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肝细胞癌中铁和铜含量与磁共振成像的关系

实验性肝细胞癌中铁和铜含量与磁共振成像的关系

一、实验性肝细胞癌铁铜含量与MR成象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胜[1](2019)在《蒙花苷对破骨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强度下降、脆性增加为特征,继而导致高骨折风险的代谢性骨病。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常伴随着较高的骨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负担和压力。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最常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将达到2.86亿,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5亿,而亚洲将会出现全球约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由于没有任何方法能充分补充这种疾病导致的骨密度下降,因此,骨质疏松症目前是无法治愈的。所以,正确认识骨质疏松症,早期采取确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骨骼是一个高度动态的组织,在各种因素的调节下,它进行着持续的重塑,形成骨稳态,这种稳态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共同维持。一旦破骨细胞数量增加或骨吸收功能增强,这种稳态即被打破,引起骨量过度丢失,导致骨质疏松症、Paget病、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骨转移等多种疾病。因此,破骨细胞成为治疗骨质过度吸收性病变的主要靶点。破骨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单核-巨噬细胞前体,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作用下逐步增值、分化、融合而形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属于TNF受体家族,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与RANK结合,募集并激活衔接分子TRAF6,使IKK2磷酸化并降解IκBα,激活NF-κB转入细胞核启动转录。活化T细胞核因子细胞质1(NFATc1)是破骨细胞形成和维持功能的主要转录和调节因子。因此,NF-κB和NFAT的表达量能够反映RANKL/RANK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目前,临床上抑制破骨细胞的药物有双膦酸盐类、降钙素、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RANKL单克隆抗体等。尽管以上药物对于溶骨性病变的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发生严重的副作用。如双膦酸盐类可引起下颌骨坏死、股骨非典型骨折和食管癌;雌激素可增加乳腺癌和心脏病变等。因此,寻找既安全又能有效地治疗溶骨性疾病的药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由于天然提取物副作用较小,而且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更适合长期使用,因此,中药中潜在的骨活性化合物越来越受到关注。蒙花苷是一种天然黄酮苷,据报道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保护成骨细胞的作用。但其对破骨细胞的影响,尚未见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蒙花苷对破骨细胞的作用,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临床转化应用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目的1.利用RAW264.7细胞和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Ms)建立破骨细胞分化模型,体外观察蒙花苷对破骨细胞分化和活性是否具有抑制作用。2.初步探讨蒙花苷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1.从8周龄C57BL/6小鼠的长骨中分离骨髓巨噬细胞,构建破骨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经RANKL和M-CSF诱导后,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3个或3个以上核染色阳性的细胞即为破骨细胞。2.用CCK-8试剂盒测定在24h、48h和5d时蒙花苷对BMMs细胞的毒性,计算半抑制浓度,确定蒙花苷的体外实验浓度。3.将不同浓度(0,0.1,1,and 10 μg/mL)的蒙花苷加入破骨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检测蒙花苷对破骨细胞形成和分化的影响。使用24孔骨吸收板测定不同浓度蒙花苷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并对骨吸收面积进行统计分析。4.使用qRT-PCR测定破骨细胞相关基因(NFATc1,TRAP,c-Fos,OSCAR)在不同浓度(0,0.1,1,and 10 μg/mL)蒙花苷作用下的表达量。5.为了检测蒙花苷对NFATc1的蛋白水平影响,RAW264.7细胞经10μg/mL的蒙花苷预处理4小时后再加入50 ng/mL的RANKL共培养,在加入0、1和3天分别用Western blot分析NFATc1的蛋白水平变化。6.RAW264.7细胞经0,0.1,1和10 μg/mL的蒙花苷预处理后,用RANKL诱导,然后用Western blot分析蒙花苷对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NF-κB通路的影响。结果1.当蒙花苷浓度从0.1 μg/mL增加到15 μg/mL时,在24 h至5d内,与对照组相比,BMMs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当蒙花苷浓度达到20 μg/mL时,BMMs细胞活性显着减小(P<0.0001)。因此确定蒙花苷浓度在15 μg/mL以内对破骨细胞生成的抑制效应非药物细胞毒性所致。2.骨髓巨噬细胞与蒙花苷共培养后,TRAP染色阳性多核细胞数明显减少,且细胞体积变小。说明蒙花苷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且蒙花苷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F=300.4,P<0.0001)。骨板吸收试验显示0.1 μg/mL的蒙花苷作用于破骨细胞时,破骨细胞骨吸收面积明显减少,说明蒙花苷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F=277.3,P<0.0001)。3.通过RT-qPCR检测,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蒙花苷明显减少了破骨细胞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量。当蒙花苷浓度为0.1 μg/mL时,NFATc1、TRAP的表达明显下降(t=12.1 9,P=0.0067;t=5.14,P=0.0358),而 c-Fos 和 OSCAR 无明显变化(t=0.11,P=0.9213;t=0.01,P=0.9945)。当蒙花苷浓度达到 10μg/mL 时,NFATc1、TRAP、c-Fos 和 OSCAR 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分别为 t=19.44,P=0.0026;t=9.83,P=0.01;t=14.33,P=0.0007;t=8.01,P=0.004)。4.Western blot分析用10 μg/mL的蒙花苷预处理的RAW264.7细胞,在加入RANKL的当天,与阳性对照组(RANKL)相比,NFATc1 的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在第1天和第3天NFATc1的蛋白表达量却明显减少(F=181.2,P<0.0001)。说明蒙花苷对NFATc1的蛋白表达量不但呈剂量依赖性,且呈时间依赖性。5.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模型中加入RANKL后,在5到30分钟时间段内p-p65/p65显着升高,在15分钟时达到顶峰(2.134±0.368);而加入蒙花苷处理后p-p65/p65显着降低,在15分钟时达到低谷(0.116±0.072)。说明蒙花苷明显抑制了 RANKL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6.蒙花苷加入破骨细胞培养体系后,RANKL诱导的NF-κBp65的核转位随着蒙花苷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低(F=42.7,P<0.0001),说明蒙花苷抑制NF-κB p65的核转位呈浓度依赖性。结论1.在体外破骨细胞分化模型中,蒙花苷能够明显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和骨吸收功能,并能够抑制分化过程中破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2.蒙花苷在破骨细胞形成的早期阶段即可发生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与抑制RANKL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有关。3.蒙花苷有治疗溶骨性疾病的潜在价值。

