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土资源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土,资源,水土保持,动力学,系统,风险,黄土高原。
水土资源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彬[1](2019)在《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要从全国的视角考虑黄河,从全流域视角综合考虑上中下游的关系,统筹协调。具体要做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黄河流域系统考察。全面摸清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经济社会、开发建设、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资源禀赋。二是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19-12-04)
赵晓翠,王继军,乔梅,韩晓佳,李玥[2](2019)在《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耦合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保持技术通过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作用过程影响系统的耦合效果,这一过程及效果成为农户选择水土保持技术的关键点。为此,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典型流域—县南沟流域为对象,通过对2017年130户农户调研资料的分析,揭示其作用过程和耦合路径,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技术与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形成了一个新的耦合系统,水土保持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改良和农业资源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但其(现阶段)作用强度较弱,(水土保持技术对叁者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3、0.08、-0.02);这是由于县南沟流域基本完成了规模化治理,故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影响的弱强度是基于水土流失治理及治理措施有效发挥基础之上的弱强度,同时隐含了现有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围绕水土保持内涵经营过程,以生态功能的提升为主线,筛选、集成、研发水土保持技术,形成可适化水土保持技术体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赵蚰竹[3](2019)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黑龙江省水土资源保障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资源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土资源供给不足、需求增大、匹配失衡和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凸显,导致水土资源对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障能力日益降低,水土资源保障风险已成为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各种矛盾的焦点。水土资源保障风险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由水土资源供需和利用矛盾导致承险体的需求得不到供给保障而产生的风险,对水土资源保障风险进行评价可以侧面展示区域的资源禀赋,并为区域的工农业发展提供量化指标。因此,分析区域水土资源利用状况,合理评价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土资源保障风险成为现阶段水土资源领域的关注热点。基于SD方法的水土资源系统仿真和评价可以对未来资源数量以及质量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反映水土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和管理的静态指标,与反映水土资源动态关系的SD结合,可以综合反映区域水土资源特点,进一步作出相应的保障风险评价,因此,本文开展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土资源保障风险相关研究,以期为今后区域的规划发展提供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黑龙江省水土资源SD模型的构建及仿真。本研究构建了水土资源SD模型,对区域水土资源系统进行仿真,模拟区域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区域水土资源演化情境,对未来资源数量以及质量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作出相应的分析。通过水土资源系统SD模型模拟可知,若黑龙江省水土资源利用继续按现状发展,未来将面临一定程度的水土资源保障风险。(2)黑龙江省水土资源利用效率评价。针对水土资源系统内部复杂性,将水土资源利用过程划分为水土资源开发与经济效益转化两子阶段,考虑各阶段间关系及投入产出权重结构,构建基于合作博弈思想的两阶段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测算模型;运用该模型测评黑龙江省13个地级市水土资源利用整体及各阶段效率,并构建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两阶段矩阵图。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土资源开发程度整体偏高,但各地级市水土资源经济效益转化不均衡,且水土资源利用整体效率偏低,地区差异较大,水土资源未得到有效的优化配置,现阶段面临一定程度的水土资源保障风险。(3)水土资源约束下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效率评价。水土资源作为农业生产及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供需保障能力关系着区域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由于黑龙江省未来水土资源保障风险将进一步加剧水土资源及粮食需求间的矛盾,考虑到水土资源的有限性及即将面临的保障风险,本研究探索了水土资源约束下粮食生产效率及驱动因素,对于维护粮食安全、分析水土资源利用状况及保障风险分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分析结果可知,黑龙江省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仍有一定发展空间,而技术进步是制约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水平最重要的因素,黑龙江省技术进步水平与中国其他地区存在差距。