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岸滩地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营港岸滩,侵蚀,波浪,潮流
岸滩地貌论文文献综述
薛冰寒,王轲道,彭善玲,孟凡苗,董春林[1](2014)在《影响粉砂质岸滩地貌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以东营港附近岸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营港附近岸滩为例,探讨了影响粉砂质岸滩地貌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东营港附近的粉砂质岸滩,形成时间短、未经长期地质作用,结构较松散,形成及影响因素复杂,冲淤变化速度快,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动态性很强。东营港附近岸滩的形成与变化受泥沙、黄河水沙的变化、人类活动、海洋水动力等因素影响,东营港岸滩地貌的动态变化快,表现出快速的向海淤积或向陆蚀退。各种因素对粉砂质岸滩地貌的综合作用,影响了东营港附近岸滩地貌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科技致富向导》期刊2014年36期)
计娜[2](2014)在《近30年来长江口典型岸滩动力、沉积及地貌演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叁角洲是长江流域的终端,两千年来随着长江大量下泄泥沙在河口区淤积,叁角洲岸滩持续向外推展,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仍处于持续快速淤涨状态。但是,随着近30年来上游泥沙补给减少和频繁的圈围工程,长江口岸滩淤涨速率减缓,部分岸段呈现侵蚀趋势,岸滩稳定性势必受到影响,直接关系到近岸工程、航运和人民财产安全。因此,在流域来沙持续减少,围垦、东海和长江大桥及青草沙水库等近岸工程增加,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原因的驱动下,长江口区自潮间带至水下岸坡发生了何种变化、演变趋势如何等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本文对长江口岸滩水文泥沙、沉积物、地貌进行观测,并分析近30年不同时期的海图资料,在此基础上,探讨长江口岸滩动力沉积地貌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港口工程和今后岸滩稳定性防护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北港近岸潮流呈明显往复流特性,落潮优势流明显,岸滩演变主要受到落潮流的控制:自2004年至2012年,北港河槽上段洪季涨、落潮垂线平均流速、含沙量持续减小,含沙量减少约0.2kg/m3;同一时间段,枯季涨、落潮垂线平均流速、含沙量经历了先减后增的变化过程,其中,2007年至2012年枯季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均增加1倍以上。南汇南滩地处开敞海域,潮汐潮流作用相对较强,洪、枯季实测水体含沙量均大于1.23kg/m3;2004年至2012年,南汇南滩洪季涨、落潮垂线平均流速增大;涨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减少;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略有增大;枯季涨、落潮垂线平均流速、含沙量均大幅减小。2.近30年来,长江口岸滩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Dso与沉积物组分呈“向北变细、向南粗化”的变化特征,横沙东滩北岸、长江和东海大桥下等主要大型工程附近浅地层沉积物柱状样粒序向上显着变粗。3.目前,除崇明东滩和九段沙外,长江口潮滩普遍较窄、坡度较陡,大部分岸段海塘外潮滩宽度在30-150m,少数岸段无盐沼植被。近30年来,南北边滩0m等深线以浅潮滩无明显淤涨,崇明岛奚家港至东滩南侧沿岸岸滩Om等深线逐年蚀退;南汇嘴0m等深线内潮滩略有淤进,南滩0m等深线变化甚微。4.近30年来,北港南北岸多段水下岸滩剖面下凹形形态特征明显,坡度变陡,部分岸滩形态演变受岸外沙体变迁影响显着;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青草沙大堤合龙工程后至今,北港岸滩整体恢复淤积格局,青草沙水库北岸冲刷由凸岸前缘有所下移,堡镇港凹岸、东海大桥下方以及横沙岛北沿均发生侵蚀冲刷。