刘小红[2](2016)在《水体镉暴露对稀有鮈鲫肝脏毒性及脂代谢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镉是世界上最毒的重金属之一。由于工、农业的发展等因素,自然环境,包括水生态受到严重的镉污染。镉在生物细胞内不被降解,半衰期长,能在各组织累积,并造成极大的损伤。本研究以中国目前常用的环境毒理学研究实验动物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性成熟雌鱼为对象,运用组织学、组织化学、透射电镜技术、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转录组学等研究手段和方法,研究水体急、慢性镉暴露对稀有鮈鲫肝脏的形态结构、肝细胞的细胞器、脂滴数量和沉积、有关代谢的生理生化指标、脂滴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脂代谢激素及信号通路影响;结合转录组学,分析潜在的机制。其中第一部分实验内容研究了水体2.0 mg/L镉暴露0-96h,2.5、2.8 mg/L镉暴露96 h以及0、5、25、50、75、100μg/L镉暴露5w和12w对实验鱼肝脏的形态结构、细胞器的影响,以及肝组织脂滴沉积情况,以探讨水体镉暴露对稀有鮈鲫的生长和肝脏组织的损伤情况。第二部分实验克隆了稀有鮈鲫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的全长cDNA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检测了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并研究了该基因在水体急、慢性镉暴露后的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初步判断镉暴露与自噬的关系。第三部分实验检测了急、慢性镉暴露后稀有鮈鲫血清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有关脂滴形成、脂质转运和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以解释脂滴增多原因。第四部分实验检测了急、慢性水体镉暴露对应激和代谢都有重要调节作用的H-P-I轴的激素含量以及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了稀有鮈鲫响应于镉暴露的应激反应。第五部分实验通过转录组分析,研究了水体75μg/L镉暴露5w后稀有鮈鲫差异表达的基因,并检测脂代谢相关基因在其它的急、慢性镉暴露样本的表达情况,结合血清GH家族激素以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含量和表达,从而分析镉导致的稀有鮈鲫生长干扰、脂代谢紊乱的潜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1)0-100μg/L镉暴露5w后稀有鮈鲫的死亡率分别为2.56%,0%,27.91%,37.5%,57.5%,68.18%;75μg/L及以上浓度组稀有鮈鲫肥满度系数显着(P<0.05)降低;25μg/L镉暴露12周后实验鱼体重、空壳重、内脏团重显着(P<0.05)降低。2)水体2.0-2.8 mg/L急性镉暴露都会造成肝脏组织严重的损伤,形态上主要表现为细胞肿胀或皱缩、空泡化;5μg/L慢性镉暴露对稀有鮈鲫肝脏形态上无明显影响,25μg/L及以上浓度组实验鱼肝组织内出现不同大小的空泡结构,100μg/L浓度组细胞受损最严重。50和75μg/l浓度组肝脏严重变形,有多个肿瘤。5-100μg/l慢性镉暴露导致稀有鮈鲫肝细胞内不同程度脂滴沉积,无剂量依赖效应。3)急性镉暴露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病理特征。总体上看,稀有鮈鲫肝细胞表现出糖原减少、细胞器坏死、髓样小体增多、粗面内质网(rer)异常增生或减少、线粒体肿胀、桥粒连接打开、枯否氏细胞增多、细胞坏死、细胞膜损伤、红细胞浸润等现象。急性镉暴露72h-96h,肝细胞内脂滴增多,并首次观察到镉诱导的细胞核脂滴。慢性镉暴露后亚显微水平的变化与急性镉暴露相似:肝细胞肿胀,糖原消失、自噬小体增多,低浓度组rer增生,高浓度组滑面内质网(ser)增生,细胞膜消失或细胞间隙增大,细胞内有脂滴沉积。首次观察到镉诱导的rer同心圆小体和指纹状板层小体。4)稀有鮈鲫的beclin1基因全长cdna序列1940bp,与其它鱼类及高等脊椎动物有高度相似性;该基因编码的由44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含bh3、ccd、ecd结构域,但ccd短于人和啮齿类的长度。水体急性镉暴露后,beclin1基因在鳃、肠显着(p<0.05)升高,脑组织降低;水体慢性镉暴露后,在脑组织显着(p<0.05)上升,但在肝脏显着(p<0.05)降低;beclin1在幼鱼响应于5-100μg/l水体镉暴露的表达变化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效应。5)水体2.0mg/l镉暴露后,稀有鮈鲫血清中hdl-c、t-cho、tg、atp含量升高;肝脏hdl-c、t-cho、tg、ldh和乳酸含量升高,cs酶活性降低;慢性镉暴露后,hdl-c、t-cho、tg血清含量呈降低趋势,肝脏内tg显着降低,但100μg/l组实验鱼肝脏t-cho升高。6)与组织学所观察到的肝细胞内的脂滴沉积现象相呼应:负责脂质回肝的hdl-c的主要蛋白成员apoai基因,脂滴形成相关基因plin2、cav2、cpti、cptii,脂质代谢相关基因pparr在急性2.0mg/l镉暴露96h稀有鮈鲫肝脏显着(p<0.05)升高;负责脂质出肝的ldl-c主要蛋白成员apob-100基因却显着(p<0.05)降低。慢性镉暴露5w后,血清中各种脂质成分含量降低,但100μg/l镉浓度组鱼肝脏t-cho含量升高;相关基因仅有cptii基因在100μg/l浓度组实验鱼显着(p<0.05)升高。7)急性镉暴露对稀有鮈鲫血清msh、cortisol含量有显着影响。cortisol合成关键基因star、cyp11a1、cyp11b1表达量显着(p<0.05)升高。cortisol代谢关键基因11β-hsd2在多种组织表达量上升,其在肾脏组织的酶活性含量也升高。cortisol受体gr在鳃、肠、肌肉的表达显着(p<0.05)降低,gr调节基因fkbp5在鳃和肠表达显着(p<0.05)上升。h-p-i轴的crh、acth含量无显着变化,相关基因crh、pomc、crhr、mc2r基因在脑或肾脏的表达不受到镉暴露的显着影响。50μg/l以上浓度镉暴露5w,稀有鮈鲫血清crh、acth、msh、cortisol都显着(p<0.05)升高,100μg/l组实验鱼crh、mc2r、star、cyp11a1、cyp11b1表达量显着(p<0.05)升高,gr表达无显着变化,但fkbp5在鳃和肠显着(p<0.05)升高。8)稀有鮈鲫肝脏中表达量最高的60个基因可分为脂质代谢、消化酶、繁殖、铁或钙离子转运、呼吸链和凝血、先天免疫和应激反应、蛋白合成与降解七类。75μg/l镉暴露后,稀有鮈鲫肝脏组织筛选出28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92个下调。运用rt-qpcr验证了部分基因的表达。9)水体75μg/l镉暴露5w后,从肝脏组织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1个与离子结合相关,27个与锌离子有关,8个分别与铁和钙离子有关;33个与脂质消化吸收和代谢相关,包括SCD,PEPC等;与氧化应激相关的18个;与生长相关的基因11个,包括IGF1。10)镉暴露造成编码GH家族激素基因合成和分泌紊乱;血清炎症因子含量发生显着变化。VtgAO1和SCD基因在慢性镉暴露所有浓度组和急性镉暴露的所有时间点都显着(P<0.05)降低。主要研究结论:1)水体慢性镉暴露导致稀有鮈鲫生长停滞、肥满度系数降低,提示镉暴露后实验鱼能量存储减少,代谢发生紊乱。2)镉对稀有鮈鲫的毒性复杂,具有剂量和暴露时间的特异性;急、慢性镉暴露都可造成肝脏组织严重损伤,凋亡、自噬等调节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生命过程紊乱;内质网的动态变化过程提示其在镉应激反应中具有重要功能。肝细胞功能减退,糖、脂代谢紊乱,伴随有炎症发生。一定浓度慢性镉暴露对稀有鮈鲫具有促进肝细胞增生和异变结构产生的作用。3)稀有鮈鲫Beclin1基因与其它脊椎动物相应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该基因在稀有鮈鲫胚胎、胚后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能参与了水体镉暴露导致肝细胞自噬发生。另外,Beclin1可以作为以稀有鮈鲫幼鱼为对象的水环境镉暴露污染辅助生物指标。4)急性镉暴露后稀有鮈鲫脂代谢的紊乱与脂质的转运紊乱有关,并通过PLIN2、CAV2、PPARr、CPTII介导的代谢通路而调节脂滴形成。慢性镉暴露后稀有鮈鲫各器官的脂肪会被氧化分解,导致肥满度系数、内脏团重等显着降低,但肝脏组织T-CHO的含量升高,说明T-CHO的转运紊乱可能与慢性镉暴露脂滴沉积和脂代谢紊乱有关。5)急性镉暴露主要影响稀有鮈鲫H-P-I轴Cortisol的分泌和合成及其下游的GR的表达;并假设镉介导的Cortisol合成不是通过CRH-ACTH信号通路,而以MSH或其它激素介导的信号实现;然而通过FKBP5介导的GR下调和11β-HSD2的表达升高可以作为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缓解Cortisol紊乱带来的毒性。慢性镉暴露会影响H-P-I轴的所有激素的分泌,高浓度也会导致其基因表达和激素合成紊乱,并通过ACTH-MC2R的信号通路控制Cortisol的合成;FKBP5可能通过降低GR的活性而非表达而抑制Cortisol效应。6)稀有鮈鲫的肝脏转录组数据显示了肝脏具有调节消化吸收、免疫、生殖、蛋白合成等功能。镉暴露后,肝脏组织的离子平衡、氧化应激水平、脂肪的消化吸收等过程和功能可能受到干扰;慢性镉暴露对稀有鮈鲫生长的抑制可能与GH-IGF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而SCD-PEPC等的表达可能参与慢性镉暴露诱导的脂代谢紊乱。7)VtgAO1、SCD等基因可作为检测水体镉暴露的分子指标。

张鑫媛[3](2015)在《基于结构相似性的磁共振图像去噪新算法研究》文中指出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具有无创性、高分辨率、多模式成像方式等优点,并能够显示人体内部的三维结构信息。目前,MRI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领域。然而,受磁共振成像机制和人体限制,图像不可避免的会引入噪声。尤其是在高分辨率和快速成像时,图像噪声会更加严重。这些噪声会模糊图像细节,降低图像的信噪比,影响临床诊断和后续的分析任务。因此,如何去除噪声,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已经成为磁共振图像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可以对多次重复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平均来得到更高质量的图像。然而这种方式会增加成像时间和成本,而且由于成像时间过长,会增加人体在成像过程中运动的可能性,导致图像伪影。因此通过平均多次采集数据来提高图像信噪比在实际应用当中不具有可行性。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去噪,这种方法不需要增加成像时间,因而在近几十年里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与研究,并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诊断和治疗当中。磁共振去噪算法种类众多,其中最经典的两种方法是非局部均值去噪算法(nonlocal means, NLM)和三维块匹配去噪算法(block matching and 3D filtering, BM3D),这两种方法都是利用图像块之间的结构相似性进行去噪的。具体地说,Buades等人在2005年提出了非局部均值去噪算法,基本思想是图像一般具有结构相似性,即同一结构会在图像中重复出现多次如图像边缘,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冗余信息对图像进行去噪。NLM去噪算法中,对任何一个去噪像素点,在固定搜索窗内寻找与去噪像素点所在块相似的块,对这些具有相似块结构的像素进行加权平均来达到去噪目的。BM3D是在NLM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个经典的去噪算法,它是由Dabov等人在2007年提出的一种基于结构相似性的稀疏去噪算法,该算法利用图像块之间的结构相似性和相似块之间的稀疏性来对图像进行去噪,去噪图像质量高,精度高,是目前去噪领域公认最先进的去噪算法。