(4)黑龙江省水土资源保障风险评价。针对黑龙江省水土资源供需失衡及利用整体效率偏低导致的保障风险问题,本研究分别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构建水土资源保障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可变模糊集理论开展黑龙江省水土资源保障风险评价研究。研究结果可知,区域水土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及生态风险等问题,不同水平年的水土资源保障风险程度在Ⅱ-Ⅲ级之间波动,同时若黑龙江省水土资源利用继续按现状发展,未来将面临一定程度的水土资源保障风险。(5)黑龙江省水土资源保障风险管理方案优选。根据可能产生的风险,本研究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水土资源保障风险代表性驱动因素进行了原因树分析,并通过改变水田净灌溉定额、工业用水定额、林地面积、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及工业总产值等变量,模拟了干旱气候下5种情境的水土资源演化进程,并综合可以最大化降低区域水土资源演化风险的情境。对综合情境进行模拟,可知该情境能有效提高区域水土资源利用程度,并适当降低区域水土资源可能面临的风险,为今后区域水土资源保障风险的规避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何国华[4](2019)在《我国北方地区水土资源空间优化及其生态效应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主解决食物供给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面临的首要挑战。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将我国食物安全全部寄希望于国际市场既不安全,也不现实;而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科技进步对食物产量的贡献也在逼近其极限。在此背景下,适当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是我国应对人口峰值期间食物问题的一种可行、稳妥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饮食消费水平出现大幅变化。从农业生产条件看,城镇化和工业化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优质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从需求侧来看,我国已经度过了粮食匮乏的贫困期和满足温饱为目的的温饱期,正在由植物性食物消费向动物性食物消费调整,并逐步向营养健康阶段过渡。然而,动物性食物比植物性食物更加“耗水”和“费地”,这无疑加大了我国未来食物供给的压力和后备耕地开发的需求。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根本是拥有足够的耕地面积,而农业用水的供给则是耕地发挥功能的前提。尽管有许多研究分析了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发时序,并对后备耕地开发的生态影响进行了相关讨论。但现有的后备耕地资源研究普遍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开展,而过小的研究范围显然忽略了食物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生产要求;此外,目前后备耕地开发的生态影响评价普遍停留在定性的阶段,无法对相关政策制定形成定量的数据支撑;且现有研究很少分析饮食结构变化背景下我国的水土资源需求,也没有从理论层面研究水土资源的空间优化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水土资源的关系特征、优化理论内涵和优化技术途径,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之间复杂的关系进行论述;定量分析我国水土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水土资源对未来食物安全的承载能力;通过建立后备耕地资源评价模型分析我国北方后备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并对后备耕地开发可能的生态影响进行定量计算。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水土资源关系特征分析两者之间复杂的相关关系水、土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资源,对维持全世界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尽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紧密耦合,但两者仍存在着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水资源系统具有流动性,而土地资源相对固定。第二是水资源系统具有更新能力,土地资源系统则没有。因此,当某区域水资源无法承载土地资源时,往往需要通过其他手段增加区域水资源量,否则就需要控制区域土地开发的规模。本文从水土资源的关系特征、水土资源空间优化理论内涵和技术途径3个方面讨论了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复杂的相关关系,认为水土资源空间优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而这种发展需要兼顾于四个方面的平衡:经济社会与水土资源禀赋的平衡、水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资源空间与产业布局的平衡、水土资源的自然修复与重大工程措施的平衡。而要实现这四方面平衡,不仅要“降荷”、“加载”,也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区域产业结构。(2)基于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分析我国的食物保障能力通过对比我国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各地级市的水土开发利用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北方缺水”的情形越发加剧,其中华北地区、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西侧地区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叁大集中区。