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亚:新市民城乡粘合催化作用的发挥需澄清六对问题论文

朱振亚:新市民城乡粘合催化作用的发挥需澄清六对问题论文

摘 要:为更好发挥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与催化促进作用,需要澄清六对理论问题。它们是:城乡一体化中的“同等”与“等同”、“同化”与“化同”,新市民粘合催化作用中的“同情”与“情同”、“同共”与“共同”、“现在”与“潜在”、“自动”与“触动”问题。

关键词:新市民; 城乡一体化; 粘合; 催化; 澄清

一、引言

当前,城乡一体化正处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如何另辟新途,以更好更快地助推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摆在学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界对此也作了诸多有益探索,如不少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进行了多维解析[1-6],但还未见一种动力机制是指向“新市民”群体的。本文所讲的“新市民”不是学界惯指的进城农民工或进城失地农民,而是特指那些首代进城工作且拥有大中专文凭的农家子弟(县城为最低级别城市,文凭为普通大中专院校颁发的文凭)。农民新市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因为已有研究表明,进城农民工和进城失地农民尚未完全融入城市,“外来农民工”在城市“不融入”,“农转非”人员在城市“半融入”,在城市社区融入、文化融入、政治融入和心理融入等方面水平均不高,陷入了强城市融入意愿与弱城市融入能力的困境[8-14]。可见,称呼进城农民工和进城失地农民为新市民还不准确。基于此,笔者另辟蹊径,重新界定“新市民”为那些首代进城工作且拥有大中专文凭的农家子弟(大中专文凭是指大中专院校文凭,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文凭)。因为他们有文凭,城市融入快,融入度高,他们已很好地实现了市民化必须的身份“变态”和素质“变性”过程,是真正的新市民。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第一故乡在农村,第二故乡在城市”的新市民具有像胶水一样的特性,可将城乡粘连在一起。新市民具有的城乡粘合性主要表现为城乡情感粘合、城乡生活粘合、城乡工作粘合。在三大粘性作用下,新市民通过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反哺农民,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催化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城乡“粘合剂”和“催化剂”的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作用可概括为:“两头粘合、三个反哺、四个带动、一体催化”。

本文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辨析和澄清发挥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粘合催化促进作用的六对理论问题。对这六对关键问题的辨析和澄清,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与催化促进价值。

二、发挥新市民城乡粘合催化作用需澄清的六对理论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同等”与“等同”

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需要把握“同等”与“等同”的问题。“同等”是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是政府要为城乡和谐发展提供相同和平等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即凡是涉及城乡关系和城乡发展的重大制度,必须体现城乡公平、公正,做到城乡统一;这个统一包括制度导向统一、要求统一、权利统一和预期目标的统一,使城乡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15]。“等同”是指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等值化”。“城乡等值化”概念源于二战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城乡等值化实验,其后形成的模式成为德国城乡发展的普遍模式,并从1990年起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方向。“城乡等值化”的核心内涵是“不同类但等值”,即在承认城乡在社会形态、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别的前提下,通过投资和财政再分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水平的生活条件、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共享现代文明[16]。可见,“同等”是城乡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同等,“等同”是城乡发展结果和发展水平的等同。

(二)城乡一体化:“同化”与“化同”

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还需把握“同化”与“化同”的问题。在《辞海》中,“同化”的意思是“不同的事物变得相同或相似”。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同化”是指通过长期的“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及“高能量”城市对“低能量”农村的长期的辐射、带动和影响,使农村和城市在各方面进行广泛交流与融合,最终使农村在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上达到与城市相同或相当的高度,实现城乡发展的等值化。“化同”是指不同的事物通过改变原来的形态或性质,最后变得相同或相似。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化同”的意涵是指通过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化”的过程,使城乡发展制度趋同、市场趋同、文明趋同、水平趋同、质量趋同;但在“化同”的时候允许城乡“和而不同”。这个“不同”是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同化”不是按照城市的模式去改造农村,城乡一体化不是农村城市化,也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保留城乡的固有特色与差别,如功能差异、行业差异、景观差异、文化差异等。杨开忠认为,城乡差异必然存在,城乡一体化并不是把乡村完全变成城市;它们之间的差异,根本上体现为中心与边缘、向心和离心的关系[17]。陈雯认为,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间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的交流、融合、贯通,但并不排斥差别,相反这种差别,是城乡之间合作、互通和城市化的基本动力,而且在科学合理的配置安排下可以转化为各自特色,促进协调发展[18]。可见,“同化”强调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高能城市对低能农村的带动和影响,“化同”强调城乡一体化的结果是城乡有差别的相同——同中有异、异外有同、各有特色。

