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梅病论文-胡恕香,蔡慧强,彭桂兰

佩梅病论文-胡恕香,蔡慧强,彭桂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佩梅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佩梅病,蛋白脂蛋白1基因,基因突变

佩梅病论文文献综述

胡恕香,蔡慧强,彭桂兰[1](2019)在《佩梅病2家系临床及蛋白脂蛋白1基因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佩梅病的临床表现及蛋白脂蛋白1(PLP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例佩梅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基因分析结果。结果 2例先证者均为男性,均自幼发育落后,生后不久发现眼球震颤;先证者1在2岁时出现阵发性痉挛发作并伴进行性消廋;2例先证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均显示脑白质发育落后,髓鞘形成不良。2例先证者各有一兄长,均有类似表现。基因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1的PLP 1基因存在第2外显子c. 137T> C(p.Leu46 Pro)半合子突变;先证者2的PLP1基因存在第2外显子c. 62C>T(p.Ala21Val)半合子突变。2例先证者母亲的均表型正常,但均存在与先证者相同的杂合变异;2例先证者之兄均存在与先证者相同的半合子突变。2例先证者突变位点未见报道,且通过ACMG致病性分析,均证实为致病位点。结论明确2家系PLP1基因突变与遗传特征,ClinVar数据库未收录该变异位点,丰富了PLP1致病突变谱。(本文来源于《临床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冀浩然,李东晓,吴晔,顾强,赵海娟[2](2016)在《103例佩梅病PLP1突变分析与41例产前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PMD,OMIM 312080)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脑白质弥漫性损害性疾病,国外报道的发病率约为1/300,000,临床表现以眼球震颤、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为主要特征,头颅MRI具有脑白质髓鞘形成落后的异常信号改变。PMD的致病基因是位于Xq22的蛋白脂蛋白1(proteolipid protein 1,PLP1,Gen Bank NM_000533),它编码的蛋白脂蛋白1(PLP1)是髓鞘蛋白的主要成分,约占整个神经系统髓鞘蛋白的50-70%,PLP1的缺陷可使合成神经髓鞘的物质缺乏,导致髓鞘合成障碍。迄今国外已发现与PMD相关的PLP1突变约128种(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s),主要有叁种突变类型:重复突变、点突变与缺失突变,其中重复突变占PMD病人总数的50%~75%,是PMD最常见的突变类型。目的对103例佩梅病患者进行PLP1突变分析,明确基因诊断,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提供依据;对34例PMD先证者家系的41例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用P022试剂盒和P071试剂盒进行PLP1重复突变检测;应用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PLP1点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类型,明确基因诊断。采集41例孕8-12周胎儿绒毛组织或孕18-22周胎儿羊水细胞,提取基因组DNA,然后进行产前分子诊断。结果 103例患者中有79例为PLP1重复突变,占76.69%;24例为PLP1点突变(23.30%),发现的点突变中有11种点突变为未报道的突变。对41例胎儿进行产前诊断,PLP1检测结果如下:17例为野生型、7例为有重复突变的女性携带者、13例为有重复突变的男性患者、1例为点突变的男性患者以及2例点突变的女性携带者。结论本研究中佩梅病患儿临床表型以经典型为主,PLP1的突变类型以重复突变为主并见于所有经典型与绝大多数中间型PMD,PLP1点突变见于所有先天型与部分中间型PMD患儿;本研究对103例PMD患者进行了PLP1突变分析,明确了基因诊断,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成功完成了40例PMD携带者胎儿PLP1产前诊断,为PMD患者家庭提供了可靠帮助。(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10-13)

张全利,冀浩然,肖江喜,叶锦棠,王静敏[3](2016)在《佩梅病的头颅MRI随访改变及与临床分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佩梅病(PMD)患儿头颅MRI进展特点及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分析20例经临床诊断为PMD患儿的MRI随访资料,按首次检查年龄分为小年龄组(<12个月,n=13)和大年龄组(≥12个月,n=7)。临床诊断先天型7例,经典型13例。对不同分组及分型间脑白质髓鞘化程度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首次MRI小年龄组脑叶白质均未髓鞘化,大年龄组额顶叶皮层下、深部及侧脑室周边白质髓鞘化率分别为14.29%(1/7)、14.29%(1/7)、28.57%(2/7)。深部结构除脑桥外,小年龄组髓鞘化均低于大年龄组。随访MR发现小年龄组84.62%(11/13)患儿髓鞘化程度出现改变,大年龄组57.14%(4/7)患儿髓鞘化程度改变。经典型脑叶及深部结构(除胼胝体压部)的髓鞘化进步率明显高于先天型。结论 PMD在MRI上表现为髓鞘化明显迟缓或缺乏,随着病情的进展亦会出现相应变化,影像学改变与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6年05期)

