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量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量,脉冲,条纹,数值,热量,介质,中非。
动量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吴长锋[1](2019)在《我首次观测到杨氏双缝实验中非局域的动量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合肥6月20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许金时等人与其合作者,首次实验观测到非局域的动量传递,验证了光子动量改变量与干涉条纹可见度之间的量化关系。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上。(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6-21)
刘永宏,冯珂婷,黄风林[2](2018)在《滴流床反应器动量传递模拟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滴流床反应器(TBR)动量传递模型的研究是改善传热、传质、反应效率及设计、强化反应器性能的基础。本文借助滴流床反应器相对渗透、单缝、双流体界面力等动量传递模型分析,探讨加氢反应床层压降、持液量变化趋势与模型模拟的差异,确定模型的适用体系与局限性,阐述了气液分布器结构差异对不同作用体系气液分布、反应过程的影响。结合滴流床反应器的工业实践,探索优化操作、强化反应强度,提高转化率、选择性的措施。(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8年08期)
王成会,莫润阳,贺西平,边小兵,陈时[3](2018)在《牛顿摆系统中的能量和动量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牛顿摆简化为球链并看作弹簧-质量系统,基于无量纲动力学方程组对球链上小球的运动特征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入射球速度、球材料特性以及球半径等因素均影响球链上的动量和能量传递效率.(本文来源于《物理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亮[4](2014)在《纳米流体强化热量与动量传递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流体是指以一定比例,在液体中添加纳米级金属、金属氧化物或非金属颗粒形成的一类新型传热冷却介质。纳米流体较传统的冷却介质具有以下优势:1)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系数的增加,不以流动阻力的增加为代价;2)纳米流体中颗粒的尺度为纳米量级,其行为接近于液体分子,不会像毫米或微米级颗粒,易产生摩擦或堵塞的不良结果;3)纳米流体的传热效果与纳米颗粒的成份、比例、形状等因素有关,可根据传热量需求,合理的设计传热过程。由此可见,纳米流体作为新型传热冷却介质,在强化传热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物理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显着高于基础流体;二是纳米颗粒在基础流体中的微运动,强化了基础流体的动量传递。人们对纳米流体导热系数已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并证实了导热系数增加的物理机制。然而关于纳米颗粒对基础流体动量传递特性的影响则少见报道。为此,本文着重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开展了纳米流体的热量与动量传递特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纳米流体的制备。采用“两步法”配制出实验所需纳米流体,并对配制的纳米流体开展透射电镜和悬浮稳定性实验,发现纳米流体的分散性和悬浮稳定性均较好,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基础。二、纳米流体输运参数的测定。为全面掌握纳米流体的基本性质,对纳米流体输运参数(导热系数、粘度、比热)进行测量,发现体积浓度、粒径和颗粒形状对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粘度和比热有较大影响。叁、纳米流体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搭建流动与传热特性实验台,测量纳米流体的阻力和传热系数。发现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系数的增加,不以阻力的增加为代价;导热系数增大对对流换热系数贡献比例较小;纳米颗粒的体积浓度、直径和形状均对对流换热系数有较大影响;单相流传热特性关联式已不适用于纳米流体,从而建立了纳米流体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纳米颗粒对基础流体动量传递的强化,是增大对流换热系数的主要原因。四、纳米流体的流动可视化与动量传递特性的实验研究。搭建纳米流体流动可视化实验台。为了便于流场观测,用有机玻璃制成的波壁管作为实验段,进行了流动可视化实验,直观的考察了纳米流体与基础流体的流场差异:采用得失电子的电化学方法,测量了纳米流体的质量传递系数,以此定量的研究纳米流体动量传递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Re下,纳米流体的流场紊乱度高于基础流体,其质量传递系数也显着高于基础流体。在上述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分子动力学和CFD研究结果,对纳米颗粒强化基础流体动量传递进行了理论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动量传递的增强是强化传热的主要原因。五、纳米流体复合强化动量与热量传递特性的实验研究。由于输运参数的改变对纳米流体动量和热量传递系数提升有限,故采用继续增加扰动的方式,进一步增强纳米流体的动量传递。本研究通过改变管型(变化波壁管的波幅)、外加脉动流场(入口前添加平行于流动方向的脉动)和施加往复运动(施加垂直于流动方向往复运动)的方式,来进一步增加基础流体的紊乱度,以达到继续强化热质传递的目的。研究发现,1)波壁管波幅对纳米流体的质量传递和流动特性有重要影响。2)脉动流场下纳米流体的最优强化系数由雷诺数、振动分率和斯德鲁哈尔数共同决定。3)往复运动频率、往复运动角度和充液率对纳米流体的热量传递特性有重要影响。4)在外加扰动下,管内的流动更加紊乱。质量传递特性与可视化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外加扰动进一步增强了纳米流体的动量传递,从而更有利于热质传递。(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7-01)
