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舒适感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感觉,舒适,环境,色温,照度,人体,稳态。
热舒适感觉论文文献综述
丁勇花[1](2015)在《基于人体热感觉的服装热舒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有能力来关注自身所处的环境、热感觉和着装状况,因此无论对于基于热舒适条件指导人体着装,还是对于热环境的优化,研究人体-服装-环境的关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推动建筑节能发展。本文主要是在寒冷气候这个大环境下,以西安地区为例,利用现场测试和调查问卷等手段,再经过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的整理与分析,得出了不同条件下的空气温湿度、空气流速、人体服装热阻、人体平均热感觉、热舒适指标等相关参数,然后分析了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热感觉调节方式。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季节条件下,室内外服装热阻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现服装热阻与环境温度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2.不同季节条件下,室内外环境平均热感觉MTS与空气温度、服装热阻之间的线性关系。3.不同季节条件下,室内外热舒适温度范围和热中性温度,人体感到热舒适时的服装热阻值范围和处于热中性环境时的服装热阻值。4.不同季节条件下,室内外人体平均热感觉MTS与空气温度t和服装热阻Rclo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5.不同季节环境下,人们调节热感觉的方式,着重分析了改变着装这种调节方式,通过增加或减少服装配饰、遮阳、改变服装的开口面积、不同的服装搭配等手段可以较好地调节人体热感觉,计算结果表明:改变±0.1clo的服装热阻值,可以使人体平均热感觉MTS值发生±0.05-±0.44的改变,这对指导人们穿衣有着重要的作用。将服装热阻与热环境优化、建筑节能的研究有机结合的关键是热力学与服装学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从而以人的热感觉为核心,通过对人体着装深入研究,指导热环境优化和建筑节能。(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期刊2015-03-22)
李峥嵘,刘保一[2](2014)在《控制参数对色温引发的热感觉及热舒适实验结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触觉引起的热感觉和热舒适已经有相当系统和完善的研究,然而在由光环境引起的热感觉和热舒适的研究中却存在着诸多矛盾。矛盾主要集中在色温对热感觉及热舒适的影响程度上。当比较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论文结论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论文结论时,这种矛盾尤为明显。致力于找到这种矛盾的诱因,并为此类研究推荐了合适的实验控制参数组合。通过分析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总结出光环境通过两种不同途径对体温调节、热感觉、热舒适的影响和基于各个途径的限制条件。总结此类研究中应该着重控制的实验参数。通过对此类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分析,得到此类论文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并由此给出可以产生可信研究结论的实验控制参数组合。(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4年09期)
石路[3](2011)在《室内照明光源对热舒适和热感觉的作用及其生理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热舒适是指人们对所处空间产生的不冷不热的主观感觉,也就是对室内热环境的满意程度。对热感覚起主要作用的因素,除人们本身的着装、活动强度外,就是室内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和局部气流速度,研究热舒适目的在于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最佳热舒适的环境,所以受到相当的关注[1]。(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1年01期)
景胜蓝,李百战,李楠,李文杰,刘红[4](2010)在《基于热感觉指标确定热舒适判据的一项国际标准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国际标准ISO7730-2005《热环境人类工效学——基于PMV-PPD计算确定的热舒适及局部热舒适判据的分析测定和解析》在1994年版本基础上增加的内容,包括热环境等级划分、整体热舒适长期评价、局部热不舒适、非稳态热环境与适应性等。与美国标准ANSI/ASHRAE55-2004相比,该标准增加了热环境等级划分、整体热舒适长期评价等规定,更便于操作。该标准对于我国热舒适研究和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的编制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0年08期)
岳鹏,闫杰,刘加平,王润山[5](2009)在《托幼建筑中的幼儿热感觉和热舒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幼儿的热感觉问卷调查发现幼儿与成人存在的差异性,分析了造成幼儿与成人热感觉差异的主要原因,指出对幼儿的热舒适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强调"益于健康的温度范围"对幼儿园室内热环境的意义,提出了关于幼儿热感觉和室内热环境设计的几点结论,作为指导幼儿园室内热环境设计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建筑》期刊2009年02期)
张宇峰,赵荣义[6](2007)在《均匀和不均匀热环境下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0名受试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均匀热环境和不均匀热环境下人体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可接受范围涵盖了(0,1.5)的热感觉投票和"舒适"与"稍有不适"标度范围内的热舒适投票;在不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可接受度与热舒适密切相关,而全身热感觉与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出现分离,热感觉不均匀度是其原因。综合考虑全身热感觉和热感觉不均匀度的影响,提出了综合评价模型。经验证,该模型适用于全身热状态为中性偏热的均匀和不均匀热环境。(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07年12期)
