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标志物,生化,骨密度,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微血管。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论文文献综述
孙革,熊恺轩,庄乃保,何彩明[1](2019)在《深圳男性高频多次单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和骨密度情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深圳男性高频单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骨密度(BMD)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男性高频多次单份机采献血者43名与体检健康男性44名。测定献血者和健康男性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β-胶原特殊序列(β-CL)、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甲状旁腺激素(PTH)和测定非优势(左)股骨近端股骨颈及腰椎前后位(L1~L4)的BMD值。结果男性高频多次单份机采献血者与健康男性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和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频多次单份机采献血者组骨质疏松、骨质减少和骨质正常的比率分别为2.3%、46.5%和51.1%,维生素D3正常、不足和严重不足的比率分别为13.9%、46.5%和39.5%,与男性健康对照组骨质情况和维生素D3情况构成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多次单份机采献血未对献血者的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BMD造成明显影响;男性高频多次单份机采献血者与健康男性的骨量情况和维生素D3情况均较低,且构成比例一致,提示对于对应年龄的男性,应加强对钙营养的宣传和钙剂的合理补充。(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娄阳[2](2019)在《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作为常见微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常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致盲。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iabeticosteoporosis,DO)指以糖尿病为基础,发生的以低骨密度、高骨脆性及高骨折风险率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临床症状为患者出现全身的骨骼疼痛,同时会伴有功能性障碍。DO的致病机制较复杂,可能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胰岛素及性激素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糖代谢紊乱及波动、降糖药物应用不当等。有研究提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通过减低骨组织血供、造成营养障碍等影响骨代谢,但机制尚不明确[1]。本研究分析了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进一步证明T2DM患者骨质疏松可能为微血管病变的另一种表现。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178例40岁以上的绝经时间至少1年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列入本次研究,搜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一般资料(年龄、绝经时长、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等)、视网膜病变程度(常规眼底照相及眼位检查)、右前臂骨密度水平、血生化指标及骨生化标志物水平等。根据视网膜病变的分期标准,将本次入组患者分为A组:无视网膜病变期(NDR)72例;B组:背景性视网膜病变期(BDR)57例;C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期(PDR)49例,采用相应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分析3组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血生化指标及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相应地统计学处理,当P<0.05时提示有显着性差异,并探讨其可能机制。结果视网膜病变程度与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steocalcin,N-MIDoc)、血钙(Ca)、血磷(P)、钙磷乘积(Ca*P)、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lC)无明显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程度与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相关、同时,随着DR的加重,I型胶原交联C-末端Beta特殊序列(β-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β-CTX)、总I型原胶原N端前肽(Total type I procollagen N-terminal propeptide,T-PINP)成上升趋势,C肽、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VitD-T)、右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成逐渐下降趋势,且组间有显着差异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病程与右前臂BMD及T值呈负相关,C肽与ViTD-T呈正相关,HbA1C与PTH、N-MIDoc、T-PINP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与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明显相关趋势,表明糖尿病骨病很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0)
李会芳[3](2018)在《膝骨关节炎患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骨关节炎(OA)为临床常见的致残性疾病,特征性表现为滑膜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变及软骨下骨的重塑,炎症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骨代谢参数BGP、CTX-1以及炎症因子IL-1的水平,以及分析这些指标与ESR、CRP、ALP等临床指标的相关关系,来了解OA患者骨代谢的情况,为进一步揭示骨关节炎发病机制提供新的参考依据,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我院(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住院的膝骨关节炎(KOA)患者56例,其中合并有滑膜炎者(SG)29例,无滑膜炎者(NSG)27例,并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无膝骨关节炎症状的3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ABC-ELISA)测定KOA组与对照组血清中BGP、CTX-1及IL-1的水平。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以及碱性磷酸酶(ALP)等。将KOA组骨代谢指标及IL-1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骨代谢指标之间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关系。