南汇南滩水下岸坡坡度近30年来明显增大,滩底发生冲刷,-7~-8m水深处滩底下蚀近1m;-5m水深以浅岸滩以净淤积为主,-5~-6m等深线为水下岸滩冲淤节点;特别是自南汇边滩圈围工程及东海大桥建设以来,南滩及大桥下方岸滩大幅冲刷。总体上,以北港为代表的“江岸型”水下岸坡具有宽度窄、坡度陡、年际变幅大以及岸坡剖面坡折明显的特点;而以南汇南滩为代表的“潮滩型”水下岸滩则具有岸滩宽阔平缓、剖面形态相对稳定等特点。5.影响近期岸滩演变的因子主要包括流域入海泥沙锐减、水动力条件差异、近岸大型工程建设、河槽沙体变迁以及盐沼植被覆盖。流域入海泥沙锐减是长江口水下岸坡坡度增大、潮滩淤涨速率减缓等侵蚀格局形成的全局性影响因素。鉴于水动力条件的差异性,受落潮流主控的“江岸型”水下岸滩与潮流作用为主的“潮滩型”水下岸滩发育与演变特点迥异;而且,长江口人工岸线新形势下的近岸水动力条件发生显着变化,势必影响岸滩塑造和调整。圈围及近岸大型工程是导致潮滩大面积损失,局部沉积物粗化的主要原因。河槽沙体变迁和盐沼植被覆盖对长江口局部岸滩演变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3-31)
李平,陈沈良,谷国传,孙瑛,陈秀芝[3](2009)在《长江口九段沙岸滩的短周期地貌动力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6年5~10月(洪季)长江口九段沙上沙两固定断面的逐月滩面高程测量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结果,尤其是应用"碧利斯"台风前后的实测水文地貌资料,结合同期表层悬沙浓度的逐日观测资料,开展了九段沙岸滩地貌动力过程及沉积物对台风响应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江口九段沙上沙东南岸滩演变表现为"岸冲滩淤"的变化规律,即堤岸呈现冲蚀,潮滩在冲淤变化中总体趋于淤积。2006年"碧利斯"台风期间,九段沙上沙波高达2.56m,增水1m多,强浪伴随增水,导致滩面平均蚀低6.4cm,最大蚀深为20.2cm。台风作用造成滩面冲刷,沉积物粗化,台风过后滩面迅速回淤,粒径变细。这充分表明,暴风浪是引起九段沙上沙岸滩及其沉积物短期突变的重要动力因素。河口潮滩冲淤对流域水沙变化有较敏感响应,长江来水来沙变化是制约潮滩季节性冲淤演化的重要因子。岸滩短期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联合作用。由于潮流和潮位位相不一致,造成涨潮流携高含沙量水体上滩落淤,落潮流携低含沙量滩水归槽,涨潮输沙淤滩被波浪刷滩所掩盖,如此往复,潮滩淤积。最后分析了上沙抛石堤的护岸保滩作用及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加固措施。现有的上沙抛石堤能防御常浪冲刷,受台风浪袭击时仅能抵御堤岸蚀退,石堤自身的毁坏难以避免,需经常修护;在潮沟口应设涵洞;基于台风浪的巨大能量,抛石堤块石需增大增重。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李平[4](2008)在《长江口九段沙上沙典型岸滩短期地貌动力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河口呈叁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河势格局,九段沙位处长江口南北槽之间,是现代长江河口第叁代新生江心沙洲,是一块未受围垦影响的“处女地”,也是国内唯一基本保持原始河口沙洲地貌及其发育过程的重要地区。本文即确定九段沙上沙为研究区域,着重分析了九段沙上沙一典型岸滩的短期地貌动力过程。本文选用的实测资料数据包括:在九段沙上沙布设的2个断面9个测站,于2006年6月~2007年6月逐月测取的滩面高程资料和采集的表层沉积样品,与此同时,在上沙码头—固定采样点逐日采集的悬沙水样,并于2006年洪枯季在上沙码头前沿水域进行的两次定点周日水文测量。本文利用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了九段沙上沙一典型岸滩短期冲淤演变特征,及其表层沉积物和悬沙浓度年内变化特征,探讨了上述岸滩的短期地貌动力过程及其演变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潮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冲淤循环规律,呈现“洪淤枯冲”的变化特征;潮滩表层沉积物在时间上也表现出洪枯季变化特征:丰水期潮滩淤积,沉积物粒度较细;枯水期潮滩冲刷,沉积物粒度较粗。潮滩沉积物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纵向差异和横向分异特征,这是由于人工抛石筑堤改变了潮滩泥沙来源及水动力条件。2006年“碧利斯”台风期间,波高达2.56m,增水1m多,强浪伴随增水,导致滩面平均蚀低6.4cm,最大蚀深20.2cm,其侵蚀量占年侵蚀总量近五成。