Rajwade等人在2013年提出了基于高阶奇异值分解(higher-order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HOSVD)的去噪算法,该算法与BM3D算法类似,都利用了图像块之间的结构相似性和稀疏性。不同点在于BM3D所用的变换基是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DCT)基和小波基,这两种基都是固定基,不随图像内容不同而变化。而HOSVD基是从图像学习得到的自适应基,能够更好更稀疏的表达图像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HOSVD的去噪算法和NLM去噪算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做了以下三个主要工作:(1)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奇异值分解的三维磁共振图像去噪算法。Rajwade等人在2013年提出了HOSVD去噪算法和基于维纳滤波增广的HOSVD去噪算法(wiener filter-augmented HOSVD, HOSVD-W),用来处理带有高斯白噪声的二维自然图像。由于HOSVD算法在去噪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而且目前尚未有人将其用在磁共振(MR)图像去噪研究中。因此我们首先将HOSVD-W算法简单地扩展并应用到三维磁共振图像去噪中。然后我们又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则化递归的两步HOSVD去噪算法(recursive HOSVD, HOSVD-R),用于三维MR图像去噪。HOSVD-R去噪算法包含两步HOSVD去噪,第一步HOSVD去噪和标准的基于块匹配的HOSVD去噪算法步骤相同,即将结构相似的三维块堆列在一起组成四阶张量,然后对这个四阶张量进行HOSVD分解得到相应的变换系数和变换基,对变换系数进行硬阈值操作,随后进行逆HOSVD变换得到估计的三维块组,将这些估计块通过加权平均方式放回原来位置从而得到预滤波图像。HOSVD-R的第二步是一个基于正则化迭代的HOSVD去噪过程,简单地说,先往预滤波图像中加入部分滤波噪声得到组合图像,然后对组合图像再进行一次基于块匹配的HOSVD去噪。任何一种去噪算法去除的噪声当中都包含一定的结构信息,通过正则化递归方式向滤波图像中加入部分噪声,可使去噪效果向着更好的方向进行。本方法考虑了三维常规MR图像,噪声模型为莱斯噪声。HOSVD一般适用于方差独立的高斯噪声,因而不能够直接对带有莱斯噪声的MR图像进行去噪。为了得到方差独立的噪声图像和滤波图像的无偏估计,我们在去噪前后分别进行了方差稳定性变换和逆方差稳定性变换。我们将这两种基于HOSVD方法 (HOSVD-W, HOSVD-R)与目前两种最先进的MR去噪算法进行比较,分别进行了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实验结果说明了HOSVD-R去噪算法优于其他几种算法。(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奇异值分解的扩散加权图像去噪算法。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发展起来的MRI新技术,能够无创的检测活体生物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DWI可用于诊断超早期脑中风,能够发现常规MR成像显示不出来的异常信号。其他一些脑组织病变也可在扩散加权(diffusion-weighted,DW)图像上面观测出来。然而,DW图像经常受到噪声污染,其信噪比一般低于常规MR图像,尤其是在高分辨率或是高b值成像时。DW图像中的噪声会模糊掉图像细节,影响临床诊断和后续的量化分析。基于HOSVD的去噪算法是一种简单的、基于结构相似性和稀疏性的去噪方法。该方法针对内容不同的相似块组,通过训练学习得到不同的自适应基,能够更好地表达图像内容。不同于奇异值分解,高阶奇异值分解不需要将高维数据展开成矩阵来进行分解,不会破坏数据内部的拓扑结构,因而能够更好的利用高维数据之间的相关信息和冗余信息进行稀疏去噪。与常规MR图像相比,DW图像不但在空间域具有结构相似性,而且在扩散编码方向上具有高度相关性。因而,HOSVD去噪算法更适合这种相关信息更为丰富的DW图像,能够更稀疏的表达DW图像内容。然而,这种通过图像本身学习得到的基,易受图像噪声影响,尤其是对信噪比较低的DW图像。在我们的初步实验中发现基于块匹配的HOSVD方法能够有效的去除噪声并很好的保留图像细节,但却在均匀区域产生了条纹伪影现象。我们假设条纹伪影是由于均匀区域内的组合块具有相似的噪声结构,通过学习这些具有相似噪声结构的组合块得到了退化的HOSVD基,这些退化的HOSVD基在去噪过程中导致了条纹伪影。为了提高去噪图像质量,减少条纹伪影,我们引入了全局HOSVD去噪,用全局HOSVD滤波后的图像指导后续的基于块匹配的HOSVD去噪。全局HOSVD去噪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基于块匹配的HOSVD去噪结果。(a)为了提高寻找相似块的准确度,我们通过计算预滤波图像块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块的相似性。(b)与原始噪声图像相比,预滤波图像噪声明显减少,因此可以利用预滤波图像中相似块组的HOSVD基对原始噪声图像相应的相似块组进行变换,从而减少最终去噪图像中的条纹伪影。为了与全局HOSVD去噪区别开,我们称块匹配的HOSVD去噪为局部HOSVD去噪。为了证明引入全局HOSVD去噪步骤的有效性,我们比较了几种基于HOSVD的去噪方法。本方法考虑了莱斯噪声和非中心卡方噪声模型。同样地,为了得到方差独立的噪声图像和去噪图像的无偏估计,我们在去噪前后分别加入了方差稳定性变换和逆方差稳定性变换。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将全局HOSVD去噪引入到局部HOSVD去噪算法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去噪图像质量,减轻条纹伪影现象。此外,我们又将所提方法与另外两种先进的DW图像去噪算法进行了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去噪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恢复图像细节,同时得出更精确的FA (fractional anisotropy)参数图。(3)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局部均值的MR图像去噪算法。NLM算法利用图像块之间的结构相似性进行去噪,能够在去噪的同时很好的保留图像细节。但是,这种算法导致MR图像中具有高对比度的小颗粒结构细节的模糊或丢失。由于这些高对比度的小颗粒结构信息可能与临床相关,这些小颗粒结构信息的丢失可能会导致临床的误诊或漏诊,因而在临床上是不能够被接受的。具本人所知,NLM算法导致小颗粒结构信息模糊或丢失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人研究过,包括在MR图像去噪方面。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我们发现基于NLM算法的小颗粒细节的丢失与中心像素的权重策略有关。在传统的NLM算法中,为了避免中心像素的权重值过大,Buades等人提出用搜索窗内非中心像素对应的最大权重做为中心像素的权重值。这种权重策略在后续基于NLM改进的算法中被广泛采纳。然而,当中心像素灰度值与搜索窗内其他像素灰度值明显不同时,这种中心像素权重策略会降低中心像素值对滤波值的贡献。因而,NLM不可避免的会模糊或是滤掉小颗粒结构信息。为了保留MR图像中小颗粒结构信息,我们提出一种新颖的权重方法,即联合像素相似性和块相似性的权重方法。也就是说,在搜索窗内,对于非中心像素点来说,只有那些与中心像素点灰度值相似,并且所在块与中心像素点所在块相似的像素才被赋予高的权重;对于中心像素点来说,只有与权重最大的非中心像素的灰度值相似的时候,才被赋予非中心权重的最大值,否则给予更高的权重来增大中心像素值对滤波结果的贡献。本方法考虑了MR图像的莱斯噪声模型,为了得到MR去噪图像的无偏估计,我们采用了Wiest-Daessle等人提出的莱斯NLM (Rician adapted NLM, RNLM)算法的无偏估计模型。我们将所提方法与RNLM算法进行了比较,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结果说明我们的方法能够在去噪的同时很好的保留图像中的小颗粒结构信息。

赵夏平[4](2014)在《MIF通过MAPK信号通路促进乙肝肝硬化癌变的可能机制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MIF蛋白和核酸在乙肝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检测MAPK信号通路中ERK1、JNK1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初步探讨MIF可能通过MAPK信号通路介导肝细胞癌变的机制。方法:收集2010年03月——2013年03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切除的有乙肝肝硬化基础的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的乙肝肝硬化组织各52例作为实验组,选择20例正常肝脏组织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者均未接收过任何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所有组织标本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制作成组织芯片石蜡块,切片厚约4μ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肝组织中MIF、ERK1和JNK1蛋白表达以及磷酸化的ERK和JNK的表达水平,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MIF、ERK1和JNK1核酸的表达。结果:MIF在肝细胞癌、乙肝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是78.85%、75.0%、20.0%;ERKl在肝细胞癌、乙肝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0.77%、71.75%、35.0%;JNK1在肝细胞癌、乙肝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08%、67.31%、25.0%;磷酸化的ERK在肝细胞癌、乙肝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46.15%、20%;磷酸化的JNK在肝细胞癌、乙肝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31%、44.23%、20.0%。