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赛艇训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赛艇,训练监控,递增负荷测试
赛艇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毕学翠,郑晓鸿[1](2019)在《赛艇训练监控不同递增负荷测试方案对测试指标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递增负荷测试是周期性耐力项目训练监控的常用手段,递增负荷测试方案设计包括递增负荷测试的起始负荷、递增量度、每级负荷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等基本内容。在赛艇运动训练监控实践中,教练员采用的赛艇测功仪递增负荷测试方案种类较多,每级负荷运动持续时间基本都在3min以上,有专家认为现行的每级负荷持续时间3min以上的测试方案存在用时较长的局限性。赛艇训练监控中采用较短时间如1min短时递增负荷测试方案的研究与训练监控实践较为鲜见。递增负荷测试时,通常将心率(HeartRate,HR)、血乳酸(BloodLactate,BLA)、功率(Power,P)作为常用的基本测试指标,同时衍生出测试时持续1min的峰值功率(Powerpeak,Ppeak)、血乳酸4mmol/L对应的功率(Powerlactate4mmol/L,P4)、测试过程中的峰值心率(Heartratepeak,HRpeak)及测试中能够达到的峰值血乳酸(PeakBloodLactate,BLApeak)等测试指标。递增负荷测试方案设计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测试指标的数值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相关测试指标评价训练效果及预测竞技能力水平及运动成绩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递增负荷测试方案不同,测试指标反映训练效果和预测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发展和运动成绩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训练实践中设计科学合理的递增负荷测试方案和选用准确敏感的测试指标对于提高训练监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赛艇递增负荷测试中选用短时1min递增负荷测试和3min递增负荷测试两种方案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赛艇训练监控两种不同递增负荷测试方案对相关测试指标监控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赛艇训练监控递增负荷测试方案的选用,合理评价相关测试指标的有效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选取某省赛艇队20名女子运动员(年龄:21.73±4.197yrs,身高:177.73±4.708cm,体重:68±3.387kg,女子公开级10名,女子轻量级10名))为测试对象,一级运动员,实验前明确告测试流程和测试要求,经运动员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测试,保证严格按照测试要求完成本项实验。在3天内分别完成2次赛艇测功仪递增负荷测试和1次赛艇测功仪2000米测试,记录峰值功率(Ppeak)、平均功率(Pmean)、峰值心率(HRpeak)、峰值血乳酸(BLApeak)、4mmol血乳酸功率(P4)、心率(HR)和血乳酸(BLA)指标。统计方法:实验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测试结果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Shapiro-Wilk法检验数据的正态性,两种递增负荷HR、BLA、Ppeak、HRpeak、BLApeak和P4测试结果的对比使用双尾独立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两种测试方案各指标与测功仪专项2000米平均功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具有相关性,P<0.01为显着相关。研究结果:1)1min递增负荷测试的Ppeak和P4与3min递增负荷测试的Ppeak和P4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种递增负荷测试方案的HRpeak和BLApeak差异不明显(P>0.05)。2)赛艇测功仪1min递增负荷测试Ppeak与赛艇测功仪2000米成绩呈高度线性正相关(y=0.4756x+180.7,r=0.9,P<0.01),P4与赛艇测功仪2000米成绩呈线性正相关(y=0.7533x+10.131,r=0.71,P<0.01),与HRpeak和BLApeak不相关。3)赛艇测功仪3min递增负荷测试Ppeak与赛艇测功仪2000米成绩呈线性正相关(y=0.5227x+169.4,r=0.838,P<0.01),P4与赛艇测功仪2000米成绩呈线性正相关(y=0.771x+4.3192,r=0.0.761,P<0.01),BLApeak与赛艇测功仪2000米成绩呈线性负相关(y=-0.0819x+33.07,r=-0.552,P<0.05),与HRpeak不相关。研究结论:1)赛艇训练监控采用1min和3min两种递增负荷测试方案,Ppeak指标和P4指标均能有效预判赛艇测功仪2000成绩的变化。2)BLApeak指标在采用3min递增负荷测试方案时能够有效预判赛艇测功仪2000成绩的变化,在采用1min递增负荷测试方案时不能有效预判赛艇测功仪2000成绩的变化。