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牙髓组织的增龄性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孟洋,王明臻,孙德刚,于习习,王万春[1](2021)在《直接盖髓术和牙髓切断术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直接盖髓术和牙髓切断术作为深龋露髓、可逆性牙髓炎或部分不可逆性牙髓炎的首选微创治疗方法,均是利用生物盖髓剂促进修复性牙本质桥的生成,以利于缺损牙本质的重建。随着现代生物活性材料的不断研究和发展,牙髓微创生物学治疗临床应用也逐步开展。本文主要就这两种术式临床适应症选择、初期牙髓状态的评判、术中牙髓感染的控制及影响预后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一综述。
葛微[2](2021)在《咬合力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形成及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是牙齿的重要功能复合体,在牙齿的发育、损伤、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牙本质细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功能细胞,可分泌形成牙本质。牙齿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咀嚼,该过程所产生的咬合力可影响牙齿的萌出发育、牙周膜厚度以及颌骨的生长发育,但咬合力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发育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牙本质形成速率显着下调,时间节点恰与咬合关系建立时间相契合。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咬合力减弱模型,初步探讨咬合力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发育过程的影响,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形成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成年雌、雄BALB/c小鼠合笼饲养,受孕后的孕鼠单独饲养,直至新生鼠出生。将当日新生鼠标记为P0.5天(Postnatal,P),并于P21.5天断奶,随机将新生鼠分为硬食组和软食组,每组5只,通过饮食法构建小鼠咬合力减弱模型。依据文献报道,分别于新生鼠P0.5(牙胚钟状晚期)、P7.5(牙冠发育晚期)、P15.5(牙齿初萌期)、P21.5(牙齿咬合接触初期)、P27.5(牙齿咬合接触中期)、P33.5(牙齿咬合接触末期)、P60.5(建牙合完成)收集小鼠下颌骨。对收集标本行HE、苯胺蓝染色,观察软硬食组BALB/c小鼠哺乳期至咬合接触后牙髓-牙本质复合体中成牙本质细胞的形态、数目和牙本质形成量的变化。通过PCNA和Caspase-3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观察咬合力减弱对成牙本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然后通过苯胺蓝染色所得牙本质厚度计算牙本质沉积速率,进而应用体内双标法,观察P21.5天后软、硬食组小鼠,3天和9天牙本质形成量的差异,评价咬合力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本质形成速率的影响。结果:1.对软硬食组小鼠称量体重,结果显示两组间小鼠的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2.从小鼠出生后0.5天至60.5天,小鼠成牙本质细胞形态从高柱状单层逐渐变为扁平假复层排列于牙髓-牙本质界面。且P0.5天至60.5天,单位面积内成牙本质细胞数目显着增加(p<0.05)。软硬食组间的成牙本质细胞形态及数目未见明显差异(p>0.05)。3.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硬食组和软食组牙本质的厚度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厚。测量小鼠磨牙牙颈部的牙本质厚度,结果显示P27.5、P33.5和P60.5天时软食组的牙本质厚度均大于硬食组(p<0.05),且随年龄的增长,软硬食组间牙本质厚度的差异逐渐缩小。4.PCNA IHC染色结果显示硬食组和软食组的成牙本质细胞表达均呈阳性,且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硬食组和软食组中成牙本质细胞Caspase-3的表达均呈阴性。5.据苯胺蓝测量的软硬食组牙本质厚度,计算各时间段内牙本质沉积速率。P21.5-P27.5天内,软食组牙本质形成速率显着高于硬食组(p<0.0001)。然而,P27.5-P33.5时间段内硬食组牙本质形成速率显着高于软食组(p<0.0001)。P33.5-P60.5天时软硬食组间牙本质形成速率无显着差异。6.应用体内荧光双标记法,分别检测软硬食组牙本质沉积量及速率,测量两条荧光线之间的距离。结果显示间隔3天组,软食组牙本质的增长量为13.10±0.90μm,硬食组为7.70±1.00μm,软食组的牙本质增长量显着大于硬食组(p<0.0001);间隔9天组,软硬食组间的牙本质增长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7.通过对HE染色结果中P27.5、P33.5和P60.5天软硬食组根尖区牙周膜厚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各时期内硬食组中牙周膜的厚度均大于软食组,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饮食法成功构建了小鼠咬合力减弱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成牙本质细胞形态和对单位面积内成牙本质细胞进行计数,并行PCNA、Caspase-3 IHC染色观察成牙本质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苯胺蓝、活体染色检测牙本质形成速率。结果表明,咬合力减弱并不影响成牙本质细胞的形态、数目、增殖及凋亡。但是,咬合力减弱可促进牙本质的形成,牙本质量的增加不是由于成牙本质细胞数目增多引起的,而是成牙本质细胞分泌速率变化引起,其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宁婷婷[3](2019)在《脂多糖对不同鼠龄牙髓干细胞增殖及矿化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牙髓干细胞是一群存在于牙髓组织中间充质来源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高增殖活性、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在牙髓损伤修复过程中,可以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功能细胞,维持局部组织的稳态平衡,在牙髓组织的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干细胞的再生潜能下降。