MIF、ERK1、JNK1在肝细胞癌组、乙肝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肝细胞癌组与肝硬化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而磷酸化的ERK和JNK在肝细胞癌组的表达,与乙肝肝硬化组、正常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在肝硬化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MIFmRNA在肝细胞癌、乙肝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3%、71.75%、20.0%;ERK1mRNA在肝细胞癌、乙肝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2%、78.85%、35.0%;JNK1mRNA在肝细胞癌、乙肝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71.75%、30.0%。MIF、ERK1、JNK1核酸在不同肝组织间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MIF、ERK、JNK的表达与乙肝肝硬化的形成及肝细胞癌变密切相关,初步判断MIF可能通过MAPK信号通路促进乙肝肝硬化癌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欧超[5](2011)在《金花茶在黄曲霉毒素B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认为肝细胞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及东南亚和非洲地区更为明显,我国肝癌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二位,而广西则是我国肝癌高发地区,肝癌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首位,并且呈显着上升态势。肝癌发病急骤,发展迅速,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预后极差。即使肝细胞癌早期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5年生存率也处于50%左右,因此,开展肝癌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究、开展三级预防工作尤为重要。至今公认的HBV感染、黄曲霉毒素B1(AFB1)摄入及居民饮用水源污染被认为是导致肝癌的三大危险因素。AFB1在肝癌高发地区污染相当严重,尽管开展了“防霉去毒”等防癌宣传教育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居民粮食中难免受AFB1不同程度污染,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避免暴露于AFB1之中。因此,探讨具有抗AFB1致癌作用的天然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AFB1致癌机理不是十分清楚,但有研究报道,AFB1在机体内通过肝脏氧化代谢酶系的作用,才能形成具有致癌活性的中间体或形成复合物,使AFB1降低或失去生物活性。这类酶系的代表主要有CYPs和GSTs,而它们与AFB1致肝癌密切相关的主要有CYP3A4和GST-Pi酶。金花茶含有多种氨基酸、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血管生成及调节基因表达的作用,其能否作为化学干预剂阻断AFB1致大鼠肝癌发生以及其抗癌作用的机制,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同类研究报道。方法选取Wistar大鼠70只,按体重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A组:AFB1组,25只,按照200μg/kg·BW腹腔注AFB1至52W。B组:金花茶组,25只,每天以灌胃的方法饲以30%金花茶浓缩液,腹腔注AFB1剂量同A组。C组:20只,为空白对照组,不给AFB1和金花茶处理。每周称各组动物体重并按照体重计算注射AFB1的量。每10周进行抽血及肝活检,第73周结束实验,处死各组动物,取血、肝及肿瘤组织。选取不同时期肝组织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肝组织CYP3A4酶活性及免疫组化法检测GST-Pi、STAT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肿瘤发生情况:AFB1诱发大鼠肝恶性肿瘤发生的最早时间在第52W,第一例肝癌的发生在第55W,均为AFB1组大鼠。在诱癌不同阶段肝组织的损伤程度有明显差异,且三组间肝脏损伤程度亦不一致。金花茶干预组各阶段大鼠肝脏损害均较AFB1组轻,增生性病变发生比AFB1组亦较晚,大鼠平均生存时间及肝癌发生率亦显着低于AFB1组。对照组无上述改变。第73W实验结束时,恶性肿瘤发生率AFB1组和金花茶组分别为76.5%(13/17)和25.0%(4/16),肝细胞癌发生率AFB1组和金花茶组分别为58.8%(10/17)和18.8%(3/16),与AFB1组相比,恶性肿瘤发生率和HCC发生率显着高于金花茶组(P=0.0053和P=0.0324)。对照组无肿瘤发生。2.大鼠肝组织CYP3A4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动态观察各组肝组织CYP3A4酶活性,结果显示各组CYP3A4酶活性在23W和53W呈现双波峰变化;AFB1组和金花茶组CYP3A4酶活性在23W升高到顶峰,AFB1组在53W和63W,CYP3A4酶活性高于金花茶组和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CYP3A4酶活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33W和63W出现明显降低外,其他各阶段变化不大。3.大鼠肝组织GST-Pi蛋白的表达情况GST-Pi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质中,阳性细胞呈灶状或片状分布。在诱癌过程中,AFB1组和金花茶组GST-Pi蛋白表达随着诱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尤其在AFB1组更明显,在33W、53W、73W时GST-Pi的表达率:AFB1组为73%、86.7%、93.3%,金花茶组为66.7%、80.0%、80.0%,前者均相应高于后者。对照组在73W时表达率为10%,其他时段均为阴性表达。同一时段不同组间比较,在第33W至73W,AFB1组及金花茶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3W至63W,AFB1组高于金花茶组,但无显着性差异,在第73W,AFB1组显着高于金花茶组和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余各组之间或同组不同时段之间大鼠GST-Pi蛋白的表达均无显着差异(P>0.05)。4.大鼠肝组织STAT3蛋白表达情况STAT3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质中,阳性细胞呈散在或灶性分布。AFB1组和金花茶组,在诱癌过程中STAT3蛋白表达随诱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在33W、53W和73W时STAT3的表达率:AFB1组为20.0%、53.3%、86.7%,金花茶组为13.3%、40.0%、60.0%。同一时段不同组间比较,在上述时段AFB1组及金花茶组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53W至73W,AFB1组高于金花茶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 > 0.05)。结论1.金花茶浓缩液具有抑制AFB1诱发大鼠肝癌的发生率,具有抗AFB1致肝癌作用,可作为潜在的人类肝癌化学预防剂。2.在AFB1诱癌过程中,金花茶浓缩液能抑制CYP3A4酶的活力,从而减少前致癌物的代谢,降低其致癌性及其化学性肝损伤达到保护肝脏的作用。3.在AFB1诱癌过程中,金花茶浓缩液能抑制GST-Pi和STAT3蛋白表达,阻止细胞分裂和恶性增殖,延缓肿瘤的发生,可能与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和启动STAT3下游基因的活化,并阻断了某些重要抑癌基因的活性有关。

杜希臣[6](2010)在《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对肝癌发生发展中VEGF、CyclinD1表达及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对肝癌发生、发展中VEGF、CyclinDl表达及影响。探讨中药防治肝癌新途径。方法:首先进行虎眼万年青总皂苷提取,大鼠分组:正常组:12只;模型组:54只;预防组14只;其中模型组分3个阶段即:肝损伤硬化期(12周)、肝癌前病变期(14周)、肝癌进展期(18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变。并用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干预,运用常规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并分析各组肝组织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周期素D1 (CyclinDl)的表达。结果:(1)12周模型组:镜下表现多种多样,肝结构破坏、增生结节及假小叶形成、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实质细胞较为广泛的核异常及水变性、胞浆嗜减变较为多见,部分增生结节的周围可见灶状性改变。12周预防组:镜下表现以无增生结节、少量假小叶、部分处形成少量纤细纤维间隔、肝细胞灶状坏死、水变性、胞浆嗜减性变多见。14周预防组:镜下以无增生结节、假小叶周围形成不规则纤维间隔、肝细胞水变性、脂肪变性、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为多见。14周肝硬化治疗组:镜下部分肝硬化多见,细胞水变性,部分胆管上皮增生。14周模型组:肝小叶结构完全破坏,肝细胞增生结节较多,小叶塌陷,肝板消失,合并出血多见。形成嗜减性和透明肝细胞增生灶,结节内肝细胞异型性增生明显,胞质染色不均匀,核分裂像多见。肝细胞排列紊乱且不规则,可见增生细胞团及透明细胞:部分肝细胞核增大,核仁增大,胞核空泡化,有脱核现象。18周肝癌治疗组:镜下出现增生结节、少量纤维组织增生、少量假小叶、局部肝小叶结构恢复,肝硬化早期多见。(2) VEGF中各组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损伤硬化阶段12周预防组VEGFLI表达最高,与相应12周模型组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诱癌14周预防组LI值相对低,与14周模型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14周治疗组与14周模型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14周模型组与12周模型组及18周模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8周模型组与相应的治疗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yclinDl中各组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12周预防组、模型组CyclinDlLI表达较高,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诱癌14周模型组CyclinD1LI表达最高,14周模型组与其相应的14周预防组、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周给药组至18周治疗组CyclinDl LI表达逐渐下降趋势,18周治疗组与相应模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4周模型组与12周模型组及18周模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对肝癌前病变阶段(14周预防组)有预防作用。在肝癌前病变阶段(14周模型组)VEGF表达较低,可能与VEGF受体的亲和力强度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2.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在肝损伤硬化阶段(12周)、肝癌前病变阶段中能够降低CyclinD1的表达,起到抑制肿瘤的作用。CyclinD1可能是肿瘤早期发生的分子事件之一