洛丽塔温驯聪明,很快学会了各种表演技能,不久之后,它就和雨果组成双鲸组合跟观众见面了,它们一起表演配合得天衣无缝,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然而,洛丽塔不知道的是,雨果并不安于“鲸鱼碗”的生活,从到这里第一天起,它无时无刻不向往广阔的海洋,洛丽塔的陪伴只能缓解它短期的焦虑,时间一长,它又开始狂躁不安起来。

理解新市民的城乡粘合催化作用需要把握“同共”与“共同”的问题。“同共”是指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行动要与国家政策取向保持一致,不能走偏方向,不能与国家大政方针相违背。即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国家号召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新市民的粘合催化作用要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新市民的所作所为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前进方向。“同共”其实就是要把握好政治方向,要求新市民的粘合催化作用经得起政治考验;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还要求新市民的粘合催化作用经得起法律检查。“共同”是指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作用需要共同行动,即倡导新市民群体共同行动,支持和反哺“三农”,用合力去催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又好又快的发展,即“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当然,“共同”还有另外一个涵义,即新市民群体的粘合催化作用要与全体社会力量整合起来,共同推动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见,“同共”是指新市民的粘合催化行为需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共同”则强调新市民的粘合催化行动要有“抱团”与“合作”精神。

(三)新市民城乡粘合催化:“同情”与“情同”

理解新市民的城乡粘合催化作用还需把握“现在”与“潜在”的问题。“现在”与“潜在”反映的是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作用是现实的作用力还是潜在的作用力的问题。从理论上推测,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中的粘合作用,如情感粘合、生活粘合、工作粘合应该是客观存在的,是“现在时”,这种现在存在的状态,表明新市民的城乡粘性是实实在在的,几乎人皆有之,只是个体间粘性大小可能有别而已。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的催化促进作用,有些是“现在”的,有些是“潜在”的,如新市民对农村父母的反哺应该是现实的存在,但新市民对农业、农村的反哺,新市民对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带动作用,可能是“现在”与“潜在”并存。“潜在”是指存在于事物内部不易被发现或尚未发觉的意识或力量。对于有些新市民而言,催化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行为已经或正在发生,它是“现在”的,对于有些新市民而言,催化促进作用可能还仅仅是“潜在”的、尚未被唤醒的“潜伏”的力量,还尚未变成现实的社会推动力。可见,新市民的粘合催化作用是“现在”行动与“潜在”力量的共存,非都全部外显。

(四)新市民城乡粘合催化:“同共”与“共同”

在材料集装运输环节中,需要注意的:①应当充分的考虑集装箱的尺寸规格。②提前针对材料和设施进行深化设计,设计原则应当遵循。③积极的引入装配式理念,材料尺寸符合集装箱尺寸。④在材料连接处设计插芯连接,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可信性以及顺利性。

(五)新市民城乡粘合催化:“现在”与“潜在”

理解新市民的城乡粘合催化作用需要把握“同情”与“情同”的问题。《辞海》对“同情”的解释是“对别人的遭遇或行动在情感上取得一致”。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城乡粘合性,既是出于对农民的“同情”,更是来自与“三农”的“情同”情结。同情是社会正义的情感基础,是一种趋乐避苦的人性本能,也是个人和社会交往的情感过程[19];新市民对农民的同情属于社会同情。社会同情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共同遭遇或感受在情感上所发生的共鸣;社会同情是社会理解的条件,社会责任的基础,也引导着人们的积极社会行动;社会同情有助于良好社会关系的建构,有助于帮助同情主体建立起与他者之间的密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为共同目标的达成或相互之间经验的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20]。新市民对农民、农村的“社会同情”,是其具有城乡粘性和催化作用的原因之一。但是,使新市民具有粘合催化作用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其与农民具有“情同”情结。“情同”,是指彼此情感经历相同或相近。新市民从小土生土长在农村,与“三农”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笔者前期研究已经表明,作为“农二代”与“城一代”新市民,身上具有八大社会特性,在“情同”力量的作用下,情感上的农村记忆性、心理上的农村接纳性、生活上的农村习惯性、交流上的农村往来性、社会资源占有上的比较优势性、工作范围上的农村辐射性、“哺农”上的引领带动性,共同的情感交集使得新市民具有粘合与催化作用;此外,城市安家落户上的高成本性,又使得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作用受到某些制约[21]。可见,新市民具有的粘合催化作用,既是社会“同情”的结果,更是“情同”效应的必然应答。

