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珍稀特优新品种——红阳猕猴桃(论文文献综述)
田欣[1](2019)在《河南草庙集乡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成为增强农业创新发展的必由路、产业转化升级的中转站和科技成果落地的实验田。现代农业示范园能以点带面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农业高科技的示范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园建设用地占农业用地的比例不到2%,农业示范园作为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和功能尚不明确,综合效益也有待提高。本文以草庙集乡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研究对象,对示范园内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根据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区域经济规划及系统工程学的理论,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复合评价方法对示范园内的项目进行分析与评价。根据AHP得权重值量化相关指标,使示范园总体达到最优布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对示范园现状资源以及土地性质进行分析,确立了以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 Planch.)和葡萄(Vitis vinifera L.)的种植与加工为龙头,以林下养殖、组合人工湿地、沼气等技术为特色,以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为发展方式,以田园农业旅游为牵引,探讨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总体规划,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示范园质量建设。(2)结合示范园规划的实际需求,传统的三大产业细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加工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九大产业,并根据各产业项目规划的重要程度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对示范园使用者进行李克特量表问卷调查,得到示范园内三个村庄使用者评价结果为吕岗村3.6668、帐房村3.7037、棠堆村3.7070,结果相差较小,对示范园总体评价较好,其中对种植业,畜牧业,商业和旅游业评价最好,这对指导示范园的产业规划布局有重要意义。(3)根据专家对园内各产业项目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定,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园区内各项目的权重,并进行了综合性的模糊评价,得出了示范园总体的综合评价分值为VA=3.5790,等级评价为较好。产业中的种植业、畜牧业和商业的评价结果为较好,综合评价值为种植业VB1=3.7943、畜牧业VB2=3.5164、商业VB3=3.0785、林业VB4=2.9543、渔业VB5=3.1265、加工制造业VB6=3.313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VB7=3.5004、交通运输业VB8=3.4658、旅游业VB9=3.1969。规划项目所占面积主要根据项目权重值、功能,以及其他因素共同进行确定,在示范园有限的资源下,使总体布局达到最优。(4)根据建园的目的和用途,结合综合分析的结论,将示范园划分为高效农业生产区、循环农业示范区、创意农业示范区和农事体验示范区,提出了四大功能分区的具体建设内容,并进行了道路、景观绿化工程、给排水工程和旅游等专项规划。
张莞[2](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毕倩[3](2018)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眉县红阳猕猴桃推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科技进步在我国农业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解决最终必须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如何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解决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之间的障碍问题,建立一个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农业推广体系至关重要。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推广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了,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因此,本论文研究将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因素分析,是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效率不高的原因除了政府缺少政策和投入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实际推广工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户在技术传播与扩散中的作用,而仅仅将农户看作是农业新技术的被动受体。