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细胞论文-罗军涛,姜蓬垒,韩兵社,张俊芳

鱼细胞论文-罗军涛,姜蓬垒,韩兵社,张俊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鱼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温驯化,斑马鱼细胞,组蛋白修饰

鱼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罗军涛,姜蓬垒,韩兵社,张俊芳[1](2018)在《斑马鱼细胞低温驯化的组蛋白修饰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压力会对鱼类生理、行为造成显着影响,甚至导致死亡。低温驯化可以增强鱼类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因此探索鱼类低温驯化的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为了探索组蛋白修饰在低温驯化中的作用,以正常培养的斑马鱼胚胎成纤维细胞ZF4为对照组,低温驯化30天的ZF4细胞为实验组,分别使用针对H3K4me3、H3K9me3、H3K27ac、H3K27me3等组蛋白修饰的抗体进行ChIP-seq实验,生物信息分析显示经过低温驯化之后这些修饰总体水平上发生了不同的变化,H3K4me3、H3K9me3总体水平降低,而H3K27ac、H3K27me3总体升高,经过低温驯化后H3K4me3、H3K27ac、H3K27me3在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峰的比例都有所下降,而H3K27me3下降的最为明显。这可能是ZF4细胞在抑制细胞增殖的同时又抑制凋亡,从而适应低温环境的一种方式。该研究揭示了组蛋白修饰在斑马鱼冷驯化中的潜在作用,完善了表观遗传在斑马鱼冷驯化中的调控机制,为下一步深入探索表观遗传在鱼类冷驯化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武晓会,刘洋,狄治朝,赵文静,王丛丛[2](2018)在《低氧对斑马鱼细胞存活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低氧对斑马鱼细胞存活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为揭示鱼类细胞低氧适应机理打下基础。【方法】采用不同浓度低氧处理斑马鱼胚胎上皮细胞(ZF-4细胞),检测低氧对其存活率的影响,并分析低氧应激下ZF-4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1.0%O2处理可促进ZF-4细胞存活;SOD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处理24 h时达最高值;CAT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波动变化趋势,于处理8 h时达最低值;GSH活性在处理16 h时达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MD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NO含量和NOS活性在处理16 h时达最高值。经0.1%O2处理8 h后ZF-4细胞的存活率达最高值;SOD活性在处理24 h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经0.1%O2处理后CAT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下同),GSH活性则从处理8 h后极显着高于对照组;MDA含量显着或极显着降低;NO含量和NOS活性极显着降低。【结论】在极端缺氧环境下,斑马鱼细胞主要通过提高SOD和GSH等抗氧化酶活性以提高细胞的低氧适应能力,从而促进细胞存活。(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胡成枫[3](2018)在《PGC-1α在斑马鱼细胞冷应激过程中的功能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辅助激活因子1α(PPARγcoactivator-1α,PGC-1α)是一个重要的能量调节因子,不仅能调控生命活动基本的代谢活动如脂质和糖类的代谢,同时也能调节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并行使正常的功能。PGC-1α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在(brown adipose tissue,BAT)褐色脂肪组织、心脏、大脑、肝脏、肌肉等多个组织中均能检测到其表达,且在不同类型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量。PGC-1α基因的结构包含C端的转录激活域、中间的转录抑制域、一个富含丝氨酸及精氨酸残基的模体结构以及N端的RNA结合域。作为一个参与各个生理生化过程的关键调控分子,PGC-1α被认为是机体或细胞外部信号的主要感受器。它能被诸多因素激活:1.活性氧类和活性氮类物质(ROS)和(RNS)。这两者均为细胞内源性的代谢副产物,当细胞受到应激时,上述两种活性物质的含量均上升;2.低温诱导。当机体暴露在冷环境中,PGC-1α的表达量显著性上升,通过促进机体的适应性产热以适应低温环境造成的影响;3.锻炼、长时间的耐力型训练均能引起PGC-1α的表达量升高。此外还有多种重要的信号通路参与调控PGC-1α的转录和表达。PGC-1α最初被发现是由于其在寒冷暴露下,在棕色脂肪中作为一个冷诱导调控因子能增加适应性产热。哺乳动物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其作为恒温动物主要通过骨骼肌颤栗、增加有氧呼吸产生ATP和热量以维持低温下正常的生理活动;当植物暴露于寒冷环境中,蛋白质和核酸构象发生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主要通过增加冷诱导蛋白的表达量从而引起下游信号通路以适应低温。关于PGC-1α在机体受到低温刺激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哺乳动物模型,而其功能在鱼类中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斑马鱼胚胎成纤维细胞ZF4细胞为实验模型,通过构建慢病毒载体并转染ZF4细胞,以干扰细胞内源性的PGC-1α的表达量;并利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PGC-1α敲降的稳转细胞系,并给与其18°C、10°C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的低温刺激,以探究PGC-1α在ZF4冷应激过程中所起的功能。野生型的斑马鱼ZF4细胞18°C 1~7 d的低温处理后,PGC-1α的mRNA表达量较28°C正常温度下生长的细胞显着性上升。以上证实低温刺激诱导ZF4细胞内PGC-1α的表达量升高。为探究低温刺激下PGC-1α对ZF4细胞所起的功能,本研究根据NCBI网站上斑马鱼PGC-1α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设计了PGC-1α的4个shRNA:分别对应其CDS区第165、457、1486、2487位碱基起始长度为21 bp的片段。转染慢病毒质粒后,ZF4细胞中PGC-1α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4个敲降位点对应的敲降比例分别为43%、38%、25%和50%,故选择转染PGC-1α-shRNA4的细胞作为后续的实验组。本研究分为叁组:空白对照组(pLKO.DEST.EGFP)、阴性对照组(pLKO.1-shNC)和实验组(pLKO.1-shRNA)。将以上叁组细胞分别在18°C和10°C处理1d、4d、7d后用,通过CM-H2DCFDA探针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PGC-1α-shNC和PGC-1α-sh4叁组细胞内的ROS水平发现,在28°C时,PGC-1α敲降不影响细胞内ROS的含量;而给予ZF4细胞18°C不同时间的低温刺激后,PGC-1α敲降组(PGC-1α-sh4)细胞内的ROS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18°C 1 d(0.93±0.03 vs 0.79±0.03,p<0.001)、18°C4 d(2.10±0.15 vs 1.24±0.06,p<0.01)和18°C 7 d(4.00±0.16 vs 2.87±0.15,p<0.01)。ZF4细胞10°C处理1 d、4 d、7 d后,ROS的表达量增加并且随着冷处理时间的延长,ROS在细胞内有累积的趋势。这也从侧面反应在低温刺激下,PGC-1α能使体内ROS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范围内,从而减缓低温下产生的ROS对细胞造成的损伤。线粒体有氧呼吸伴随着ROS的产生,如果ROS在细胞内大量的积累,那么首先会危害到产生ROS的场所——线粒体。因此,我们又采用JC-1染色,通过BD C6流式细胞仪检测到PGC-1α敲降后的ZF4细胞经冷处理后其线粒体膜电位(MMP)发生显着性降低。正常情况下,膜电位正常的细胞占所有细胞的99%以上,而低温处理后,细胞的膜电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PGC-1α敲除后细胞的膜电位下降加剧。同时,PGC-1α敲降的细胞在MMP下降后继而导致细胞发生凋亡的现象,其中早期凋亡的细胞所占的比例较PGC-1α未敲除的细胞显著性上升。另一方面,bax(促进细胞发生凋亡的蛋白)和bcl-2(抵抗细胞凋亡发生的蛋白)两者的比率在PGC-1α敲降的细胞中显著性减小,bax的蛋白水平显着性升高,与之相反bcl-2的蛋白水平显着性降低,说明PGC-1α敲降后给予ZF4细胞低温刺激继而引发细胞凋亡。综上所述,冷应激过程中PGC-1α的敲降会引起细胞内ROS水平升高,线粒体中MMP下降,bax蛋白的表达升高而bcl-2的表达降低,引发内源性的由线粒体为中心而引发的细胞凋亡通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PGC-1α在ZF4细胞受到冷刺激后能保护其免受低温的危害,能通过维持ZF4细胞内的ROS水平和MMP以适应冷应激产生的一系列应答反应。(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20)