台风作用造成滩面冲刷,沉积物粗化,台风过后滩面迅速回淤,粒径变细。台风期间的沉积物粒径变化幅度较正常天气大近1~2个数量级。这充分表明,暴风浪是引起九段沙上沙岸滩及其沉积物短期突变的重要动力因素。对比两断面岸滩及其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变化过程和结果之异同认为,有人工抛石堤庇护的潮滩相对于自然潮滩,其冲淤变化量值和幅度均较小,而其相对高程与悬沙浓度间的线性相关系数变幅大,表明人工抛石堤具有一定的护岸保滩功能,但其同时也改变了潮滩自然发育演变过程和规律。上述岸滩短期变化主要原因在于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联合作用。由于潮流和潮位位相不一致,造成涨潮流携高含沙量水体上滩落淤,落潮流携低含沙量滩水归槽,涨潮输沙淤滩被波浪刷滩所掩盖,潮滩年累积演变(净变化)趋于侵蚀。综上所述:上述岸滩年周期冲淤演变特征及其表层沉积物和悬沙浓度年内时空分布特征,是在人为因素影响基础上,暴风浪和流域来水来沙综合作用的体现。该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王轲道[5](2005)在《工程影响下的细沙粉沙质岸滩地貌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位于江苏吕四侵蚀性细沙粉沙质海岸的茅家港岸段为例研究海岸工程影响下的岸滩地貌变化。通过分析吕四海岸的发育历史和动力环境,采用GIS技术对滩面地形图进行了数字化,形成不同时期的数字高程模型,运用剖面对比法、数字高程模型计算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实地地貌调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分析研究茅家港附近滩面在工程建设前后岸滩地貌变化,同时采用物理模型试验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粒度、磁化率和孢粉变化等辅助手段研究滩面的冲淤变化及其机制,并通过数学计算研究分析突堤之间和离岸堤内滩面的淤积趋势。主要结论如下: 1.茅家港工程建成后,两突堤之间滩面淤积,航道位置和深度稳定。突堤西侧堤角的滩面以冲蚀为主。突堤东侧堤角的滩面处于淤积状态。口门以外的滩面处于冲淤不断变化的状态,航道处于自然摆动状态。茅家港岸滩在自然条件下和工程影响下都有春夏季节淤积、秋冬季节侵蚀的季节变化特点。1991.11~1992.12,突堤内落淤百分比为62%,平均淤积速率达0.008476m/月,1992.12~1993.09突堤内落淤百分比仅为21.8%,平均淤积速率仅0.004439m/月,到1993年9月,堤内滩面淤积达到平衡状态。 2.离岸堤工程建造后,离岸堤内的滩面由原来的冲刷状态变为淤积状态。离岸堤内的滩面上越靠近离岸堤的位置淤积效果越好,且由于被淤积而形成了与原始滩面倾向相反的新滩面。 3.粒度、磁化率和孢粉分布和变化与滩面淤蚀动态的一致性。茅家港突堤西侧滩面,沉积物的粒度祖,磁化率大,水动力增强,滩面侵蚀;突堤之间、突堤东侧的滩面沉积物的粒度细,磁化率小,说明水动力弱,滩面淤积。离岸堤内的滩面柱状图的粒度、孢粉和磁化率的分布和变化都表明:离岸堤建成后,3~4年内滩面的淤积达到了平衡状态。 4.细沙粉沙质海岸工程建成后,附近滩面冲淤分布与沙质、淤泥质海岸工程建成后的滩面冲淤分布有所不同,形成特殊的淤蚀形态:突堤的上游滩面冲刷、下游滩面淤积;离岸堤所造成的淤积沙嘴是开始紧靠离岸堤的背后,后来淤积沙嘴又从岸向海、从离岸堤向陆同时淤长。(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宋德康[6](1987)在《南极长城海湾岸滩地貌及海底地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中国南极长城海湾的地形、地貌特征。长城湾海岸地貌以海洋堆积为上,其次表现为海蚀地貌;湾底地形复杂、水深多变、暗礁众多。鼓浪屿岛附近的礁群对海湾内地形发育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1987年04期)
