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平衡论文_朱晓青,朱可宁,黄志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田,土壤,碳源,生态系统,呼吸,发电量,氮肥。

碳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青,朱可宁,黄志豪[1](2019)在《浅析碳平衡视角下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补偿机制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地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碳平衡视角出发,通过定量化评估生态碳供给区与生态碳消费区两者间的碳流通进程,进而构建与生态碳服务价值、保护成本相匹配的生态补偿体系。在具体实操中,通过构建"全域覆盖"下"省域—市域—区县—乡镇—村域"五级单元的碳平衡数据体系,完善"纵横并施"下"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转移支付"两个维度的生态补偿财政政策,健全地方、民间、企业和个人等"多方参与"的生态补偿投融资体制,最终实现区域生态补偿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11期)

马建辉,黄培新,姜丽娜,赵凌霄,李春喜[2](2019)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麦田碳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麦田碳汇能力的影响,研究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配施氮肥(0、260 kg/hm~2)和全量过牛腹还田配施氮肥(260、220、190 kg/hm~2)条件下麦田土壤呼吸速率、小麦植株固碳量,分析麦田碳平衡状况。结果表明,施氮显着增加了小麦植株干质量、固碳量和根系呼吸、微生物呼吸、总呼吸碳排放量;相同施氮量(260 kg/hm~2)条件下,秸秆过牛腹还田处理较秸秆直接还田处理显着增加了小麦植株固碳量,从而增强了麦田碳汇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为0.14 kg/m~2。秸秆过牛腹还田配施氮肥220 kg/hm~2处理碳汇能力较弱,NEP为0.05 kg/m~2;秸秆过牛腹还田配施氮肥260、190 kg/hm~2处理碳汇能力均较强,NEP分别为0.14、0.13 kg/m~2,且260 kg/hm~2氮肥处理籽粒产量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和作物产量,豫北地区麦田推荐玉米秸秆还田方式为全量过牛腹还田,且施氮量为260 kg/hm~2。(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玲,李亚杰,张永杰,符小文,杜孝敬[3](2019)在《不同水氮管理措施下复播大豆农田碳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北疆伊犁河谷地区不同水氮管理措施对复播大豆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提出有利于北疆复播大豆高产固碳减排的水氮措施,于2013年在伊宁县进行复播大豆水、氮二因素裂区试验,设置3000(W1)、3600(W2)、4200(W3)、4800(W4) m3·hm~(-2)4个灌水水平,0(N0)、150(N1)、300(N2) kg·hm~(-2)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不同水氮组合对大豆固碳量及产量、农田生产资料碳排放量、土壤呼吸碳排放量和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W2、W3、W4灌水水平下,大豆总固碳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大豆总固碳量以W3N1处理最高,为13902.53 kg CO_2·hm~(-2),分别比低水低肥(W1N0)、高水高肥(W4N2)处理高出16.4%和6.5%;灌溉用电的碳排放量是农业投入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占生产资料总排碳量的58.0%~77.1%,其次为化肥,占生产资料总排碳量的6.0%~21.6%,且农田生产资料投入越多,生产资料总排碳量也越高;各处理复播大豆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吸收量均为正值,表现为固碳,且以W3灌水量下的平均净碳吸收值最高。综合考虑认为,灌水量为4200 m~3·hm~(-2)、施氮量为150 kg·hm~(-2)的水氮管理组合有利于大豆获得高产和高固碳量,提高农田净碳吸收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孙爽芸[4](2019)在《上海市城市系统碳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识碳平衡机理并识别影响城市系统碳平衡的关键环节,可以有效推进城市的低碳建设。以上海市为例,对2000—2015年城市系统的碳平衡状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上海市的碳源总量呈上升趋势,2015年为18 997万t,其中人为碳源占99%且增幅明显(特别是能源活动消费),自然碳源总量基本保持平稳;上海市碳汇总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15年为333万t,其中城市绿地和森林作为上海市的关键碳汇在研究期间表现出稳定的增幅,农地碳汇量呈现降低趋势,水域和草地碳汇量则基本稳定;上海市历年碳源总量均远大于碳汇总量,净碳源量呈上升趋势,2015年为18 534万t,处于严重的碳失衡状态;根据关键碳源碳汇识别,从升级能源结构、促进工业减排、强化绿林地建设这叁大关键点切入,对上海市逐步改善碳失衡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项目管理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王芳[5](2019)在《风电实现碳平衡,仅需数月》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不甚了解风电的人,通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对于风电而言,在其全生命周期内,能否依靠发电量弥补其释放的碳排放量?事实上,对于风电全生命周期评价(LCA)的碳足迹,业界早有定论。风电数月所发电量对应的碳减排量,即可与其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碳排放量相抵消,实现碳平衡。风电的能量消耗主要存在于风电机组生产制造、运输、安装、运营和退役过程中,包括温室气体的排放、风电场能源投资的补偿、短期平衡电力储备消耗等。而(本文来源于《风能》期刊2019年08期)

