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镜像抑制混频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镜像抑制混频器,无源多相滤波器,转换增益,镜像抑制比
镜像抑制混频器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亚[1](2018)在《GNSS系统中镜像抑制混频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发广泛,人们对卫星导航接收机射频前端芯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在射频前端芯片设计中,镜像干扰信号难消除一直是困扰广大电路设计者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Hartely结构的镜像抑制混频器,通过结构优化后的混频核心单元与无源多相滤波器协同作用实现了对镜像干扰信号的良好抑制。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其中的射频接收芯片中混频器模块的发展现状。然后分别介绍了几种接收机结构和镜像抑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工程中常用混频器的基本原理、指标和分类。根据此次镜像抑制功能实现的高要求,本文设计了一款高镜像抑制比、高转换增益、单边带噪声系数和线性度指标良好的镜像抑制混频器。整个镜像抑制混频器由缓冲电路模块、混频核心单元模块、无源多相滤波器模块、求和电路模块以及偏置电路模块组成。其中混频核心单元的跨导级采用了共射频输入结构,通过提升电路整体结构的匹配度来实现镜像抑制效果的优化,并在整体结构中加入了大量控制开关来满足不同环境下的需求。电路采用TSMC 0.18μm CMOS工艺进行设计,在设计完成后通过Candence Spectre软件对电路进行了多种环境条件下的仿真验证和版图设计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GPS L1和BD B1两个不同频段下,镜像抑制混频器输出中频频率均为4MHz,镜像抑制比均可达到为40.5dB,转换增益均为23.8dB,输入1dB压缩点均为-23.3dBm,单边带噪声系数均为15.2dB。本次设计的镜像抑制混频器可用于接收GPS L1(1575MHz)和BD B1(1561MHz)频点的双模卫星导航接收机射频芯片中。(本文来源于《西安邮电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晓艳[2](2018)在《微波光子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电子战中,信号的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单元是电子侦查接收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战争中使用电磁频段的不断攀升,传统电子学的实现方式面临着工作带宽受限、高损耗和易受电磁干扰等一系列问题。微波光子学,兼具了微波技术和光学技术的优势,为微波信号的参数测量及处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途径。在频率到微波功率映射的频率测量方案中,光子学频率测量可在几十吉赫兹的带宽内瞬时获知信号频率,误差仅为几百兆甚至几十兆赫兹,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光子学多普勒频移测量不仅能获知频移的大小和方向,其发射信号的载频可以在大范围内调谐且测量误差小;光子学镜像抑制混频在大带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镜像抑制比和隔离度。而且,采用光子学方式处理微波信号可使系统免受电磁干扰。然而,现有的微波光子频率测量方案大多采用多个激光器、不同长度的光纤等,测量范围的调节比较困难;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案中方向的判别操作复杂;镜像抑制混频技术中大多借用了高频的电功分器或移相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的带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微波信号的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技术展开了理论研究、仿真和实验验证。具体的内容安排如下:1.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双偏振马赫增德尔调制器(DPol-MZM)的信号频率测量方案。该方案通过调整偏振态可以很容易的实现测量范围的调节,而且装置结构简单。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案在2-28GHz的测量范围内误差仅为±200MHz。理论上方案能实现的最大测量范围高达38.2GHz。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偏振态以满足所需求的测量范围。2.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DPol-MZM的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案。该方案可以通过装置的正或负向端口是否有信号来判断频移的正负,对其进行谱分析来确定频移的大小。同时,发射信号的频率可以在宽带内任意调谐且测量误差仅为±5×10~-66 Hz,实验结果和理论符合。3.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DPol-MZM的镜像抑制混频方案。该方案不需要宽带的电子器件,结构简单且带宽大。充分利用信号的正负一阶边带产生一对正交的中频信号,提高了光信号的利用效率。实验证明方案在10-40GHz的带宽内镜像抑制比达39dB,高于传统的电子学镜像抑制混频技术。(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李东亚,黄海生,李鑫,曹新亮,尹强[3](2017)在《GPS/BD射频接收机中镜像抑制混频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GPS/BD射频接收机中镜像干扰信号难消除的问题,采用TSMC 0.18μm COMS工艺,设计了一款高镜像抑制比(IRR)、高转换增益、单边带噪声系数(NF)和线性度指标良好的镜像抑制混频器。基于传统Hartely镜像抑制结构,混频器中采用了共射频输入端正交混频结构和无源多相滤波器(Poly Phase Filter,PPH),有效地抑制了所需频带内镜像信号的干扰。另外在PPH后级设计了加和电路,对前级PPH引起的电路损耗进行增益补偿。利用Candence软件中的Spectre对电路进行仿真表明,针对GPS L1和北斗B1两个不同频段,镜像抑制混频器输出中频频率均为4 MHz,IRR均为47.8 d B,转换增益均为24 d B,输入1 d B压缩点(P1d B)均为-23.4 d Bm,单边带NF均为14.9 d B。(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7年11期)