这可能与干细胞数目的减少、固有功能减弱及干细胞所处的微环境改变相关。当牙髓组织暴露于细菌的代谢产物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轻微时,牙髓干细胞可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参与牙髓组织修复过程,炎症剧烈时可引起牙髓组织坏死。供体年龄作为影响细胞生存微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牙髓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关于不同年龄供体来源的牙髓干细胞对炎症刺激的反应及修复的能力的差异目前相关报道甚少。故本实验拟采用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牙髓干细胞体外模拟炎症微环境,探究不同鼠龄牙髓干细胞在炎症状态下增殖及矿化等相关特性的差异,进一步探究年龄因素对牙髓干细胞受炎症刺激后修复再生能力的影响,为牙髓干细胞在牙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幼龄大鼠牙髓干细胞及成龄大鼠牙髓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采用改良组织块酶消化法从幼龄Sprague-Dawley大鼠及成龄Sprague-Dawley大鼠牙髓组织中分离纯化出牙髓干细胞,命名为幼龄鼠牙髓干细胞(juvenile rat dental pulp stem cells,JDPSCs)与成龄鼠牙髓干细胞(adult rat dental pulp stem cells,ADPSCs)。进行成脂、成骨/成牙本质向诱导分化,检测多向分化潜能;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2.大鼠牙髓组织及牙髓干细胞增龄性变化两种鼠龄牙髓组织切片HE染色、牙髓干细胞及组织切片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 p-Galactosidase,SA-P-Gal)染色比较大鼠牙髓组织、牙髓干细胞增龄性变化;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比较JDPSCs和ADPSCs增殖能力。3.不同浓度LPS对JDPSCs和ADPSCs增殖及矿化的影响采用CCK8实验及流式细胞术检测LPS对JDPSCs和ADPSCs增殖能力的影响。在矿化诱导的条件下,采用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qRT-PCR及Western Blot等检测LPS对JDPSCs和ADPSCs成骨/成牙本质向分化的影响。结果1.JDPSCs和ADPSCs的生物学特性及牙髓组织的增龄性变化本实验成功从大鼠牙髓组织中分离纯化出JDPSCs和ADPSCs,两种细胞均可成骨/成牙本质向及成脂向分化,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分子记物CD90、CD29,阴性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CD45;从刺激的第1d起,在同一时间点下ADPSCs的增殖OD低于JDPSCs(P<0.01),ADPSCs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显着低于JDPSCs(P<0.01);ADPSCs较JDPSCs有更高的SA-β-Gal表达水平(P<0.01);成龄鼠牙髓组织血管含量及组织SA-β-Gal表达较幼龄鼠的增多。2.JDPSCs和ADPSCs在LPS刺激下细胞增殖及矿化的变化CCK8结果显示LPS刺激浓度为0.1-1μg/mL时,从刺激的第1d至第5d,在同一时间点,JDPSCs受LPS刺激实验组较无LPS刺激对照组OD值显着升高,ADPSCs受LPS刺激实验组较对照组的OD值高(P<0.01),且在LPS刺激下JDPSCs组的增加趋势明显大于ADPSCs组;当LPS浓度为10 μg/mL或100 μg/mL时,JDPSCs及ADPSCs在刺激的早期(24 h),同一时间点下,实验组较无LPS刺激的对照组OD值明显升高(P<0.05),而随着刺激时间延长,实验组的OD值降低。在矿化诱导条件下,低浓度的LPS(<1 μg/mL)均能促进JDPSCs和ADPSCs矿化结节形成,JDPSCs增多趋势较ADPSCs明显;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低浓度LPS促进JDPSCs和ADPSCs矿化相关基因(ALP、OCN、BSP、DSPP)及蛋白(ALP)的表达,且JDPSCs促进趋势明显高于ADPSCs。结论1.幼龄及成龄大鼠牙髓组织中可分离培养出牙髓干细胞,JDPSCs和ADPSCs均为间充质来源,具有多向分化潜能。JDPSCs比ADPSCs有较高增殖能力,较低的SA-p-Gal表达水平。2.低浓度LPS(0.1-1 μg/mL)促进JDPSCs及ADPSCs的增殖,并且对JDPSCs促进程度明显大于ADPSCs。较高浓度(10μg/mL或100μg/mL)LPS短时间(24 h)刺激可促进JDPSCs及ADPSCs的增殖,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抑制增殖。3.低浓度的LPS(0.5 μg/mL)可以促进JDPSCs和ADPSCs矿化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及矿化结节的形成,LPS对JDPSCs成骨/成牙向分化的促进作用较ADPSCs明显,提示JDPSCs较ADPSCs在一定程度的炎症微环境中有更强的修复能力。