2015年,华北地区、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西侧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分别为185%、313%和128%。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以及广东沿海地区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地区。前4个区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土地类型主要是农业用地;而广东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主要的土地类型是建设用地。从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看,我国水土资源非常匹配且集中连片的地区分别是东北平原、江汉平原、四川盆地中部和云贵高原南部(昆明-大理地区);而水土匹配程度最差的地区分布在内蒙古、河西走廊、新疆东部、长江口、珠江口和西藏林芝市,前叁者水土不匹配的原因是严重短缺的水资源无法承载大量的土地,后叁者则是较少的土地资源无法支撑庞大的水资源。基于本文对未来饮食结构和人口规模的预测,在现状气候条件和生产能力前提下,2020年和2032年满足我国食物安全所需耕地面积分别是13900~14900万公顷和14600~15700万公顷,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我国2017年实际拥有的耕地面积(13492万公顷);而满足食物安全所需净灌溉水量分别为1870~2004亿m3和1970~2108亿m3。(3)基于水土资源评价模型分析我国北方后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本文基于地形地貌要素、光热要素、降水要素和土壤要素构建了北方水土资源评价模型,并运用熵权法和模糊数学理论评价了我国北方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潜力。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北方总的后备耕地面积为195.1万km2,其中高质量的后备耕地面积为27.4万km2,仅占整个研究区后备耕地面积的14%。新疆、内蒙古和甘肃是北方地区后备耕地面积最多的省份,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62.82%、21.42%和10.19%。。我国北方后备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空间上并不匹配,东部区域的后备耕地质量普遍较高,但面积较小;西部区域的后备耕地质量普遍较低,但面积较大。总的来看,甘肃西部地区、内蒙西部地区,以及内蒙陕西交界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优质后备耕地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尽管这些区域地形、地貌和光热要素相对优良,但这些区域也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壤条件差、风沙较大等问题,必须在对立地条件进行大规模的水、土改良后才可以耕种。(4)水土资源演变的生态效应典型研究由于北方水土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开发方式并不确定,基于此建立的生态模型无法进行可靠性检验。考虑到1999年底黄土高原从就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可能成为北方地区后备耕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演,因此本文以黄土高原为对象分析植树造林对区域陆面过程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植被恢复会造成植被生长季的地表反照率逐渐降低,其中退耕还林过程会降低该区域的地表反照率,平均降幅约为-0.013/年;相反地,退耕还草过程会增加该区域的地表反照率。植被恢复也会带来地表温度的改变。基于本研究在泾河流域植被恢复区的研究成果,2000~2013年研究区夏季白天的地表温度降低了4.3℃,而夜间的地表温度上升了 1.4℃,其中植被恢复的贡献分别为58%和60%。本研究通过对Choudhury-Yang公式进行偏导计算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实际蒸散发变化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植树造林工程实施之前,还是实施过程中,降水都是该区域实际蒸散发变化的主导因子,其平均贡献率为85.6%,而植被恢复的贡献仅为12.1%。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北方干旱区大规模灌溉会改变区域水循环过程,从而带来增雨效果,进而可能导致区域潜在植被发生改变。根据本研究建立的北方植被地带Budyko气象因子分类指标及相关文献关于农田灌溉对降水的影响,本研究认为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内蒙古陕西交界地区(优质后备耕地资源集中分布区)的潜在植被将可能朝着更加高级的方向演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3-28)
刘东,齐晓晨,朱伟峰[5](2019)在《基于CRCI-GRA模型的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指标体系合理构建是评价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能力基础和关键。文章以黑龙江省农垦建叁江管理局为例,依据Dale单个指标入选原则及TOSE空间维度模型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技术管理5个维度构建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选择50个评价指标组成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初选库。针对现有指标筛选研究适用性问题,利用指标相对离散系数及累计信息贡献率(CRCI)剔除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弱的10个指标,运用剩余指标间灰色关联度(GRA)筛选信息重复5个指标完成最后优选。通过与信息可替代筛选指标方法比较,验证方法完备性与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冯钊,张凯旋[6](2019)在《基于logistic模型评估黑龙江农业生态系统水土资源利用与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资源是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的两大关键资源,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探究黑龙江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对水土资源利用的影响。