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或t’检验,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的描述KOA组5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4.63±6.73)岁;有29例患者伴关节积液。正常对照组34例,男性8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7.62±6.60)岁。KOA组与正常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构成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NSG组与SG组在CRP、ESR、RF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中BGP、CTX-1的表达水平KOA组BGP、CTX-1表达水平分别为(9.33±5.47)ng/L和(1.35±1.01)ng/mL,其中NSG组为(8.74±3.52)ng/L和(1.26±0.64)ng/mL,SG组为(9.88±6.84)ng/L和(1.43±1.27)ng/mL;正常对照组BGP、CTX-1水平分别为(9.87±7.00)ng/L和(1.49±1.26)ng/mL。KOA组与正常对照组以及SG亚组与NSG亚组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血清中IL-1的表达水平KOA组IL-1表达水平为(216.16±111.94)pg/L,其中SG组为(221.61±144.08)pg/L,NSG组为(210.31±63.89)pg/L;正常对照组IL-1水平为(207.76±151.72)pg/L。OA组略高于正常对照组,SG组略高于NSG组,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临床指标的比较KO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KOA患者血清CRP、ESR、PLT、RF、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KOA患者BGP、CTX-1以及IL-1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BGP、CTX-1及IL-1之间的相关性: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BGP与血清CTX-1呈显着正相关(r=0.904,P=0.000);血清BGP与血清IL-1呈显着正相关(r=0.948,P=0.000);血清CTX-1与血清IL-1呈显着正相关(r=0.915,P=0.000)。未发现BGP、CTX-1及IL-1与临床指标有显着相关性。结论:1.KOA患者炎性指数ESR、CRP均有明显的升高,提示OA的发病可能与炎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KOA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IL-1水平仅略高于正常对照组,合并SG组IL-1水平略高于NSG组,提示OA为低水平轻度炎症,可能存在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OA的发病机制。3.BGP、CTX-1及IL-1叁个指标之间的呈显着相关性,说明IL-1可能通过影响骨代谢等机制导致OA的发病。(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谷莉,周谋望[4](2017)在《脊髓损伤患者中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变化的回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与病程及美国脊髓损伤学会残损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IS)等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脊髓损伤后1周—20个月患者共73例,年龄13—89岁,评定患者AIS,检测患者血25-OH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1 precollagen,P1NP)和羧基端肽(collagen type I C-terminal telopeptide,CTX)。进行年龄、病程、AIS与25(OH)D、P1NP和CTX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我们观察的脊髓损伤患者中,Vit D缺乏和不足的比例占98.6%。未发现维生素D与年龄、病程、AIS的相关性。P1NP与AIS负相关(R=-0.235,P<0.05),与病程正相关(R=0.442,P<0.01)。CTX与AIS、年龄负相关(R为-0.232和-0.296,P<0.05)。在AIS C、D的四肢瘫与截瘫患者中,25(OH)D、P1NP和CTX无差异(P>0.05)。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CTX明显高于非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患者(Z为-2.086,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中,Vit D缺乏有着极高的比例。AIS越低的患者骨转化指标中的P1NP和CTX升高越明显,即骨丢失越严重。年轻脊髓损伤患者和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骨丢失速度更快。(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魏超,窦超,赵方方[5](2017)在《补肾益精汤联合PVP术对OVCF的疗效及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补肾益精汤联合双侧经椎弓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疗效及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OVCF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实施双侧经椎弓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对照组常规给予抗生素及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补肾益精汤,均观察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分析其腰椎(L_(1~4))骨密度T值及侧凸Cobb角变化情况,测定两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ⅠNP)水平,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1.4%(P<0.05);治疗后观察组骨密度T值为-(0.54±0.14),侧凸Cobb角为(28.39±1.6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LP、OC、PⅠNP水平均较对照组及同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7.0%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补肾益精汤联合双侧经椎弓根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治疗OVCF,改善骨密度、Cobb角及血清骨生化标志物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7年08期)
朱玲[6](2017)在《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骨代谢疾病患者(即为观察组)以及120名正常体检个体(即为对照组)为该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该次实验参与者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β-胶原特殊序列、血清检测骨钙素(OC)、甲状旁腺激素(PTH)、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D],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检测数值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β-胶原特殊序列、血清检测骨钙素、甲状旁腺激素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照组患者血清β-胶原特殊序列(362.31±126.44)pg/m L、血清检测骨钙素(15.26±4.26)ng/m L、甲状旁腺激素(38.26±6.25)pg/m L,各项检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骨代谢疾病患者检测其血清β-胶原特殊序列、血清检测骨钙素、甲状旁腺激素、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25-羟基维生素D等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对综合评价患者骨代谢变化可提供准确的临床判断依据。(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7年15期)
