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期变异论文-林月彦,熊波,祝艳凌,袁凤君,曾琴琴

间期变异论文-林月彦,熊波,祝艳凌,袁凤君,曾琴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期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QRS,心率变异,慢性心衰,评估

间期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林月彦,熊波,祝艳凌,袁凤君,曾琴琴[1](2018)在《QRS间期联合心率变异对慢性心衰评估及预后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QRS间期联合心率变异对慢性心衰评估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80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将选取的8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Ⅱ~Ⅲ级)和对照组(Ⅳ级)两个组别。两组患者均使用动态心电监测系统对窦性心律进行24 h连续自动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不同QRS间期的心率变异指标[心率总体标准差(SDNN)、全程每5分钟时间段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心率差值均方的平均根(RMSSD)、叁角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患者的预后风险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不同QRS间期的SDNN、SDANN、RMSSD、HRV叁角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同QRS间期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窦性心律失常、心脏病事件、窦性心律失常伴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QRS间期和心率变异与慢性心衰患者的左心功能损害、心脏事件的发生存在较大的联系,临床上应该进一步推广应用这两项指标,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预后指导以及治疗。(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王徐乐,邱春光,韩战营,卢文杰,孙国举[2](2018)在《不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R间期变异度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程度与P-R间期变异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08-2016-12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心肌病及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560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两组,第1组为心功能Ⅲ、Ⅳ级患者280例,第2组为心功能Ⅰ、Ⅱ级患者280例。选择无心功能不全者300例为对照组。记录入选的860例受检者的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分析3组间24hP-R间期变异度及其差异。结果:对照组、第1组及第2组的24hP-R间期变异度分别为(51.25±13.82)ms、(25.32±8.08)ms及(41.77±10.71)ms,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力衰竭程度越重,P-R间期变异度越小。(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蔡元康,吉萍,王葳,石晓蓉,耿宁果[3](2017)在《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联律间期的变异度与心脏超声改变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联律间期的变异度(coupling interval variability,CIV),探讨其与患者心脏超声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6月在与我院合作的某叁甲医院收治的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PVC患者共116例,测量患者连续叁个PVC的联律间期(coupling interval,CI),并计算CIV。对CIV进行分型,CIV≤80 ms为固定型,>80 ms为非固定型。其中非固定型68例,固定型48例。记录患者入院时心脏彩超数据,比较两种类型的CIV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之间的关系。结果非固定型CIV组(CIV>80ms)患者LVEF小于固定型CIV组(CIV≤80 ms),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固定型CIV组LVDD大于固定型CIV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律间期不固定的右室流出道PVC其左室射血分数小于联律间期相对固定的,前者更影响左室收缩功能。联律间期不固定的右室流出道PVC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联律间期相对固定的,前者更易引起左室结构性的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7年20期)

张伟,钟江华,唐史林[4](2017)在《自主心律控制和QT间期变异对Ⅰ型长QT综合征发生心律失常风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主心律控制和QT间期变异对Ⅰ型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发生心律失常风险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就诊于海口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的LQTS患者和非LQTS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确定LQTS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再通过LQTS患者的分型对不同型别的LQTS患者作对照研究,确定自主心律控制和QT间期变异对Ⅰ型LQTS发生心律失常风险的影响。结果:LQTS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晕厥病史、QT间期>500ms。Logistics研究发现,发生自主心律控制和QT间期变异患者发生心律失常风险的危险性增高。结论:自主心律控制和QT间期变异可以增高Ⅰ型LQTS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性。(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闻加升,张娴[5](2016)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及QT变异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及QT变异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共103例,测量其QTc、QTd、QT变异指数,比较其与心功能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增高,QTc、QTd、QTVI值相应增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c、QTd与QTVI叁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QTVI与心超指标LVEF、FS呈良好的负相关,与LVEDD及NT-pro BNP均呈良好的正相关性,与LAD、IVRT、E/A指标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QT间期、QT变异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6年10期)

张娴[6](2016)在《辅酶Q_(10)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及QT变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辅酶Q10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及QT变异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5月我院诊断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与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曲美他嗪。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再入院率、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QTc、QTd、FS、LVEF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心功能NYHA分级、LVEDD、LAD、IVRT、E/A指标虽两组治疗后均有所改善,然改善程度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辅酶Q10在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心衰症状及QT间期和QT变异度方面有显着疗效。(本文来源于《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期刊2016年01期)