3)选用Ppeak指标和P4指标预判赛艇测功仪2000成绩变化时,2个指标在1min递增负荷测试方案的有效性要高于3min递增负荷测试方案。(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高炳宏,孟志军,冯连世[2](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不同负荷结构对训练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的核心,训练实践表明,高原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与控制,对有效改善有氧能力,提高运动成绩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以中国赛艇队备战奥运会女子双桨组和女子单桨组的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两组运动员冬训期间同一时间段赴云南会泽(海拔2280米)进行8周高原训练,之后两组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上分别获得了第叁名和第七名的成绩。笔者分别统计分析了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前、中和后的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实际实施情况,并对高原训练前后反映训练效果(专项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旨在探索不同组别运动员8周高原训练过程中负荷结构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对训练效果造成的影响,为提高我国赛艇项目高原训练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研究方法:以中国赛艇队3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女子单桨组(18名)和女子双桨组(14名);高原训练安排:两组运动员在云南省会泽县(海拨高度为2280米)进行8周高原训练并分为四个阶段:第1周为高原训练的适应阶段,第2-4周为逐步提高训练量阶段,第5周为调整恢复周,第6-7周为大训练量与训练强度逐步增加阶段,第8周为下高原前减量训练调整周。全程跟踪记录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前、中、后的训练内容,统计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训练量统计以水上专项训练、测功仪训练和跑步训练等手段完成的距离(km数)为主;负荷强度分为五级,通过测定心率、血乳酸来确定。分别于训练前1周内、高原训练后第3周进行专项运动能力的测试,包括测功仪6km、2km和4级递增负荷测试;每周休息日的次日晨,采指尖血测试运动员的血尿素(BU)和肌酸激酶(CK)。采用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测得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经过非参数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高原训练前后成绩、Bla和HR等比较分析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协方差分析。两组负荷量和强度均值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P<0.01为非常显着性标准。研究结果:(1)从负荷量变化看,平原阶段女子单桨组负荷量比女子双桨组平均每周高10.8km;而高原阶段,女子单桨组负荷量平均每周比女子双桨组低7.1km,其中水上负荷量平均每周低11.2km;女子单桨组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95km降到每周164.1km(-15.85%),而女子双桨组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84.2km降到171.2km(-7.06%);(2)从负荷强度上看,女子单桨组氧利用2的比例大于女子双桨组(118.27%,P<0.01),氧利用1、无氧阈、氧运输的训练比例均小于女子双桨组,分别为-30.47%(P<0.01)、-20.29%(P>0.05)和-48.65%(P>0.05);(3)高原训练后,女子单桨组的测功仪6km成绩下降0.04%(P>0.05),女子双桨组提高了0.77%(P<0.01),女子双桨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女子单桨组(P<0.05);女子双桨组的乳酸阈功率和乳酸阈心率提高幅度大于女子单桨组;女子单桨组的测功仪2km成绩下降0.31%(P>0.05),女子双桨组提高了0.73%(P<0.01);(4)女子单桨组BU平均为6.1±1.5mmol/l,CK为162.6±83.6U/l,女子双桨组BU为6.4±1.4mmol/l、CK为249.4±176.7 U/l;两组运动员的BU无差异,但CK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中国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负荷量与平原训练负荷量基本持平,高原训练以水上训练为主,测功仪训练和跑步训练辅助。中国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负荷强度应以氧利用1为主,约占60%-65%左右,注重发展运动员中等强度有氧能力;无氧阈和氧运输训练辅助。