本文首先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以及可能创新之处进行了论述,然后分析了眉县红阳猕猴桃推广的前景,通过对红阳猕猴桃自身的品质、市场销售情况、经济价值等分析,明确科技成果自身对成果推广的影响;深入了解红阳猕猴桃的推广实施情况,通过对基层推广体系建设情况、采用不同模式推广的效果分析,明确基层推广体系建设、不同推广模式下(政府推广站、高校、猕猴桃试验站等)对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通过构建模型,对农户的自身因素、生产经营条件、心理承受风险以及与推广人员沟通情况等进行分析,明确科技成果采用者的行为和心理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找出推广中存在问题及弊端,得出基本结论,提出加快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的对策:提高科研水平,改善成果品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模式和方法;培植农业生产者的农业科技需求;确立和完善农业技术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提升红阳猕猴桃推广率,提高眉县红阳猕猴桃的种植收益,促进农民增收,为相关部门对红阳猕猴桃的研究与推广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意见。
邱雪[4](2016)在《‘红阳’猕猴桃果实花色苷合成降解相关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5年生’红阳’猕猴桃植株的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含量的动态变化与其生物合成降解途径相关酶PAL、CHI、DFR、UFGT、花色苷β-半乳糖糖苷酶、花色苷β-木糖糖苷酶、PPO、POD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及重要原料可溶性糖和淀粉对花色苷积累的影响,探求’红阳’猕猴桃果实花色苷代谢的生理机制,为调控花色苷,生产优质果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红阳’猕猴桃果实在盛花期后41d,果肉全部呈现绿色,无红色;随着果实的发育,内果肉出现红色,并逐渐加深,而外果肉仍无红色。(2)果实花色苷与果肉红色表现相对应。盛花期后41d,内、外果肉花色苷含量极低;盛花期后56-131d,内果肉花色苷含量显着增多,而外果肉花色苷含量一直处于极低水平。(3)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与果肉花色苷积累呈极显着性正相关,说明可溶性糖的浓度可影响花色苷的合成降解,淀粉通过转化为糖间接地调节花色苷的合成降解。(4)在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内果肉花色苷含量的动态变化与PAL、CHI、β-半乳糖糖苷酶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与PPO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外果肉花色苷含量的动态变化与PAL、DFR、PPO、POD活性呈显着正相关,与β-木糖糖苷酶活性呈显着性负相关。UFGT虽然与花色苷呈不显着的负相关,但其酶活性较高。终上所述说明,PAL、CHI、DFR、UFGT、β-半乳糖糖苷酶、PPO、POD可能是’红阳’猕猴桃果实中花色苷生物合成与降解途径的重要酶。
熊铁一,罗禹[5](2014)在《猕猴桃籽油的提取、成分和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猕猴桃籽中提取猕猴桃籽油,进行成分分析和增强免疫功能研究。方法以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猕猴桃籽油,测定其理化性质及有效成分含量。并进行体液免疫试验以研究其增强免疫功能。结果超临界CO2萃取法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8 MPa、萃取时间240 min,出油率为22.59%。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为59.5%。体液免疫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HC50极显着提高。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HC50显着提高。结论猕猴桃籽油具有显着的增强免疫功能。
应云祥[6](2014)在《红阳猕猴桃的特点及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红阳猕猴桃是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龙岗山选育而成的世界珍稀红肉型猕猴桃特优新品种,果肉黄绿色,口感鲜美,品质特优,适应范围广,被推荐为猕猴桃的首选换代品种。介绍了该品种的来源、特点、效益及栽培技术等内容。
艾应伟[7](2009)在《四川盆周山区猕猴桃生产状况与冬季管理技术要点》文中研究指明
陈敏[8](2009)在《生长调节剂和叶果比对红阳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四川雅安市的5年生红阳猕猴桃为材料,以田间调查观察和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花后15天使用GA3、CPPU和自制生长调节液ZZ浸果同时调整结果枝上的叶果比对果实生长发育、外观内质和耐贮性的影响,以寻找提高红阳猕猴桃果实品质的适宜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及适宜的结果枝叶果比,为红阳猕猴桃优质果的生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1)供试5年生红阳猕猴桃的单株结果枝以短缩果枝(10cm以下)为主占70%(85枝/株),是主要的结果枝;短果枝和长果枝分别占全株结果枝的14.8%和12.3%,是红阳猕猴桃优质果的重要生产枝条。