刘永强[7](2007)在《磁探针标记乳腺癌干细胞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超顺磁性氧化铁Feridex标记乳腺癌干细胞的实验研究目的: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 superparamgnetic iron oxides. SPIOs)标记乳腺癌干细胞。方法:用Feridex(一种SPIOs)标记乳腺癌干细胞,制备磁标记乳腺癌干细胞,利用透射电镜,Prussian blue染色和体外MRI方法鉴定磁标记的乳腺癌干细胞.结果:菲立磁与乳腺癌干细胞共同孵育后,透射电镜及Prussian blue染色显示胞浆中含有铁微粒,SPIOs也可以随细胞的分裂增殖而传到子代细胞中。MRI观察到体外菲立磁标记的乳腺癌干细胞,并随标记浓度不同,呈现不同的信号强度。结论:本实验利用菲立磁作为磁标记探针,对乳腺癌干细胞进行成功磁标记。磁共振(MRI)对体外标记的乳腺癌干细胞随Feridex标记浓度梯度变化的低信号。第二部分超顺磁性氧化铁Feridexd对乳腺癌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超顺磁性氧化铁( superparamgnetic iron oxides. SPIOs标记乳腺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用Feridex(一种SPIOs)与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标记乳腺癌干细胞,制备磁标记乳腺癌干细胞,按Feridex不同浓度15μg/ml、25μg/ml、35μg/ml分组,未标记细胞作对照组,利用MTT方法对磁标记的乳腺癌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Feridex与乳腺癌干细胞共同孵育,随Feridex浓度的增高(15μg/ml-25μg/ml),与对照组相比Feridex对乳腺癌干细胞存活、繁殖能力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P>0.05),当Feridex的浓度为35μg/ml时,影响其存活和繁殖(P<0.05)。结论:本实验利用Feridex作为磁标记探针,对乳腺癌干细胞进行成功磁标记。为进一步利用核磁共振(MRI)对乳腺癌干细胞活体追踪奠定实验基础。

龙淼云[8](2007)在《arresten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及arresten基因转染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众所周知,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特性是侵袭和转移,这也是肿瘤病人的主要临床致死原因。据不完全统计,约70%的肿瘤病人在临床确诊时已经存在肿瘤转移。尤其是死亡率占前几位的肿瘤,如肺癌,胃癌,肝癌等,临床病人确诊时,往往已经处于中晚期,通常肿瘤一旦发生转移,常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极高。早在1971年,Folkman首先发现了肿瘤血管形成因子(TAF) ,并认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目前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近年的研究表明,实体肿瘤生长至1mm3以上时即需要新生血管形成;否则肿瘤停止生长,静止于休眠状态(dormantstate),瘤体维持在2~3mm3以内,细胞数在107以内;并且肿瘤维持在原位(insitu)达数月或数年,不会发生转移。而一旦肿瘤细胞获得血管生成表型(angiogenicphenotype),便可诱导血管生成,肿瘤建立起新生血管网,从而促进肿瘤快速生长,其转移潜能也迅即出现。因此,抗血管生成,切断肿瘤恶性生长的供养途径,并阻断肿瘤侵袭转移的血行通道,致使肿瘤静止于休眠状态,可有效遏制肿瘤的恶性行为,是治疗肿瘤的有效策略。目前,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主要有如下4种策略:(1)阻断内皮细胞降解周围基质的能力;(2)直接抑制内皮细胞的功能;(3)阻断血管生成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拮抗其作用;(4)阻断内皮细胞表面整合素的作用。arresten是Colorado等发现的一种强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它属于Ⅳ型胶原α1链的羧基末端NC1结构域多肽片段,其分子量为26kd。研究发现,arresten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显着强于内皮素,而且其蛋白结构稳定,因此有望成为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本课题组在先前的研究中,对原核表达的arresten抑制血管生成作用进行了一些探讨。原核表达虽产量高,但产物的重复性差、活性低,而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是目前常用的真核表达体系,它可较长时间地表达所携带的基因而不衰减,并能稳定地大量表达,其表达产生的蛋白质具有糖基化、磷酸化等修饰,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因此被广泛用于蛋白表达和疫苗生产。本研究通过CHO细胞株真核表达并纯化arresten蛋白,探讨其抑制血管生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观察arresten基因转染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目的建立arresten的真核表达体系,获得纯化的arresten蛋白;观察arresten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腔形成的影响,了解其对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黏附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观察arresten基因转染对裸鼠实验性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效果,探讨arresten在肿瘤转移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通过基因转染将arresten基因导入CHO细胞,建立arresten蛋白的真核表达体系,经过纯化获得arresten蛋白;观察arresten对huvec细胞增殖、迁移、细胞黏附和管腔形成的影响;应用RT-PCR、Western-blot等实验方法,检测VEGF和VCAM-1的表达;通过基因转染将arresten基因导入结肠癌LOVO细胞株,建立裸鼠实验性结肠癌肝转移的模型,观察arresten基因转染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FⅧRag多克隆抗体染色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进一步证实arresten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途径。结果RT-PCR及Western-blot证实arresten成功导入CHO细胞并在mRNA及蛋白水平高表达,表明成功建立arresten的真核表达体系,经过纯化得到arresten蛋白。体外实验表明,arresten能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进而抑制血管腔形成,而其相关作用机制可能与arresten降低huvec细胞的VEGF表达有关。arresten还能通过抑制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进而抑制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的黏附。体内实验表明,arresten基因转染能抑制实验性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其作用途径。结论arresten能抑制血管生成,并能抑制细胞黏附,此两种方式可能是其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途径;arresten作用机制与其降低内皮细胞VEGF和VCAM-1表达有关。Arresten能抑制肿瘤转移,有望成为有效抑制肿瘤转移的生物制剂。

