出第二立板515后侧用以挡止第一立板513,以限制第一架体510向下移动的深度。
所述第二输送辊52沿上下方向Z彼此相间隔排列,各第二输送辊52的轴向沿左右方向Y延伸,各第二输送辊52左右两端可转动地分别枢接于两侧板514。在本第一实施例中,第二输送辊52数量与第一输送辊42数量相同,第二输送辊52同样是以两个为例。所述第二输送辊52分别对齐于所述第一输送辊42且沿前后方向X相间隔。
气缸53包含一缸体531、一滑块532,及多根活塞杆533。缸体531通过螺丝锁固方式锁固于对应涂布单元21的固定板211底端。滑块532具有一横块体534,及一凸设于横块体534顶端的立块体535。横块体534可沿前后方向X滑动地连接于缸体531底端,且横块体534通过螺丝锁固方式锁固于连接块516顶端。立块体535位于缸体531后方并通过螺丝锁固方式锁固于第二立板515。活塞杆533连接于缸体531与立块体535之间。气缸53用以驱动框架51使其带动所述第二输送辊52沿前后方向X在一如图4所示释离位置,及一如图6所示的夹持位置之间移动。
以下针对移载装置400的运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4及图5,首先,油墨涂布设备的输送机构水平地输送基板3至预定位置,机械手臂12随即带动吸附机构11移动至基板3的第一表面31上方,使吸附机构11的所述吸盘111以真空吸附方式吸附第一表面31。接着,机械手臂12带动吸附机构11旋转90度至直立状态,使基板3呈直立状并对齐在第一输送辊42及第二输送辊52中间处。随后,机械手臂12带动吸附机构11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吸附机构11会带动基板3邻近顶端的一部分穿伸至所述第一输送辊42及所述第二输送辊52中间,并使基板3顶端高度高于位在最上方的第一输送辊42中心及最上方的第二输送辊52中心。
参阅图6,第一移载机构4的气缸43的活塞杆433推动滑块432沿一前移方向D1向前移动,滑块432移动过程中会带动框架41及所述第一输送辊42移动。当滑块432通过框架41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辊42移动至图6所示的夹持位置时,气缸43即停止作动,使所述第一输送辊42夹持在基板3的第一表面31。同时,第二移载机构5的气缸53的活塞杆533推动滑块532沿一相反于前移方向D1的后移方向D2向后移动,滑块532移动过程中会带动框架51及所述第二输送辊52移动。当滑块532通过框架51带动所述第二输送辊52移动至图6所示的夹持位置时,气缸53即停止作动,使所述第二输送辊52夹持在基板3的第二表面32。此时,所述第一输送辊42及所述第二输送辊52相互靠近并夹持住基板3,吸附机构11的所述吸盘111便能解除真空吸附状态。随后,机械手臂12带动吸附机构11沿后移方向D2向后移动一小段距离使所述吸盘111移离第一表面31,接着,机械手臂12带动吸附机构11旋转90度回复至水平状态,并且带动吸附机构11回复至图4所示的位置以进行下一片基板的吸附作业。
参阅图3及图7,驱动总成44的马达441驱动第一皮带轮443沿一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第一皮带轮443旋转过程中通过第一皮带445带动两第二皮带轮444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两第二皮带轮444旋转过程中会分别带动两第一输送辊42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由于第一输送辊42及第二输送辊52分别夹持在基板3的第一表面31及第二表面32,因此,各第一输送辊42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时会产生一向上的推力将基板3朝上顶推,使基板3沿一上移方向D3向上移动。基板3向上移动时会带动各第二输送辊52沿一相反于第一旋转方向R1的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由于第一皮带轮组442设置于马达441与所述第一输送辊42之间,因此,借由控制马达441驱动第一皮带轮443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的圈数,便能控制第一输送辊42旋转的圈数。借此,能进一步控制第一输送辊42带动基板3沿上移方向D3向上移动的距离。当第一输送辊42带动基板3向上移动至图7所示的一预定高度位置时,马达441即停止作动,此时,基板3穿伸至两涂布轮213中间且基板3顶端高度高于各涂布轮213中心。
参阅图8,两涂布单元21的驱动件会驱动两滑动架212分别沿前移方向D1向前移动及后移方向D2向后移动,两滑动架212移动过程中会分别带动两涂布轮213移动使其相互靠近。当各滑动架212带动涂布轮213移动至图8所示的涂布位置时,驱动件即停止作动,使涂布轮213定位在涂布位置。此时,两涂布轮213分别夹持于基板3的第一表面31及第二表面32。
参阅图9、图10、图11及图12,通过两马达(图未示)分别驱动两涂布轮213沿第一旋转方向R1及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两涂布轮213旋转时会产生一向上的推力将基板3朝上顶推,使基板3沿上移方向D3向上移动。两涂布轮213带动基板3上移的过程中会分别涂布油墨于第一表面31及第二表面32。由于各涂布轮213轮径大于各第一输送辊42轮径及各第二输送辊52轮径,因此,涂布轮213带动基板3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涂布轮213的转速较慢且会与第一输送辊42的转速及第二输送辊52的转速有所差异。借由滑轨412、512的设计,使得第一移载机构4的第一立板413能通过滑轨412相对于第二立板416向上移动,而第二移载机构5的第一立板513能通过滑轨512相对于第二立板515向上移动。通过滑轨412、512的两轨条419、518相对滑动来吸收涂布轮213与第一输送辊42及第二输送辊52的速差,能降低输送基板3上移过程中涂布轮213、第一输送辊42及第二输送辊52对基板3造成挤压或拉伸。