赵鑫钰[4](2019)在《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组织变化的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牙周炎是我国广泛流行的疾病,它是一类由牙周致病菌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破坏性疾病。牙周与牙髓组织都起源于外胚间充质组织,供应牙髓的神经和血管先支配牙周组织再通过根尖孔到达牙髓,牙周组织和牙髓亦可通过侧副根管相互联系,因此牙周组织的病变可能就会对牙髓造成一定的影响。重度牙周炎患牙是否需要行牙髓治疗以及牙髓治疗的时机仍存在很大争议。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牙髓活力测试来检测牙周炎患牙的牙髓状态,从而决定是否行牙髓治疗,但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特别是针对多根牙,重度牙周炎牙髓组织是否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才是牙髓治疗与否的标准。但是目前对于长期的牙周炎性刺激对患牙牙髓病理改变影响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研究选择74颗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患牙,脱钙后制备组织学切片,观察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的组织学变化,为临床上重度牙周炎患牙是否需要牙髓治疗提供参考。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la(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lα)和Importin8(IP08)参与牙髓组织的炎症病理过程,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观察HIF-la和IP08在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材料和方法:从就诊于口腔医院年龄22-80岁的重度牙周炎需拔牙患者中,排除有系统病史及口腔不良习惯者,经患者知情同意后,选择因治疗需要而拔除的无牙周牙髓治疗史且无类似牙髓炎症状的患牙共74颗(前牙43颗,前磨牙18颗,磨牙13颗)作为实验组,其中牙槽骨吸收达根尖的患牙共40颗,为I组,牙槽骨吸收达根长2/3但未累及根尖者共34颗为Ⅱ组;因正畸治疗需要而拔除的,牙根发育完全且无明显龋坏或缺损的健康牙共10颗,作为对照组(Ⅲ组)。患牙拔除时均采用阿替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制成组织切片行HE染色,根据牙髓内最重的病变记录牙髓病理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每种病理变化类型中的典型病变患牙切片行HIF-1α及IPO8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结果:1.HE染色观察到牙髓可出现钙化、纤维性变、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牙髓网状萎缩、充血、炎症、牙根内吸收、牙根外吸收及坏死,可见继发性牙本质形成及侧支根管。Ⅰ组的牙髓发生病变的为95%,以坏死居多为53%;而Ⅱ组牙髓发生病变的为82%,以变性居多为29%;Ⅰ组坏死率显着高于Ⅱ组,且两组牙坏死率有统计学差异。Ⅲ组牙髓见1颗牙充血,其余均正常。2.实验组中前牙牙髓变性率为35%,坏死占33%,正常者18%;而后牙牙髓变性率为26%,坏死占52%,正常者6%,经统计学分析,前后牙牙髓变性及坏死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表明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变性及坏死率与牙位无关。3.实验组中患牙牙髓HIF-1 α染色见成牙本质细胞层、炎性浸润区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均可出现阳性表达,而对照组中几乎没有阳性表达细胞出现,表明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内存在缺氧环境。4.实验组中患牙成牙本质细胞层及扩张的血管和增粗的神经纤维组织可见IPO8阳性表达,而对照组中,仅成牙本质细胞层可见IPO8阳性表达。结论:1.重度牙周炎患牙的牙髓可见钙化、纤维性变、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牙髓网状萎缩、充血、炎症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以上病变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多个病变同时存在,有的患牙牙髓甚至出现坏死。2.牙槽骨吸收达根长2/3及以上的重度牙周炎患牙,其牙髓坏死率髓牙槽骨吸收程度加重而升高。3.牙槽骨吸收达根长2/3及以上的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变性坏死率与牙位无显着相关性。4.HIF-1 α及IPO8在重度牙周炎患牙病变牙髓组织中可能发挥重要的生理病理作用。
吴世超[5](2018)在《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牙列缺损修复治疗和自体牙移植技术的发展,对于保留上颌第三磨牙(Maxillary Third Molar,MTM)的意义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就使得医生对MTM的根管系统、形态解剖的研究至为重要。因此,通过锥形束X线断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技术充分地了解MTM牙根、根管形态的对称性及其增龄性变化,测量MTM周围的牙槽骨骨壁厚度,评估MTM上颌第三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位置关系,并统计分析拔牙时颊腭侧骨壁的厚度、高度、长度,分析MTM拔除时的骨阻力情况,同时定量化研究MTM颊腭侧可提供的用于进行Onlay自体骨移植术的松质骨骨块大小问题,以便为临床上治疗第三磨牙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2015年至今就诊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口腔医院拍摄口腔CBCT的患者,具体纳入标准如下:(1)就诊患者的个人资料完整,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2)牙冠、牙根发育完整,根尖孔发育成熟;(3)CBCT图像清晰可辨,由同一部机器拍摄,由放射科专业医师拍摄,扫描参数统一。排除标准:(1)年龄<16岁的患者;(2)患者因先天缺失或拔牙史导致MTM缺失;(3)患者MTM未发育完成。将纳入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五组:第一组:16-23岁,第二组:24-35岁,第三组:36-45岁,第四组:46-55岁,第五组:56岁以上。按CBCT提供的出生日期每组随机选择60颗MTM,共300颗MTM,186例患者,其中男性75人,女性111人。利用KAWA卡瓦盛邦的CBCT扫描机,测量每颗MTM的牙根数,根管数,MTM距离上颌窦底的距离及其颊腭侧骨板的高度和厚度,并统计上颌第二、第三磨牙龋齿、牙周炎情况。运用SPSS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MTM具有较复杂的根管系统,发现其中有117颗(39%)牙齿为单根,183颗(61%)牙齿为多根牙,在多根牙中有双根牙42颗(13%)、三根牙139颗(46.33%)、四根牙2颗(0.66%)、五根牙1颗(0.33%)。