吴辉渊[9](2007)在《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肝癌的疗效,探索本疗法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不能手术、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手术的部分原发性肝癌及继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对手术前后的病灶情况、患者症状、生活质量、证候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结果:1.本组患者37人,术中影像监测评估总有效率达91.89%,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少而轻,易于为广大患者所接受。2.术后三个月进行实体瘤评价,总有效率或缓解率为54.05 % ;原发性肝癌实体瘤有效率为70.59%,继发性肝癌有效率为40%,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原发性肝癌各期疗效差异显着。3.实验室评价:原发性肝癌术后AFP较术前明显下降,继发性肝癌监测CEA呈短暂下降。4.肝癌患者主要症状为肝区痛(91.89%),纳呆(86.49%),腹胀(97.30%),乏力(100%)。经联合中药治疗,术后14天,肝区痛,乏力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它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其它新发症状。纳呆,腹胀在术后1月后明显改善,差异显着。其它症状均有改善,减轻或消失,无其它新发症状。5.术后1年内,在存活的患者中,行为状况(卡氏评分)和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改善。6.气虚、阴虚、气滞、血瘀是肝脏肿瘤患者的主要证候。术后7天气虚证有加重趋势,气滞证有好转变化,但差异均不显着。治疗后14天,气虚、气滞有好转,与术前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性差异。阴虚证在术后1月明显改善,较前有显着性差异。血瘀证在短期内无明显改善.7.远期疗效:生存率和生存期:本组病人以原发性肝癌晚期及转移肝癌为多,累计生存率术后1、2年分别为77.13%、49.98%。明显优于单纯冷冻治疗1、2年生存率63.5%和36.5%。术后中位生存期为23.9912月,明显超过自然病程1~4月。说明中药联合氩氦刀治疗使患者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结论:1.影像学疗效评价与冷冻范围直接相关,同时与肿瘤分期、癌灶局限程度、转移灶数目及大小、受侵范围亦直接相关。2.经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除局部病灶消融作用之外,益气及调理脾胃作用明显,乏力、纳呆等症状明显改善。3.中药配合氩氦刀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饮食、体力等均有较明显疗效,从而提高患者行为状况和生活质量。在短期内统计有显着性差异。4.气虚、阴虚、气滞、血瘀是肝癌患者的主要证候。氩氦刀手术创伤小,兼经中药调理,冷冻后气虚证虽有加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后体质改善,气虚症状减轻;患者服用或静脉注射中药,有益于改善气虚、阴虚、气滞证候。5.本疗法使经治患者改善症状、肿瘤得到控制,生存期相对延长,生存率提高,由于继发者病情进展已至终末期,治疗目的只能以改善症状为主。6.肝癌患者临床病机主要是虚实夹杂,虚以气虚、阴虚为主;实则气滞、血瘀为主。因此临床治疗当宗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攻补兼施;益气养阴,理气活血为基本大法。在接受手术之前,调理和治疗的原则是补益气阴、健脾理气、匡扶正气为主。术后中医中药的调理和治疗:继续补益正气,适当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另配伍一些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7.中医学长于扶正固本,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抗癌能力,调节患者的阴阳脏腑失调,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氩氦刀则发挥迅速消瘤之功,可弥补中药抑瘤作用较慢、较弱的不足。本方法治疗肿瘤,中西合璧,以局部治疗与整体调理并重,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段小群[10](2006)在《玉郎伞多糖(YLS)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是肝脏纤维组织的过度沉积,其中心环节是静止期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活化和向肌成纤维样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导致大量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另一方面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减少导致其合成与降解的不平衡促进了肝纤维化形成。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氧化应激及活性氧在HSC活化和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成为抗肝纤维化的一个重要靶点。 玉郎伞(龙眼参)是有效的抗氧化剂,已证实对四氯化碳(CCl4)、硫代乙酰胺(TAA)和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临床上已用于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作为玉郎伞中主要活性成分的玉郎伞多糖(YLS)也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因此,YLS有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而抑制肝纤维化形成。本论文对玉郎伞多糖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 1、YLS的鉴定及分析结果 YLS经Sephadex-75凝胶柱层析,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证实为高纯度多糖,紫外扫描显示无核酸和蛋白特征吸收峰,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表明由葡萄糖和阿拉伯糖组成,红外光谱显示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 2、玉郎伞对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大鼠每周皮下注射CCl4两次,8周后,出现肝脏HYP、MDA含量显着升高,血清ALT、AST的活性显着升高,肝脏病理观察到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索排列紊乱,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玉郎伞能显着降低CCl4所致慢性肝损伤大鼠肝脏HYP、MDA含量,显着降低ALT、AST的活性,显着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变化。提示玉郎伞对大鼠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3、YLS在体外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及抑制作用。YLS(0.125~1mg·ml-1)在体外对·OH的清除率为28.2%、40.1%、49.6%和71.6%;YLS(0.125~1mg·ml-1)对O2·-的清除率分别为42.5%、51.5%、61.3%和67.5%,对O2·-

二、实验性肝细胞癌铁铜含量与MR成象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验性肝细胞癌铁铜含量与MR成象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蒙花苷对破骨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蒙花苷对破骨细胞的作用观察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细胞培养
        2.2.3 破骨细胞培养和鉴定
        2.2.4 蒙花苷对BMMs细胞的毒性试验
        2.2.5 蒙花苷对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化的影响
        2.2.6 蒙花苷对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骨板吸收试验)
        2.2.7 蒙花苷对破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2.8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破骨细胞形态学观察
        2.3.2 蒙花苷对BMMs细胞的毒性检测
        2.3.3 蒙花苷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化
        2.3.4 蒙花苷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
        2.3.5 蒙花苷抑制破骨细胞形成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2.4 讨论
        2.4.1 骨质疏松症与骨免疫
        2.4.2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现状
        2.4.3 蒙花苷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2.4.4 蒙花苷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及功能
    2.5 小结
第三部分 蒙花苷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Western blot检测蒙花苷对RANKL诱导的NFATc1蛋白表达的影响
        3.2.3 Western blot检测蒙花苷对RANKL诱导的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3.2.4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蒙花苷抑制RANKL诱导的NFATc1蛋白的表达
        3.3.2 蒙花苷抑制RANKL诱导的NF-κB p65蛋白的表达
    3.4 讨论
        3.4.1 NF-κB的组成及激活途径
        3.4.2 NF-κB的作用
        3.4.3 NF-κB信号通路与破骨细胞
        3.4.4 蒙花苷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
    3.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蒙花苷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 引言
    2 药理学活性
        2.1 抗炎作用
        2.2 抗癌作用
        2.3 器官保护作用
        2.4 调节血压
        2.5 抗骨质疏松
        2.6 其它作用
    3 展望
    4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NF-κB通路研究进展
    1 引言
    2 在炎症性骨病中的作用
    3 在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4 在肿瘤中的作用
    5 在自身免疫中的作用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水体镉暴露对稀有鮈鲫肝脏毒性及脂代谢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体镉污染对鱼类毒性研究进展