(2)红阳猕猴桃果实纵横径的增长曲线呈双S型,整个生长发育期有两次增长高峰出现。GA3、CPPU和ZZ以及叶果比处理没有改变红阳果实自身的发育趋势。(3)GA3有效促进果实鲜重的增长,并表现出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150mg/L处理的效果做明显;CPPU和ZZ处理更有效促进果实干、鲜重,10mg/L CPPU和C3处理的效果尤为明显,随浓度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表现出高浓度抑制现象。GA3、CPPU和ZZ都不同程度降低了果实硬度,20mg/L CPPU影响尤为明显。(4)GA3能提高果形指数,改善果实品质,对果面外观和果心无不良影响:CPPU和ZZ对红阳猕猴桃的增产效果显着,但高浓度处理时降低了果形指数,使果实呈扁形、果点明显、果皮粗糙,果实空心,严重影响果实外观品质,从而降低了果实的商品性。可以用GA3取代CPPU和ZZ的应用或者低浓度使用,以克服单独使用的缺陷。(5)GA3处理改善果实内在品质,处理效果表现出随浓度升高而升高的趋势,10、20mg/L CPPU和C3处理提高酸含量,降低果实糖、糖酸比和蛋白质含量。(6)叶果比1/1~6/1之间时,随叶果比的增加,果实的单果重、纵横径、内在品质等促进效果逐渐增强,以6/1时效果最好。
魏明英,江建军[9](2009)在《红阳猕猴桃色素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对红阳猕猴桃色素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阳猕猴桃色素易溶于水、酸;酸度对色素颜色影响大;色素不耐高温,紫外光稳定性好,日光稳定差;金属离子Mg2+对该红素有一定的增色作用,Pb2+使色素颜色变浅,其他几种金属离子无显着影响;在强酸性条件下,色素对还原剂H2SO3有较强的耐受性,防腐剂山梨酸钾对该色素无显着影响。
尹翠波[10](2008)在《红阳猕猴桃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四川省雅安地区的红阳猕猴桃为试材,采用田间生物学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红阳猕猴桃的植物学特性、生长结果习性、果实感官品质以及营养品质的比较和分析,以增加对红阳猕猴桃生物学特性的系统认识,初步找出红阳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为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红阳猕猴桃在雅安地区于2月初开始树体活动,2月中旬萌芽,4月上中旬开花,8月下旬至9月上旬果实成熟,11月下旬开始落叶,并逐渐进入休眠。2.雅安地区的红阳猕猴桃结果枝抽生部位一般集中在5~14节之间,因此,生产上应注意适当进行长梢修剪,保留足够的结果部位。3.红阳猕猴桃果实纵径的增长曲线呈单S型,整个生长发育期只有一次增长高峰;横径和单果重的增长曲线呈双S型,有两次增长高峰出现。4.GA3对红阳猕猴桃果实生长曲线没有影响,能提高果形指数,改善果实品质,对果面外观无不良影响;CPPU对红阳猕猴桃的增产效果显着,能有效提高有机酸之外的各营养成分含量,但降低了果实果形指数,使果实呈扁形、果点明显、果皮粗糙,严重影响果实外观品质,降低了果实的商品性。可以用GA3取代CPPU的应用或者进一步研究二者的混合使用,以克服单独使用的缺陷。5.红阳猕猴桃的优良结果枝以长果枝和中果枝为主,生产上应加强对长、中果枝的培养。6.红阳猕猴桃果肉红色素产生于果实缓慢生长期,其来源不是来自叶绿素的降解,而是受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水平的影响,果实糖含量水平与其含量呈正相关。
二、世界珍稀特优新品种——红阳猕猴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珍稀特优新品种——红阳猕猴桃(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草庙集乡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国家政策背景 |
1.1.2 河南政策背景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现代农业园研究综述 |
1.2.1 现代农业园概念 |
1.2.2 现代农业园功能 |
1.2.3 国外现代农业园研究 |
1.2.4 国内现代农业园研究 |
1.3 相关基础理论 |
1.3.1 现代农业 |
1.3.2 生态农业理论 |
1.3.3 区域经济规划理论 |
1.3.4 系统工程理论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园区现状分析 |
2.1.2 各产业项目规划评价 |
2.1.3 总体布局规划 |
2.2 研究方法 |
2.2.1 综合分析法 |
2.2.2 层次分析法 |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3 技术路线 |
3 项目现状研究 |
3.1 区位条件 |
3.1.1 地理区位 |
3.1.2 交通区位 |
3.2 生态环境分析 |
3.2.1 气候条件 |
3.2.2 水文资源 |
3.2.3 地形地貌 |
3.2.4 植被现状 |
3.3 优势产业分析 |
3.4 社会文化经济条件 |
3.4.1 经济发展 |
3.4.2 农业生产 |
3.4.3 文化资源 |
4 项目总体规划评价研究 |
4.1 项目总体规划评价模型体系构建 |
4.1.1 调查内容 |
4.1.2 调查流程 |
4.2 使用者调查结果分析 |
4.2.1 问卷统计性分析 |
4.2.2 开放式问题结果分析 |
4.3 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4.3.1 确立指标权重 |
4.3.2 评价集矩阵 |
4.3.3 模糊评价法 |
5 项目总体布局研究 |
5.1 规划范围和期限 |
5.2 规划依据 |
5.3 规划原则 |
5.4 规划定位 |
5.5 规划思想及目标 |
5.6 规划结构 |
5.7 功能分区 |
5.7.1 高效农业生产区 |
5.7.2 循环农业示范区 |
5.7.3 创意农业示范区 |
5.7.4 农事体验示范区 |
5.8 分期建设规划 |
6 项目专项规划 |
6.1 重点项目专项规划 |
