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具体涉及汽车减震技术领域,包括液力减震器,所述液力减震器顶部外侧套设有防尘机构,所述防尘机构内部设有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设于液力减震器与防尘机构之间,所述降温机构包括水箱,所述水箱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横板。本实用新型通过液力减震器减震的时候会使防尘箱向下压,从而带动固定在防尘箱外侧的水箱向下移动,从而使第二横板会撞击在旋转块上,从而使出水口移动至第一出水管处,使水从出水口流出滴落至海绵上,被海绵吸收,海绵随着防尘箱一起下移,从而将水刷在液力减震器表面,从而给液力减震器降温。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包括液力减震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力减震器(1)顶部外侧套设有防尘机构,所述防尘机构内部设有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设于液力减震器(1)与防尘机构之间;所述降温机构包括水箱(2),所述水箱(2)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3),所述第一出水管(3)与水箱(2)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3)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横板(4),所述第一横板(4)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5),所述壳体(5)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横板(4)底部设有第二出水管(7),所述第二出水管(7)顶部贯穿第一横板(4)延伸入壳体(5)内部,所述第二出水管(7)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横板(8),所述第二横板(8)设于壳体(5)内部并且一端穿过第一滑槽延伸至壳体(5)一侧,所述第二出水管(7)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弹簧(9)设于壳体(5)内部并且与壳体(5)内部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出水管(7)一侧开设有出水口(10)。
设计方案
1.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包括液力减震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力减震器(1)顶部外侧套设有防尘机构,所述防尘机构内部设有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设于液力减震器(1)与防尘机构之间;
所述降温机构包括水箱(2),所述水箱(2)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3),所述第一出水管(3)与水箱(2)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3)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横板(4),所述第一横板(4)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5),所述壳体(5)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横板(4)底部设有第二出水管(7),所述第二出水管(7)顶部贯穿第一横板(4)延伸入壳体(5)内部,所述第二出水管(7)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横板(8),所述第二横板(8)设于壳体(5)内部并且一端穿过第一滑槽延伸至壳体(5)一侧,所述第二出水管(7)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弹簧(9)设于壳体(5)内部并且与壳体(5)内部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出水管(7)一侧开设有出水口(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机构包括防尘箱(11),所述防尘箱(11)套设于液力减震器(1)顶部,所述防尘箱(11)内部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12),所述液力减震器(1)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6),所述滑块(12)与第二滑槽(6)相配合,所述防尘箱(11)内部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海绵(13),所述液力减震器(1)两侧均设有旋转块(14),所述旋转块(14)一端镶嵌于液力减震器(1)外侧顶部,所述旋转块(14)通过转轴与液力减震器(1)活动连接,所述旋转块(14)设于海绵(13)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外侧套设有两个扭力弹簧(15),两个所述扭力弹簧(15)两端分别与液力减震器(1)和旋转块(14)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2)固定连接于防尘箱(11)外侧,所述第一出水管(3)贯穿防尘箱(11)延伸至防尘箱(11)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箱(11)内部设有两个第二弹簧(16),两个所述第二弹簧(16)两端分别与防尘箱(11)内部顶端和液力减震器(1)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弹簧(16)均设于液力减震器(1)顶部外侧并且设于两个第一横板(4)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管(3)数量设置为两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10)设于第一出水管(3)底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减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局势的日趋紧张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问题已成为各国汽车产业积极探索的焦点,各国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对汽车行业还是对国家的节能政策都非常有利。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安装的大多安装减震器,但是现有的减震器仍然存在缺点,比如在汽车行驶到较长的颠簸路段时,就会出现减震器频繁大幅度工作引起发热发烫,如果不能及时的降温,时间一长,就会使减震器的使用寿命减少。
因此,发明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很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通过液力减震器减震的时候会使防尘箱向下压,从而带动固定在防尘箱外侧的水箱向下移动,从在下移的过程中,第二横板会撞击在旋转块上,从而使第二横板压缩第一弹簧向上移动,从而使出水口移动至第一出水管处,使水从出水口流出滴落至海绵上,被海绵吸收,因为海绵上已经吸收率水,从而使海绵随着防尘箱一起下移,从而将水刷在液力减震器表面,从而给液力减震器降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包括液力减震器,所述液力减震器顶部外侧套设有防尘机构,所述防尘机构内部设有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设于液力减震器与防尘机构之间;
