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化学,特性,土壤,鼓风炉,电子显微镜,金属元素,粒径。
化学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峰,叶小球,冯春蓉,谌晓洪,杨蕊竹[1](2019)在《化学气相沉积钨中氘热脱附特性的定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不同升温速率的热脱附谱法(TDS)研究了化学气相沉积钨(CVD-W)经70 eV/D、1.3×10~(25) D/m~2的氘离子辐照后,样品中氘的热脱附特性。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CVD-W中氘滞留总量在10~(19) D/m~2量级;氘的脱附温度区间为400~800 K;脱附总量与升温速率呈负相关,且脱附温度区间会随着升温速率提高而向高温区漂移;CVD-W中氘的主要俘获位为位错或晶界,氘的脱附活化能为0.88 eV,缺陷激活能为0.81 eV。(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苏波,施春梅[2](2019)在《岩矿中稀有金属元素的化学特性及分析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矿中稀有金属元素的有效分析,是强化岩矿开发及利用的重要基础,强调基于稀有金属的化学特性,实现分析方法的科学构建。本文立足对岩矿稀有金属元素的分析,从铝元素、稀土元素和硒元素等方面,具体论述了岩矿中稀有元素的化学特性以及分析构建的策略,以更好的提高化学分析的有效性。本文旨在强化对岩矿稀有金属元素的研究,通过分析方法的构建,为稀有金属原色测定分析提供保障。(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11期)
王涛[3](2019)在《分子化学特性对单分子层隧道结中等离激元激发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分子层隧道结中,电荷沿着分子骨架隧穿,其中部分隧穿电荷会经历非弹性隧穿过程而激发隧道结金属电极上的等离激元[1,2]。由于分子的化学性质可以极大地控制电荷的隧穿性质[3],因此它也可以对单分子隧道结中的等离激元激发进行调控。在此次报告中,报告人将介绍单分子层隧道结的制作过程,并展示分子长度、分子能级、分子结构刚性、分子自组装倾斜角等化学性质对等离激元激发的调控作用[1,2]。这类单分子层隧道结,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电荷隧穿特性,也可以作为片上可调控的等离激元光源来驱动等离激元集成回路。(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吴珍,张弦,庞晶琳,刘海英,张盼月[4](2019)在《腐殖酸水化学行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分析、粒径和电位分析等方法对腐殖酸及其水溶液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腐殖酸粉末样品的红外光谱和热重-差热分析表明,实验所用腐殖酸的特征部位包括羟基、羧基、芳环以及其它一些基团。化学组成以芳环为主,占产品总重的68.2%;其次为羧基,约为19.6%;剩余部分分别为含水量9.9%、灰分2.3%。光散射和电位分析结果表明,腐殖酸工作溶液中腐殖酸溶胶颗粒平均尺寸为8.13μm, Zeta电位峰值为-17.9 mV。紫外分析显示,UV254与水中腐殖酸浓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9 6, UV254可以作为水中腐殖酸浓度的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9年05期)
孙乾,张爱琴,薛雨菲,曹文利,奚凤玲[5](2019)在《化学改性对核桃谷蛋白结构表征及功能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酰基化与磷酸化)方法对核桃蛋白中占70%以上的谷蛋白进行改性处理。核桃谷蛋白经改性后酰化蛋白和磷酸化蛋白溶解度分别提升了3.61倍和4.49倍,持水性提升了1.97倍和1.55倍,持油性略有降低,乳化性及起泡性总体变化不大。由光谱学分析可知,蛋白的二级以及叁级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导致了蛋白功能特性的改变,这也为核桃蛋白功能特性改变提供了相应的分析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张莉,潘婧,吴欢[6](2019)在《大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酶抑制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黄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具有泻下攻积、凉血解毒、利湿退黄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活性,且能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酪氨酸酶的活性。