6.1.1 猕猴桃种植区 |
6.1.2 葡萄种植区 |
6.1.3 珍稀花木繁育区 |
6.1.4 林下养殖区 |
6.1.5 农业生产环节体验区 |
6.1.6 民俗文化一条街 |
6.1.7 组合人工湿地 |
6.2 基础设施规划 |
6.2.1 道路工程规划 |
6.2.2 景观绿化工程规划 |
6.2.3 给水工程规划 |
6.2.4 排水工程规划 |
6.3 旅游专项规划 |
6.3.1 旅游市场分析与定位 |
6.3.2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
6.3.3 精品游线规划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示范园各产业项目规划专家征询问卷 |
附录B 示范园各产业项目规划问卷调查表(李克特量表) |
致谢 |
(2)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
(一) 羌区四县 |
(二) 羌族村寨 |
(三) 旅游景区 |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重点 |
(三) 研究难点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产业融合理论 |
二、产业链理论 |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
二、自然地理状况 |
三、历史文化状况 |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一、旅游资源 |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一、产业发展水平 |
二、市场发育程度 |
三、灾后重建 |
四、资源条件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
一、整体评价 |
二、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方面 |
二、企业方面 |
三、村委会方面 |
四、居民方面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主要结论 |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
(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眉县红阳猕猴桃推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依据 |
1.3.1 理论依据 |
1.3.2 现实依据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红阳猕猴桃的推广现状 |
2.1 眉县红阳猕猴桃推广的前景 |
2.1.1 猕猴桃生产的有利条件 |
2.1.2 红阳猕猴桃的品种特性 |
2.1.3 红阳猕猴桃的经济价值 |
2.1.4 红阳猕猴桃的市场销售前景 |
2.2 眉县红阳猕猴桃推广的基本情况和困境 |
2.2.1 猕猴桃的品种结构 |
2.2.2 红阳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
2.2.3 红阳猕猴桃推广的困境 |
第三章 红阳猕猴桃推广的技术层面分析 |
3.1 种植技术分析 |
3.2 抗病害能力分析 |
3.3 贮藏保鲜技术分析 |
3.4 加工技术分析 |
第四章 红阳猕猴桃推广的制度因素与模式、方法分析 |
4.1 影响红阳推广的制度因素 |
4.1.1 政府推广政策、法规 |
4.1.2 .农户组织化水平 |
4.1.3 农技推广体系 |
4.2 影响红阳推广的模式因素 |
4.2.1 科研教育主体型 |
4.2.2 政府主导型 |
4.3 影响红阳推广的方法因素 |
4.3.1 科技宣传培训 |
4.3.2 科技示范与入户工程 |
4.3.3 示范法 |
4.3.4 行政干预推广 |
4.3.5 推广方法运用效果 |
第五章 农户视角下的红阳猕猴桃推广分析 |
5.1 数据来源及样本点基本情况 |
5.2 模型的建立 |
5.3 变量的选择 |
5.4 计量结果和分析 |
5.5 农户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
5.5.1 农户采用红阳的风险分析 |
5.5.2 农户获得技术信息来源渠道分析 |
5.5.3 农户决定种植红阳的外界影响因素 |
5.5.4 农户种植红阳的态度及方式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提高科研水平,改善成果品质 |
6.2.2 确立和完善农业技术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
6.2.3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6.2.4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推广模式和方法 |
6.2.5 培植农业生产者的农业科技需求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红阳’猕猴桃果实花色苷合成降解相关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花色苷概述 |
2.2 可溶性糖、淀粉对花色苷的影响 |
2.3 ‘红阳’果实花色苷的分布与变化 |
2.4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降解途径 |
2.4.1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途径 |
2.4.2 花色苷的生物降解途径 |
2.5 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酶 |
2.5.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
2.5.2 查尔酮合成酶(CHS) |
2.5.3 查尔酮异构酶(CHI) |
2.5.4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 |