所述降温机构包括水箱,所述水箱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水箱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横板底部设有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顶部贯穿第一横板延伸入壳体内部,所述第二出水管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横板,所述第二横板设于壳体内部并且一端穿过第一滑槽延伸至壳体一侧,所述第二出水管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设于壳体内部并且与壳体内部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出水管一侧开设有出水口。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尘机构包括防尘箱,所述防尘箱套设于液力减震器顶部,所述防尘箱内部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液力减震器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滑块与第二滑槽相配合,所述防尘箱内部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海绵,所述液力减震器两侧均设有旋转块,所述旋转块一端镶嵌于液力减震器外侧顶部,所述旋转块通过转轴与液力减震器活动连接,所述旋转块设于海绵顶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外侧套设有两个扭力弹簧,两个所述扭力弹簧两端分别与液力减震器和旋转块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水箱固定连接于防尘箱外侧,所述第一出水管贯穿防尘箱延伸至防尘箱内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尘箱内部设有两个第二弹簧,两个所述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防尘箱内部顶端和液力减震器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第二弹簧均设于液力减震器顶部外侧并且设于两个第一横板之间。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出水管数量设置为两个。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水口设于第一出水管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液力减震器减震的时候会使防尘箱向下压,从而带动固定在防尘箱外侧的水箱向下移动,从在下移的过程中,第二横板会撞击在旋转块上,从而使第二横板压缩第一弹簧向上移动,从而使出水口移动至第一出水管处,使水从出水口流出滴落至海绵上,被海绵吸收,因为海绵上已经吸收了水,从而使海绵随着防尘箱一起下移,从而将水刷在液力减震器表面,从而给液力减震器降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对液力减震器的降温上做出了进步;
2、通过防尘箱套设于液力减震器外侧,防尘箱通过滑块与第二滑槽的配合使防尘箱跟随液力减震器一起上下移动,从而使外界的灰尘不会附着在液力减压器上,从而达到了防止灰尘进入影响减震效果的目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液力减震器的防尘上做出了进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尘箱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块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尘箱仰视图。
附图标记为:1液力减震器、2括水箱、3第一出水管、4第一横板、5壳体、6第二滑槽、7第二出水管、8第二横板、9第一弹簧、10出水口、11防尘箱、12滑块、13海绵、14旋转块、15扭力弹簧、16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包括液力减震器1,所述液力减震器1顶部外侧套设有防尘机构,所述防尘机构内部设有降温机构,所述降温机构设于液力减震器1与防尘机构之间;
所述降温机构包括水箱2,所述水箱2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3,所述第一出水管3与水箱2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3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横板4,所述第一横板4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5,所述壳体5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横板4底部设有第二出水管7,所述第二出水管7顶部贯穿第一横板4延伸入壳体5内部,所述第二出水管7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横板8,所述第二横板8设于壳体5内部并且一端穿过第一滑槽延伸至壳体5一侧,所述第二出水管7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弹簧9设于壳体5内部并且与壳体5内部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出水管7一侧开设有出水口10;
所述防尘机构包括防尘箱11,所述防尘箱11套设于液力减震器1顶部,所述防尘箱11内部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12,所述液力减震器1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6,所述滑块12与第二滑槽6相配合,所述防尘箱11内部底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海绵13,所述液力减震器1两侧均设有旋转块14,所述旋转块14一端镶嵌于液力减震器1外侧顶部,所述旋转块14通过转轴与液力减震器1活动连接,所述旋转块14设于海绵13顶部;
所述转轴外侧套设有两个扭力弹簧15,两个所述扭力弹簧15两端分别与液力减震器1和旋转块14固定连接;
所述水箱2固定连接于防尘箱11外侧,所述第一出水管3贯穿防尘箱11延伸至防尘箱11内部;
所述第一出水管3数量设置为两个;
所述出水口10设于第一出水管3底部。
实施方式具体为: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在汽车经过颠簸路段时液力减震器1会由于频繁减震出现发热发烫的现象,经常这样会减少液力减震器1的使用寿命,这时利用液力减震器1减震的时候会使防尘箱11向下压,从而带动固定在防尘箱11外侧的水箱2向下移动,从而带动整个降温机构向下移动,在降温机构下移的过程中,第二横板8会撞击在旋转块14上,从而使第二横板8压缩第一弹簧9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二出水管7向上移动,从而使出水口10移动至第一出水管3处,从而使水从出水口10流出并且沿着第二出水管7滴落至海绵13上,被海绵13吸收,在第二横板8移动至壳体5内部顶端时,就不能再移动了,从而第二横板8压着旋转块14转动,从而使第二旋转块14的限位不会影响整个减震状态,又因为海绵13上已经吸收了水,海绵13与防尘箱11固定连接,从而使海绵13随着防尘箱11一起下移,从而将水刷在液力减震器1表面,从而给液力减震器1降温,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液力减震器遇到颠簸路面导致发热发烫从而影响使用寿命的问题。
如图1和图5所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震装置,所述防尘箱11内部设有两个第二弹簧16,两个所述第二弹簧16两端分别与防尘箱11内部顶端和液力减震器1固定连接;
两个所述第二弹簧16均设于液力减震器1顶部外侧并且设于两个第一横板4之间。
实施方式具体为:在减震的过程中,通过防尘箱11套设于液力减震器1外侧,防尘箱11通过滑块12与第二滑槽6的配合使防尘箱11跟随液力减震器1一起下移,在液力减震器1回弹的时候,防尘箱11利用第二弹簧16回弹,从而使外界的灰尘不会附着在液力减压器上,从而达到了防止灰尘进入影响减震效果的目的,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液力减压器易进灰尘从而影响减震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参照说明书附图1-4,利用液力减震器1减震的时候会使防尘箱11向下压,从而带动固定在防尘箱11外侧的水箱2向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横板8会撞击在旋转块14上,从而使第二横板8压缩第一弹簧9向上移动,从而使第二出水管7向上移动,从而使水从出水口10流出并且沿着第二出水管7滴落至海绵13上,因为海绵13上已经吸收了水,海绵13与防尘箱11固定连接,从而使海绵13随着防尘箱11一起下移,从而将水刷在液力减震器1表面,从而给液力减震器1降温;
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图5,通过防尘箱11套设于液力减震器1外侧,防尘箱11通过滑块12与第二滑槽6的配合使防尘箱11跟随液力减震器1一起下移,在液力减震器1回弹的时候,防尘箱11利用第二弹簧16回弹,从而使外界的灰尘不会附着在液力减压器上,从而达到了防止灰尘进入影响减震效果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478128.3
申请日:2019-09-06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743465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F16F9/42
专利分类号:F16F9/42;F16F9/38;F16F9/36
范畴分类:27C;32B;
申请人:丁振民
第一申请人:丁振民
申请人地址:611743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港大路333号
发明人:丁振民
第一发明人:丁振民
当前权利人:丁振民
代理人:汤东凤
代理机构:1135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减震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