查阅文献,咨询临床科室专家借鉴国内标杆医院经验,营养管理团队借用洼田饮水实验,分类制定了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口进食管理方案,并构建了“吞咽障碍患者经口进食”专科指标。

(六)新市民城乡粘合催化:“自动”与“触动”

最后,理解新市民的城乡粘合催化作用还需把握“自动”与“触动”的问题。即我们需要弄清新市民的这种粘合与催化作用,到底是“自动”发生的,还是需某种力量去“触动”才会发生?显然,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新市民的粘合催化作用是“现在”行动与“潜在”力量相共存,说明新市民的粘合催化作用有些是“自动”的,是新市民自己主动所为,有些还需外界去“触动”和触发,才可将其“潜在”的粘合催化力量激发并释放出来。所谓“触动”,是指因受到某种刺激而引发的情感变化、回忆等。从“触动”的内涵来看,适当的“刺激”是“触动”的必要条件。所有,对新市民的某些“潜在”的粘合催化作用,就需要想方设法去刺激、去引发。但如何去“刺激”和触发新市民的粘合催化作用?“刺激”的力度需多大?刺激时机如何把握?触动路径和机制有哪些?等等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和回答。可见,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作用,有些是“自动”的,有些还需“触动”。

三、基本结论

发挥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作用,在澄清六对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得到的基本结论有:要为城乡发展创造“同等”条件和环境,城乡一体发展的结果和水平应当“等同”;城乡一体化需发挥高能城市对低能农村的“同化”作用,城乡“化同”的结果应是城乡有别、各具特色的相同;新市民具有的城乡粘合催化作用,是社会“同情”和“情同”效应的共同结果;新市民的粘合催化行为是在与国家政治取向“同共”基础上,“抱团”与“合作”,需群体“共同”推进;新市民的粘合催化作用有些是“现在”时,正在发生,是“自动”的,有些是“潜在”的,还未外显,尚需“触动”。

参考文献:

[1]石忆邵,何书金.城乡一体化探论[J].城市规划,1997(5):36-38.

[2]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11):38-43.

[3]张登国.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体系研究[J].乡镇经济,2009(11):91-94.

[4]张竟竟.城乡关联发展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4):222-225.

[5]兰奎,郑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互动机制论析——基于合作治理的研究视角[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6):33-35.

[6]陈晓莉,吴海燕.创新城乡融合机制:乡村振兴的理念与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2):54-60.

[7]武小龙,谭清美.新苏南模式:乡村振兴的一个解释框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8-26.

[8]林晓珊.城市农民工如何从心理上融入城市[J].中国国情国力,2004(11):52-54.

[9]关信平,刘建娥.我国农民工社区融入的问题与政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3):1-7.

[10]李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融入”与“不融入”[J].河北学刊,2011(5):106-114.

[11]何军.江苏省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代际差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52-59.

[12]何绍辉.双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64-69.

[13]刘建娥.企业农民工与社区农民工政治融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6-63.

[14]马红梅,陈典.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内生资本视角[J].改革,2018(12):123-130.

[15]姜作培.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探索[J].南方经济,2004(1):5-10.

[16]李文荣,陈建伟.城乡等值化的理论剖析及实践启示[J].城市问题,2012(1):22-25.

[17]杨开忠.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J].管理世界,1993(1):165-172.

[18]陈雯.“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讨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3(5):16-18.

[19]徐丹丹.论社会正义的情感基础——同情[J].伦理学研究,2012(5):24-28.

[20]石中英.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1.

[21]朱振亚.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文凭新市民的社会特性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65-74.

Six Pairs of Theoretical Questions to Be Clarified When Playing the Catalytic Role of Urban and Rural Adhesion of New Citizens

ZHU Zhen-ya1, WANG Yang-chu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2.library,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Fujian 365004)

Abstract:Six pairs of theoretical questions need to be clarified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adhesion and catalytic promotion of new citizen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They are:“equivalent”and“alike”,“assimilation”and“homogenization”i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The problems of“sympathy”and“empathy”,“common”and“same”,“present”and“potential”,“automatic”and“touch”in the adhesion of new citizens.

Key words:new citizens;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dhesive; catalytic; clar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C939,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9) 02-0075-04

收稿日期:2019-0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作用及其触动机制研究(12CSH032)”;三明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18YG02S)。

作者简介:朱振亚,1976年生,男,安徽枞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汪阳春,1974年生,女,安徽枞阳人,图书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朱振亚:新市民城乡粘合催化作用的发挥需澄清六对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