李克强,胡嘉涛,晏斌林,王洪生,邹海平[7](2015)在《QRS间期联合心率变异对慢性心衰评估及预后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QRS间期联合心率变异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入院的CHF患者210例,收集体表心电图、Hoter分析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统计其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情况,回顾性分析QRS间期、心率变异(HRV)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功能、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1)不同QRS间期组的CHF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QRS时间延长,NYHA心功能级别增加。(2)不同QRS间期各组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事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RV时域指标随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呈递减性下降,NYHA级别越高,HRV降低越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患者的HRV、QRS波群间期与左心功能损害、心脏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QRS间期联合HRV检测有助于CHF的病情评估、预后预测及指导治疗。(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5年08期)

蔡元康,刘耀武,陈信光,张凤祥[8](2014)在《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联律间期的变异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联律间期的变异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共95例,采用温控消融导管在非接触标测指导下构建右室流出道几何模型,并行室早标测与消融。记录消融术前后室早数量,术中测量连续叁个室早的联律间期、并计算联律间期变异度(coupling interval variability,CIV)。比较男与女性别室早CIV差异。分析术前、术后室早次数,室早复发与CIV之间的关系。结果:95例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术中即刻成功率为100%,平均随访47.98±18.69个月,5例复发,长期成功率为94.74%。术前室早26,340±16,201个/24h,术后1,473±5,243个/24h,两者之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右室流出道室早的CIV为19.85±23.40(0-64)ms。男性与女性患者室早CIV(21.40±28.33ms vs 18.76±19.34ms)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室早复发与非复发患者的CIV(13.67±12.72ms vs.13.78±14.68m)无显着差异(P=0.98)。结论:右室流出道室早的CIV在19%左右,RVOT-PVC在非接触标测指导下消融成功率高,但CIV不能预测RVOT-PVC消融后复发。(本文来源于《现代仪器与医疗》期刊2014年05期)

庄碧珊,侯存月,王璃玫,李锐,许秋侬[9](2014)在《妊娠短P-R间期心率变异频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tion,HRV)作为一项无创、重复性好、易操作的检查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的重视,广泛应用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把它作为药物治疗效果评定、疾病预后预测的指标[1]。HRV与妊娠的关系国内报道甚少,而HRV频域5 min短程心率变异分析妊娠妇女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报道更少,为探讨妊娠一过性短PR间期发生原因,本研究对妊娠期常规心电图短PR间期而产后PR间期恢复正常者与妊娠期PR间期正常者产前、产后心率变异应用频域短时程进行临床分析。(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黄雷,袁自闯,余彦耿,成建定[10](2013)在《心脏NOS1AP基因常见遗传变异与QTc间期及心源性猝死》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肌细胞复极化延长与普通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增高密切相关[1]。长QT综合征易感基因突变能显着增加患者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风险[2]。SCD是发(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7期)

间期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程度与P-R间期变异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08-2016-12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心肌病及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560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两组,第1组为心功能Ⅲ、Ⅳ级患者280例,第2组为心功能Ⅰ、Ⅱ级患者280例。选择无心功能不全者300例为对照组。记录入选的860例受检者的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分析3组间24hP-R间期变异度及其差异。结果:对照组、第1组及第2组的24hP-R间期变异度分别为(51.25±13.82)ms、(25.32±8.08)ms及(41.77±10.71)ms,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力衰竭程度越重,P-R间期变异度越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期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林月彦,熊波,祝艳凌,袁凤君,曾琴琴.QRS间期联合心率变异对慢性心衰评估及预后的临床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

[2].王徐乐,邱春光,韩战营,卢文杰,孙国举.不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R间期变异度的比较[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8

[3].蔡元康,吉萍,王葳,石晓蓉,耿宁果.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联律间期的变异度与心脏超声改变的相关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

[4].张伟,钟江华,唐史林.自主心律控制和QT间期变异对Ⅰ型长QT综合征发生心律失常风险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

[5].闻加升,张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及QT变异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医学.2016

[6].张娴.辅酶Q_(10)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间期及QT变异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

[7].李克强,胡嘉涛,晏斌林,王洪生,邹海平.QRS间期联合心率变异对慢性心衰评估及预后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2015

[8].蔡元康,刘耀武,陈信光,张凤祥.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联律间期的变异度分析[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

[9].庄碧珊,侯存月,王璃玫,李锐,许秋侬.妊娠短P-R间期心率变异频域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4

[10].黄雷,袁自闯,余彦耿,成建定.心脏NOS1AP基因常见遗传变异与QTc间期及心源性猝死[J].实用医学杂志.2013

标签:;  ;  ;  ;  

间期变异论文-林月彦,熊波,祝艳凌,袁凤君,曾琴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