林波,张大旭,周健义[4](2017)在《镜像抑制混频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变频器是微波和射频接收机的关键组件,其性能的优劣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指标。本文设计并实现了镜像抑制下变频器。首先确定了有效抑制镜像频率的下变频器的结构,基于Hartley结构,主要由低噪声放大器、正交耦合器、功率分配器、混频器等单元电路组成。利用ADS对这些分立模块原理设计、仿真优化和功能实现。实际测试中射频输入为:3.1-3.6GHz,中频输出为:250-300MHz,外部本振的输入功率小于0d Bm。测试得到变频增益约为9d B,噪声系数为7.5d B,镜像抑制度大于20d Bc,另外杂散信号抑制性能以及输入1d B压缩点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7-05-08)
马凯文,杨漫菲,王磊,延波[5](2016)在《32-38GHz谐波镜像抑制混频器MMIC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一种宽带高镜像抑制能力的MMIC混频器。其射频RF的工作频率在32GHz到38Ghz之间,本振LO工作在15GHz到20GHz频带之间,中频IF的工作范围从DC直流到3GHz.该镜像抑制混频器由两个谐波混频器,一个功分器以及一个90°兰格电桥(Lange Coupler)组成,具有两个中频端口(IF1、IF2分别对应IQ正交信号)。该混频器均可实现上变频和下变频。采用0.15μm p HEMT的WIN半导体工艺,芯片面积为1.56mm×1.39mm.测试结果表明:在工作频带内,典型变频损耗小于14.5d B,镜像抑制大于30d B,射频输入功率P_1d B为0d Bm.该混频器单片结构紧凑,性能良好,非常有利于作为单个器件使用或者集成到TR收发组件中。(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6年S1期)
马凯文,杨漫菲,王磊,延波[6](2016)在《32-38GHz谐波镜像抑制混频器MMIC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一种宽带高镜像抑制能力的MMIC混频器。其射频RF的工作频率在32GHz到38Ghz之间,本振LO工作在15GHz到20GHz频带之间,中频IF的工作范围从DC直流到3GHz.该镜像抑制混频器由两个谐波混频器,一个功分器以及一个90°兰格电桥(Lange Coupler)组成,具有两个中频端口(IF1、IF2分别对应IQ正交信号)。该混频器均可实现上变频和下变频。采用0.15μm p HEMT的WIN半导体工艺,芯片面积为1.56mm×1.39mm.测试结果表明:在工作频带内,典型变频损耗小于14.5d B,镜像抑制大于30d B,射频输入功率P_1d B为0d Bm.该混频器单片结构紧凑,性能良好,非常有利于作为单个器件使用或者集成到TR收发组件中。(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军事微波、太赫兹、电磁兼容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8-17)
张海超[7](2016)在《C与Ku波段镜像抑制混频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频器作为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通信系统的优劣。自100多年前混频器被发明以来,其在当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混频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依据自激混频器理论,研究并设计了无需外部振荡源的单管自激混频器,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C与Ku波段镜像抑制混频器的设计。本文中的单管自激混频器不仅能够起到混频的作用,还能够自激产生本振信号,从而降低了混频器对外部本振源的依赖。首先,为了使混频器能够自激产生振荡信号,本文根据并联反馈式振荡器的基本原理,采用基片集成波导谐振器作为选频网络,实现了振荡频率为9.9GHz左右的振荡器。然后,本文在振荡器中加入射频输入端口和中频输出端口,并对两个端口的匹配网络进行设计,实现了单管自激混频器。最后,通过在自激混频器的射频输入端接入镜像抑制滤波器,完成了C与Ku波段镜像抑制混频器设计。实物测试结果表明,当漏极直流电压为2.5V,源极直流电压为-0.35V,输入信号频率范围为6.9GHz-8.0GHz时,射频与中频端的隔离度大于26dB,变频增益大于2.1dB,镜像抑制度大于38dB。为了使自激混频器产生的振荡信号性能更好,本文对振荡信号进行了锁相。首先通过在基片集成波导中加载变容二极管,使振荡信号能够在9.92GHz±21MHz的频率范围内电压可控。然后,将这个可调谐的自激混频器与分频器、锁相芯片、环路滤波器联合起来,在ADISimPLL仿真软件中完成锁相电路的仿真。最后,通过稳压芯片为锁相电路提供直流电源,进而完成整个电路的设计。实测结果表明,当输入频率为7GHz-8.4GHz时,变频增益大于2.3d B,相噪为10kHz@-87.7dBc/Hz、100kHz@-107.7dBc/Hz and 1MHz@-113.3dBc/Hz。本文采用了多种仿真软件进行自激混频器、镜像抑制混频器以及锁相电路的设计。经过仿真和优化,采用PCB工艺对其加工,进而得到最终的电路实物。通过测试,其结果与仿真结果是吻合的,从而验证了本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4-06)
张晗,常树茂,赵晶[8](2015)在《S波段超低变频损耗镜像抑制混频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镜像抑制混频器能有效地减少镜像干扰,抑制镜像频率,被广泛的应用在微波产品中。主要设计了S波段镜像抑制混频电路,首先阐述了平衡混频器、镜像抑制混频器的工作原理,然后利用ADS进行设计和仿真。该混频器的射频输入信号3 600 MHz,本振输入信号为3 800 MHz,中频输出信号为200 MHz。为了减少射频和本振信号的泄露,利用λ/4开路线对信号进行回收,既减小了变频损耗,也增大了端口隔离度。最终变频损耗小于4.2 d B,隔离度大于30 d B,镜像抑制度基本都大于20 d B,由仿真结果验证出该设计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28期)