高原训练负荷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及高原训练负荷结构与平原训练负荷结构的关系,其中负荷强度的差异可能是引起训练效果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顾恩珊[3](2019)在《山东省赛艇轻量级女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多级测试有氧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国家赛艇队七名优秀女子轻量级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多级负荷测试的数据功率、心率和血乳酸值进行比较,分析高原训练前后运动员血乳酸以及心率的变化情况,从而探讨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有氧能力的作用效果,和评价运动员运动能力,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高原训练对提高有氧能力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以备战并参加十叁届全国运队会的山东赛艇队女子轻量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共7人。平均年龄21.1±1.81岁,平均身高174.6±2.46厘米,平均体重57±1.70公斤,训练年限4.9±1.24年。2.2实验法2.2.1测试方法叁级负荷功率确定为2000米测功仪测试功率的65%、75%、85%,每一级进行4分钟,间隔1分钟。测试指标:上高原前和下高原后,对运动员进行多级负荷测试的各项数据包括每级功率(W),每级心率(次/分)以及多级测试的各级血乳酸值(mmol/L)。测试仪器:德国产EKF血乳酸仪以及试剂均有北京康比特公司提供,美国产CONCEPT-Ⅱ风轮式赛艇专用测功仪,Polar心率表。2.2.2测试安排上高原前的准备工作在广西北海进行,并对预期设定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高原训练进行八周,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地点在云南省会泽县毛家村水库,海拔高度为2100-2200米之间。下高原后到千岛湖对预期设定的指标进行测试,并与高原训练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测试前,运动员先带好心率表,调试测功仪。测试开始后要求受测运动员注视显示屏上功率显示,固定桨频,确保每级负荷尽可能的小幅度波动。一般波动上下不超过3瓦特。降频后间歇休息。间歇时间科研人员采耳血测试乳酸。要求科研人员在间歇时间最后5秒前完成,给运动员准备时间。每级测试结束即刻,采集耳血以测试血乳酸,耳血要求采得满血10微升。在第叁级也就是最后一级结束后的第叁分钟和第五分钟采集耳血,以获得测试恢复后的血乳酸。2.3文献资料法明确研究方向,依据关键词赛艇、"高原训练"、"多级测试"、"有氧能力"等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阅读有关文章,在阅读中了解与此有关的范围及从这些文章所列的参考资料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找对象。2.4数据统计法本研究利用Excel进行数据准备、储存和一些简单的数据计算;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显着性差异,P<0.01为非常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数据功率和心率在高原训练前后之间不具有显着性差异,而血乳酸在1级负荷时的高原训练后与高原训练前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2级和3级负荷时血乳酸高原训练前后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高原训练前后每级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高原训练后的功率虽然变化很小,但也略高于高原训练前,这说明经过一段时间高原训练队员做功能力得到增强。心率指标在高原训练前后变化很小,但也有轻微的变化,而且与功率和血乳酸的变化略有不同。高原后第二、叁级心率略高于高原前,而第一级则低于高原前,这说明经过一段时间高原训练队员的心肺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氧阈功率和心率都略高于高原训练前的值,差值分别是6W和5mmol/L,这也说明队员的做功能力和有氧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从3分钟和5分钟后的血乳酸值来看,较高原前偏低,差值分别为0.72 mmol/L和0.44 mmol/L,这也说明队员有氧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自身消除血乳酸的能力也得到了改善。研究结论与建议:4.1结论在高原训练和缺氧双重刺激下,山东女子轻量级赛艇队7名运动员无氧阈心率和无氧阈功率明显高于高原训练前水平,即运动员的机体有氧耐力得到提高。高原训练后使赛艇运动员的乳酸生成延迟,乳酸的消除能力比高原训练前增强,缓冲能力提高,具有较好的训练效果,提高了赛艇运动员的运动能力。4.2建议经过高原训练后获得的效果能够持续多长时间、运动员在下高原后多长时间会出现竞技状态的高峰等问题由于条件的限制,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姚学武[4](2019)在《电刺激力量训练对赛艇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电刺激训练已经广泛应用于康复领域和体育领域。电刺激训练可诱导表层骨骼肌强直或非强直性收缩,可用于训练。