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在促进女性平等享受教育机会和参与教育活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显著。我国普通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数量及所占比例持续增长已成为一种趋势,且年龄整体年轻化、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基于现状,我国亟须重视女性专任教师的职业发展状态,改善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教育专任教师性别比例,有效促进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的科研产出,解决女性专任教师向高层次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促使我国普通教育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职业发展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教兴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对社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各行各业,甚至已经成为某些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1〕。女性参与各行各业的基础是接受教育的程度,而女性参与到教育领域则是社会发展程度的一种评价指标。本文以教育部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专任教师的女性参与情况和职业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教育领域女性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历年的教育统计数据,主要是1998-2017年“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情况”“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数”以及1998-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的高等教育中普通高校、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以及特殊教育和幼儿教育中专任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相关数据。
(二)研究方法
采用归纳、分类统计、对比的分析方法,采用Excel、SPSS数据处理软件,按不同教育阶段专任教师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进行分析。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专任教师中女性的规模逐年增大
通过对我国重要的教育阶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我国教育领域女性参与的群体规模和比例逐年增大,且教育层次越低女性专任教师占比越大,我国女性在低阶段教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009年至2017年各教育阶段女性专任教师人数和所占比例见图1。
图1 2009-2017年各教育阶段中女性专任教师数量及所占比例情况
从图1可知,2009年至2017年间,学前教育领域和特殊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一直占据高比例,且变化不大,在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教育领域比例增长较快,在普通高中、高等教育阶段女性专任教师占比增长放缓,男女逐渐达到均衡。2004年,学前教育的专任教师中女性占比为98.25%,特殊教育为72.31%,普通小学教育为57.11%,普通初中教育为48.81%,普通高中教育为46.87%,普通高等教育为45.96%;2010年,学前教育的女性专任教师依然占比较高,为97.96%,特殊教育为72.28%,普通小学教育为57.95%,普通初中教育为49.48%,普通高中教育为47.66%,普通高等教育为46.48%;2017年,学前教育的女性专任教师占比为97.70%,特殊教育为73.74%,普通小学教育为67.19%,普通初中教育为55.64%,普通高中教育为53.08%,普通高等教育为49.83%。从2004年到2017年,学前教育的女性专任教师数量由967353人增至2378291人,但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均在97.5%以上;特殊教育的女性专任教师由27437人增至41278人,所占比例增长1.09%,变化不大;普通小学教育的女性专任教师由3217059人增至3994105人,所占比例增长12.97%;普通初中教育的女性专任教师由1714963人增至1974445人,所占比例约增长9.76%;普通高中教育的女性专任教师由699960人增至941702人,所占比例约增长11.37%;普通高等教育的女性专任教师由595310人增至813837人,所占比例约增长7.36%。十三年间各阶段教育的女性专任教师占比增长均高于5%,这不仅和我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有关,而且与我国女性接受教育层次和程度的提高有很大关系。
(二)女性专任教师的年龄整体年轻化
通过前文的统计发现,我国教育领域专任教师中女性的比例逐年增大,尤其是普通小学、初中、高中的专任教师中女性的比例已经超过50%,在学前教育几乎达到100%,特殊教育也达到了70%以上,显而易见这是不健康的教师性别结构。不可否认我国在女性接受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但是我们也明白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性,在主要的教育阶段,也可以说是人生重要的年龄段,学生接触的绝大部分人员均为女性,这对于健全的人格形成具有潜在的影响。
图2 2017年我国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年龄分布情况
从各教育阶段来看,45岁以下的女性专任教师占各教育阶段女性专任教师的大多数,普通高等教育女性专任教师占75.80%,普通高中女性专任教师占比为82.33%,普通初中女性专任教师占比为78.67%,普通小学女性专任教师占比为78.40%。而且由于各教育阶段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导致从业年龄也有较大差异。高等教育阶段,教师一般参与工作时间为29岁,职业生涯可以延至65岁,55岁以上仍在工作岗位的占比为3.18%;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教师从业年龄一般小于25岁,55岁基本就终止工作了,55岁以上仍参与工作的均不足0.3%,分别为0.24%、0.20%和0.14%。
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受到党的培养之外,兵团这个大熔炉的锤炼,使他走上了人生的正确道路。人与人之间充满着朴实的友爱和真实的感情,虽然连队职工都不富裕,但大家都相互帮助,亲如兄弟,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风格。他,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讲价钱,奉献不计报酬。官民同甘共苦,是兵团人精神文明的真实写照,使他至今记忆犹新,刻骨铭心。