姜蓬垒[4](2018)在《斑马鱼细胞低温驯化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作为水生生物,在其生命周期中会面临大幅度的温度变化,而低温压力会对鱼类生理、行为造成显着影响,甚至导致死亡。低温驯化可以增强鱼类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因此探索鱼类低温驯化的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表观遗传在动植物适应环境压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表观遗传在鱼类低温驯化中的作用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关于组蛋白修饰的研究很少,而关于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斑马鱼作为一种常用的模式生物,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5℃,而野生型斑马鱼要经历大幅度波动的日常(5.6℃)和季节性(15.0±0.4℃)温度变化,可以适应大幅度的温度变化(6-38℃)。因此斑马鱼也常用来研究鱼类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机制。课题组前期通过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测序(Methylated DNA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Me DIP-Seq)的方法发现斑马鱼胚胎成纤维细胞ZF4在低温驯化过程中,DNA甲基化水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并且可能参与调控抗氧化、凋亡、发育、染色质修饰、免疫系统等与低温驯化相关的生物过程。通过比较低温驯化前后斑马鱼胚胎成纤维细胞ZF4的转录组数据,课题组发现低温压力导致斑马鱼细胞多种表观酶的表达都发生明显转变,包括组蛋白甲基化酶KMT2、KMT7,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4、KDM4A、KDM6b,组蛋白乙酰化酶ep300,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8、HDAC11。另外,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 IP)结合q PCR的方法也发现与寒冷适应相关的p53、selenbp1等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组蛋白修饰也发生了转变。这表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确实参与了低温适应的过程。本研究通过RNA-seq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合高通量测序(Ch IP-seq)的方法来检测斑马鱼细胞ZF4在低温驯化前后lnc RNAs和组蛋白修饰在整个基因组的变化情况,进而探索lnc RNAs和组蛋白修饰在低温驯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为筛选鉴定斑马鱼中响应低温压力的lnc RNAs,本研究分别提取正常培养条件(28°C)和低温驯化(18°C 30天)后的斑马鱼胚胎成纤维细胞ZF4的总RNA进行高通量测序。重新组装转录本后,去除其中已知的m RNAs、lnc RNAs,并且去除长度小于200nt,开放阅读框大于300或具有编码潜能的转录本。按照如上标准鉴定出8363个新的lnc RNAs。在这些新的lnc RNAs中有62%定位在基因间区,27%定位在内含子区域。对这些新的lnc RNAs与已知m RNAs的一些特点进行比较,超过89%的lnc RNAs的外显子少于或等于2个,而超过86%的m RNAs的外显子都多于2个。超过70%的lnc RNAs的长度都要小于1kb,只有大约33%的m RNAs的长度小于1kb。lnc RNAs和m RNA的中位FPKM值分别为0.9和2.6。表明这些lnc RNAs外显子较少、长度较短、表达量较低。通过比较低温驯化前后lnc RNAs(包括新鉴定的lnc RNAs和已有注释的lnc RNAs)的表达谱,发现有347个lnc RNAs表达上调,342个lnc RNAs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表达的lnc RNAs与临近基因(假定的顺式靶基因)的表达大多都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对这些临近基因中差异表达的部分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GO富集结果显示显着富集的生物过程包括ATP合成耦合电子传递,细胞粘附,细胞迁移,氧化还原过程,横纹肌组织发育和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等,显着富集的KEGG通路包括氧化磷酸化、黏着斑、间隙连接、钙信号通路等。另外,根据lnc RNAs和m RNAs相互作用所需要的自由能,预测了差异表达最显着的20个lnc RNAs的反式靶基因,并根据相互作用构建了互作网络图。通过q PCR对差异表达的lnc RNAs和基因进行验证,q PCR结果与RNA-seq的结果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说明RNA-seq数据是可靠的。另外,本研究也通过q PCR探索了低温驯化后的细胞在回复至正常培养条件之后,4个lnc RNAs和tp53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恢复至正常培养条件后,tp53基因的表达量又逐渐降低,在7天的时候已经与正常培养条件下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差异,MSTRG.2788.1也是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NONDRET001625.2、MSTRG2629.2则在3天的时候就没有明显的差异。MSTRG.28882.1在7天的时候仍呈现出低表达的状态。这提示,不同的lnc RNAs可能受到调控的机制并不相同,它们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要的时间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低温压力导致斑马鱼细胞中的lnc RNAs的表达谱发生明显改变,本部分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探索lnc RNAs在鱼类适应低温压力中的作用奠定基础。2、为研究组蛋白修饰在参与斑马鱼应对低温压力时发挥的作用。该部分研究同样选用正常培养(28℃)和低温驯化(18℃30天)的斑马鱼细胞ZF4作为实验材料,使用针对H3K4me3、H3K9me3、H3K27ac、H3K27me3等组蛋白修饰的抗体进行Ch IP-seq实验。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几种修饰在低温压力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H3K4me3、H3K9me3总体水平降低,而H3K27ac、H3K27me3总体升高;经过低温驯化后H3K4me3、H3K27ac、H3K27me3在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峰的比例都有所下降,而H3K27me3下降的最为明显,其富集度降低的位点中,启动子区域的比例超过了50%,富集度升高的位点在启动子区域的比例不到10%。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结果显示H3K4me3、H3K9me3、H3K27ac与基因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而H3K27me3与基因表达呈负相关。表明这些组蛋白修饰确实参与了低温压力的基因表达调控。通过比较各染色体上基因表达水平和差异富集组蛋白修饰的分布,我们发现4号染色体长臂表达量明显偏低,而且在低温处理之后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整体出现降低。Chip-seq数据显示,该区域明显缺失H3K4me3与H3K27ac,并且H3K9me3、H3K27me3出现富集,呈现出异染色质化的状态。在低温处理之后,H3K4me3、H3K9me3与H3K27ac富集度整体下降,而H3K27me3出现升高。提示该区域整体基因表达下调受到组蛋白修饰的调控。为验证Ch IP-seq实验的准确性,分别在kdm4aa、tnfb、ccnd2a等基因的启动子和基因上设计引物,通过Ch IP-q PCR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Ch IP-q PCR与Ch IP-seq结果一致。对可能受到差异富集的这四种组蛋白修饰近距离调控的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四种组蛋白修饰所对应的生物过程或者通路只有较少的重迭,这提示不同的组蛋白修饰可能受到不同的转录因子的调控。GO富集结果显示:H3K4me3富集度降低的区域所在的基因大都和离子运输相关,H3K4me3正调控的生物过程包括核小体组装、染色质沉默、防御革兰氏阳性菌等;H3K27ac下调相关基因所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负调控细胞迁移、正调控细胞增殖、MHC介导的抗原处理等,H3K27ac上调相关基因所涉及的生物过程大都和核糖体生物发生相关;受H3K27me3调控的基因大都和发育相关,另外它也参与了血管发生过程;受H3K9me3调控的基因也大都和发育相关,另外它也参与调控离子稳态、蛋白质泛素化等过程。4种组蛋白修饰参与调控的通路包括MAPK信号转导通路、Fox O信号转导通路、p53信号转导通路等,在很多斑马鱼冷压力相关研究中也观察到这些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通过观察H3K27ac调控的基因所在的通路发现,虽然H3K27ac升高可能增强了p53信号通路的激活,但是凋亡相关通路中多个基因(casp3a、casp7等)启动子区域的H3K27ac水平却出现下降,而且这些基因表达水平也大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这可能是斑马鱼细胞在抑制细胞增殖的同时又抑制凋亡,从而适应低温环境的一种方式。根据典型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所具有的组蛋白修饰特点,本研究也分别预测了与冷驯化相关的典型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通过比较两类增强子临近基因的表达变化,我们发现超级增强子具有更强的影响基因表达的作用。通过对超级增强子的靶基因(距离增强子最近的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来探索远距离的基因表达调控所涉及的生物功能。结果发现显着富集的生物过程包括以DNA为模板的转录调控、体节发生、血管发生、淋巴管发生等,显着富集的通路包括MAPK信号通路、斑点黏连、VEGF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血管发生相关基因增强子元件位置的H3K27ac富集水平升高,而H3K27me3的富集水平却出现下降。提示斑马鱼可能通过调控这两种组蛋白修饰来激活VEGF信号转导通路,促进血管发生,增强氧气扩散,以满足低温压力下的氧气需求。该部分研究揭示了组蛋白修饰在斑马鱼冷驯化中的潜在作用,完善了表观遗传在斑马鱼冷驯化中的调控机制,为下一步深入探索表观遗传在鱼类冷驯化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4-04)