在单根MTM中单根管84颗(28%),双根管25颗(8.33%),三根管8颗(2.67%)在多根MTM中双根管39颗(13%),三根管118颗(39.33%),只有33颗MTM检测出有MB2的根管(占比11%),五根管1颗(0.33%)。2、本研究利用CBCT测量MTM与上颌窦底的关系,结果显示,男性MTM中有60颗MTM的A-C值≤1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48%;15颗MTM的A-C值大于1mm且小于等于2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12%;另有50颗MTM的A-C值大于2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40%。女性MTM中有88颗MTM的A-C值≤1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50.5%;17名女性患者的23颗MTM的A-C值大于1mm且小于等于2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13.1%;64颗MTM的A-C值大于2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36.6%。A-C值≤1mm的区间的MTM共有男性60颗,女性88颗,共148颗,占所有MTM总数的49.33%;1<A-C≤2mm的区间共有男性15颗,女性23颗,共38颗,占所有MTM总数的12.67%;A-C>2mm的区间共由男性50颗,女性64颗,共114颗,占所有MTM总数的38%。3.MTM的牙齿状况为良好时,在第一组有54颗(28.13%);在第二组有47颗(24.48%);在第三组有40颗(20.83%),第四组35颗(18.23%),第五组16颗(8.33%)。MT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高28.13%,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8.33%。MTM的牙齿状况为牙周炎时,在第一组有2颗(2.82%);在第二组有7颗(9.86%),在第三组有13颗(18.83%)在第四组有17颗(23.94%);在第五组有32颗(45.07%)。MTM牙齿状况为牙周炎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2.8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45.07%。MTM的牙齿状况为龋齿时,在第一组有4颗(10.81%);在第二组有6颗(16.22%);在第三组有7颗(18.92%);在第四组有8颗(21.62%);在第五组有12颗(32.43%)。MTM牙齿状况为龋齿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2.8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45.07%。当MSM的牙齿状况为良好时,第一组有49颗(29.52%);第二组有45颗(27.11%);第三组有35颗(21.08%);第四组有27颗(16.27%);第五组有10颗(6.02%)。MS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高29.5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6.02%,随着年龄的增加MS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牙齿数目构成比在逐渐减少。当MSM的牙齿状况为牙周炎时,第一组有10颗(9.43%);第二组有13颗(12.26%);第三组有19颗(17.92%);第四组有31颗(29.25%);第五组有33颗(31.14%)。MTM牙齿状况为牙周炎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9.43%,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31.14%,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大。当MSM的牙齿状况为龋齿时,第一组有0颗;第二组有2颗(14.29%);第三组有4颗(27.57%);第四组有2颗(14.29%);第五组有6颗(44.86%)。MSM牙齿状况为龋齿的构成比在高年龄组最高44.86%,在低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为0。MSM的牙齿状况为缺失时,第三组有2颗(16.67%);第五组有10颗(83.33%),其余三组无MSM缺失。4 MTM腭侧骨壁高度其次为近中阻生组(7.49±3.01mm)、正位组(6.49±2.00mm)、颊侧倾斜组(6.46±2.58mm);近中阻生组腭侧骨壁高度高于颊侧倾斜和正位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和颊侧倾斜组的腭侧骨壁高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MTM颊侧骨壁高度依次为正位组(6.15±2.46mm)、颊侧倾斜(6.03±1.84mm)组、近中阻生(5.34±2.39m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位组、颊侧倾斜组、和近中倾斜组每组内的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后结果为,正位颊、腭侧骨壁高度相当,P=0.509,二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腭侧骨壁明显高于颊侧骨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近中阻生组腭侧骨壁高于颊侧骨壁,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三磨牙根中1/2腭侧骨壁的厚度依次为近中阻生组(2.21±1.17mm),正位组(1.99±1.22mm)、颊侧倾斜组(1.88±1.25mm),三者之间P=1.