2.5.5 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 |
2.6 花色苷生物降解途径的相关酶 |
2.6.1 花色苷β-糖苷酶 |
2.6.2 多酚氧化酶(PPO) |
2.6.3 过氧化物酶(POD)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与园地 |
3.2 果实的采样、处理与保存 |
3.3 果实可溶性糖、淀粉的测定 |
3.3.1 果实可溶性糖的测定 |
3.3.2 果实淀粉的测定 |
3.4 果实花色苷的测定 |
3.5 果实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酶的测定 |
3.5.1 果实PAL活性的测定 |
3.5.2 果实CHI活性的测定 |
3.5.3 果实DFR活性的测定 |
3.5.4 果实UFGT活性的测定 |
3.6 果实花色苷生物降解途径中相关酶的测定 |
3.6.1 果实花色苷β-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
3.6.2 果实PPO活性的测定 |
3.6.3 果实POD活性的测定 |
3.7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果实颜色的分布与变化 |
4.2 果实可溶性糖、淀粉的动态变化 |
4.2.1 可溶性糖 |
4.2.2 淀粉 |
4.3 果实花色苷的动态变化 |
4.4 果实花色苷生物合成途经中相关酶的动态变化 |
4.4.1 果实PAL活性的动态变化 |
4.4.2 果实CHI活性的动态变化 |
4.4.3 果实DFR活性的动态变化 |
4.4.4 果实UFGT活性的动态变化 |
4.5 果实花色苷生物降解途经中相关酶的动态变化 |
4.5.1 果实花色苷β-半乳糖糖苷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4.5.2 果实花色苷β-木糖糖苷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4.5.3 果实PPO活性的动态变化 |
4.5.4 果实POD活性的动态变化 |
4.6 果实花色苷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5 讨论 |
5.1 ‘红阳’猕猴桃果实花色苷的变化 |
5.2 可溶性糖、淀粉对‘红阳’果实花色苷的影响 |
5.3 合成酶对‘红阳’果实花色苷的影响 |
5.4 降解酶对‘红阳’果实花色苷的影响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猕猴桃籽油的提取、成分和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取工艺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2 理化参数分析及含量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3 猕猴桃籽油体液免疫试验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抗体生成细胞检测 |
3.2.2 血清溶血素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6)红阳猕猴桃的特点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红阳猕猴桃种苗的来源 |
2红阳猕猴桃的特点 |
2.1果实子房鲜红色 |
2.2品质特优,浓甜清香,风味特佳 |
2.3营养丰富,美容保健功效显着 |
2.4用途广泛,商品价值高 |
2.5早果、丰产、耐贮 |
2.6抗病性强、适应范围广 |
3浙江省猕猴桃种植情况 |
4效益情况 |
5成本计算 |
6栽培技术 |
6.1果园的选择 |
6.2整地,施肥,定植,搭架 |
6.3分区起垄定植 |
6.4施肥 |
6.5病虫害防治 |
6.6整形修剪技术 |
6.7采收 |
6.8红心猕猴桃栽培技术管理月历 |
(7)四川盆周山区猕猴桃生产状况与冬季管理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盆周山区猕猴桃生产状况 |
1.1 猕猴桃种质资源 |
1.2 猕猴桃珍稀品种 |
1.3 自然条件优越 |
2 猕猴桃冬季管理技术要点 |
2.1 施肥 |
2.2 冬季修剪 |
2.3 中耕除草与清园 |
2.4 预防冻害 |
(8)生长调节剂和叶果比对红阳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果实的生长发育 |
2.1.1 果实的生长曲线 |
2.1.2 果实细胞的分裂和膨大 |
2.2 生长调节剂对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1 赤霉素对果实的影响 |
2.2.2 细胞分裂素对果实的影响 |
2.3 源库关系与果实发育 |
2.4 红阳猕猴桃研究进展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和园地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园地 |
3.2 试验处理 |
3.3 结果枝类型、数量及其分布 |
3.4 果实生长动态 |
3.5 果实品质 |
3.5.1 果实鲜重及干物质含量 |
3.5.2 果实纵横径及果形指数 |
3.6 果实品质 |
3.6.1 果实鲜重及干物质含量 |
3.6.2 果实纵横径及果形指数 |
3.6.3 果实外观及果心状况 |
3.6.4 硬度 |
3.6.5 内在品质 |
3.7 贮藏性 |
3.8 数据的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结果枝类型数量及分布 |
4.2 果实生长动态 |
4.2.1 果实纵径 |
4.2.2 果实横径生长 |
4.3 果实品质 |
4.3.1 果实鲜重及干物质含量 |
4.3.2 果形指数 |
4.3.3 果实外观及果心状况 |
4.3.5 硬度 |
4.3.6 内在品质 |
4.4 贮藏性 |
4.4.1 腐烂率 |
4.4.2 硬度变化 |
5 讨论 |
5.1 结果枝类型数量及分布 |
5.2 果实生长动态 |
5.3 果实品质 |
5.3.1 果实鲜重及干物质含量 |
5.3.2 果形指数 |
5.3.3 果实形状、果面外观及果心状况 |
5.3.4 硬度 |