目前电刺激力量训练已经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中,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发展运动员肌肉力量的辅助手段,但对提高赛艇运动员肌肉素质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上海赛艇队的男子运动员进行为期6周的迭加电刺激抗阻力量训练干预,通过表面肌电与运动表现能力分析研究迭加电刺激抗阻力量训练对赛艇运动员肌肉力量产生的影响,对可否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训练手段应用于赛艇项目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上海赛艇队16名有5-10年训练经验的专业男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均等分组,与国家级专项赛艇主教练共同制定力量训练计划,实验干预训练周期为6周,实验组深蹲迭加电刺激抗阻力量训练(8名,身体双侧下肢股四头肌施加电刺激干预),对照组常规深蹲抗阻力量训练(8名),并采集了所有受试者在实验前后的最大力量指标深蹲1RM;力量爆发力指标静蹲跳和反向跳;力量耐力指标60%1RM深蹲的次数、平均功率、即刻、3min、5min血乳酸、即刻心率;以上叁类指标实时采集表面肌电数据信息;专项最大无氧输出功率指标测功仪1分钟全力划的桨频、距离、每桨功率。一系列测试指标所有数据均经Excel2010和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本研究中,描述性统计使用均值±标准差(SD±`x)表示。对于实验前后各组间数据统计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显着性水平设置为0.05,当结果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着性,当结果 P>0.05,表示差异不具有显着性。研究结果:干预6周后,(1)两组运动员静蹲跳成绩皆明显提高,但单一抗阻训练组(变化率=4.70%±5.75%,效应量=0.57)较电刺激组(变化率=3.77%±4.42%,效应量=0.20)提高更明显,电刺激组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振幅和积分肌电皆表现出降低趋势,意味着其同步化程度提高,而单一抗阻训练组相反,振幅和积分肌电提高是成绩提高的原因;(2)两组运动员反向跳成绩皆降低,但电刺激组(变化率=-0.40%±3.69%,效应量=-0.26)较单一抗阻(变化率=-2.95%±7.12%,效应量=-0.32)降低趋势小,电刺激组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振幅降低,但同步化程度提高,而单一抗阻训练组振幅增加,同步化程度降低;(3)两组赛艇运动员最大力量深蹲1RM成绩皆明显提高,这得益于增加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二头肌的神经激活肌纤维数量,而迭加电刺激组(变化率=5.83%±6.63%,效应量=0.36)较传统抗阻训练组(变化率=4.29%±4.94%,效应量=0.19)提高更明显。(4)两组赛艇运动员下肢力量耐力(60%深蹲1RM次数)皆明显提高,电刺激组(变化率=24.74%±24.69%,效应量=0.74)提高程度显着高于传统抗阻训练组(变化率=4.36%±6.39%,效应量=0.28),这与电刺激组输出功率降低较传统抗阻训练组更明显,股内侧肌、股二头肌肌纤维募集能力增加,除股直肌外各肌群疲劳程度增加有关。(5)迭加电刺激组赛艇运动员拉桨距离(变化率=0.87%±1.48%,效应量=0.20)和频率(变化率=4.33%±6.37%,效应量=1.04)明显提高,1分钟平均功率趋势下降速度减慢,输出功率增加;传统抗阻训练组运动员拉桨距离下降(变化率=-0.87%±2.53%,效应量=-0.19),频率增加(变化率=1.60%±9.19%,效应量=0.27),1分钟平均功率趋势下降速率降低。研究结论:(1)两组均能够改善神经肌肉激活效率,但对于提高爆发力效果不明显;(2)两组均能够降低赛艇运动员股四头肌瞬间激活程度,增加股四头肌同步化程度,从而提高下肢最大力量,但两组效果没有显着性差异,然而电刺激组提高效果趋势比单一抗阻训练组更好;(3)迭加电刺激训练有助于增加赛艇运动员股内侧肌和股二头肌肌纤维募集量及抗疲劳能力,从而提高下肢力量耐力,且其效果优于传统抗阻训练;(4)迭加电刺激训练有助于提高赛艇运动员下肢肌群无氧耐力,迭加电刺激训练有助于增加运动员划桨频率,且其效果优于单一抗阻训练。(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孟志军,高炳宏,高欢,李涛,戈鹏[5](2019)在《八周高原训练能够显着提高青年赛艇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多数研究认为,高原训练是提高耐力项目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手段之一。但直接证据较少,在之前的研究中,通常是通过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血液指标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红蛋白等进行分析,从而推测运动员通过高原训练后有氧能力得到提高。然而,高原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高原训练对有氧能力的改善应该是研究的重点,而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运动员有氧能力的金标准。目前,很少有研究直接通过最大摄氧量来进行评估高原训练效果,且缺乏高原训练和平原训练的对照比较。