李香丽[4](2016)在《佩梅病1家系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一个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PMD)家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通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明确致病原因,为其家族其他成员提供确切的遗传咨询。方法:对2014年9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PMD先证者及其家属采集临床资料。留取患者及相关亲属的外周血,通过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进行蛋白脂蛋白1(proteolipid protein l,PLP1)基因突变检测,证实为重复突变。进一步分析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结果:1.临床特点:该患男性,37岁,足月、正常产,自幼生长发育迟缓。出生后1月余出现眼震,2~3岁能扶站及推车行走,之后出现运动发育逐渐倒退,行走困难,4~5岁时不能行走,病情逐渐进展,8岁时出现双下肢关节挛缩,伴全身肌肉萎缩,用力时伴有双下肢抖动。双上肢可抬举。自会说话起便言语含糊不清,家属诉智力损害不明显。其家族5代人中另有6人有类似病史,均为男性,其中3人已去世。查体:神清,构音障碍,双眼水平眼震,双上肢肌力3~4级,肌张力低,双下肢关节挛缩、肌张力增高,双手指鼻试验欠稳准,双踝关节阵挛阳性,双侧病理征阳性。2.辅助检查: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示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e,T1WI)脑内白质信号增高,脑室系统增宽,脑沟增宽、加深,双侧额部蛛网膜下腔增宽,小脑脑沟增宽、增多。3.基因检测:证实为PLP1基因重复突变,本例患者为全基因的重复,其母亲与表妹均为PLP1基因重复突变携带者。结合先证者病史体征、脑MRI及基因检测,诊断为佩梅病(经典型)。其他患者虽未检测基因,但结合相似的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特点,我们也考虑为PMD患者。结论:1.本家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眼震、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运动发育迟缓并出现倒退以及双下肢关节挛缩。符合PMD的诊断标准。2.基因检测结果为PLP1重复突变,是基因突变最常见的类型。母亲为携带者。3.该发现为家系中其他成员提供了确切的遗传咨询。(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4-01)

张锋[5](2015)在《佩梅病的CNV解析与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Genomic disorders are caused by large 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including deletions and duplications)in the human genome.Different from single nucleotide variations(SNVs)which can be easily mapped and genotyped,CNV genotyping is challenging,especially for genomic duplication.The microarray technologies,such as(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11-01)

郭伟中,李素云,辛晶,钱旭光[6](2015)在《佩梅病及佩梅样病6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佩梅病及佩梅样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佩梅病或佩梅样病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诱发电位等资料。结果所有6例患儿均于6个月前出现首发症状;眼球震颤、运动智力发育落后、脑白质髓鞘化延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为其共有特点。结论佩梅病及佩梅样病表现典型,根据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可早期临床确诊。(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冀浩然,李东晓,吴晔,顾强,赵海娟[7](2014)在《82例佩梅病PLP1突变分析与27例产前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PMD,OMIM 312080)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脑白质弥漫性损害性疾病,国外报道的发病率约为1/300,000,临床表现以眼球震颤、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为主要特征,头颅MRI具有脑白质髓鞘形成落后的异常信号改变。PMD的致病基因是位于(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8-15)