【方法】利用Logistic模型和RMSE分析模型,在当前农业科技管理水平下,对黑龙江农业生态系统中作物用水量、种植面积等指标进行评估预测。【结果】该农业生态系统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极值约为1.43×10~7hm~2,农业水资源供应极值约为3.16×10~8m~3,水稻单产极值约为7 030 kg/hm~2,粮食作物单产极值约为5 275 kg/hm~2,粮食作物总产量极值可达7.53×107 t。同时,利用该模型对水资源灌溉总量、作物种植总面积、作物单产等指标的模拟值与统计值的拟合分析可知,决定系数R2最小为0.89,最大为0.98,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10%,达到了0.01水平下的极显着相关关系。【结论】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20年间黑龙江农业生态系统水土资源利用与趋势变化。(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姜秋香,赵蚰竹,王子龙,付强,周智美[7](2018)在《基于系统动力学和可变模糊集的水土资源保障风险仿真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黑龙江省水土资源供需失衡导致的保障风险问题,采用SD(System Dynamics,SD)模型和可变模糊集理论开展区域水土资源保障风险仿真和评价研究.该文构建了黑龙江省水土资源SD模型,分别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构建水土资源保障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集法对黑龙江省水土资源保障风险进行评价.仿真和评价结果显示,若黑龙江省水土资源继续按现状标准发展,将面临土地后备资源减少、土地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时将产生一定程度的水土资源保障风险.根据可能产生的风险,通过SD模型对水土资源保障风险代表性驱动因素进行了原因树分析,并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及分析结果提出一系列保障风险规避措施.(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帅[8](2018)在《区域农业水土资源系统风险特征及其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水土资源是维持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发展,农业水土资源受到的干扰日益增强,引发的农业水土资源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前景不容乐观。建叁江管理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储备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在高强度农业开发的影响下,地下水水位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水土流失加剧等负面影响逐步显现,水土资源压力日渐增加。此种背景下,评价地区水土环境质量,构建区域水土资源系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区域水土资源系统风险,筛选区域水土资源系统风险演进的关键驱动因子,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可以为区域农业水土资源风险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对于维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建叁江下辖的15农场为例,评价了管理局下辖15个农场的地下水质量和土壤质量,测度了区域农业水土资源风险等级,分析了系统风险的关键驱动因子,并优化了当地农业种植结构,主要研究及内容如下:(1)分别建立了基于磷虾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地下水水质、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建叁江管理局2016年的地下水水质、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并根据2016年相关数据分别建立了地下水质量指数和土壤质量指数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对数据进行延展,进而对建叁江管理局地下水质量和土壤质量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叁江管理局下各农场地下水水质基本良好,均处于III类(包括III类)以上,I类水质主要集中在管理局西南位置,II类水质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III类水质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和中西部;土壤质量总体较好,所有农场土壤质量均处于III级以上(包括III级),土壤质量等级为II级的农场主要分布于管理局西南和东北位置,土壤质量等级为III类的农场除主要分布于西北与东南位置,建叁江管理局地下水质量从1997~2016年呈下降趋势,但2013~2016年建叁江管理局地下水水质有好转的迹象,建叁江管理局土壤质量从1997~2016年逐年下降,但是2013~2016年土壤质量指数还有略微增大的趋势,说明建叁江管理局土壤质量有好转的趋势。(2)分别建立了基于改进鱼群优化算法的投影寻踪农业水土资源系统风险评价模型和基于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农业水土资源系统风险评价模型对建叁江管理局15个农场2016年的水土资源风险进行了测度分析,通过对比筛选出最优评价模型,进而通过对建叁江管理局的15个农场1997~2015年的农业水土资源风险进行了逐年评价,分析了1997~2016年间各农场水土资源风险的时空变异特征,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建叁江管理局农业水土资源风险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16年建叁江管理局各农场水土资源风险等级均处于III级以上(包括III级),AAFSA-PPE模型可靠性、稳定性均优于RAGA-PPE模型,更适用于区域水土资源风险评价,从1997~2016年,建叁江管理局农业水土资源系统风险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1997年建叁江管理局农业水土资源风险等级为II级的农场主要集中分布于管理局北部以及中部,水土资源风险等级为III级的农场主要分布在管理局南部,风险等级为II级的农场与III级农场比例为3:2,到2016年建叁江管理局农业水土资源风险等级为II级的农场仅剩3个,风险等级为II级的农场与III级农场比例为1:4。