图3 2013-2017年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专任教师中女性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情况
(三)我国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依据目前高校招聘专任教师要求博士、硕士学位的条件,以及全国历年研究生的毕业情况,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的女性比例还将继续增加。2017年全国毕业的研究生是1998年的12.11倍,达570296人,女研究生数约增加了21.63倍,其中女性硕士研究生增加了22.53倍,女博士生增加了14.91倍,女研究生占全国毕业的研究生的52.02%,而且这一比例在2013年已首次超过男性达50.10%。由此可预测,在未来几年,普通教育领域女性参与的比例将继续扩大。
此外,我国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还处于上升阶段,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为例,我国普通高校中的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群体,随着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女性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逐年提升。199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407253人,博士学历层次18921人,硕士学历层次9422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专任教师占比为27.78%,其中女博士2490人、女硕士29403人,占专任教师总体比例为7.83%。2017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633248人,博士学历层次397974人,硕士学历层次59630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专任教师占比为60.88%,其中女博士144176人、女硕士350452人,占专任教师总体的比例为30.28%,与男性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持平。从1998年至2017年,我国普通高校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专任教师中女性的比例不仅逐年增加,而且女性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也逐年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层次的占女性专任教师群体的比例与占总体比例逐渐趋于一致。具体见图4。
图4 1998-2017年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专任教师的学历增长情况
根据统计分析,我国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的专任教师学历主要为本科学历,高等教育领域主要为研究生学历。根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高于专任教师的整体水平,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7.94%、本科生学历占比为89.97%、专科及以下为2.09%,女性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9.93%,比整体水平高1.99%,专科以下学历为1.29%;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2.20%,本科生学历占比为80.27%,专科学历为17.29%,其他为0.24%,女性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3.00%,比整体水平高0.80%,本科学历占比为84.66%,比整体水平高4.39%;普通小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0.78%,本科生学历占比为49.64%,专科学历占比为43.23%,其他为6.35%,女性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0.98%,比整体水平高0.20%,本科学历占比为56.64%,比整体水平高7%;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具有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为98.78%,女性专任教师为99.10%,比整体水平高0.32%。
广告商定义了产品的调性,消费者趋之若鹜,走进一些人满为患的性冷淡风店铺,尝试一些没多惊艳的网红食品。锦鲤的奖品就是欲望的合集,获得它,你就是拥有品位和运气的女孩。
(四)我国教育领域女性高层次成员偏少
“公平”涵盖“平等”和“公正”的含义,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内容,既有客观上的平等、均等,又是对某种行为和现象是否符合社会期望的主观价值判断。有学者认为,鉴于女性和男性在生理等方面的差异,对女性专任教师采取一些与男性有差别的特殊政策是符合女性在科研领域的“事物本质”,这种建立在差别基础上的差别措施,并不违背社会平等和公平〔9〕。
图5 2017年研究生导师和专任教师中女性所占比例比较
四、我国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的多重角色冲突
由于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别以及传统的观念,女性不仅承担着教育子女的大部分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李全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研究了高等教育领域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现“家务重”的有效百分比为11.1%,“工作安排不合理”的有效百分比是21.2%,这分别是女性专任教师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3〕,这促使女性专任教师在事业和家庭的矛盾性选择中处于一种尴尬状态〔4〕。
对于这种整体年轻化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我国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具备了从事教育领域工作的能力。由于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对教师要求相对稍低一些,可能显现不出女性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但从从业要求较高的高等教育领域来看,我国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参与教育领域工作的情况确实发生着很大的变化。2000年,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领域,30岁及以下的专任教师中女性占比50.30%,到2010年达58.07%,到2016年29岁及以下的专任教师中女性占61.14%;且从2013年开始,我国普通高校中3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中女性占比超过50%,在54岁之前的各年龄段,女性专任教师占比从2013年到2017年各年龄段逐年增加,具体如图3所示。到2017年,普通高等教育领域的女性专任教师比专任教师整体水平年轻,女性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占比61.18%,45岁以下的达75.80%,而专任教师40岁以下占比53.63%,45岁以下占比68.68%。