李晓峰,徐大霞,王闯,孔猛,陈允震[7](2017)在《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对药物应用的指导意义,为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探索一条精准有效地治疗途径。[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56例患者根据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与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 Laps)测量值分为低骨转换组(30例)与高骨转换组(26例)。每组随机分别给予2种治疗方案:特立帕肽(20μg/d)与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年),治疗时间为26个周,期间定期观察β-cross Laps、P1NP、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以及VAS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高、低骨转换组中,特立帕肽治疗后P1NP与β-cross Laps均较治疗前浓度升高(P<0.05),唑来膦酸治疗后P1NP与β-cross Laps均较治疗前浓度降低(P<0.05);低骨转换组特立帕肽治疗后腰椎BMD升高较唑来膦酸显着(P<0.05),高骨转换组唑来膦酸治疗后股骨颈BMD升高较特立帕肽显着(P<0.05);低骨转换组特立帕肽治疗后骨痛缓解优于唑来膦酸(P<0.05),高转换组中两种药物均能缓解骨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应以骨生化标志物作为药物选择的依据:低骨转换状态下以促成骨药物为主,高骨转换状态下以抑制骨吸收药物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13期)
闫筱新[8](2017)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模式向高能量转变,加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近年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同时,也使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二者均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2型糖尿病(T2DM)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除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常见并发症以外,还可损害骨骼系统。不同研究者通过对T2DM患者进行骨密度(BMD)测量后,得出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有报道T2DM患者的BMD低于非糖尿病人群,也有报道T2DM患者的BMD与非糖尿病人群无差异,甚至有研究显示T2DM患者的BMD比非糖尿病人群升高,但T2DM患者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骨折风险增加已达成共识。T2DM患者骨折风险的增加与BMD的下降不成正比,BMD已不能作为评估T2DM患者骨质代谢和骨折风险的标准。本研究通过对T2DM合并OP患者及原发性OP患者的骨代谢相关生化标志物进行对比分析,探究T2DM与OP的关系及对骨质代谢的影响。目的: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进行评估,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6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男性>55岁,女性为绝经后)102例,其中T2DM合并OP患者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龄43-88岁,平均年龄(61.94±8.88)岁;原发性OP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64.53±7.76)岁。采集病史,记录患者病程及用药情况,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BMI;采用美国HOLOGIC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DXA)对所有患者的腰椎(L1-L4、腰椎总和)和左侧股骨近端(包括颈部、转子、内部、髋部总和)的BMD进行测量;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第二日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FBG)等一般生化指标及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甲状旁腺激素(PTH)、总I型前胶原氨基酸前肽(PINP)、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OC)、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等与骨代谢生化指标,同时测定T2DM合并OP组患者的HbA1c水平。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般生化指标、血清BALP、PTH、PINP、25(OH)D3、OC、β-CTX水平及BMD等。结果:(1)一般资料(1)T2DM合并OP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BMI与原发性O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2DM合并OP组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的年龄、BMI与原发性OP组相同性别患者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T2DM合并OP组52例患者的近半年治疗方案中,21例使用二甲双胍制剂,17例使用胰岛素制剂,16例使用磺脲类制剂,6例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3例使用他汀类制剂,8例未行药物治疗。(2)一般生化(1)T2DM合并OP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血肌酐、血钙磷水平等与原发性O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T2DM合并OP组患者的甘油叁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与原发性O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T2DM合并OP组的FBG较原发性OP组高,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骨密度结果(1)T2DM合并OP组女性患者股骨近端(内部及髋部总和)BMD较原发性OP组高(P<0.05),腰椎BMD与原发性OP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T2DM合并OP组男性患者的腰椎及股骨近端BMD与原发性O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骨代谢生化指标(1)T2DM合并OP组女性患者的OC、PINP、β-CTX、25(OH)D3、PTH均较原发性OP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2DM合并OP组男性患者的OC、PINP、β-CTX、25(OH)D3较原发性OP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男性患者的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2DM合并OP组的BALP与原发性O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0.769,P=0.442)。