侯艳雯,韩兵社,刘玮,姜蓬垒,张俊芳[5](2017)在《低温应激压力下斑马鱼细胞ZF4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压力会对鱼类造成损伤甚至死亡,为了探讨鱼类低温应激压力下的分子调控机制及表观修饰变化,本实验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成纤维细胞ZF4进行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18℃和10℃),监测其在不同低温胁迫时间下(1 d、3 d和5 d)活性氧(ROS)以及DNA甲基化水平变化。结果显示:(1)DCFH-DA探针法表明在低温胁迫作用下,细胞内ROS含量增加。细胞内ROS上升水平与外界胁迫压力成正相关。低温处理3 d后,18℃和10℃的细胞,其ROS含量与对照组(28℃)相比分别显着升高到(1.23±0.04)倍(P<0.05)和(2.31±0.08)倍(P<0.05)。(2)Western Blot显示,DNA断裂标记蛋白γH2A.X的表达水平无论在18℃还是10℃,都在第3天呈现高表达。然而加入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后γH2A.X表达量显着下降。(3)利用DNA内切酶MSPⅠ和HpaⅡ对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后发现,在低温处理5天后,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8℃),而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处理后,甲基化水平有所下降。本实验初步证实,低温应激压力会导致活性氧水平上升,进而导致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上升,DNA甲基化水平的升高与ROS产生相关,该研究为后期斑马鱼细胞低温胁迫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8)