李程[9](2015)在《应用于声纳信标的镜像抑制混频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镜像抑制混频器设计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的混频器具有良好的镜像抑制性能,镜像抑制比大于40dB,且对正交信号幅相失配不敏感,能较好的满足所需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15年05期)
赵文文,李跃华[10](2014)在《Ka波段亚谐波镜像抑制混频器无源电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Ka波段亚谐波镜像抑制混频器的无源电路包括3d B同相功分器、Lange电桥和中频正交合成器。运用电磁仿真软件辅助设计,最终得到3d B同相功分器在15~20GHz插损小于3.1d B,幅度不平衡度小于0.02d B;Lange电桥在30~40GHz插损小于3.3d B,幅度不平衡度小于0.4d B,相位不平衡度小于0.5?;中频正交合成器在200MHz处,幅度不平衡度小于0.01d B,相位差89.3?。(本文来源于《2014年全国电磁兼容与防护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07-21)
镜像抑制混频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现代电子战中,信号的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单元是电子侦查接收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战争中使用电磁频段的不断攀升,传统电子学的实现方式面临着工作带宽受限、高损耗和易受电磁干扰等一系列问题。微波光子学,兼具了微波技术和光学技术的优势,为微波信号的参数测量及处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途径。在频率到微波功率映射的频率测量方案中,光子学频率测量可在几十吉赫兹的带宽内瞬时获知信号频率,误差仅为几百兆甚至几十兆赫兹,而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光子学多普勒频移测量不仅能获知频移的大小和方向,其发射信号的载频可以在大范围内调谐且测量误差小;光子学镜像抑制混频在大带宽范围内具有很高的镜像抑制比和隔离度。而且,采用光子学方式处理微波信号可使系统免受电磁干扰。然而,现有的微波光子频率测量方案大多采用多个激光器、不同长度的光纤等,测量范围的调节比较困难;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案中方向的判别操作复杂;镜像抑制混频技术中大多借用了高频的电功分器或移相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的带宽。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微波信号的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技术展开了理论研究、仿真和实验验证。具体的内容安排如下:1.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双偏振马赫增德尔调制器(DPol-MZM)的信号频率测量方案。该方案通过调整偏振态可以很容易的实现测量范围的调节,而且装置结构简单。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案在2-28GHz的测量范围内误差仅为±200MHz。理论上方案能实现的最大测量范围高达38.2GHz。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偏振态以满足所需求的测量范围。2.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DPol-MZM的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案。该方案可以通过装置的正或负向端口是否有信号来判断频移的正负,对其进行谱分析来确定频移的大小。同时,发射信号的频率可以在宽带内任意调谐且测量误差仅为±5×10~-66 Hz,实验结果和理论符合。3.提出并实验验证了基于DPol-MZM的镜像抑制混频方案。该方案不需要宽带的电子器件,结构简单且带宽大。充分利用信号的正负一阶边带产生一对正交的中频信号,提高了光信号的利用效率。实验证明方案在10-40GHz的带宽内镜像抑制比达39dB,高于传统的电子学镜像抑制混频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镜像抑制混频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东亚.GNSS系统中镜像抑制混频器的设计[D].西安邮电大学.2018
[2].李晓艳.微波光子频域参数测量和镜像抑制混频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3].李东亚,黄海生,李鑫,曹新亮,尹强.GPS/BD射频接收机中镜像抑制混频器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17
[4].林波,张大旭,周健义.镜像抑制混频器的研究[C].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2017
[5].马凯文,杨漫菲,王磊,延波.32-38GHz谐波镜像抑制混频器MMIC的设计[J].微波学报.2016
[6].马凯文,杨漫菲,王磊,延波.32-38GHz谐波镜像抑制混频器MMIC的设计[C].2016年全国军事微波、太赫兹、电磁兼容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6
[7].张海超.C与Ku波段镜像抑制混频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8].张晗,常树茂,赵晶.S波段超低变频损耗镜像抑制混频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9].李程.应用于声纳信标的镜像抑制混频器设计[J].舰船电子工程.2015
[10].赵文文,李跃华.Ka波段亚谐波镜像抑制混频器无源电路设计[C].2014年全国电磁兼容与防护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