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临界冷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临界,速率,晶形,高碳钢,黏度,合金,中厚板。
临界冷速论文文献综述
路士平,王卫华,李家鼎[1](2017)在《热模拟方法确定A537钢临界冷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厚板淬火工艺中,钢的临界冷速是非常重要的参数,是制定冷却工艺的基础。本试验采用热模拟方法,确定了A537美标容器钢的淬火临界冷速。同时,分析了不同冷速下钢的组织形态和性能。此外,通过EBSD分析了不同冷速下的大小角度晶界的比例以及晶粒的平均尺寸,得到了大小角度晶界以及晶粒尺寸随冷速变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轧钢》期刊2017年01期)
李亮,纪元,陆民刚,兰鹏,张家泉[2](2016)在《高碳钢盘条马氏体形成临界冷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JMatPro软件,模拟对比高碳钢盘条中各元素及原奥氏体晶粒度对马氏体形成临界冷速(CCRMf)的影响,建立预测高碳钢CCRMf的表达式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CRMf随C、Mn、Si、Cr元素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随S元素和原奥氏体晶粒度的增大而增大,P元素对CCRMf几乎没有影响。C和Mn元素对CCRMf的影响最大。结合实际生产中元素含量及偏析特性,建议高碳钢连铸过程应重点控制C、Mn元素偏析,并在轧制过程注意细化奥氏体晶粒尺寸,以减少马氏体组织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2016年)全国炼钢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及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5-19)
王珍玉,杨院生,童文辉,李会强,胡壮麒[3](2007)在《基于成分连续变化计算黏度的合金系临界冷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块非晶临界冷却速率的非等温转变计算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成分连续变化计算黏度的合金系临界冷速模型.依据此模型对Zr_Ni_Al_Cu四元合金的临界冷却速率进行了计算并预测了Zr66.67(NixAlyCuz)33.33合金系中容易形成非晶的成分范围.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计算结果表明,此合金系具有很强的非晶形成能力,特别是在靠近共晶点的中心区域,临界冷却速率小于100K/s,为容易形成非晶的成分范围.冷却过程中,在高于1000K温度区间,没有发生明显的结晶现象,而在980K至870K温度范围内,结晶分数快速增大,低于870K时不再发生明显改变.此外,分析了合金系中Al,Cu,Ni原子摩尔分数的变化对临界冷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杨英俊,邢大伟,孙剑飞,魏思东,沈军[4](2007)在《铜基大块非晶合金的临界冷速与组织形貌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具有良好玻璃形成能力的Cu52.5Ti30Zr11.5Ni6大块非晶合金,其临界直径达到5mm,临界冷却速率约为126.8K/s。采用Jackson-Hunt公式计算了晶化组织形成的冷却速率。当冷却速率在10K/s~120K/s时,晶化组织则出现亚稳初生相与共晶共存的形态。当冷却速率低于10K/s时,亚稳初生相的析出将被逐渐抑制,使得共晶生长方式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07年02期)
临界冷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JMatPro软件,模拟对比高碳钢盘条中各元素及原奥氏体晶粒度对马氏体形成临界冷速(CCRMf)的影响,建立预测高碳钢CCRMf的表达式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CRMf随C、Mn、Si、Cr元素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随S元素和原奥氏体晶粒度的增大而增大,P元素对CCRMf几乎没有影响。C和Mn元素对CCRMf的影响最大。结合实际生产中元素含量及偏析特性,建议高碳钢连铸过程应重点控制C、Mn元素偏析,并在轧制过程注意细化奥氏体晶粒尺寸,以减少马氏体组织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临界冷速论文参考文献
[1].路士平,王卫华,李家鼎.热模拟方法确定A537钢临界冷速的研究[J].轧钢.2017
[2].李亮,纪元,陆民刚,兰鹏,张家泉.高碳钢盘条马氏体形成临界冷速的研究[C].第十九届(2016年)全国炼钢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及论文摘要集.2016
[3].王珍玉,杨院生,童文辉,李会强,胡壮麒.基于成分连续变化计算黏度的合金系临界冷速模型[J].物理学报.2007
[4].杨英俊,邢大伟,孙剑飞,魏思东,沈军.铜基大块非晶合金的临界冷速与组织形貌变化[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