王静敏,吴晔,杨慧霞,郭芒芒,李东晓[8](2014)在《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在产前诊断佩梅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PMD,OMIM 312080)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脑白质弥漫性损害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眼球振颤、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为特征,头颅MRI具有脑白质髓鞘形成落后的异常信号改变。PMD的致病基因位于Xq22的蛋白脂蛋白(proteolipidprotein 1,PLP1,GenBankNM_000533),迄今国外已发现与PMD相关的PLP1基因突变大约128种(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s),主要有叁种突变类型:重复突变、点突变与缺失突变,其中重复突变占PMD病人总数的50%~75%。目前对佩梅病的治疗尚无有效的方法,通过PLP1基因突变筛查确诊佩梅病,对他们进行准确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成为了可能,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多态性分析在产前诊断佩梅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的通过对9例基因确诊佩梅病先证者家庭中的12例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探讨STR多态性分析在产前诊断佩梅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及周围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方法应用P022试剂盒进行PLP1基因重复突变检测;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PLP1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类型,明确基因诊断。采集9例基因确诊佩梅病先证者家庭中PLP1基因突变携带者所孕12例胎儿的绒毛或者羊水细胞,基因组DNA提取后进行产前诊断,选取X染色体上PLP1周围的7个STR(DXS8075、DXS1191、DXS8096、DXS1106、AR、DXS6797和DXS6807)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9例基因确诊佩梅病先证者中7例为PLP1基因重复突变,2例发现PLP1基因点突变,分别为c.623G>T(p.G208V)与c.96C>G(p.F32L);12例胎儿产前诊断结果为7例PLP1基因检测正常、3例PLP1重复突变与1例PLP1c.623G>T(p.G208V)患儿与1例PLP1重复突变携带者。STR多态性分析在排除母亲血污染与生物学父母的鉴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应用STR多态性分析发现两例胎儿存在X染色体存在交换(crossover)的遗传现象,其中1例PLP1位点遗传自母亲正常X染色体,另一例交换位置为母亲携带X染色体重复突变的部分,前者为PLP1基因正常胎儿,而后者为PLP1重复突变患病胎儿。结论本研究中佩梅病患儿PLP1基因的突变类型以重复突变为主,成功进行12例胎儿PLP1基因产前诊断,STR多态性分析在排除母亲血污染、生物学父母的鉴定与X染色体交换的检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PMD患者家庭提供了可靠的帮助。(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04-18)

李东晓,吴晔,顾强,赵海娟,尚晶[9](2014)在《66例中国佩梅病患者临床及PLP1基因突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PMD,OMIM 315080)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脑白质弥漫性损害性疾病,国外报道的发病率约为1/300,000,临床表现以眼球振颤、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为主要特征,头颅MRI具有脑白质髓鞘形成落后的异常信号改变。PMD的致病基因是位于Xq22的蛋白脂蛋白1(proteolipidprotein 1,PLP1,GenBank NM 000533),它编码的蛋白脂蛋白1(PLP1)是髓鞘蛋白的主要成分,约占整个神经系统髓鞘蛋白的50-70%,PLP1的缺陷可使合成神经髓鞘的物质缺乏,导致髓鞘合成障碍。迄今国外已发现与PMD相关的PLP1突变约158种(Human GeneMutation Databases),主要有叁种突变类型:重复突变、点突变与缺失突变,其中重复突变占PMD病人总数的50%~75%,是PMD最常见的突变类型。目的对66例佩梅病患者进行PLP1突变分析,明确基因诊断,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用P022试剂盒或者P07 1试剂盒进行PLP1重复突变检测;应用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PLP1点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类型,明确基因诊断。结果66例佩梅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型为33例经典型、23例中间型及10例先天型。66例患者中有50例为PLP1重复突变,占75.8%;16例为PLP1点突变(24.2%),16例点突变中8种为未报道的突变。结论本研究中佩梅病患儿临床表型以经典型为主,PLP1的突变类型以重复突变为主并见于所有经典型与绝大多数中间型PMD,PLP1点突变见于所有先天型与部分中间型PMD患儿;本研究对66例PMD患者进行了PLP1突变分析,明确了基因诊断,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04-18)