胡成枫,胡春兰,陈良标[6](2017)在《自噬在斑马鱼细胞冷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噬(Autophagy)是指吞噬细胞内蛋白或细胞器并进行降解的过程。当生物应对不良环境时,可以通过分解细胞内一些非重要的蛋白及细胞器来维持细胞的存活。本研究通过在细胞中过表达自噬特异性标志物GFP-LC3(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以观察低温环境下自噬的发生来探究自噬与细胞抗寒的关系。在对斑马鱼胚胎样成纤维细胞ZF4进行急性冷刺激后,用bafilomycin A1对自噬进行特异性阻断,以及自噬上游基因beclin1进行敲降,细胞存活率都显着下降。过表达beclin1后给予细胞不同程度的低温刺激发现ZF4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上调,证明了自噬在低温下对细胞的保护作用。NAC(N-乙酰基-L-半胱氨酸)清除细胞内ROS(活性氧)后监测细胞内的自噬情况,发现ROS清除后,细胞内检测不到自噬小体的发生。低温下自噬小体与线粒体进行共定位发现两者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共定位,说明低温下,自噬参与了损伤线粒体的清除。Bafilomycin A1对自噬进行阻断后,用Mitotracker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并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细胞内的线粒体含量明显较未阻断的细胞上调,进一步证明了自噬小体能清除线粒体的作用。综上,本研究证明了低温可以诱导ZF4细胞内的线粒体发生损伤并释放出ROS,ROS诱导细胞发生自噬,自噬则反过来清除细胞内的线粒体与ROS。(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8)