张罗号[5](2014)在《基于涡量-动量传递理论的天然河流流速与含沙量垂线分布公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流速分布规律的研究是揭示水流流动特性的关键,含沙量分布规律的定量描述是研究悬移质运动的基础。鉴于同室内水槽试验资料相近的经典公式,同天然河流实测资料存在较大差距,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以涡量传递及动量传递理论为基础,对涡团模式建立的掺长积分取平均值后,求解恒定二维均匀紊流时均运动方程,得出了紊流流速垂线分布公式。然后,运用所得流速公式确定悬移质扩散系数,求解平衡情况下的扩散方程,得出了悬移质含沙量垂线分布公式。实测资料检验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公式能较好描述天然河流流速及含沙量垂线分布规律,且克服了前人经典公式的理论缺陷。(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车学科,聂万胜,田希晖,侯志勇,程钰锋[6](2014)在《SDBD等离子体中正、负离子的动量传递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等离子体体积力密度的产生机理,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测量了SDBD激励器的诱导射流。发现采用正极性纳秒脉冲激励时诱导射流从植入电极指向暴露电极,与一般交流激励SDBD诱导射流方向相反,说明负离子对体积力密度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数值模拟了正极性纳秒脉冲激励下SDBD放电过程,得到了正离子、负离子和电子浓度分布随时间的演化情况;计算了正离子、负离子产生的时均体积力密度,发现整个脉冲放电周期内负离子数密度一直低于正离子,其产生的体积力密度绝对值远小于正离子情况,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负离子动量传递效率要远高于正离子,正离子的动量传递效率应低于37.9%。电流计算结果表明,放电过程中出现了2个连续正向放电和1个反向放电。(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4年04期)
刘淼,王芝银,张如满,袁鸿鹄,张琦伟[7](2013)在《欠固结非饱和土强夯冲击动量传递关系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夯锤和地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强夯地基处理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欠固结非饱和土体弱胶结多孔结构的特点,忽略在强夯冲击荷载作用下弱胶结土体骨架的弹性响应,基于动量守恒原理,建立夯锤和土层系统的动量方程。通过将强夯单击加固过程表述为各微小薄层土顺次达到临界孔隙比的过程,构建强夯单击加固过程的递推格式,并将其推广于多次夯击的全过程。依据递推格式编写相应的计算程序,以北京园博园强夯加固工程为实例计算夯沉量、夯击速度、夯击时间等参数。实验表明,地基的累计夯沉量随着夯击次数逐渐增加,单击夯沉量逐渐减少,且单击夯沉量在经过多次夯击之后逐渐趋于平稳;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的对比表明,采用这种递推格式计算出的夯沉量数值及变化趋势和实际相符。进一步探讨了夯沉量、夯击速度随夯击时间和夯击次数的变化特性。动量递推方法为欠固结非饱和土地基强夯加固计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3年Z2期)
车学科,聂万胜,田希晖,侯志勇,程钰锋[8](2013)在《SDBD等离子体中离子动量传递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等离子体体积力的产生机理,采用PIV测量了正极性纳秒脉冲激励SDBD激励器的诱导流场,发现诱导射流从植入电极指向暴露电极,与一般交流激励SDBD诱导射流方向相反,这说明负离子在产生体积力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采用漂移-扩散模型计算了正极性纳秒脉冲激励下SDBD放电过程,模拟了正离子、负离子和电子浓度分布随时间的演化情况,得到了正离子、负离子产生的时均体积力,发现整个脉冲放电周期内负离子数密度一直低于正离子,其产生的体积力绝对值远小于正离子情况,这暗示负离子的动量传递效率要远高于正离子,正离子的动量传递效率应低于37.9%。(本文来源于《中国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高压放电:从灾害防护到新技术应用》期刊2013-10-16)
段毅文,陈丽萍,斯钦达赖,沈星[9](2012)在《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中的化简分析拓广法及其类似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简分析拓广法讨论了叁传中的问题,一些实验数据已被用于这些过程中的主要参数回归;同时,叁传中的类似率也被用于这些参数的计算。(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2年19期)
张锐,郑航,唐志平[10](2008)在《基于元/网格动量传递的离散元与有限元耦合的时空多尺度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时间多尺度与空间多尺度兼顾的离散元与有限元耦合的时空多尺度计算模型,并推导了基于元/网格动量传递的力学和动力学参变量的过渡算法,实现了离散元与有限元耦合过渡区内参变量信息的合理交换,从理论上解决了时空多尺度计算中离散元区域与有限元区域之间物理和力学特征的光滑过渡问题.通过弹性应力波在细长杆中传播的算例,验证了该时空多尺度数值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动量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滴流床反应器(TBR)动量传递模型的研究是改善传热、传质、反应效率及设计、强化反应器性能的基础。本文借助滴流床反应器相对渗透、单缝、双流体界面力等动量传递模型分析,探讨加氢反应床层压降、持液量变化趋势与模型模拟的差异,确定模型的适用体系与局限性,阐述了气液分布器结构差异对不同作用体系气液分布、反应过程的影响。结合滴流床反应器的工业实践,探索优化操作、强化反应强度,提高转化率、选择性的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量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吴长锋.我首次观测到杨氏双缝实验中非局域的动量传递[N].科技日报.2019
[2].刘永宏,冯珂婷,黄风林.滴流床反应器动量传递模拟研究与应用[J].石油化工应用.2018
[3].王成会,莫润阳,贺西平,边小兵,陈时.牛顿摆系统中的能量和动量传递[J].物理通报.2018
[4].张亮.纳米流体强化热量与动量传递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5].张罗号.基于涡量-动量传递理论的天然河流流速与含沙量垂线分布公式[J].水利学报.2014
[6].车学科,聂万胜,田希晖,侯志勇,程钰锋.SDBD等离子体中正、负离子的动量传递效率[J].高电压技术.2014
[7].刘淼,王芝银,张如满,袁鸿鹄,张琦伟.欠固结非饱和土强夯冲击动量传递关系及应用[J].科技导报.2013
[8].车学科,聂万胜,田希晖,侯志勇,程钰锋.SDBD等离子体中离子动量传递效率研究[C].中国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高压放电:从灾害防护到新技术应用.2013
[9].段毅文,陈丽萍,斯钦达赖,沈星.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中的化简分析拓广法及其类似律(英文)[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
[10].张锐,郑航,唐志平.基于元/网格动量传递的离散元与有限元耦合的时空多尺度算法[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