本文将对大黄中化学成分、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ABTS·+、OH·自由基及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酶抑制特性(抑制酪氨酸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作一小结,以期能为大黄的药效物质研究及整体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梁志永,覃吴,石司默,马晓迅[7](2019)在《化学链燃烧中Co掺杂改性Fe_2O_3(104)载氧体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建立金属Co掺杂的铁基载氧体的微观模型,探究掺杂Co后模型表面的电子结构及反应特性的变化。首先,采用Material Studio软件中CASTEP模块构建并优化Fe_2O_3(104)的平板模型;其次,以Co原子分别替换模型表面不同配位数的Fe原子(Fe5f,Fe6f和Fe7f),构建Co在表面不同Fe原子位的掺杂模型(Co–Fe_2O_3(104));最后,计算纯净模型和掺杂模型的表面能、掺杂结合能、态密度以及掺杂位点原子的键长、键角和原子间距离等参数,考察CO在Fe_2O_3(104)和Co掺杂的Fe_2O_3(104)表面的等温吸附特性,并以CO分子为探针测试Co掺杂模型和纯净模型表面的氧化反应特性,获取反应路径、过渡态和反应活化能等信息。几何优化结果得到Co掺杂模型的稳定性顺序是:Co5f–Fe_2O_3(104)> Co6f–Fe_2O_3(104)> Co7f–Fe_2O_3(104),对应的结合能分别为–0.399 eV、–0.215 eV和0.487 eV,Co在Fe5f和Fe6f位的掺杂是放热过程,并且在Fe5f原子位的掺杂时放热较多,而在Fe7f原子的掺杂属于是吸热反应;Co掺杂改变了掺杂位点相邻O原子的平均键长LO-M(M代表Fe或Co),其中Co替换Fe7f后相邻O原子的LO-M增加了0.004 4 nm;掺杂Co后模型的总态密度(DOS)均向费米能级(0 eV)方向移动,在–8 eV~0 eV能量范围内离域性增强,而且Co5f–Fe_2O_3(104)模型体系靠近费米能级左边的填充态能量高于其他模型。等温吸附表明Co掺杂可以提高CO在模型表面的吸附量,并且存在吸附两种方式:–2.0 eV附近的峰为CO模型表面碱性位点的吸附峰,–0.75 eV附近的峰为CO在非碱性位点的吸附峰。CO在Co5f–Fe_2O_3(104)表面的吸附能(–0.851 eV)最大,而在Co7f–Fe_2O_3(104)表面的吸附需要外加能量(0.386 eV),CO在Co6f和Co7f掺杂位吸附的键长(LCO)比纯净模型表面的分别增加了0.000 4 nm和0.001 1 nm,表明Co掺杂表面对CO分子的活化作用较大;过渡态分析表明CO在Co掺杂表面氧化生成CO2的反应活化能均明显下降,其中CO在Co5f–Fe_2O_3(104)表面生成CO2的活化能最低,比在Fe_2O_3(104)表面的减少了0.518 eV,且相应的反应能增加了0.445 eV。研究表明,Co与Fe在其氧化物中成键结构不同,导致掺杂后模型表面的悬键增多,表面能增大,态密度向费米能级方向移动,提高了Fe_2O_3(104)表面活性,并且Co在低配位数Fe原子位的掺杂更有利于降低氧化CO的反应活化能。因此,通过掺杂金属Co提高铁基载氧体反应活性是可行的,其改性效果与掺杂活性成分的特性和掺杂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金媛媛,BOWATTE,Saman,贾倩民,侯扶江,李春杰[8](2019)在《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根际土壤化学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Epichloёbromicola内生真菌侵染野大麦形成的带菌(E+)和不带菌(E-)植株为研究材料,将其种植在从甘肃玛曲、榆中和临泽采集的土壤中,温室培养8个月。分析在不同土壤中种植3、6和8个月后,E+和E-植物的地上干重;及植物建立后6和8个月的土壤碳、氮、磷、pH、细菌丰度、真菌丰度、土壤氮循环中涉及的关键细菌,旨在探究内生真菌侵染野大麦对宿主生境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中内生真菌的存在显着提高了野大麦的干物质量;相同带菌情况下(E+或E-),临泽土壤中干物质量最高,玛曲土壤中干物质量最低;叁种土壤中E+植物的干物质量两两间差异显着,而在榆中和玛曲土壤中E-植物的干物质量差异不显着。内生真菌侵染显着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和氨氧化细菌的丰度。内生真菌对土壤总碳、微生物生物量碳、pH、细菌、真菌、反硝化细菌和氧化亚氮还原菌丰度的影响因土壤类型和植物生长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内生真菌对土壤总磷含量无显着影响,但各土壤类型之间差异显着,且随植物生长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变化。证实,Epichloёbromicola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生境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且随着宿主植物生长时间的延长发生显着变化。因此,建议内生真菌对土壤的影响需长期实地研究,这有助于深刻理解驱动土壤性质变化的机制。