姜蓬垒,韩兵社,陶筱帆,侯艳雯,张俊芳[7](2017)在《斑马鱼细胞冷驯化相关lncRNAs的筛选和功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对原本被认为是冗余的长期非编码RNA(lncRNA)的研究越来越热,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发现lncRNA在多种生物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为止,尚没有研究对参与鱼类冷驯化的lncRNA进行鉴定与功能预测。本文通过RNA-seq检测了斑马鱼胚胎成纤维细胞(ZF4)在野生型(28℃)和冷驯化(18℃,30天)组中的lncRNAs表达谱,鉴定了8363种未被注释的lncRNAs。与野生型相比,低温处理导致347个lncRNAs上调和342个lncRNA下调(包含注释和未被注释的lncRNAs)。在差异表达的lncRNAs中,仅在野生型和冷驯化组中检测到的lncRNAs个数,分别为74和61。对临近差异表达lncRNAs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发现主要富集在电子传递,细胞粘附,氧化还原过程等相关的通路中。本文还通过分析lncRNA和mRNA出现互做可能性,来预测仅在野生型或冷驯化组中表达的19个lncRNAs的靶基因,从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总之,本研究对斑马鱼细胞中的全基因组范围内lncRNAs的系统鉴定和功能预测,为未来探究lncRNA在鱼类冷驯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8)