参阅图13,当两涂布轮213带动基板3向上移动一段适当距离时,第一移载机构4的气缸43的活塞杆433(如图6所示)拉动滑块432沿后移方向D2向后移动,滑块432移动过程中会带动框架41及所述第一输送辊42移动。当滑块432通过框架41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辊42移动至图13所示的释离位置时,气缸43即停止作动,使所述第一输送辊42移离基板3的第一表面31。同时,第二移载机构5的气缸53的活塞杆533(如图6所示)拉动滑块532沿前移方向D1向前移动,滑块532移动过程中会带动框架51及所述第二输送辊52移动。当滑块532通过框架51带动所述第二输送辊52移动至图13所示的释离位置时,气缸53即停止作动,使所述第二输送辊52移离基板3的第二表面32。此时,所述第一输送辊42及所述第二输送辊52相互远离以释离基板3。
参阅图13及图14,当基板3顶端凸伸出两涂布轮213顶端一段适当距离时,油墨涂布设备的一夹持机构(图未示)会夹持在基板3顶端并同时带动基板3上移。当两涂布轮213分别对第一表面31及第二表面32涂布完成且基板3移离两涂布轮213时,两涂布单元21的驱动件会驱动两滑动架212分别沿前移方向D1向前移动及后移方向D2向后移动,两滑动架212移动过程中会分别带动两涂布轮213移动使其相互远离。当各滑动架212带动涂布轮213移动至图14所示的初始位置时,驱动件即停止作动,使涂布轮213定位在初始位置。此时,即完成基板3的涂布作业。
借由本第一实施例的移载装置400设计,使得翻转输送装置1能采用吸附机构11搭配机械手臂12的结构形式进行基板3的移动输送及翻转。当所述第一输送辊42及所述第二输送辊52夹持住基板3时,翻转输送装置1便能移离移载装置400下方使移载装置400下方保持净空,借此,涂布轮213对基板3涂布油墨的过程中所滴落的油墨便不会污染翻转输送装置1。此外,借由驱动总成44的设计,能控制第一输送辊42带动基板3沿上移方向D3向上移动的距离,当移载装置400移载不同尺寸的基板时,同样能将其准确地输送至可供涂布轮213夹持的适当位置。借此,使得移载装置400能适用在移载各种不同尺寸的基板,以提升使用上的弹性及广度。
需说明的是,在本第一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态样中,第一输送辊42及第二输送辊52的数量也可同为一个或两个以上,可视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参阅图15,是本实用新型移载装置400的第二实施例,移载装置400的作动方式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但翻转输送装置1的结构以及移载装置4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翻转输送装置1包括两个固定架13、一旋转轴14,及一翻转机构15。两固定架13左右相间隔。旋转轴14可转动地枢接于两固定架13,旋转轴14的轴向沿左右方向Y延伸并可被一马达(图未示)驱动而旋转。翻转机构15包含两个侧板151、一底板152、多个输送辊153,及两个夹持总成154。两侧板151套固于旋转轴14,旋转轴14靠近各侧板151后端。底板152固定于两侧板151底端且邻近各侧板151前端。所述输送辊153枢接于两侧板151并沿前后方向X相间隔排列,且所述输送辊153可被驱动而绕同一方向旋转。
参阅图15、图16及图17,两夹持总成154设置于底板152上且沿左右方向Y相间隔。各夹持总成154包括一立板155、两夹板156、一承载架157、一第一气缸158、一轴杆159、两夹爪160、一连杆161,及一第二气缸162。立板155设置于底板152顶面并呈倒U形。两夹板156设置于立板155顶端,用以夹持基板3的第二表面32。承载架157位于底板152上方。第一气缸158固定于底板152并且连接于承载架157底端,用以驱动承载架157升降。轴杆159可转动地枢接于承载架157且邻近承载架157顶端。两夹爪160套固于轴杆159上且分别邻近于轴杆159左右两端,用以夹持基板3的第一表面31。第二气缸162邻近后端处连接于承载架157。连杆161一端套固于轴杆159而另一端可转动地枢接于第二气缸162前端。第二气缸162用以顶推连杆161使其带动轴杆159及两夹爪160转动,使各夹爪160能与对应夹板156共同夹持基板3。
参阅图18,在本第二实施例中,第一输送辊42的数量是以三个为例。第一皮带轮组442的两个第二皮带轮444分别套固于最上方的第一输送辊42的枢轴421一端,以及中间的第一输送辊42的枢轴421一端。驱动总成44还包含一第二皮带轮组447,第二皮带轮组447包括两个第三皮带轮448,及一第二皮带449。两个第三皮带轮448位于第一侧板414外侧且分别套固于中间的第一输送辊42的枢轴421另一端,以及最下方的第一输送辊42的枢轴421另一端。第二皮带449缠绕于两第三皮带轮448上。借此,当马达441通过第一皮带轮组442带动中间的第一输送辊42旋转时,中间的第一输送辊42会通过第二皮带轮组447带动最下方的第一输送辊42旋转。第二输送辊52数量与第一输送辊42数量不同,第二输送辊52的数量是以一个为例。第二输送辊52对齐于最上方的第一输送辊42且沿前后方向X相间隔。