另外,在之前对于高原训练的研究中,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一般是3-6周,对于更长时间如八周高原训练的研究较少,八周训练与传统的3-6周高原训练存在较大的差异,不仅仅是训练节奏的安排,运动员对于高原环境的应激与习服也存在不同的规律,八周高原训练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有氧能力提高目标也值得关注。因此,本研究采用八周高原训练和八周平原训练比较,来评估高原训练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研究目的:1.探讨青年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能否显着提高青年赛艇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水平;2.探讨青年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与八周平原训练相比,最大摄氧量变化是否存在差异。研究方法:33名青年男子赛艇运动员,分为两组,高原组18人(年龄18.4±0.5y,身高188.7±1.5cm,体重pre80.0±1.9 vs post78.1±1.9kg),平原组15人(年龄19.3±0.8 y,身高188.9±1.5cm,体重pre82.5±3.5 vs post82.7±3.3kg)。高原组运动员在云南省会泽县国家水上训练基地(海拔2280米)参加八周高原训练,同时平原组运动员在浙江千岛湖国家水上训练基地(海拔100米)参加八周平原训练。两组运动员训练节奏和训练量基本相同,八周的训练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1-4周为低强度大量训练阶段,主要是以乳酸小于2mmol/l,心率低于160次/分的强度进行训练,平均每周训练量225km。第二阶段:5-6周为减量调整阶段,每周训练约为200km。第叁阶段:7-八周为中等强度中等负荷量阶段,增加了乳酸4-8mmol/L的训练课次,每周4次,平均每周训练量平均150km。在八周训练前后测试两组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和相关指标(Cortex,MetaMax 3B,Germany)。在赛艇测功仪上(concept 2,model D,USA)测试,测试方案为递增负荷方案,起始功率120瓦特,每两分钟增加30瓦特,直至力竭。判断达到最大摄氧量的标准为:1.呼吸商达到1.10以上;2.出现最大摄氧量平台或摄氧量下降;3.运动员不能保持既定功率;4.测试心率接近最大心率,小于5次。满足以上条件中的两个条件即判定达到最大摄氧量。使用SPSS 2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两组间的训练效果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显着性差异标准。研究结果:高原组运动员通过八周高原训练,平均体重降低约1.9kg,最大摄氧量绝对值提高了10.7%(4708.9±455.2VS5123.3±391.2ml/min,P<0.001),最大摄氧量相对值提高了12.1%(58.9±4.9 VS 66.0±5.1ml/min/kg,P<0.001),高原训练使运动员体重的下降导致高原组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绝对值比最大摄氧量相对值提高幅度更大。平原组运动员通过八周平原训练,平均体重增加约0.2kg,最大摄氧量绝对值提高了3.1(4975.4±505.1VS5128.0±499.3ml/min,P=0.125),最大摄氧量相对值提高了2.5%(61.3±7.4 VS 62.8±7.4ml/min/kg,P=0.217),平原组运动员八周平原训练后体重略微增加,导致最大摄氧量相对值升高幅度小于最大摄氧量绝对值。两组间训练效果的比较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着性差异(最大摄氧量绝对值P=0.018,最大摄氧量相对值P<0.001)。因此,两组运动员通过八周训练后,在最大摄氧量绝对值和最大摄氧量相对值的改善上都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八周高原训练能够显着提高青年赛艇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水平,提升幅度约10%。2.青年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比八周平原训练的最大摄氧量提高幅度更大。3.建议八周高原训练可以作为青年赛艇运动员提高有氧能力的训练手段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林茂先,程文君,彭熠,杨军[6](2019)在《低氧训练在大强度训练周期的应用与分析——以某水上男子赛艇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低氧训练在大强度训练周期中训练安排的科学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测试法对赛艇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训练安排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不同周期划分在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负荷变化和形式上存在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或变化是符合赛艇竞技能力发展规律的,赛艇项目训练应根据所处阶段不同合理安排训练。总之优异成绩的取得受多种因素影响。合理的训练计划是前提,队员的努力和赛时的发挥是关键。本文从某水上男子赛艇队大强度训练周期进行分析,探讨低氧训练在大强度训练周期的应用,以期为运动员后期训练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9期)
