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硅石论文_马雪泷,房江育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硅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硅石,遗址,植株,玉米,生物,地球化学,青铜器。

植硅石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泷,房江育[1](2011)在《水稻植硅石沉积硅的有机组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硅是最新确认的植物必需元素,但硅在高等植物中的沉积机理尚未揭示.以新鲜水稻茎、叶为材料,分别采用传统湿法灰化和低温粉碎自然沉降法分离出植硅石,HF溶液溶解、离心后用NaOH等溶液对沉淀物逐级分离、提取,得到一系列碱性有机物质,上清液层析脱盐后得到酸性蛋白质;将各组分分别与硅溶液进行反应.结果表明传统湿法灰化提取水稻植硅石不含有能够沉淀硅的物质,低温粉碎自然沉降法提取的植硅石含有两种组分能够诱导形成硅沉淀.这两种物质分别为来自HF提取液中的酸性蛋白和来自NaOH提取液的碱性多肽与酚类混合物.酸性提取液中含有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4 kD的蛋白质,与硅藻沉淀硅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近似.不同酸碱度下酸性蛋白对硅的沉积量不同,以pH 5左右诱导量最大.(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薄勇[2](2009)在《植硅石在全球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硅石(Phytolith)又名植物蛋白石、植物硅酸体,是指植物细胞组织中的非晶质含水二氧化硅(SiO2.nH2O)。它可以在土层和沉积物中很好的保存。因此通过对植硅石形态的鉴定以及确定组合带,可以恢复古植被情况,讨论植物群落演替,推断古气候环境的变化及其变迁。植硅石是一种主要的无定型硅,它是通过植物的吸收沉积作用将地表的溶解硅组分转化而得到的一种独特的硅体。此外植硅石的陆源输入是海洋无定型硅的一个主要的源,河流输入的生物硅中植硅石约占90%,因此植硅石对于全球生物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建材世界》期刊2009年05期)

刘林敬,萧家仪,华国荣,王光明,郝立贞[3](2009)在《南京牛头岗遗址植硅石分析及环境考古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牛头岗遗址,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浦口区汤泉镇汤泉农场内,距南京市区约30km;地理坐标为N 32°06.4′,E 118°29.8′。是南京地区较大的古文化遗址。南京市博物馆先后3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众多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以及动物骨骼。考古学者认为该遗址是晚新石器时期至西周的文化堆积,时代应为约4200-2600 cal.a BP。(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9-16)

陈辉,石元昌,崔鹏,苑世领[4](2009)在《玉米植株中的植硅石及其纳米SiO_2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矿化硅在考古学中叫做植物硅酸体,即高等植物的根系在吸收地下水的同时吸收了可溶性二氧化硅并输送到茎、叶、花、果实等处时,在植物细胞间和细胞内沉淀下来的固体非晶态二氧化硅颗粒。在考古学中生物矿化硅叫做植硅石(phytolith),多用来鉴定古环境的变迁,或者探讨农业的起源和传播路线。禾本科植物中富含大量的硅,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玉米植株作为大宗农业(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17)

崔鹏,苑世领,徐桂英[5](2009)在《玉米植株中的植硅石及其纳米SiO_2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植株为原料制备了纳米结构SiO2.通过常温混酸浸泡等手段在玉米植株中观察到了微米级植硅石,并以植硅石为原料,通过煅烧、硝酸煮沸等方法制备了纳米级SiO2;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能谱(EDS)、红外光谱(IR)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玉米茎表皮和叶中植硅石均为哑铃形,前者沿木质素导管方向顺向排列,后者为横向排列;经硝酸煮沸煅烧后,植硅石可以形成103nm左右的SiO2球,并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纳米球逐渐交联.(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秦颍,姚政权,魏国锋,胡雅丽,王昌燧[6](2008)在《利用植硅石示踪九连墩战国楚墓出土青铜器产地》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青铜器内所残留的泥芯出发,探讨利用泥芯中的植硅石示踪青铜器产地的可行性.在选取九连墩楚墓出土的不同风格青铜器的泥芯中提取植硅石进行分析,发现其植硅石组合存在明显的差异;青铜器残留的泥芯是唯一可能直接反映其产地(铸造地)的信息载体,而其中的植硅石组合特征可能是最有效的判别标志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姚政权,吴妍,王昌燧,赵春青[7](2007)在《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的植硅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新砦遗址位于河南新密市东南方向的刘寨乡新砦村西北的台地上,南临双洎河,东临圣寿溪水,北面和西面为开阔平地,分布范围约70万平方米。如果加上新砦城址外壕所圈占的范围,遗址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该遗址内文化堆积一般厚0.5~2.5米,主要的文化遗存分属于王湾叁期文化、新砦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叁个阶段,距今约4200~3750年。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07年03期)

姚政权,吴妍,王昌燧,何驽,赵志军[8](2006)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植硅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遗址背景1、地理位置及发掘收获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5公里的陶寺镇南,平面形状略呈长方形,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除去村庄、沟壑等区域,现存遗址面积约240万平方米。流经遗址北部7公里处的汾河纵贯山西中南部的临汾盆地。横亘于曲沃、翼城、(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06年04期)