        1.1.1 镉在鱼组织中生物累积情况及半致死毒性效应
        1.1.2 镉的环境内分泌干扰属性
        1.1.3 镉对鱼类肝、肾、鳃等器官的损害
        1.1.4 镉对鱼类血液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1.5 镉暴露对鱼类代谢的影响
        1.1.6 镉对鱼类的生物毒性机制
        1.1.7 镉生物毒性的保护剂
    1.2 脂质代谢研究进展
        1.2.1 脂滴的形成、生长和降解
        1.2.2 脂滴的功能
        1.2.3 相关因子对脂滴形成的影响
        1.2.4 脂滴紊乱与相关疾病
        1.2.5 细胞核脂滴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第2章 水体镉暴露对稀有鮈鲫肝脏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鱼的来源与驯养
        2.1.2 水体镉暴露
        2.1.3 组织结构材料处理
        2.1.4 超微结构材料处理
        2.1.5 生长指标测量及油红O染色
    2.2 结果
        2.2.1 慢性镉处理后雌性稀有鮈鲫的生长
        2.2.2 未经镉暴露雌性稀有鮈鲫肝脏组织学结构
        2.2.3 水体急性镉暴露后雌性稀有鮈鲫肝脏组织学结构
        2.2.4 水体 0-100 μg/L镉暴露 5w雌性稀有鮈鲫肝脏组织学结构
        2.2.5 水体 5-50 μg/L镉暴露 12w雌性稀有鮈鲫肝脏组织学结构
        2.2.6 未经镉暴露雌性稀有鮈鲫肝脏超微结构
        2.2.7 水体急性镉暴露后雌性稀有鮈鲫肝脏超微结构
        2.2.8 水体 5-100 μg/L镉暴露 5w后雌性稀有鮈鲫肝脏超微结构
        2.2.9 水体 5-75 μg/L镉暴露 12w后雌性稀有鮈鲫肝脏超微结构
        2.2.10 水体 0-100 μg/L镉暴露 5w或 12w雌性稀有鮈鲫肝脏脂滴沉积
    2.3 讨论
        2.3.1 水体镉暴露对鱼类生长影响
        2.3.2 稀有鮈鲫肝脏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特点
        2.3.3 镉暴露对稀有鮈鲫肝脏形态结构以及肝细胞的毒理影响
    小结
第3章 稀有鮈鲫Beclin1基因分子克隆及水体镉暴露对其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鱼的来源与驯养
        3.1.2 水体镉暴露及取材
        3.1.3 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3.1.4 稀有鮈鲫Beclin1基因(rmBeclin1)的分子克隆
        3.1.5 稀有鮈鲫Beclin1基因序列分析
        3.1.6 稀有鮈鲫Beclin1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3.1.7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3.1.8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稀有鮈鲫rmBeclin1基因c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
        3.2.2 序列和进化树分析
        3.2.3 rmBeclin1基因的时空表达
        3.2.4 水体镉暴露后rmBeclin1基因的表达
    3.3 讨论
        3.3.1 rmBeclin1基因的序列结构特点
        3.3.2 rmBeclin1基因的时空表达特点
        3.3.3 水体镉暴露对稀有鮈鲫rmBeclin1基因表达的影响
    小结
第4章 水体镉暴露对稀有鮈鲫代谢相关生理指标及脂滴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鱼饲养
        4.1.2 水体镉暴露
        4.1.3 静止代谢率
        4.1.4 组织蛋白提取
        4.1.5 血清分离
        4.1.6 生理指标检测
        4.1.7 总RNA提取与逆转录
        4.1.8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4.1.9 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
        4.1.10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急性镉暴露对血清和肝脏代谢指标的影响
        4.2.2 水体镉暴露 5w对血清和肝脏代谢指标的影响
        4.2.3 水体急性镉暴露后稀有鮈鲫脂滴形成与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情况
        4.2.4 水体镉暴露 5w后稀有鮈鲫脂滴形成与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情况
    4.3 讨论
        4.3.1 水体镉暴露对稀有鮈鲫肝脏代谢功能的影响
        4.3.2 水体镉暴露对鱼类脂肪代谢及脂滴形成的影响
    小结
第5章 水体镉暴露对稀有鮈鲫H-P-I轴及下游信号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鱼饲养和水体镉暴露处理、取材
        5.1.2 组织总RNA提取及逆转录
        5.1.3 RT-qPCR检测镉暴露后相关基因的表达
        5.1.4 酶联免疫吸附(ELISA)
        5.1.5 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
        5.1.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2 结果
        5.2.1 水体急性镉暴露
        5.2.2 水体慢性镉暴露
    5.3 讨论
        5.3.1 水体急性镉暴露对雌性稀有鮈鲫H-P-I轴激素及信号通路的影响
        5.3.2 水体慢性镉暴露后对稀有鮈鲫H-P-I轴激素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
    小结
第6章 水体镉暴露诱导的稀有鮈鲫肝脏毒性及脂代谢紊乱潜在分子机制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鱼饲养、水体镉暴露以及取材
        6.1.2 实验鱼肝脏总RNA提取、建库以及RNA测序
        6.1.3 转录组数据分析、组装和注释
        6.1.4 基因表达的定量以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1.5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6.1.6 ELISA检测
        6.1.7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6.2 结果
        6.2.1 转录组测序、组装和注释
        6.2.2 水体 75 μg/L镉暴露 5w后雌性稀有鮈鲫肝脏差异表达基因
        6.2.3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6.2.4 差异表达基因在急性以及其它浓度慢性镉暴露处理组的表达
        6.2.5 急、慢性镉暴露对稀有鮈鲫生长激素家族激素的影响
        6.2.6 急、慢性镉暴露对稀有鮈鲫机体炎症水平的影响
    6.3 讨论
        6.3.1 稀有鮈鲫肝脏转录组
        6.3.2 水体镉暴露对稀有鮈鲫生长的干扰
        6.3.3 水体镉暴露与肝细胞离子平衡及氧化应激
        6.3.4 水体镉暴露与炎症
        6.3.5 水体镉暴露与脂代谢紊乱
        6.3.6 肝脏组织筛选出的用于镉污染检测的生物标记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目录

(3)基于结构相似性的磁共振图像去噪新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共振成像概述
    1.2 磁共振成像的医学临床应用
    1.3 医学磁共振图像去噪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磁共振图像去噪研究概况
    2.1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2.2 磁共振图像噪声分析
    2.3 磁共振图像常见的去噪算法
        2.3.1 低通高斯滤波
        2.3.2 基于梯度的去噪算法
        2.3.3 基于变换域的去噪算法
        2.3.4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去噪算法
        2.3.5 非局部均值去噪算法
        2.3.6 三维块匹配去噪算法
        2.3.7 基于高阶奇异值分解的去噪算法
第三章 张量和高阶奇异值分解
    3.1 张量基本概念
    3.2 奇异值分解
    3.3 高阶奇异值分解
第四章 基于高阶奇异值分解的三维磁共振图像去噪
    4.1 本章前言
    4.2 基于HOSVD二维图像去噪算法
    4.3 HOSVD-W在三维MR图像去噪中的应用
    4.4 HOSVD-R去噪算法
    4.5 实验设置
        4.5.1 实验数据
        4.5.2 评价方法
        4.5.3 参数选择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1 模拟实验结果与分析
        4.6.2 真实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讨论和结论
第五章 基于高阶奇异值分解的扩散加权图像去噪算法
    5.1 本章前言
    5.2 GL-HOSVD算法实现
        5.2.1 GL-HOSVD的第一步去噪过程
        5.2.2 GL-HOSVD的第二步去噪过程
        5.2.3 GL-HOSVD对非高斯噪声的DWI幅值图像去噪
    5.3 实验设置
        5.3.1 实验数据
        5.3.2 评价方法
        5.3.3 参数选择
        5.3.4 算法验证
        5.3.5 不同DWI去噪算法比较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模拟实验结果与分析
        5.4.2 真实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基于非局部均值的磁共振图像去噪算法
    6.1 引言
    6.2 非局部均值滤波
    6.3 RNLM-CPP去噪算法的实现