胡钦华,丁秀娟,李奎山[7](2007)在《关于热感觉和热舒适与热适应性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热舒适研究的发展过程,讨论了热感觉、热舒适及热适应的定义,并分析了热感觉与热舒适的差异及与热适应性的关系,得出了人们对同一热环境有不同的热感觉及热舒适性,主要是由于人体的适应性产生的。(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7年29期)
王昭俊[8](2005)在《关于“热感觉”与“热舒适”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哈尔滨市居民的热感觉与热舒适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热感觉投票值分布频率与热舒适投票值分布频率是有差异的。对新加坡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数据也表明:热感觉与热舒适是不同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既存在于稳态热环境中又存在于动态热环境中。(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05年02期)
弓南,刘学民,胡岚[9](2004)在《对热舒适、空气感觉质量及能耗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空调设计温度和新风量对热舒适,室内空气质量及能耗量有重要影响,然而对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文献却较少。通过计算机模拟空调系统在7种室内设计温度和7种新风量条件下的运行情况,得到不同的设计条件组合对热舒适、人体感觉空气质量及建筑能耗量的影响。基于这项分析,提出了此办公建筑合理的室内设计温度和新风量取值。(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04年01期)
刘丽英[10](2002)在《人体微气候热湿传递数值模拟及着装人体热舒适感觉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评述前人热湿舒适性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服装微小气候动态热湿传递过程,建立了反映微小气候内热湿动态传递过程模型和着装人体热舒适感觉模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人体生理学基础理论、人体湿热平衡及服装热湿传递理论等方面着重研究论述服装在穿着过程中的热湿传递机理,对服装热湿传递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从理论上对人体—服装—环境叁者之间的热湿传递进行了公式推导,给出了人体—服装—环境之间热湿传递的计算公式。 2、应用连续介质分析法,根据能量守恒、质量守恒等基本定律,结合Stefen质扩散理论,建立了反映微小气候热湿传递的温度场及水蒸气压力场分布规律的机制模型。用定步长完全隐式差分格式将所建模型进行离散化,编制了用计算机模拟分析服装热湿传递过程的应用程序,对所建模型进行求解。 3、对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热板仪进行适当改造,通过计算机计算系统将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可通过计算机连续读取实验数据。运用该实验仪器,选择不同的织物,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测量织物的微小气候空间内温湿度的变化,通过模拟运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比较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均能良好地预测服装微气候空间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过程。 4、从人—服装—环境的系统高度和实际穿着服装层面出发,运用温湿度传感器和人体心肺功能测定仪等先进手段,在高代谢等若干种实际穿着条件下,对主观热感觉和各种客观变量进行实验测定,并将主客观变量相结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回归理论,较理想地克服了客观变量的多重共线性,确定了影响着装人体舒适热感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体现机体热反应规律的穿着热感觉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确度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2-05-01)
热舒适感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触觉引起的热感觉和热舒适已经有相当系统和完善的研究,然而在由光环境引起的热感觉和热舒适的研究中却存在着诸多矛盾。矛盾主要集中在色温对热感觉及热舒适的影响程度上。当比较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论文结论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论文结论时,这种矛盾尤为明显。致力于找到这种矛盾的诱因,并为此类研究推荐了合适的实验控制参数组合。通过分析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总结出光环境通过两种不同途径对体温调节、热感觉、热舒适的影响和基于各个途径的限制条件。总结此类研究中应该着重控制的实验参数。通过对此类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分析,得到此类论文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并由此给出可以产生可信研究结论的实验控制参数组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舒适感觉论文参考文献
[1].丁勇花.基于人体热感觉的服装热舒适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
[2].李峥嵘,刘保一.控制参数对色温引发的热感觉及热舒适实验结果的影响[J].建筑节能.2014
[3].石路.室内照明光源对热舒适和热感觉的作用及其生理学基础[J].中国医学工程.2011
[4].景胜蓝,李百战,李楠,李文杰,刘红.基于热感觉指标确定热舒适判据的一项国际标准简介[J].暖通空调.2010
[5].岳鹏,闫杰,刘加平,王润山.托幼建筑中的幼儿热感觉和热舒适研究[J].浙江建筑.2009
[6].张宇峰,赵荣义.均匀和不均匀热环境下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的关系[J].暖通空调.2007
[7].胡钦华,丁秀娟,李奎山.关于热感觉和热舒适与热适应性的讨论[J].山西建筑.2007
[8].王昭俊.关于“热感觉”与“热舒适”的讨论[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
[9].弓南,刘学民,胡岚.对热舒适、空气感觉质量及能耗的模拟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4
[10].刘丽英.人体微气候热湿传递数值模拟及着装人体热舒适感觉模型的建立[D].东华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