王晓煜[8](2017)在《低温驯化斑马鱼细胞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模拟自然界南极鱼类的寒冷适应进化机制,本研究将斑马鱼ZF4细胞放于低温下进行长期驯化,将28℃斑马鱼ZF4细胞放于18℃进行长期培养传代,在18℃培养10代及以上的细胞放入10℃、13℃或8℃进行长期培养,同时也将13℃细胞放入8℃进行培养。结果显示:在低温长期培养的过程中,发现斑马鱼细胞在18℃情况下刚开始3天才能贴壁,在培养10代以后,细胞仅需24h就能贴壁,13下的细胞贴壁时间也从2天变为1天,10下的细胞的贴壁时间也缩短至24h。进行PI染色,发现驯化的细胞内的DNA含量、显着上调。为了确定调控线粒体含量上调的相关通路,将正常温度下的细胞在18℃、13℃、10℃分别处理10天,结果发现功能性线粒体的含量上升,但不同温度处理的细胞线粒体数量没有明显的差别。由此而知,鱼类适应寒冷的相关基因的表达,需要大量的能量,其机制和通路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08)

胡春兰[9](2017)在《自噬在斑马鱼细胞冷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噬(Autophagy,自体吞噬)是指吞噬细胞内蛋白或细胞器并进行降解的过程。当生物应对不良环境(如:营养缺乏等)时,可以通过分解细胞内一些非重要的蛋白及细胞器来维持细胞的存活。也有报道当负面的影响因素持续存在时,自噬过强则会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或者坏死。虽然自噬的机制和作用研究已经有大量报道,但是自噬的这种机制应用于南极鱼类抗寒抗冻方面的研究却甚少,探讨鱼类抗寒抗冻与自噬之间的相关性是研究鱼类抗寒机制的一个新领域,对于更全面地研究鱼类抗寒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在细胞中过表达自噬特异性标志物GFP-LC3(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以观察低温环境下自噬的发生来探讨自噬与细胞抗寒的关系。运用pEGFP-LC3、mCherry-hLC3B-pcDNA3.1重组质粒用于表达融合蛋白GFP-LC3及mChenry-LC3,并将其转染于斑马鱼胚胎成纤维样ZF4细胞中,分别设正常与低温处理两组;低温处理后多个观察点显微镜下观察野生型细胞低温处理与正常培养细胞的自噬小体形成的情况,与溶酶体共定位排除了由于低温造成膜流动性变差引起的荧光点聚集,证明了低温能够诱导ZF4细胞发生自噬。对低温处理24 h的ZF4细胞内的自噬上游调控基因beclin1与标记基因LC3进行RT-QPCR检测,证明低温可以引起细胞内自噬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对低温下处理1-13 d的ZF4细胞内的LC3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低温胁迫下,细胞内LC3I转换为LC3II的进程加快,且10°C处理下的细胞内的这个过程较18°C明显快速,证明了冷刺激下细胞内自噬的发生。对低温胁迫下细胞内的自噬水平以及细胞的存活率进一步的动态监测显示:不同程度的急性冷刺激下,ZF4细胞内的自噬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其上调程度与低温胁迫程度密切相关,同时发现ZF4细胞自噬出现的时间与开始死亡的时间之间似乎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知道自噬在细胞受到急性冷刺激后的作用机制,通过bafilomycin A1对自噬进行特异性的阻断并给予急性冷刺激,存活率检测发现自噬特异性阻断后,细胞的存活率显着下降。随后,我们设计了自噬上游基因beclin1的shRNA,对细胞内的beclin1基因进行敲降并给予冷刺激下,存活率检测显示,急性冷刺激下,自噬被抑制的ZF4细胞的存活率较野生型明显降低,证明了急性冷刺激下自噬对细胞的保护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低温刺激下自噬的功能,过表达beclin1后给予细胞不同程度的低温刺激并统计其存活率,结果发现,过表达beclin1的ZF4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上调,即自噬上调的细胞有更强的低温耐受力,证明了自噬在低温下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基于已发现的饥饿条件下自噬与ROS之间的关系,通过探讨低温下自噬与ROS之间的关系,来了解低温下自噬的发生机制及作用功能。在急性冷刺激下,用药物NAC(N-乙酰基-L-半胱氨酸)清除细胞内ROS(活性氧)后监测细胞内的自噬情况,发现ROS清除后,细胞内检测不到自噬小体的发生,即低温刺激下细胞内的自噬是由ROS诱导的。bafilomycin A1阻断低温胁迫下细胞内的自噬,并用DCFH-DA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的ROS水平,结果显示,自噬被阻断后,细胞内的ROS水平明显上调,即自噬参与了低温下细胞内ROS的清除,综上结果发现,在急性冷刺激下,ZF4细胞内的自噬与ROS为负反馈调节模式,ROS诱导ZF4细胞发生自噬,自噬则反过来清除细胞内的ROS。鉴于ROS来源于受损伤的线粒体,而ROS又与自噬相互作用,为了了解自噬与线粒体之间的关系,对低温下自噬小体与线粒体进行共定位并给予低温刺激,发现斑马鱼内的自噬小体与线粒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共定位,说明低温下,自噬参与了损伤线粒体的清除。将低温胁迫下的细胞用药物bafilomycin A1对自噬进行阻断,对线粒体进行mitotracker染色并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自噬阻断后,细胞内的线粒体含量明显较未阻断的细胞上调,进一步证明了自噬小体清除线粒体的作用。综上,本研究证明了低温可以诱导ZF4细胞内的线粒体发生损伤并释放出ROS,ROS诱导细胞发生自噬,自噬则反过来清除细胞内的线粒体与ROS。(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4-05)