(二)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的职称晋升限制
不断强化日常监管。在全省率先以市政府文件下发“四小”整治方案,全面规范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小食品店经营。在城区三峡物流园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所、检验检测站和准入关口,有效落实食品批发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开展“护学”“护蕾”行动,全面加强学校(幼儿园)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开展专项整治80多项,开展“你点我检·食品安全快检日”活动。严控药品生产质量风险,指导企业理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主体责任清单,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现场检查能力和综合素质。规范药品流通环节监管,认真贯彻实施GSP认证。组织开展药品零售分级分类管理。
(三)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的择偶婚配压力
针对目前普通高等教育中女性专任教师的规模,现在或未来十年内,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高学历女性的婚配问题。在已婚女性专任教师的家庭结构中,配偶学历普遍高于女性,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1%,刚工作的女性中其配偶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占56%,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女性科技工作者配偶为专业人员的比例分别是63%和67%〔8〕。通过统计历年毕业研究生的数据发现,研究生中女性的比例不断攀升,且从2013年起硕士研究生中女性比例已超过男性;虽然博士生占全体研究生的比例在下降,但博士研究生中女性的比例2015年已经达到41.96%,且这一比例还将持续上扬,未来几年,博士生中女性数量也将超过男性。由于“男强女弱”中国传统婚恋观念的影响,加上博士毕业一般年龄为30岁左右,势必造成普通高校大龄“剩女”群体的增加,解决好这些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婚恋问题,促使这个群体安心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这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四)我国教育领域性别比例失衡问题
根据对2017年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和普通小学专任教师年龄的分布情况进行的分析,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女性年龄整体年轻。从整体来看,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在29岁及以下占比为22.66%,30-34岁占比19.58%,35-39岁占比为20.85%,40-44岁占比为15.72%,45-49岁占比为12.12%,50-54岁占比为8.58%,55-59岁占比为0.37%,60岁以上占比为0.49%,具体如图2所示。
五、促进我国女性职业发展的建议
(一)创造公平的职业发展环境
由于我国教师退休年龄与其担任职务或教师职级有关系,具有较高级别的人员可以延缓退休,从教师年龄分布可以看出,在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各教育阶段,女性专任教师在较高年龄段较少,可推测出高层次的人员较少,以所占比例较大的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担任较高级别职务或职称的女性人员仍然相对较少。《我国女性从事科技工作现状的研究》〔2〕报告显示,在200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704名,女院士占5%;中国工程院院士701名,女院士占5.5%。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通过网络查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官网,中国科学院2017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体院士796人,女性占6%,中国工程院全体院士总计873人,女性院士占比为5%。两院院士的女性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所下降。通过对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指导教师统计分析,普通高校中研究生指导教师女性的比例虽然逐年增加,但仍然偏少,2017年普通高校研究生指导教师女性占比31.83%,少于男性研究生指导教师,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女性占比16.87%,硕士生导师女性占比35.16%,博士、硕士导师女性占比18.51%。研究生导师女性比例偏低,并非是女性整体数量少而导致,通过对相同年龄段的情况进行分析,即使女性的比例超过50%,2017年40岁以下各年龄段的专任教师中女性比例均超过男性,但研究生导师中女性的比例却小于34%,成功获聘的概率远小于男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研究生导师女性的比例和专任教师中女性的比例逐渐持平,具体如图5所示。
教育领域的女性专任教师和任何女性一样,在人生的旅程中,大部分都会经历怀孕和生育,而这会导致工作中断,对于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影响稍小,但对于高等教育领域来说,由于需要考核科研业绩条件,则影响较大。由于家庭角色和生理结构不同,女性专任教师的科研产出低于男性,女性人均发表非SCI/EI 的一般论文3.9篇,比男性少0.3篇;女性人均发表SCI/EI 论文2.4篇,比男性少1篇〔5〕,即在低质量论文方面女性与男性不存在明显差别,但是在高质量论文成果中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科研领域的制度和规则都是以男性为参照,符合男性的需求和特点,没有顾及女性的需求〔6〕,显而易见这会影响女性专任教师的职业发展进程,上述同一年龄段女性研究生导师少于男性的原因即源于此。并且,根据朱婷钰等通过对中国科技工作者分层状况调查发现,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分层地位显著低于男性,科学是男性的,对女性经验充满排斥,即当两性科技工作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同样数目的 SCI 检索论文,论文数大于 15 篇时,女性地位才能超过男性,而15篇是女性平均发表 SCI 数量的 31.22 倍,也就是说,当两性科技工作者发表同样数量SCI 论文但小于15篇时,男性都有着较高的分层地位〔7〕。可见,女性不仅受限于职业晋升的压力,同时女性专任教师作为普通高校的科研主力军,倘若由于职称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工作上的懈怠,则影响的是中国整个科研实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在就业、科研活动中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对待,尤其是许多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在求职或工作中受到多种歧视,而且这种歧视并不能通过单纯增加女性的数量来解决〔10〕。因此,需加强监管,杜绝基于性别的歧视和不平等;同时引导有利于女性职业成长的社会观念,为女性的生育提供便利和支持,减轻由于生育和哺乳对工作带来的影响,创造公平的职业发展环境。