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M根中1/2颊侧骨壁的厚度最厚的为颊侧倾斜组(2.48±0.94mm);其次为正位组(2.09±1.18mm)、近中阻生组(1.74±1.31mm);颊侧倾斜组根中1/2的厚度大于正位组根中1/2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根中1/2的厚度大于近中阻生组根中1/2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近中阻生组两者之间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根中1/2颊侧骨壁的厚度大于腭侧根中1/2的骨壁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TM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依次为颊侧倾斜组(4.11±1.62mm)、正位(3.42±1.83mm)、近中阻生(2.81±2.39mm),颊侧倾斜组骨壁高度明显高于正位组骨壁高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颊侧倾斜组骨壁高度明显高于近中阻生组骨壁高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而正位组与近中阻生组的颊侧骨壁厚度二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MTM根尖处腭侧骨壁厚度依次为:近中阻生组(3.86±2.55mm)、正位组(3.38±1.68mm)、颊侧倾斜组(2.93±1.67m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颊侧倾斜组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大于腭侧骨壁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和近中阻生组根尖处颊腭侧骨壁的厚度相近,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时候,颊侧测量可以制取量的骨块长为(6.16±1.38mm)的以底为(3.80±1.91mm),中间值为(2.18±1.13mm),高为(5.78±2.20mm)的长三角形不规则骨块。所测量骨块的体积区间在16.17 mm3-170.65mm3之间。在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时候,腭侧测量可以制取的骨块长为(6.16±1.38mm)的以底为(3.24±1.89mm),中间值为(1.98±1.24mm),高为(6.64±2.39mm)的长三角形不规则骨块。所测量骨块的体积区间在(13.71mm3-174.64 mm3)之间。结论1.MTM的牙根数与根管数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根牙中以单根管为主,双根牙则多为双根管,三根牙中主要为三根管,其他为辅。同时,该部分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MB2的检出率逐渐降低。2.对186位患者的300颗MTM按性别分组后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MTM距离上颌窦的距离与性别无关。在拔除MTM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观察分析MTM距离上颌窦底的距离,拔牙时避免使用向上的力量,减少牙齿拔除的时候导致上颌窦穿孔的发生。3.MTM状况为良好、牙周炎、龋齿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SM为良好、牙周炎、龋齿、缺失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MTM的龋坏率明显增高,患有牙周炎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MSM的研究结果与MTM结果基本一致。所以,应尽量利用CBCT定期地检查MTM和MSM的牙体、牙周情况,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目的。4.MTM在正位时,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相当,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于正位的MTM,在拔除时由于它的颊腭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没有明显的差距,所以要依据每个牙的情况决定拔除时的脱位方向。MTM在颊侧倾斜时,颊侧的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明显小于腭侧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即颊侧倾斜位MTM的腭侧阻力大于颊侧阻力;由于牙冠偏向颊侧,牙根就会偏向腭侧,在根中1/2、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明显大于腭侧骨壁厚度,因此在扩大牙槽窝,增隙的过程中应注意颊侧阻力大于腭侧阻力,可以考虑颊侧脱位,增隙的过程考虑颊侧根中1/2处颊侧阻力大于腭侧阻力。MTM在近中阻生时,颊侧的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统计学分析的结果明显小于腭侧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腭侧阻力大于颊侧阻力,在根中1/2及根尖处颊腭侧骨板厚度相当,没有统计学差异。因此,近中阻生的MTM在拔除时,由于它的颊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小于腭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颊侧阻力小于腭侧阻力,在去除局部阻生的骨阻力后,可以考虑颊侧脱位。5.利用CBCT可以测量MTM颊、腭侧牙槽骨的宽度、高度、长度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关系进行评估,以提供合适的松质骨骨块进行Onlay自体骨移植术,避免开辟第二术区进行供骨,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创伤,为前牙美学区种植植骨提供一种有效的植骨方式。
黄定明,傅裕杰,谭学莲[6](2017)在《牙髓活力状态的临床判断之惑及解决之道》文中提出牙髓组织具有形成牙本质、提供营养、传导痛觉和对外界刺激产生保护性反应的功能。牙髓活力状态的临床判断是决定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效果评估的基础。长久以来,牙髓活力状态判断的测试方法以及判断标准,一直是临床医生争论的热点话题,且常常给临床医生在需要准确判断牙髓活力状态及选择治疗方案时造成困惑。本文就牙髓活力状态的临床判断中所存在的困惑以及解决方法做简单介绍。