(5)T2DM合并OP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HbA1c的相关分析T2DM合并OP组患者的OC、PINP、β-CTX与HbA1c呈负相关。结论:1.T2DM合并OP的女性患者股骨近端BMD高于原发性OP患者,而男性与原发性OP患者无差异;两组间男性和女性患者的腰椎BMD与原发性OP患者均无差异。2.T2DM合并OP患者较原发性OP患者的骨转换速率减慢。3.高血浆葡萄糖可能对骨转换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王覃,陈德才[9](2016)在《《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于2015年底发布了《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这是我国第一个覆盖一般生化标志物、骨代谢激素和骨转换标志物的临床指南,对骨代谢标志物的定义、分类、检测、解读和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总结国内外临床和基础研究之上针对我国临床实际的需求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本文对其中的要点进行解读,希望能给医生理解并恰当应用本指南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6年33期)
陈德才,廖二元,徐苓,章振林[10](2015)在《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一文中研究指出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是从血液、尿液中可检测出的骨代谢生化产物或相关激素,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可反映骨代谢状态,是协助代谢性骨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发展迅速,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各医院对于标志物的选择、实验室检测方法标准化、参考值制定、临床意义解读等存在着较大差别,亟需规范。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特制定本指南。指(本文来源于《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作为常见微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常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致盲。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iabeticosteoporosis,DO)指以糖尿病为基础,发生的以低骨密度、高骨脆性及高骨折风险率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临床症状为患者出现全身的骨骼疼痛,同时会伴有功能性障碍。DO的致病机制较复杂,可能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胰岛素及性激素水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糖代谢紊乱及波动、降糖药物应用不当等。有研究提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通过减低骨组织血供、造成营养障碍等影响骨代谢,但机制尚不明确[1]。本研究分析了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进一步证明T2DM患者骨质疏松可能为微血管病变的另一种表现。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178例40岁以上的绝经时间至少1年的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列入本次研究,搜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一般资料(年龄、绝经时长、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等)、视网膜病变程度(常规眼底照相及眼位检查)、右前臂骨密度水平、血生化指标及骨生化标志物水平等。根据视网膜病变的分期标准,将本次入组患者分为A组:无视网膜病变期(NDR)72例;B组:背景性视网膜病变期(BDR)57例;C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期(PDR)49例,采用相应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分析3组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血生化指标及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有关数据进行相应地统计学处理,当P<0.05时提示有显着性差异,并探讨其可能机制。结果视网膜病变程度与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steocalcin,N-MIDoc)、血钙(Ca)、血磷(P)、钙磷乘积(Ca*P)、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lC)无明显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程度与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相关、同时,随着DR的加重,I型胶原交联C-末端Beta特殊序列(β-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β-CTX)、总I型原胶原N端前肽(Total type I procollagen N-terminal propeptide,T-PINP)成上升趋势,C肽、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VitD-T)、右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成逐渐下降趋势,且组间有显着差异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示病程与右前臂BMD及T值呈负相关,C肽与ViTD-T呈正相关,HbA1C与PTH、N-MIDoc、T-PINP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与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明显相关趋势,表明糖尿病骨病很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论文参考文献
[1].孙革,熊恺轩,庄乃保,何彩明.深圳男性高频多次单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和骨密度情况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2].娄阳.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李会芳.膝骨关节炎患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8
[4].谷莉,周谋望.脊髓损伤患者中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变化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
[5].魏超,窦超,赵方方.补肾益精汤联合PVP术对OVCF的疗效及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7
[6].朱玲.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J].系统医学.2017
[7].李晓峰,徐大霞,王闯,孔猛,陈允震.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
[8].闫筱新.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的变化[D].郑州大学.2017
[9].王覃,陈德才.《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6
[10].陈德才,廖二元,徐苓,章振林.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