张成[10](2014)在《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的佩梅病PLP1基因CNV的断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拷贝数变异(CNV)是人类基因组中一种重要的遗传变异类型,除了现存的普遍的人群多态性以外,CNV还可以导致人类疾病,例如基因组疾病。很多CNVs都已经通过各式各样的基因分型技术鉴定出来,这些技术包括: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aCGH)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芯片,当这些方法不能够解释一些CNV序列上的细节时,对于断点的分析就能够很好的在碱基水平上确定CNVs的边界位置,并且明确CNV对于基因组剂量的影响。所以,断点分析是研究CNVs突变机制和致病机理的重要部分。文章中我们主要利用DNA捕获杂交芯片和PacBio测序技术产生数据,对关联PLP1基因的佩梅病(PMD)的CNVs进行研究。开发出一种新的CNVs断点分析方法并获取CNV断点序列。我们利用PacBio测序读长长的优势,避免了基因组中重复区域对于断点分析带来的影响。我们成功的获得了所有PLP1基因CNVs的断点信息,这些信息促进了我们进一步对于佩梅病(PMD)的PLP1基因CNV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分析。(本文来源于《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前沿暨第叁届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4-04-11)

佩梅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PMD,OMIM 312080)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脑白质弥漫性损害性疾病,国外报道的发病率约为1/300,000,临床表现以眼球震颤、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共济失调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为主要特征,头颅MRI具有脑白质髓鞘形成落后的异常信号改变。PMD的致病基因是位于Xq22的蛋白脂蛋白1(proteolipid protein 1,PLP1,Gen Bank NM_000533),它编码的蛋白脂蛋白1(PLP1)是髓鞘蛋白的主要成分,约占整个神经系统髓鞘蛋白的50-70%,PLP1的缺陷可使合成神经髓鞘的物质缺乏,导致髓鞘合成障碍。迄今国外已发现与PMD相关的PLP1突变约128种(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s),主要有叁种突变类型:重复突变、点突变与缺失突变,其中重复突变占PMD病人总数的50%~75%,是PMD最常见的突变类型。目的对103例佩梅病患者进行PLP1突变分析,明确基因诊断,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提供依据;对34例PMD先证者家系的41例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用P022试剂盒和P071试剂盒进行PLP1重复突变检测;应用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PLP1点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类型,明确基因诊断。采集41例孕8-12周胎儿绒毛组织或孕18-22周胎儿羊水细胞,提取基因组DNA,然后进行产前分子诊断。结果 103例患者中有79例为PLP1重复突变,占76.69%;24例为PLP1点突变(23.30%),发现的点突变中有11种点突变为未报道的突变。对41例胎儿进行产前诊断,PLP1检测结果如下:17例为野生型、7例为有重复突变的女性携带者、13例为有重复突变的男性患者、1例为点突变的男性患者以及2例点突变的女性携带者。结论本研究中佩梅病患儿临床表型以经典型为主,PLP1的突变类型以重复突变为主并见于所有经典型与绝大多数中间型PMD,PLP1点突变见于所有先天型与部分中间型PMD患儿;本研究对103例PMD患者进行了PLP1突变分析,明确了基因诊断,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成功完成了40例PMD携带者胎儿PLP1产前诊断,为PMD患者家庭提供了可靠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佩梅病论文参考文献

[1].胡恕香,蔡慧强,彭桂兰.佩梅病2家系临床及蛋白脂蛋白1基因突变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9

[2].冀浩然,李东晓,吴晔,顾强,赵海娟.103例佩梅病PLP1突变分析与41例产前诊断[C].第十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遗传与生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汇编.2016

[3].张全利,冀浩然,肖江喜,叶锦棠,王静敏.佩梅病的头颅MRI随访改变及与临床分型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

[4].李香丽.佩梅病1家系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基因分析[D].吉林大学.2016

[5].张锋.佩梅病的CNV解析与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英文)[C].第十四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6].郭伟中,李素云,辛晶,钱旭光.佩梅病及佩梅样病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

[7].冀浩然,李东晓,吴晔,顾强,赵海娟.82例佩梅病PLP1突变分析与27例产前诊断[C].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8].王静敏,吴晔,杨慧霞,郭芒芒,李东晓.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在产前诊断佩梅病中的应用[C].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9].李东晓,吴晔,顾强,赵海娟,尚晶.66例中国佩梅病患者临床及PLP1基因突变分析[C].第十二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10].张成.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的佩梅病PLP1基因CNV的断点分析[C].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前沿暨第叁届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2014

标签:;  ;  ;  

佩梅病论文-胡恕香,蔡慧强,彭桂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