王卫涛[7](2019)在《简述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个性化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是遵循一定科学规律的,人身体发育规律一样决定各项目不同阶段训练的差异性。教练员和运动员是相互融合体也是相互排斥体,专项能力的提升阶段,需要保证身体负荷的适应和康复措施,这是保证运动寿命的延长的因素,赛艇青少年运动一样要符合规律,现阐述观点也是对赛艇项目的初步认识,便于大家对此项目的初级阶段训练提供帮助,青少年处于青春成长期,在心理、肌体、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是成长阶段,教练员对于青少年的指导一样有循序渐进的原则。(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9期)
郑坤[8](2019)在《赛艇项目训练中的有氧训练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赛艇是一项在世界范围内都广受欢迎的竞技性体育项目,赛艇运动员不仅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耐力和爆发力,因此,在赛艇项目训练中主要采用的就是有氧训练的方法。赛艇项目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在各大赛事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对比发现,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体能上的差距,因此,加强对赛艇项目训练方法的研究极有必要。文章对有氧训练的特点以及基本类型进行分析,研究有氧运动对赛艇运动员的作用,并具体探讨有氧训练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10期)
郑言飞,彭春[9](2019)在《浅析体校赛艇专项学生的体能训练》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项目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品德,是提升个人全面素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得也尤为出色。体校在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随着体育项目种类的丰富,体校的教学内容也日渐完善,赛艇专项作为性质特殊的运动项目,其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意志力,目前也颇受学生们的欢迎与认可,因此体校在对赛艇专项方面上的重视程度应继续加大,根据学生们的特点与特长,制定出最为合理的训练计划,全方位地提升体校赛艇专项学生的实力。赛艇项目对体能的要求较大,体能作为完成赛艇项目的基础,其与技术动作有着极大的联系,因此体校学生的体能训练成为了赛艇转型训练中的重要部分,体校教练也将此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使体校学生的体能有着明显的提升,借此来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本文对此做出了简要分析,并列举出几点体能训练的有效措施,以期对体校赛艇专项训练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6期)
田军[10](2019)在《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即为:赛艇运动员在完成划浆技术动作过程中,神经肌肉克服内外阻力的活动能力,由此可知,专项力量训练对赛艇运动的重性。它是影响赛艇运动成绩的基本因素。所以,专项力量的训练,受到国内外教练的普遍重视。虽然他们的训练方法各有不同,但其训练原理是一致的。即发展肌肉克服外界对船的阻力而产生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08期)
赛艇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的核心,训练实践表明,高原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的合理安排与控制,对有效改善有氧能力,提高运动成绩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以中国赛艇队备战奥运会女子双桨组和女子单桨组的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两组运动员冬训期间同一时间段赴云南会泽(海拔2280米)进行8周高原训练,之后两组运动员在里约奥运会上分别获得了第叁名和第七名的成绩。笔者分别统计分析了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前、中和后的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实际实施情况,并对高原训练前后反映训练效果(专项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行测试与分析,旨在探索不同组别运动员8周高原训练过程中负荷结构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对训练效果造成的影响,为提高我国赛艇项目高原训练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研究方法:以中国赛艇队3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女子单桨组(18名)和女子双桨组(14名);高原训练安排:两组运动员在云南省会泽县(海拨高度为2280米)进行8周高原训练并分为四个阶段:第1周为高原训练的适应阶段,第2-4周为逐步提高训练量阶段,第5周为调整恢复周,第6-7周为大训练量与训练强度逐步增加阶段,第8周为下高原前减量训练调整周。