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业化论文-李镇

非农业化论文-李镇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农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户一产业,非农业化,非农经济,职业教育

非农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镇[1](2014)在《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业化的新思路——以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资兴市是湘南地区的传统工业强县(市),如何提高劳动力素质、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非农业化,是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关键,也是实现产业转型的必要准备。(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4年30期)

李兆锋[2](2012)在《中国农村人口的非农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叁十年来,中国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获得更多的收入,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走上了非农业化的道路。这种脱离了农业生产转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转移对当地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将以人口地理学及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对这种现象的影响、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简要的研究分析。(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2年14期)

何代欣[3](2011)在《非农业化是工业反哺农村、农民的唯一产业路径吗——中国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自我发展能力塑造与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农业化到底是不是工业反哺农村、农民的唯一产业路径?从西部大开发10年实践经验来看,受到了很大质疑。一方面,赶超战略要求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另一方面,"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战略"却更契合"维护和谐、平稳的城乡发展格局"。本研究以四川作为样本省份,采用宏观统计数据与微观情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农民问题为逻辑主线,分析总结了西部大开发10年来自我发展能力塑造与经验。本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的阶段性成效初显,工农互动的内生增长理论存在双向增进的新经验,但差异化、特色化的统筹发展模式仍处起步阶段。本研究提炼并证实了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叁个主要方面:实现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提高农民整合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优势的综合能力;加强农村社会均等化与农村市场秩序正常化的全面建设。(本文来源于《财贸经济》期刊2011年04期)

王晓君,张建深[4](2007)在《西藏自治区农村非农业化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农业国家或者经济落后国家,要想做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就必须全面实行工业化。使用回归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3)和西藏统计年鉴(2003)的数据,揭示西藏自治区的工业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并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影响西藏整体工业化和农村非农业化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07年07期)

张继权,王文辉[5](2004)在《解读农安“城市扩充”》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安县城在扩充。4年间,县城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达到64平方公里,形成了可容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模。实际常住人口2004年达到20万,比4年前增长一倍;暂住人口3万,流动人口6.8万,(本文来源于《吉林日报》期刊2004/08/19)

尹鹤灵,王迪[6](2003)在《中国农业人口非农业化进程中的制度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的进程中都存在着农业人口非农化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职业的流动,也是身份的转变。本文所关注的是在中国这样一种业已存在的现实的转化进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一、历史的发展1、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是对原有土地制度的(本文来源于《四川党史》期刊2003年05期)

贺玢[7](1999)在《中日韩人口产业结构转换与就业比较研究以结构“非农业化”时期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与日韩人口产业结构“非农业化”过程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大、速度快、失业压力大,并且面临的突出矛盾也颇为相似。日韩两国已先后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转换并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其成功的基本条件是:企业持续高增长、跨梯度发展和超前发展教育。日韩两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本文来源于《管理科学文摘》期刊1999年09期)

洪英芳[8](1999)在《中日韩人口产业结构转换与就业比较研究——以结构“非农业化”时期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与日韩人口产业结构“非农业化”过程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大、速度快、失业压力大,并且面临的突出矛盾也颇为相似。日韩两国已先后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转换并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其成功的基本条件是:企业持续高增长、跨梯度发展和超前发展教育。日韩两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只要及早创造必要条件,我国同样可以取得这一转换的成功,世纪之交的严重失业压力也会根本缓解(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1999年04期)

张庆棣[9](1997)在《重视乡镇干部“非农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视乡镇干部﹃非农业化﹄□张庆棣乡镇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者,是村组织建设的直接指导者,是兴村富乡的领头雁,意义非常重大.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有少数乡镇干部不甚称职,出现了农村干部“非农村化”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叁个方面:一、乡镇干部的...(本文来源于《老区建设》期刊1997年04期)

孟灿文[10](1997)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业化□孟灿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经济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也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等一系列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八...(本文来源于《中国统计》期刊1997年04期)

非农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叁十年来,中国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获得更多的收入,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走上了非农业化的道路。这种脱离了农业生产转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转移对当地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将以人口地理学及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对这种现象的影响、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简要的研究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农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镇.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业化的新思路——以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程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

[2].李兆锋.中国农村人口的非农业化研究[J].神州.2012

[3].何代欣.非农业化是工业反哺农村、农民的唯一产业路径吗——中国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自我发展能力塑造与经验[J].财贸经济.2011

[4].王晓君,张建深.西藏自治区农村非农业化实证分析[J].甘肃科技.2007

[5].张继权,王文辉.解读农安“城市扩充”[N].吉林日报.2004

[6].尹鹤灵,王迪.中国农业人口非农业化进程中的制度因素[J].四川党史.2003

[7].贺玢.中日韩人口产业结构转换与就业比较研究以结构“非农业化”时期为中心[J].管理科学文摘.1999

[8].洪英芳.中日韩人口产业结构转换与就业比较研究——以结构“非农业化”时期为中心[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

[9].张庆棣.重视乡镇干部“非农业化”﹄[J].老区建设.1997

[10].孟灿文.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业化[J].中国统计.1997

标签:;  ;  ;  ;  

非农业化论文-李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