5.3.5 内在品质 |
5.4 果实耐贮性 |
6.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红阳猕猴桃色素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红阳猕猴桃色素样品制取 |
1.3.2 红阳猕猴桃色素颜色观察及p H值测定 |
1.3.3 红阳猕猴桃色素溶解性测定 |
1.3.4 红阳猕猴桃色素颜色反应 |
1.3.5 红阳猕猴桃色素吸收光谱测定 |
1.3.5. 1 原果汁色素吸收光谱 |
1.3.5. 2 不同pH值下的吸收光谱 |
1.3.6 红阳猕猴桃色素热稳定性 |
1.3.7 红阳猕猴桃色素光稳定性 |
1.3.8 色素金属离子定性反应 |
1.3.8. 1 与Na+、K+、Ca2+、Zn2+、Fe 2+反应 |
1.3.8. 2 FeCl3显色反应 |
1.3.8. 3 中性醋酸铅沉淀反应 |
1.3.8. 4 盐酸-镁粉反应 |
1.3.9 还原剂对色素的稳定性 |
1.3.10 防腐剂对色素的稳定性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原果汁颜色与pH值 |
2.2 溶解性 |
2.3 颜色反应 |
2.4 不同pH值下的吸收光谱 |
2.5 红阳猕猴桃色素热稳定性 |
2.6 光稳定性 |
2.6.1 日光稳定性 |
2.6.2 紫外光稳定性 |
2.7 金属离子稳定性 |
2.8 还原剂对色素的稳定性 |
2.9 防腐剂稳定性 |
3 结论 |
(10)红阳猕猴桃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文献综述 |
2.1 猕猴桃属植物研究进展 |
2.1.1 猕猴桃属植物的生物学研究 |
2.1.2 猕猴桃果实成熟生理研究 |
2.1.3 生长调节剂对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红阳猕猴桃研究概况 |
2.2.1 生物学特征和果实品质特点 |
2.2.2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
3.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与园地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园地 |
3.2 田间生物学调查 |
3.2.1 物候期 |
3.2.2 生长结果习性 |
3.3 果实生长发育动态 |
3.3.1 果实的纵横径 |
3.3.2 单果重 |
3.3.3 含水量及可溶性固形物 |
3.3.4 营养成分 |
3.3.5 果肉色素 |
3.4 果实的品质 |
3.4.1 外观品质 |
3.4.2 营养成分 |
3.4.3 果肉色素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结果与分析 |
4.1 生物学特性 |
4.1.1 物候期 |
4.1.2 生长结果习性 |
4.1.3 植物学特征 |
4.2 果实生长发育动态 |
4.2.1 果实的纵横径 |
4.2.2 果实单果重 |
4.2.3 果实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 |
4.2.4 营养成分 |
4.2.5 果肉色素 |
4.3 果实品质 |
4.3.1 外观品质 |
4.3.2 营养成分 |
4.3.3 果肉色素 |
5.讨论 |
5.1 红阳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 |
5.2 红阳猕猴桃果实的生长动态 |
5.2.1 GA_1和CPPU对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 |
5.2.2 单果重 |
5.2.3 含水量和可溶性固形物 |
5.2.4 营养成分 |
5.2.5 果肉色素 |
5.3 果实品质 |
5.3.1 外官品质 |
5.3.2 营养成分 |
5.3.3 果肉色素 |
6.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世界珍稀特优新品种——红阳猕猴桃(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草庙集乡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研究[D]. 田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2]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眉县红阳猕猴桃推广为例[D]. 毕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4]‘红阳’猕猴桃果实花色苷合成降解相关酶的研究[D]. 邱雪.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1)
- [5]猕猴桃籽油的提取、成分和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J]. 熊铁一,罗禹. 中国医药指南, 2014(20)
- [6]红阳猕猴桃的特点及栽培技术[J]. 应云祥. 农业科技通讯, 2014(01)
- [7]四川盆周山区猕猴桃生产状况与冬季管理技术要点[J]. 艾应伟. 北方园艺, 2009(06)
- [8]生长调节剂和叶果比对红阳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影响的研究[D]. 陈敏.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9]红阳猕猴桃色素理化性质及其稳定性研究[J]. 魏明英,江建军. 食品科学, 2009(03)
- [10]红阳猕猴桃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D]. 尹翠波.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2)
标签:旅游产业论文; 花色苷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 红心猕猴桃种植技术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