苗千代[7](2017)在《增龄性因素对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髓组织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髓组织HIF-1α、VEGF及细胞凋亡等的表达变化,探讨增龄性因素对这些因子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究导致青少年及成人正畸差异的原因,为正畸临床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5周龄与8-9月龄各25只,建立正畸牙齿移动模型。两组大鼠均在实验加力1天、3天、7天、14天及28天时处死取材,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TUNEL染色等方法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过程中牙髓组织的变化及HIF-1α、VEGF、细胞凋亡等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论如下:1、青少年组与成年组大鼠均发生牙齿移动,但成年组牙齿移动速度较慢,移动距离较少。2、青少年组加力1天时牙髓组织即可观察到明显的血管扩张,新生血管形成等反应,3天时细胞增殖及聚集现象明显,14天时牙髓组织基本恢复正常;成年组加力3天时牙髓组织开始有血管扩张、组织水肿等表现,7天、14天时多细胞区面积明显增加,28天时除牙髓中部血管数量增多,其余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由此可见,青少年组较成年组牙髓组织反应更迅速,代谢周期更短。3、青少年组实验侧牙髓组织HIF-1α表达自加力1天起开始增强,3天时表达至峰值,随后逐渐降低;成年组加力3天起牙髓组织HIF-1α表达逐渐增强,7天时表达至峰值,随后逐渐降低。我们推测增龄性因素可能使牙髓组织对缺氧调控的速率减慢,调控周期延长。4、青少年组加力1天开始牙髓组织VEGF表达逐渐增强,7天时表达量达峰值,随后逐渐降低;成年组加力3天开始牙髓组织VEGF表达逐渐增强、14天时表达量达峰值,随后表达逐渐降低。青少年组牙髓组织VEGF表达在1天、3天、7天、14天时均高于成年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推测增龄性因素使成年组大鼠牙髓组织VEGF表达增加缓慢,且表达量降低,从而导致牙髓组织对正畸力的反应较为滞后,反应周期延长。5、青少年组加力3天时牙髓内细胞凋亡率显着增高,随后逐渐降低,14天时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成年组加力3天开始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7天时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成年组牙髓组织细胞凋亡率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青少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推测增龄性因素使牙髓组织细胞凋亡率增高,但细胞凋亡调节周期延长。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髓组织通过启动细胞凋亡来保持细胞繁殖和细胞死亡之间的平衡,及时清除无用和有害的细胞,从而调节细胞数量,维持牙髓组织内环境稳定。
李睿敏,张敬,李晓洁,董文亮,龚娟,赵丽萍[8](2016)在《热休克基因相关蛋白在大鼠牙髓增龄性变化中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热休克基因相关蛋白在牙髓组织增龄性变化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取雄性SD大鼠30只,其中月龄>10个月为老龄组(n=15),<2个月为年青组(n=15),然后取两组大鼠下颌第一磨牙连续切片及牙髓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RT-PCR、Western Blot检测比较两组大鼠牙髓组织中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表达水平。结果:HSF1和HSP27均表达于SD大鼠牙髓组织中,且HSF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随大鼠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而其下游的HSP27表达水平却随之下降。结论:热休克基因相关蛋白可能参与牙髓增龄性变化的过程。
孟丹婕[9](2016)在《老年患者磨牙急性牙髓炎两种处理方法对疼痛控制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急性牙髓炎是指牙髓组织发生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是阵发性、自发性的剧烈疼痛,即使没有受到任何刺激,也会发生剧烈的牙痛,但可以自行缓解。传统治疗急性牙髓炎的方法是开髓引流,但将髓腔打开只是改善了高压状态,炎症并没有消除,临床常见的控制疼痛的方法是局麻下去除牙髓和牙髓失活术。现代牙髓病学的观点认为,完全摘除牙髓,彻底清理根管内的牙髓组织,是控制牙髓炎性疼痛的最佳方法。老年人由于增龄性变化,导致髓室及根管变小,甚至可有不同程度的钙化、闭锁,在后牙尤为突出,而且老年人多患有系统性疾病,对根管治疗的耐受性差、难以较长时间的配合治疗,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患者急性牙髓炎的疼痛控制中,临床上疗效更好,且椅旁操作易被老年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目的对老年患者急性牙髓炎的磨牙分别采用局麻下直接拔髓和局麻下牙髓失活术进行处理,评价对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选择患者年龄在7589岁老年患者,经临床诊断为第一、二恒磨牙急性牙髓炎或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的患牙204例,随机分为两组,局部麻醉,实验组开髓后髓腔内封多聚甲醛失活剂,对照组直接拔髓后根管内封氢氧化钙糊剂,预约患者7日后复诊。请患者使用直观疼痛标尺法在首诊和复诊时对自身疼痛强度进行评价,并将自身感受的疼痛强度标记在直线上。两组分别比较首诊所用的时间、首诊后疗效、疼痛缓解率,首诊术后疼痛等级,根管治疗间急症发生率。复诊时去除暂封物,实验组去除根髓,对照组去除根管内氢氧化钙,探查根管,比较复诊时根管探诊疼痛等级。结果首诊后两组均达到有效止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根管治疗约诊间痛,两组首诊疗效、临床缓解率、首诊后疼痛指标、EIAE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首诊所用时间有显着差异(P<0.05)。复诊时二组根管内探痛情况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对于患有磨牙急性牙髓炎的老年患者,两种方法均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但均不能避免EIAE。较局麻下直接摘除牙髓,多聚甲醛失活剂首诊所用时间较少,复诊时疼痛较小,更适合临床使用。