(二)激发职业发展主观意识
由于女性是家务劳动和子女教育的主体,或者由于“剩女”等其他因素产生的社会舆论影响,导致大多数女性工作者心理压力大和或时间精力不足而不能全身心工作,尤其是致使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女性专任教师的科研成绩不及同龄的男性,使其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精力投入也越来越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随着年龄的增加,差距越来越明显,职业发展的定位就越低,最终可能终止了科研工作。同时,有研究表明女性教师更容易从学校提供的专业发展机会中提高创新水平〔11〕。因此,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有利于高等教育领域女性专任教师成长的氛围,如定期举办培训、研讨会、联谊会等形式的活动,教育女性突破传统的观念〔12〕,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强化主体意识,勇攀科研高峰。
基于设计简单化的思想,级联系统稳定性的判定可以采用一种基于禁止区域分析的阻抗比判据[11-12]。该判据能够适用于禁止区域外单位圆与阻抗比奈奎斯特曲线交汇的情况,这时系统拥有6 dB的增益裕度和60°的相角裕度[13],级联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三)完善评聘奖规章制度
在高等教育领域,鉴于男女生理和生活中角色的差别,可采取基于性别差异化的奖评规章制度,在科研资源与岗位等方面给予女性充分的人文关怀。比如,对于大多数女性专任教师而言,40-45岁是做出成果的主要时期〔13〕,在女性科技工作者申请项目、奖励评价等方面,40岁之前,降低相关条件要求或者优先考虑,弥补因为性别差异带来的不足,保障其科研竞争力;40岁之后,再实行同等的规则,有效激励女性科技工作者向高层次发展。此外,还可借鉴美国、欧盟等国家的做法,设立女性专项基金,设置正高级女性比例,在职称晋升、高层次人才遴选以及各种委员会组建等方面,如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组等,设立女性参与比例,促使更多女性参与到科技决策和科技评价当中。
关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思考 ……………………………………………………………………… 卢丽媛(5/70)
任务下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布置新的学习探究任务,发布新的随堂测验题目,通过超星学习通教师端和泛雅网络平台云端即时推送到每个学生的超星学习通学生端上。
(四)拓展完善就业环境和渠道
针对教育领域性别失衡问题,可以看出我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要突破这种困局,必须弄清楚原因。女性选择教育领域工作,除了就业观念的影响,再就是“两个假期”的吸引,多假期必然伴随着收入的限制,而这也是众多男性没有选择的原因。因此,除了提高教育领域的待遇外,还要完善相关激励政策促使男性的主动加人;再就是完善其他种类工作对于女性生育等权利的保障,拓宽女性的就业渠道和方式,从而改善教育领域性别失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 妇女研究论丛,2011(6):5-15.
〔2〕 王卉.我国女性从事科技工作现状的研究报告摘录〔EB/OL〕.科学网(2007-03-08).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73832737968174286.html?id=174286.
〔3〕 李全喜.女性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解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188-191.
〔4〕 朱依娜. 女性科研人员工作与家庭面临冲突〔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9-22(05).
〔5〕 朱依娜,马缨. 性别、时间分配与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J〕. 妇女研究论丛,2015(4): 24-30,49.
〔6〕 孙咏洁. 高校科研女性“高端缺席”现象的主观成因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2(6): 53-55.
〔7〕 朱婷钰,赵万里.玛蒂尔达效应与科学界的性别不平等——基于对中国科技工作者分层状况的调查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7(5):8-18.
〔8〕 韩晋芳,吕科伟.女性科技工作者成长与发展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9):158-163.
〔9〕 马缨. 促进女性科技人员发展的意义及相关措施〔J〕. 中国科技论坛,2011(11): 126-130.
〔10〕 孙咏洁. 社会性别视角下高校女性科研现状分析〔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5-48,90.
〔11〕 侯浩翔,王旦.基于多群组结构模型的学校创新氛围与教师教学创新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9):74-79.
〔12〕 杨孝丽. 我国女性科研人才学科及地域差异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13〕 唐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统计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6(9):52-57.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76(2019)07-0025-06
作者简介:姜玮(1986-),女,陕西安康人,吉林大学科学技术处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科技管理;马利凯(1981-),湖北云梦人,吉林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张 敏)
标签:女性论文; 教师论文; 领域论文; 比例论文; 高等教育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教育导刊》2019年第13期论文; 吉林大学科学技术处论文; 吉林大学发展规划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