以下针对移载装置400的运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9及图20,油墨涂布设备的输送机构水平地输送基板3至翻转机构15的所述输送辊153上,所述输送辊153输送基板3至预定位置,使基板3位在两夹板156上方,且基板3前端与各夹板156前端对齐。接着,各夹持总成154的第一气缸158驱动承载架157沿上下方向Z上移至图20所示的位置,以使承载架157通过轴杆159将两夹爪160抬升一适当高度。随后,驱动第二气缸162向前顶推连杆161使其沿第一旋转方向R1带动轴杆159旋转,轴杆159旋转时会同时带动两夹爪160由图17所示的一初始角度位置沿第一旋转方向R1转动。当第二气缸162顶推连杆161至图20所示的位置时,各夹爪160转动到图20所示的一夹持角度位置,此时,各夹爪160与对应夹板156分别夹持于基板3的第一表面31及第二表面32。
参阅图21,第一移载机构4的气缸43的活塞杆433推动滑块432沿前移方向D1向前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辊42移动至图21所示的夹持位置。接着,马达驱动旋转轴14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旋转轴14带动翻转机构15旋转90度至直立状态,使翻转机构15将基板3翻转成直立状。由于第一移载机构4的中间第一输送辊42及最下方第一输送辊42的高度皆低于第二输送辊52的高度,因此,前述两第一输送辊42能起到阻挡被翻转机构15翻转成直立状之基板3的作用,使得翻转后的基板3的第一表面31能抵靠在前述两第一输送辊42。借此,使得翻转机构15的输送辊153与前述两第一输送辊42能共同夹持住基板3。
参阅图21及图22,输送辊153与第一输送辊42共同夹持住基板3后,首先,驱动第二气缸162向下拉动连杆161使其沿第二旋转方向R2带动轴杆159旋转,通过轴杆159带动两夹爪160转动至图22所示的初始角度位置,以使各夹爪160移离基板31的第一表面31。接着,第一气缸158驱动承载架157沿前移方向D1前移至图22所示的位置,承载架157通过轴杆159将两夹爪160带动至图22所示位置,以使夹爪160不会阻挡在基板3上方。由于输送辊153与第一输送辊42共同夹持住基板3,因此,当夹爪160回复至图22所示的位置时,基板3不会向下滑落。
参阅图23,驱动所述输送辊153沿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输送辊153沿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时会产生一向上的推力将基板3朝上顶推使其沿上移方向D3向上移动,基板3向上移动时会带动与其接触的第一输送辊42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当输送辊153带动基板3向上移动至图23所示的一预定高度位置时,输送辊153即停止转动。此时,基板3穿伸至最上方第一输送辊42与第二输送辊52之间,且基板3顶端高度高于最上方第一输送辊42中心及第二输送辊52中心。
参阅图24,第二移载机构5的气缸53的活塞杆533推动滑块532沿后移方向D2向后移动,以带动第二输送辊52移动至图24所示的夹持位置,使第二输送辊52夹持在基板3的第二表面32。此时,所述第一输送辊42及第二输送辊52相互靠近并夹持住基板3。随后,马达驱动旋转轴14沿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以带动翻转机构15旋转90度并回复至水平状态,以进行下一片基板的承接及翻转作业。
参阅图18及图25,通过驱动总成44带动所述第一输送辊42沿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使所述第一输送辊42将基板3朝上顶推使其沿上移方向D3向上移动。基板3向上移动时会带动第二输送辊52沿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第一输送辊42会带动基板3向上移动至图25所示的预定高度位置,以供后续两涂布轮213对基板3进行夹持及涂布油墨的作业。
借由本第二实施例的移载装置400设计,翻转机构15将基板3翻转90度并将其向上输送至可供最上方的第一输送辊42及第二输送辊52夹持的位置后,第二输送辊52紧接着会移动至夹持位置与第一输送辊42夹持住基板3,使得翻转机构15随即能旋转并回复至水平状态。借此,能缩短翻转机构15承接下一片基板所需的时间,以提升生产效率。
归纳上述,各实施例的移载装置400,能承接翻转输送装置1所翻转成直立状的基板3并且将基板3移载至油墨涂布装置2,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诉求的目的。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3598.9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TW
国家/省市:71(台湾)
授权编号:CN209618106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B65G 13/06
专利分类号:B65G13/06;B65G13/12
范畴分类:32F;
申请人:群翊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群翊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中国台湾桃园市
发明人:陈安顺
第一发明人:陈安顺
当前权利人:群翊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史瞳;谢琼慧
代理机构:1135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泰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TW107216921
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皮带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