郭新星,陈静,张勇[10](2015)在《正畸扭转力对成人牙髓中IL-8活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IL-8的活性变化,评价正畸扭转力对成人牙髓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矫治设计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成人正畸患者56例。根据上颌第一前磨牙采用交互牵引正畸扭转力值的不同分为4oz组、6oz组和8oz组,分别于加力1、2、3、4周后取出牙髓组织标本;对照组分别于实验组相同时间段内拔牙后,取出牙髓组织标本,应用光度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牙髓中IL-8的含量在矫治过程中的变化。结果:4oz组、6oz组、8oz组不同时段IL-8活性的比较均有所不同;加力1、2、3、4周组IL-8活性的比较均有所不同。结论:成人扭转牙纠正时,持续扭转力的大小是否会对牙髓活性产生损害,关键依据牙齿受到持续扭转力1-2周时牙髓状态,扭转力的大小需要低于8oz。
二、牙髓组织的增龄性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牙髓组织的增龄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直接盖髓术和牙髓切断术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牙髓状态的评估和临床检查对预后的影响 |
1.1 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评估牙髓炎症状态 |
1.2 牙髓活力状态的组织学基础 |
1.3 X线影像辅助诊断 |
2 增龄性变化和根尖孔形态对预后的影响 |
3 感染状况对预后的影响 |
3.1 慢性龋和急性龋 |
3.2 原发性龋和继发性龋 |
3.3 龋坏范围 |
3.4 龋坏的位置 |
4 感染控制和手术创伤对预后的影响 |
4.1 感染控制 |
4.2 创伤控制 |
5 盖髓过程操作的影响 |
6 封闭对预后效果的影响 |
7 术后随访对预后的影响 |
(2)咬合力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形成及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引言 |
1.1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定义及作用 |
1.2 成牙本质细胞 |
1.2.1 成牙本质细胞的增龄性变化 |
1.2.2 成牙本质细胞的作用 |
1.3 咬合力 |
1.3.1 咬合力对牙周膜的作用 |
1.3.2 咬合力对牙槽骨的作用 |
1.3.3 咬合力对颌骨的作用 |
1.3.4 咬合力对牙根的作用 |
1.3.5 咬合力对牙齿萌出的作用 |
1.3.6 其它 |
第二章 咬合力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2.1.3 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分组 |
2.2.3 标本制备 |
2.2.4 HE染色 |
2.2.5 苯胺蓝染色 |
2.2.6 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2.3 结果 |
2.3.1 咬合力改变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2.3.2 咬合力对成牙本质细胞形态及数目的影响 |
2.3.3 咬合力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形成牙本质厚度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咬合力影响牙本质形成机制的初步探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实验试剂 |
3.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3.1.3 试剂的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分组 |
3.2.3 体内荧光活体染色 |
3.2.4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IHC-P) |
3.2.5 图像采集及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咬合力改变对成牙本质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
3.3.2 咬合力改变对牙本质形成速率的影响 |
3.3.3 咬合力改变后牙周膜厚度的变化 |
3.4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临床病例 右下颌第一磨牙显微根管治疗及冠修复一例 |
参考文献 |
(3)脂多糖对不同鼠龄牙髓干细胞增殖及矿化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幼龄及成龄大鼠牙髓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JDPSCs与ADPSCs的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 |
2.2 JDPSCs与ADPSCs的多向诱导分化 |
2.3 JDPSCs与ADPSCs的表面分子标记物检测 |
3 讨论 |
第二章 幼龄及成龄大鼠牙髓干细胞及牙髓组织增龄性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大鼠牙髓组织增龄性变化 |
2.2 JDPSCs与ADPSCs的SA-β-Gal染色及增殖能力比较 |
3 讨论 |
第三章 LPS对幼龄及成龄鼠牙髓干细胞增殖及矿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LPS对JDPSCs和ADP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
2.2 LPS对JDPSCs和ADPSCs细胞周期的影响 |
2.3 LPS对JDPSCs和ADPSCs矿化结节形成的影响 |
2.4 LPS对JDPSCs和ADPSCs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2.5 LPS对JDPSCs和ADPSCs矿化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临床病例 |
病例1 |
病例2 |
病例3 |
病例4 |
病例5 |
成果 |
致谢 |
(4)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组织变化的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上颌第三磨牙根管系统的CBCT研究 |
