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

万之香(永清县里澜城镇里澜城小学河北永清645350)

1.践行生活即教育观——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情境性即生活性。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坚持课堂教学生活化,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为学生提供鲜活世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了解、理解和体验,促进自身的发展。践行生活即教育观,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展现“曾经生活”;面向“可能生活”。

1.1展现“曾经生活”;所谓的展现“曾经生活”即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自我建构和生成,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达到提高学生生存必备的语文能力。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课程资源可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展现“曾经生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充分利用条件性课程资源和挖掘创造素材性课程资源。

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困惑、课程实施的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创造性的利用即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活动,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与新知识相连接。它能让学生对文本心领神会,甚至不需要多余的言语就能让学生恍然大悟。

学生包括低段学生并不是什么都不懂,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新知。

展现“曾经生活”,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素材性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或准知识在生活中的支撑点,采用模拟生活情景,进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激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抽象的文字变成文本所描绘的画面,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让学生真切的体会文本的情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语文教学所运用。

1.2面向“可能生活”;学习知识,解决生活化的问题是语文工具性的一个体现。语文知识之于人文性,则失去了它对生活的意义。面向“可能生活”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的面向“可能生活”即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可能面临的生活进行预设,并用学习到的知识对其进行方向性的指导。

“为生活而教育”,学习语文是为了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架起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他们知道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或者怎样去做会更好等。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就会产生良好的情趣和兴趣,激发求知欲,周而复始,学生对于语文就学得很有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认识到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语文,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无论是展现“曾经生活”还是面向“可能生活”都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是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而其皆被广泛运用也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的工具性特点也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刘国正也曾说过:“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社会密切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他们能更好地生活,此时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实现语文实践性的有效途径。

2.践行生活即教育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在生活化课程中学习语文其空间是狭小有限的。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与生活不是一个空间的两条平行线,二者不能相互脱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践行生活即教育观,应该把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如在教学写景作文时,教师能做到准备一些图片或一段视频,缺乏现场的感染,学生可能也无法对景物有生动而美妙的描写。在教学《花钟》时,如果教师仅限于用语言引导学生去感悟理解“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开放时间”,学生可能仅有一些表面的理解,感受不深。故此,我们可在指导一些写作方法后,让学生在家长的引领下去观赏一出地方,身临其境,其作文必定情真意切。在学习完《花钟》后,能让学生去观察时节里的鲜花开放时间,写观察日记,相信学生定会与课文产生共鸣,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无不闪现语文的影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能力,也增长了学生的语文知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更大的课堂,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大课堂。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课堂和语文课本的教学上,而应把课内课外,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根本上有所提高,从而也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学习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观”应该坚持向生活延伸。把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充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生活中学语文,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语文、用语文,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命。

收稿日期:2011-07-20

标签:;  ;  ;  

新课改背景下的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