(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牛学奎,吴学勇,吴文卫,毕廷涛,王舒婷[9](2019)在《典型鼓风炉铅冶炼废渣重金属浸出特性及化学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某地典型鼓风炉炼铅工艺产生的干渣及水粹渣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属性鉴别,并考察了不同浸出方式对浸出液中重金属浓度的影响。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对废渣中的Cd、As、Pb等典型重金属化学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照GB 5085. 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试验所选鼓风炉铅冶炼渣不存在浸出超标情况;3种提取方式的浸出液中重金属种类略有不同,但酸性条件对废渣中Zn、Pb、Cd、As等重金属的浸出影响最大,Cu更容易受弱酸性条件影响;形态分析数据显示Cd溶出风险最大,As、Pb溶出风险相对较小,干渣的潜在环境危害性要明显高于水淬渣。(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阎欣,安慧,刘任涛[10](2019)在《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中北部荒漠草原不同沙漠化阶段(荒漠草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碳密度、氮密度、NH4+-N和NO–3-N的变异规律,分析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0~30 cm土层土壤容重较荒漠草地分别升高了0.3%、2.9%和2.4%。土壤孔隙度随草地沙漠化加重整体表现为线性递减趋势。同一沙漠化阶段,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土壤孔隙度表现出相反的变化。随着荒漠草原沙漠化程度加剧,NH4+-N、NO–3-N、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密度均呈线性下降趋势。与荒漠草地相比,流动沙地0~30 cm土层土壤NH4+-N、NO–3-N、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密度分别降低了27.4%、31.8%、44.8%、56.7%、43.5%和55.7%。荒漠草原沙漠化破坏了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5期)
化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岩矿中稀有金属元素的有效分析,是强化岩矿开发及利用的重要基础,强调基于稀有金属的化学特性,实现分析方法的科学构建。本文立足对岩矿稀有金属元素的分析,从铝元素、稀土元素和硒元素等方面,具体论述了岩矿中稀有元素的化学特性以及分析构建的策略,以更好的提高化学分析的有效性。本文旨在强化对岩矿稀有金属元素的研究,通过分析方法的构建,为稀有金属原色测定分析提供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雪峰,叶小球,冯春蓉,谌晓洪,杨蕊竹.化学气相沉积钨中氘热脱附特性的定量分析[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9
[2].苏波,施春梅.岩矿中稀有金属元素的化学特性及分析构建[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3].王涛.分子化学特性对单分子层隧道结中等离激元激发的控制[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4].吴珍,张弦,庞晶琳,刘海英,张盼月.腐殖酸水化学行为特性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9
[5].孙乾,张爱琴,薛雨菲,曹文利,奚凤玲.化学改性对核桃谷蛋白结构表征及功能特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9
[6].张莉,潘婧,吴欢.大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酶抑制特性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9
[7].梁志永,覃吴,石司默,马晓迅.化学链燃烧中Co掺杂改性Fe_2O_3(104)载氧体反应特性[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8].金媛媛,BOWATTE,Saman,贾倩民,侯扶江,李春杰.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根际土壤化学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9].牛学奎,吴学勇,吴文卫,毕廷涛,王舒婷.典型鼓风炉铅冶炼废渣重金属浸出特性及化学形态分析[J].环境工程.2019
[10].阎欣,安慧,刘任涛.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影响[J].土壤.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