1.1 资料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1.2 设备及扫描方法 |
1.1.3 图像的重建 |
1.1.4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上颌第三磨根尖与上颌窦底壁位置关系的CBCT研究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测量方法 |
2.1.2 一致性检测 |
2.1.3 统计处理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上颌第三磨牙与上颌第二磨牙的牙齿健康程度增龄性变化的CBCT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评价MTM的牙齿状况 |
3.1.2 评价MSM的牙齿状况 |
3.1.3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MTM的牙齿状况 |
3.2.2 MSM的牙齿状况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四、关于MTM周围牙槽骨的CBCT研究 |
4.1 资料和方法 |
4.1.1 分组定义 |
4.1.2 测量MTM颊腭侧牙槽骨骨壁的厚度及高度值 |
4.1.3 统计处理 |
4.2 结果 |
4.2.1 分组结果 |
4.2.2 MTM周围牙槽骨厚度及高度与MTM位置的关系 |
4.3 讨论 |
4.4 小结 |
五、MTM颊、腭侧骨壁可用移植骨块大小的CBCT研究 |
5.1 资料和方法 |
5.1.1 研究方法 |
5.1.2 统计处理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牙髓活力状态的临床判断之惑及解决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1 牙髓活力测试对象之惑 |
1.1 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决定临床诱导牙髓反应的刺激位点 |
1.2牙髓神经纤维种类决定临床刺激诱导出的疼痛反应不同 |
1.3 牙齿解剖形态及位置对牙髓活力测试的影响 |
1.4 牙齿及牙髓的增龄性变化 |
2 牙髓活力测试方法之惑 |
2.1 感觉测试方法 |
2.1.1 牙髓温度测试 |
2.1.2 牙髓电测试 |
2.1.3 实验性备洞 |
2.1.4 选择性麻醉 |
2.2 血流测试方法 |
2.2.1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试 |
2.2.2 超声多普勒血流测试 |
2.2.3 血氧饱和度测试 |
2.2.4 牙冠表面温度测试 |
2.3 生物标志物测试 |
3 牙髓活力判断标准之惑 |
4 牙髓活力状态的临床判断解决之道 |
(7)增龄性因素对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髓组织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一 |
病例报告二 |
病例报告三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热休克基因相关蛋白在大鼠牙髓增龄性变化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材料、试剂和设备 |
1.2 取材和标本处理 |
1.3 HE、免疫组化染色 |
1.4 RT-PCR检测HSF1、HSP27 mRNA表达水平 |
1.5 Western-Blot检测HSF1、HSP27蛋白含量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HE、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2.2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3 讨论 |
(9)老年患者磨牙急性牙髓炎两种处理方法对疼痛控制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典型病例报告 |
病例一 |
病例二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老年患者牙髓病的诊疗特点 |
参考文献 |
(10)正畸扭转力对成人牙髓中IL-8活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1不同加力组各个时段IL-8的活性检测见表1。 |
2同一加力组不同时段IL-8活性的两两比较 (表2,图1)。 |
讨论 |
1正畸牙齿牙髓中IL-8含量变化的意义 |
2扭转力加载中成人牙髓中IL-8含量变化 |
四、牙髓组织的增龄性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直接盖髓术和牙髓切断术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 孟洋,王明臻,孙德刚,于习习,王万春.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10)
- [2]咬合力对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形成及功能的影响[D]. 葛微. 兰州大学, 2021(09)
- [3]脂多糖对不同鼠龄牙髓干细胞增殖及矿化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宁婷婷. 南方医科大学, 2019(12)
- [4]重度牙周炎患牙牙髓组织变化的病理学研究[D]. 赵鑫钰. 山东大学, 2019(09)
- [5]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D]. 吴世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6]牙髓活力状态的临床判断之惑及解决之道[J]. 黄定明,傅裕杰,谭学莲.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7(08)
- [7]增龄性因素对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髓组织变化的影响[D]. 苗千代. 首都医科大学, 2017(02)
- [8]热休克基因相关蛋白在大鼠牙髓增龄性变化中的表达[J]. 李睿敏,张敬,李晓洁,董文亮,龚娟,赵丽萍.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6(12)
- [9]老年患者磨牙急性牙髓炎两种处理方法对疼痛控制的效果观察[D]. 孟丹婕. 安徽医科大学, 2016(02)
- [10]正畸扭转力对成人牙髓中IL-8活性影响的研究[J]. 郭新星,陈静,张勇.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