全程跟踪记录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前、中、后的训练内容,统计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训练量统计以水上专项训练、测功仪训练和跑步训练等手段完成的距离(km数)为主;负荷强度分为五级,通过测定心率、血乳酸来确定。分别于训练前1周内、高原训练后第3周进行专项运动能力的测试,包括测功仪6km、2km和4级递增负荷测试;每周休息日的次日晨,采指尖血测试运动员的血尿素(BU)和肌酸激酶(CK)。采用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测得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经过非参数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高原训练前后成绩、Bla和HR等比较分析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协方差分析。两组负荷量和强度均值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P<0.01为非常显着性标准。研究结果:(1)从负荷量变化看,平原阶段女子单桨组负荷量比女子双桨组平均每周高10.8km;而高原阶段,女子单桨组负荷量平均每周比女子双桨组低7.1km,其中水上负荷量平均每周低11.2km;女子单桨组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95km降到每周164.1km(-15.85%),而女子双桨组负荷量从平原的每周184.2km降到171.2km(-7.06%);(2)从负荷强度上看,女子单桨组氧利用2的比例大于女子双桨组(118.27%,P<0.01),氧利用1、无氧阈、氧运输的训练比例均小于女子双桨组,分别为-30.47%(P<0.01)、-20.29%(P>0.05)和-48.65%(P>0.05);(3)高原训练后,女子单桨组的测功仪6km成绩下降0.04%(P>0.05),女子双桨组提高了0.77%(P<0.01),女子双桨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女子单桨组(P<0.05);女子双桨组的乳酸阈功率和乳酸阈心率提高幅度大于女子单桨组;女子单桨组的测功仪2km成绩下降0.31%(P>0.05),女子双桨组提高了0.73%(P<0.01);(4)女子单桨组BU平均为6.1±1.5mmol/l,CK为162.6±83.6U/l,女子双桨组BU为6.4±1.4mmol/l、CK为249.4±176.7 U/l;两组运动员的BU无差异,但CK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中国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负荷量与平原训练负荷量基本持平,高原训练以水上训练为主,测功仪训练和跑步训练辅助。中国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的负荷强度应以氧利用1为主,约占60%-65%左右,注重发展运动员中等强度有氧能力;无氧阈和氧运输训练辅助。高原训练负荷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及高原训练负荷结构与平原训练负荷结构的关系,其中负荷强度的差异可能是引起训练效果的差异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赛艇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1].毕学翠,郑晓鸿.赛艇训练监控不同递增负荷测试方案对测试指标有效性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高炳宏,孟志军,冯连世.我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八周高原训练不同负荷结构对训练效果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顾恩珊.山东省赛艇轻量级女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多级测试有氧能力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姚学武.电刺激力量训练对赛艇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孟志军,高炳宏,高欢,李涛,戈鹏.八周高原训练能够显着提高青年赛艇运动员最大摄氧量[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林茂先,程文君,彭熠,杨军.低氧训练在大强度训练周期的应用与分析——以某水上男子赛艇队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9
[7].王卫涛.简述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训练个性化要求[J].当代体育科技.2019
[8].郑坤.赛艇项目训练中的有氧训练方法[J].体育风尚.2019
[9].郑言飞,彭春.浅析体校赛艇专项学生的体能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9
[10].田军.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研究[J].体育风尚.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