姚政权[9](2006)在《襄汾陶寺等遗址的植硅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农业考古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进展迅速,特别是在史前农耕遗存的发现和研究上有突破性的成就,将稻作农业的历史推进到1万年以前。但是,与南方的稻作农业相比,在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北方地区旱作农业的研究却开展得很不充分,基本成停滞状态。关于粟作农业的起源等问题,虽有一些散见的文论,但十分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述。本论文在对已发表的有关北方农业起源与发展状况的考古资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通过植硅石分析方法来探讨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与发展情况。 植硅石是沉淀于某些高等植物体内(细胞壁、细胞腔内部或细胞之间的间隙)的含水非晶态二氧化硅。植硅石在形成过程中可以“复制”细胞体的叁维形态,其形态特征主要依赖于植物组织及细胞的形态类型。因此,根据植硅石的形态特征,便可鉴定其母源植物的种类,并进而分析和诠释各种沉积环境下的植硅石纪录。植硅石分析就是根据植硅石的原地沉积特性及其形态上的种间特异性,对比分析土壤中所含植硅石的大小、形状、种类及丰度,并依此推断其母源植物的种类和(或)产量,复原古代植被环境、气候以及探索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一种古生物学方法。 论文首先通过对现代谷子植硅石形态的分析,发现谷子颖片表皮有一种带特殊表面纹理的大片表皮细胞群的植硅石,这种薄而透明,纹理规整的植硅石形态非常特别,应该是具有鉴别意义的植硅石形态。结合文献,作者认为能够据此从考古土壤样品中鉴别出粟类作物的存在。 在此基础上,作者选取了我国文明形成时期比较重要的两个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和河南新密新砦遗址)进行了植硅石分析。在这两个遗址中都发现了粟作农业的存在。 陶寺遗址,是我国目前已知黄河中游地区唯一的史前城墙、宫殿、大贵族墓葬、观象授时及祭祀遗存俱全的都邑聚落,与古史传说记载的尧舜关系密切。陶寺遗址植硅石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陶寺文化时期温暖偏湿的大环境背景与孢粉分析大致吻合。而中梁一带大量芦苇扇形植硅石则印证了陶寺遗址南高旱、北低湿的微环境差别,进而指示出陶寺遗址水稻田潜在的位置,对孢粉分析结果又是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6-04-01)

赵志军,傅宪国,吕烈丹[10](2005)在《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出土植硅石的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硅石分析发现顶蛳山遗址前叁期的史化堆积中没有稻属植硅石,第四期出现数量可观的栽培稻植硅石,说明栽培稻和稻作生产技术可能都是外来的。此前,顶蛳山人从事采集狩猎经济。优越的生态环境可提供丰富的野生食物资源,这是农耕在当地乃至岭南大部分地区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05年11期)

植硅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硅石(Phytolith)又名植物蛋白石、植物硅酸体,是指植物细胞组织中的非晶质含水二氧化硅(SiO2.nH2O)。它可以在土层和沉积物中很好的保存。因此通过对植硅石形态的鉴定以及确定组合带,可以恢复古植被情况,讨论植物群落演替,推断古气候环境的变化及其变迁。植硅石是一种主要的无定型硅,它是通过植物的吸收沉积作用将地表的溶解硅组分转化而得到的一种独特的硅体。此外植硅石的陆源输入是海洋无定型硅的一个主要的源,河流输入的生物硅中植硅石约占90%,因此植硅石对于全球生物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硅石论文参考文献

[1].马雪泷,房江育.水稻植硅石沉积硅的有机组分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11

[2].薄勇.植硅石在全球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J].建材世界.2009

[3].刘林敬,萧家仪,华国荣,王光明,郝立贞.南京牛头岗遗址植硅石分析及环境考古意义[C].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9

[4].陈辉,石元昌,崔鹏,苑世领.玉米植株中的植硅石及其纳米SiO_2的制备[C].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09

[5].崔鹏,苑世领,徐桂英.玉米植株中的植硅石及其纳米SiO_2的制备[J].无机材料学报.2009

[6].秦颍,姚政权,魏国锋,胡雅丽,王昌燧.利用植硅石示踪九连墩战国楚墓出土青铜器产地[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8

[7].姚政权,吴妍,王昌燧,赵春青.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的植硅石分析[J].考古.2007

[8].姚政权,吴妍,王昌燧,何驽,赵志军.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植硅石分析[J].农业考古.2006

[9].姚政权.襄汾陶寺等遗址的植硅石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10].赵志军,傅宪国,吕烈丹.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出土植硅石的分析与研究[J].考古.2005

论文知识图

放大640倍的玉米秆中植硅石的显...放大160倍的玉米秆中植硅石的显...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植硅石组...河南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植硅石图...玉米茎表皮中节点处的植硅石玉米茎表皮中植硅石SEM照片

标签:;  ;  ;  ;  ;  ;  ;  

植硅石论文_马雪泷,房江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