李奕霄[10](2016)在《模拟微重力对斑马鱼细胞周期及cep135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重力会引起细胞形态的改变,周期的紊乱等,进而导致生物体各系统的紊乱和异常。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cep135为重力响应分子,并对其在模拟微重力处理24和48小时后的斑马鱼胚胎和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本论文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cep135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及模拟微重力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原位杂交实验结果表明,cep135在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各阶段均有表达,且表达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生长发育旺盛的体节期(24hpf)表达最强;模拟微重力处理可导致cepl35在斑马鱼胚胎中的表达显着升高,且模拟微重力处理48小时对表达的影响最强。另外,为了探讨微重力条件下cep135对细胞周期调控的可能影响,我们初步研究了模拟微重力对斑马鱼成纤维细胞ZF4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微重力处理24小时和48小时导致ZF4细胞发生G2/M期周期阻滞,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通过上调wee1的表达和下调cyclinB1和cdc2的表达进行。本论文的结果无疑将为进一步揭示cep135在微重力条件下的生物学作用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6-01-01)

鱼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明确低氧对斑马鱼细胞存活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为揭示鱼类细胞低氧适应机理打下基础。【方法】采用不同浓度低氧处理斑马鱼胚胎上皮细胞(ZF-4细胞),检测低氧对其存活率的影响,并分析低氧应激下ZF-4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1.0%O2处理可促进ZF-4细胞存活;SOD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在处理24 h时达最高值;CAT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波动变化趋势,于处理8 h时达最低值;GSH活性在处理16 h时达最高值,随后开始下降;MD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NO含量和NOS活性在处理16 h时达最高值。经0.1%O2处理8 h后ZF-4细胞的存活率达最高值;SOD活性在处理24 h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经0.1%O2处理后CAT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下同),GSH活性则从处理8 h后极显着高于对照组;MDA含量显着或极显着降低;NO含量和NOS活性极显着降低。【结论】在极端缺氧环境下,斑马鱼细胞主要通过提高SOD和GSH等抗氧化酶活性以提高细胞的低氧适应能力,从而促进细胞存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鱼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罗军涛,姜蓬垒,韩兵社,张俊芳.斑马鱼细胞低温驯化的组蛋白修饰检测[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武晓会,刘洋,狄治朝,赵文静,王丛丛.低氧对斑马鱼细胞存活能力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8

[3].胡成枫.PGC-1α在斑马鱼细胞冷应激过程中的功能探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

[4].姜蓬垒.斑马鱼细胞低温驯化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

[5].侯艳雯,韩兵社,刘玮,姜蓬垒,张俊芳.低温应激压力下斑马鱼细胞ZF4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变化分析[C].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6].胡成枫,胡春兰,陈良标.自噬在斑马鱼细胞冷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探究[C].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7].姜蓬垒,韩兵社,陶筱帆,侯艳雯,张俊芳.斑马鱼细胞冷驯化相关lncRNAs的筛选和功能预测[C].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8].王晓煜.低温驯化斑马鱼细胞的研究[C].201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7

[9].胡春兰.自噬在斑马鱼细胞冷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

[10].李奕霄.模拟微重力对斑马鱼细胞周期及cep135表达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6

标签:;  ;  ;  

鱼细胞论文-罗军涛,姜蓬垒,韩兵社,张俊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