    6.4 实验设置
        6.4.1 实验数据
        6.4.2 评价方法
        6.4.3 参数选择
    6.5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1 模拟实验结果
        6.5.2 真实实验结果
    6.6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成果
致谢

(4)MIF通过MAPK信号通路促进乙肝肝硬化癌变的可能机制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设备
    2.4 实验方法和步骤
    2.5 实验原理
    2.6 结果判读和分析
    2.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MIF与ERK1、JNK1在肝细胞癌和乙肝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
    3.2 磷酸化的ERK和SNK在肝细胞癌和乙肝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
第四章 讨论
    4.1 乙肝肝硬化和HCC组织中MIF的表达
    4.2 乙肝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中ERK和JNK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研究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金花茶在黄曲霉毒素B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获奖励情况
综述 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3A在化学物质诱导癌变中的作用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6)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对肝癌发生发展中VEGF、CyclinD1表达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虎眼万年青总皂苷提取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及实验设计
    1.4 取材及处理
    1.5 试剂与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2.2 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
    2.3 大鼠肝组织VEGF、CyclinD1表达的检测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致谢
附图A
附图B
附图C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综述)
    参考文献

(7)磁探针标记乳腺癌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磁探针标记乳腺癌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超顺磁性氧化铁Feridex 标记乳腺癌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超顺磁性氧化铁Feridexd 对乳腺癌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图片
文献综述:磁探针标记与干细胞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arresten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及arresten基因转染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RRESTEN 的真核表达体系的建立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第一节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RRESTEN抑制HUVEC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腔形成的实验研究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ARRESTEN 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LOVO 细胞黏附的作用研究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ARRESTEN 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EGF 表达的影响的作用研究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ARRESTEN 基因转染对结肠癌肝转移抑制的作用研究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英文缩略词表

(9)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综述一:肝癌冷冻治疗现状
综述二:肝癌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
    1. 前言
    2. 病例选择与评价标准
        2.1 病例纳入标准
        2.2 病例排除标准
        2.3 脱失病例与终止观察病例
        2.4 诊断与分期标准
        2.5 评价标准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
        3.3 统计方法
    4. 临床资料
        4.1 病例来源
        4.2 病例情况
        4.3 病程
        4.4 分期
        4.5 既往治疗及合并症
    5. 治疗方法
        5.1 中药治疗
        5.2 氩氦刀治疗
    6. 研究结果
        6.1 术中影像监测
        6.2 术中术后并发症
        6.3 实体瘤评价
        6.4 实验室评价
        6.5 症状评价
        6.6 生活质量评价
        6.7 行为状况评价
        6.8 冷冻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情况对比研究
        6.9 远期疗效—生存率与生存期
    7. 讨论
        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7.2 本研究的特点
        7.3 研究结果分析
        7.4 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肝癌的特点探讨
        7.5 肝癌患者的病因病机探讨
        7.6 本疗法中医治疗机理
    8.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10)玉郎伞多糖(YLS)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玉郎伞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二 玉郎伞多糖(YLS)的鉴定及分析结果
三 玉郎伞多糖(YLS)体外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 玉郎伞多糖(YLS)对CCL_4诱导大鼠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五 玉郎伞多糖(YLS)对H_2O_2诱导大鼠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六 玉郎伞多糖(YLS)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凋亡和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七 玉郎伞多糖(YLS)对肝星状细胞氧应激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八 玉郎伞多糖(YLS)对肝星状细胞TIMP-1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创新、意义及展望
综述
附录:目的基因mRNA序列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实验性肝细胞癌铁铜含量与MR成象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蒙花苷对破骨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王军胜. 苏州大学, 2019(06)
  • [2]水体镉暴露对稀有鮈鲫肝脏毒性及脂代谢影响的初步研究[D]. 刘小红. 西南大学, 2016(01)
  • [3]基于结构相似性的磁共振图像去噪新算法研究[D]. 张鑫媛.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3)
  • [4]MIF通过MAPK信号通路促进乙肝肝硬化癌变的可能机制初步探讨[D]. 赵夏平. 兰州大学, 2014(10)
  • [5]金花茶在黄曲霉毒素B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 欧超.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6]虎眼万年青总皂苷对肝癌发生发展中VEGF、CyclinD1表达及影响[D]. 杜希臣. 延边大学, 2010(03)
  • [7]磁探针标记乳腺癌干细胞的实验研究[D]. 刘永强.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 [8]arresten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及arresten基因转染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研究[D]. 龙淼云.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9]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观察[D]. 吴辉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玉郎伞多糖(YLS)抗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段小群. 广西医科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实验性肝细胞癌中铁和铜含量与磁共振成像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