岸滩地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江叁角洲是长江流域的终端,两千年来随着长江大量下泄泥沙在河口区淤积,叁角洲岸滩持续向外推展,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仍处于持续快速淤涨状态。但是,随着近30年来上游泥沙补给减少和频繁的圈围工程,长江口岸滩淤涨速率减缓,部分岸段呈现侵蚀趋势,岸滩稳定性势必受到影响,直接关系到近岸工程、航运和人民财产安全。因此,在流域来沙持续减少,围垦、东海和长江大桥及青草沙水库等近岸工程增加,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原因的驱动下,长江口区自潮间带至水下岸坡发生了何种变化、演变趋势如何等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本文对长江口岸滩水文泥沙、沉积物、地貌进行观测,并分析近30年不同时期的海图资料,在此基础上,探讨长江口岸滩动力沉积地貌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港口工程和今后岸滩稳定性防护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北港近岸潮流呈明显往复流特性,落潮优势流明显,岸滩演变主要受到落潮流的控制:自2004年至2012年,北港河槽上段洪季涨、落潮垂线平均流速、含沙量持续减小,含沙量减少约0.2kg/m3;同一时间段,枯季涨、落潮垂线平均流速、含沙量经历了先减后增的变化过程,其中,2007年至2012年枯季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均增加1倍以上。南汇南滩地处开敞海域,潮汐潮流作用相对较强,洪、枯季实测水体含沙量均大于1.23kg/m3;2004年至2012年,南汇南滩洪季涨、落潮垂线平均流速增大;涨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减少;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略有增大;枯季涨、落潮垂线平均流速、含沙量均大幅减小。2.近30年来,长江口岸滩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Dso与沉积物组分呈“向北变细、向南粗化”的变化特征,横沙东滩北岸、长江和东海大桥下等主要大型工程附近浅地层沉积物柱状样粒序向上显着变粗。3.目前,除崇明东滩和九段沙外,长江口潮滩普遍较窄、坡度较陡,大部分岸段海塘外潮滩宽度在30-150m,少数岸段无盐沼植被。近30年来,南北边滩0m等深线以浅潮滩无明显淤涨,崇明岛奚家港至东滩南侧沿岸岸滩Om等深线逐年蚀退;南汇嘴0m等深线内潮滩略有淤进,南滩0m等深线变化甚微。4.近30年来,北港南北岸多段水下岸滩剖面下凹形形态特征明显,坡度变陡,部分岸滩形态演变受岸外沙体变迁影响显着;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青草沙大堤合龙工程后至今,北港岸滩整体恢复淤积格局,青草沙水库北岸冲刷由凸岸前缘有所下移,堡镇港凹岸、东海大桥下方以及横沙岛北沿均发生侵蚀冲刷。南汇南滩水下岸坡坡度近30年来明显增大,滩底发生冲刷,-7~-8m水深处滩底下蚀近1m;-5m水深以浅岸滩以净淤积为主,-5~-6m等深线为水下岸滩冲淤节点;特别是自南汇边滩圈围工程及东海大桥建设以来,南滩及大桥下方岸滩大幅冲刷。总体上,以北港为代表的“江岸型”水下岸坡具有宽度窄、坡度陡、年际变幅大以及岸坡剖面坡折明显的特点;而以南汇南滩为代表的“潮滩型”水下岸滩则具有岸滩宽阔平缓、剖面形态相对稳定等特点。5.影响近期岸滩演变的因子主要包括流域入海泥沙锐减、水动力条件差异、近岸大型工程建设、河槽沙体变迁以及盐沼植被覆盖。流域入海泥沙锐减是长江口水下岸坡坡度增大、潮滩淤涨速率减缓等侵蚀格局形成的全局性影响因素。鉴于水动力条件的差异性,受落潮流主控的“江岸型”水下岸滩与潮流作用为主的“潮滩型”水下岸滩发育与演变特点迥异;而且,长江口人工岸线新形势下的近岸水动力条件发生显着变化,势必影响岸滩塑造和调整。圈围及近岸大型工程是导致潮滩大面积损失,局部沉积物粗化的主要原因。河槽沙体变迁和盐沼植被覆盖对长江口局部岸滩演变起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岸滩地貌论文参考文献
[1].薛冰寒,王轲道,彭善玲,孟凡苗,董春林.影响粉砂质岸滩地貌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以东营港附近岸滩为例[J].科技致富向导.2014
[2].计娜.近30年来长江口典型岸滩动力、沉积及地貌演变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李平,陈沈良,谷国传,孙瑛,陈秀芝.长江口九段沙岸滩的短周期地貌动力过程[J].海洋学研究.2009
[4].李平.长江口九段沙上沙典型岸滩短期地貌动力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5].王轲道.工程影响下的细沙粉沙质岸滩地貌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5
[6].宋德康.南极长城海湾岸滩地貌及海底地形特征[J].海洋科学.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