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

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

汉寿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南常德415900

【摘要】目的: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到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是源于内耳的眩晕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根据临床上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其发病原因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较为常见,继发性的在突发性耳聋或内耳手术、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和头部外伤后较为常见[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中老年人群体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并且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均有发病。本研究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到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满足临床上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年龄处于21~79岁,平均年龄(48.62±3.19)岁。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年龄处于22~78岁,平均年龄(48.56±3.1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其中主要是在患者入院后采用潜艇抑制剂对其进行治疗,对于季度敏感和焦虑的患者给予其地西泮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手法复位方式进行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其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其中对于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眩晕患者,给予其管石复位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将患者的头部转向患侧45°,然后迅速将患者的头部后仰并与水平面呈10~30°的夹角,让患者将头偏向健康一侧90°,将身体与头部同时反向健康一侧并保持侧卧位,将头偏向与仰卧位呈135°的方向后让患者保持坐卧位并向前倾斜头部20°。双侧后半规管患者的治疗方法为:先让患者保持坐卧位并迅速进入仰卧状态,将头部向后倾斜30°后恢复坐位并将头部向左侧偏45°,之后让患者迅速躺下并将头部悬空30°,然后让患者将头部偏向右侧45°后保持侧卧位,让患者将头向下倾斜45°后恢复坐位并将头向前倾斜30°,每个体位的持续时间保持在1~2min。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患者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并且检测指标恢复正常,则判定为痊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并且检测指标好转,则判定为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检测指标无明显变化,则判定为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常见外周性眩晕,患者一般在翻身或躺下的时候出现短暂性眩晕,其一般在40~60岁的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由于前庭功能障碍与内耳形态学的退行性改变相关,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导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不断上升[2]。根据临床上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研究,其一般可累积三个半规管,因此可根据其病变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3]。其中后半规管病变最为常见,其次是水平半规管和前半规管。这主要是因为后半规管位于前庭器官的后下方,因此在耳石颞粒发生移动时最容易落入后半规管所在的位置,而前半规管后臂直接与总脚和前庭相连,因此在人体保持自然体位时很容易恢复[4]。

根据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确。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发病原因中,头部外伤是最常见的因素,其主要是因为头部遭到撞击时很容易导致耳石松动并脱落,对单个或多个半规管造成影响。其中继发性突发性耳聋导致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似,均以后半规管受累最常见[5]。根据临床上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采用手法复位和药物辅助治疗的方式一般能够有效治愈,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尽量采用手法复位的方式。

临床研究表明,少数患者在发病后不会出现眼震,但却有明显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表现,并且使用手法复位治疗的效果较好,临床上一般将伴有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称为客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而不伴有眼震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则被称为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本研究对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采用手法复位联合药物辅助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游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方案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2]黄海琼.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09:61-63.

[3]张卫东.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05:133+135.

[4]陈永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58例临床特征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74:138+140.

[5]周桂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分析[J].当代医学,2016,15:40-41.

标签:;  ;  ;  

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