建叁江管理局农业水土资源系统风险评价的关键驱动因子为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量、土地利用率、垦殖率、农业土地利用率、未利用地率、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3)以建叁江管理局各农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决策变量,总产值最大、粮食作物总产量最大以及总灌溉用水量最小为目标,以耕地资源、农业灌溉用水量、种植业净产值、农业水土资源风险等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结果表明:经过种植结构优化,建叁江管理局2020、2030和2040年叁种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总净效益、灌溉用水量3个目标函数均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多目标粒子群农业种植结构模型具有可行性;经过调整以后,建叁江管理局2020、2030和2040年水稻的种植比例有所下降、玉米、大豆比例有所增加。要实现增产、增收以及农业节水,建叁江管理局今后应当适当控制水稻种植比例,稳定玉米和大豆种植比例。加入惩罚系数的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在保证粮食总产量和总效益值增加、灌溉用水量减小前提下,还能够进一步降低农业水土资源压力,从而降低了建叁江管理局农业水土资源风险。(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金[9](2018)在《朝阳县水土保持对农业资源-产业耦合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阳县农业资源-产业系统受水土保持工程的影响已发生明显改变,文章基于耦合度模型,分析了该区域的农业资源-产业耦合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水土保持工程对系统的影响演化主要可以分为4个阶段即协调发展阶段、耗损发展阶段、退化发展阶段以及掠夺式发展阶段,朝阳县农业资源-产业耦合系统经历了协调发展阶段,当前处耗损发展阶段;因资源-产业耦合度较低致使朝阳县农业发展系统存在较大威胁,故在保证水土保持成果的前提下,需科学优化农业资源和产业结构,避免因结构偏差引起的资源剩余问题,保证农业资源-产业系统的良性耦合。(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姜秋香,赵蚰竹,王子龙,付强,周智美[10](2017)在《系统动力学在水土资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方法在水土资源系统中应用,概述引入SD理论的水土资源系统,论述SD在水土资源利用模拟、承载力评价、优化配置、生态系统仿真、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模拟等领域应用及现实意义。针对SD方法在水土资源系统中应用现状,从研究体系、模型和方法等方面分析SD方法在水土资源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方法、多角度及多维度展望发展趋势,以期SD方法与水土资源系统融合,为今后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水土资源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土保持技术通过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作用过程影响系统的耦合效果,这一过程及效果成为农户选择水土保持技术的关键点。为此,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典型流域—县南沟流域为对象,通过对2017年130户农户调研资料的分析,揭示其作用过程和耦合路径,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技术与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形成了一个新的耦合系统,水土保持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改良和农业资源量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但其(现阶段)作用强度较弱,(水土保持技术对叁者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3、0.08、-0.02);这是由于县南沟流域基本完成了规模化治理,故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影响的弱强度是基于水土流失治理及治理措施有效发挥基础之上的弱强度,同时隐含了现有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围绕水土保持内涵经营过程,以生态功能的提升为主线,筛选、集成、研发水土保持技术,形成可适化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土资源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国彬.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N].陕西日报.2019
[2].赵晓翠,王继军,乔梅,韩晓佳,李玥.水土保持技术对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耦合路径分析[J].生态学报.2019
[3].赵蚰竹.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黑龙江省水土资源保障风险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9
[4].何国华.我国北方地区水土资源空间优化及其生态效应系统评价[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5].刘东,齐晓晨,朱伟峰.基于CRCI-GRA模型的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优选[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6].冯钊,张凯旋.基于logistic模型评估黑龙江农业生态系统水土资源利用与变化[J].广东农业科学.2019
[7].姜秋香,赵蚰竹,王子龙,付强,周智美.基于系统动力学和可变模糊集的水土资源保障风险仿真与评价[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8
[8].李帅.区域农业水土资源系统风险特征及其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9].刘金.朝阳县水土保持对农业资源-产业耦合系统的影响[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
[10].姜秋香,赵蚰竹,王子龙,付强,周智美.系统动力学在水土资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