王广成,蒋立涛[6](2019)在《碳平衡油耗仪校准项目和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碳平衡油耗仪准确测量稀释气体流量,分析含碳组分气体浓度,将稀释气体的温度、压力条件进行质量转换计算,对现用实车串接油耗计(即质量法)的检测方法进行实验,通过分析研究验证了用实车串接油耗计法对碳平衡油耗仪进行校准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计量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林国庆,朱建涛,马深圳,赵冉,吕庆军[7](2019)在《碳平衡法对于单燃料天然气汽车燃气消耗量检测的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碳平衡法用于燃料消耗量检测的使用条件。对单燃料天然气汽车碳平衡法气耗量检测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单燃料天然气汽车的排放特性符合碳平衡法检测的条件要求,碳平衡法可以用于检测单燃料天然气汽车燃气消耗量。(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张玉龙,蔡旭,张凤华[8](2019)在《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复垦后农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干旱区典型内陆河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田定点定位试验,研究盐渍化弃耕地不同复垦年限土壤呼吸与生物量,并对其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复垦前盐渍化弃耕地与复垦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着,复垦15年、复垦10年、复垦5年、复垦1年与CK相比,土壤呼吸速率在花期分别增加360.0%、308.2%、241.5%、204.3%,在铃期分别增加166.2%、125.2%、89.4%、42.7%,在吐絮期分别增加196.0%、147.3%、110.0%、50.3%。不同复垦年限的生物量在花期、铃期、吐絮期等3个生育期总体表现为复垦15年>复垦5年>复垦10年>复垦1年>CK,在不同生长时期总体表现为铃期>吐絮期>花期,其生物量依次为37 637.3、21 823.2、19 536.6 kg/hm~2。盐渍化弃耕地垦殖前为碳源,复垦后在花期、铃期、吐絮期等3个生育期不同年限均转变为碳汇;碳汇强度有所不同,表现为铃期>花期>吐絮期,其NEP依次为3 261.8、2 620.9、2 549.2 kg/hm~2。(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殷涛[9](2019)在《地膜覆盖对旱作春玉米田碳平衡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生态系统碳库不仅是全球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还是受人类活动干扰最频繁的碳库,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地膜覆盖被认为是提升旱区耕地生产力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同时地膜覆盖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明确地膜覆盖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以中国北方旱作春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膜覆盖对旱作春玉米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影响的研究。分析了地膜覆盖对旱作春玉米田土壤碳排放、土壤碳组分和水气热状况的影响以及叁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了膜土间二氧化碳(CO_2)的固定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响应机制;明确了地膜覆盖对旱作春玉米田碳平衡的影响。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地膜覆盖提高了表层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CO_2浓度。与裸地处理相比,覆膜处理的0-15 cm土层土壤温度显着提高了3.4%,0-4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显着提高了6.1%,0-30 cm土层CO_2浓度显着提高了7.3%。地膜覆盖对不同土层的土壤碳组分影响程度不同,与裸地处理相比,覆膜处理的5-10 cm和10-2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分别显着提高了7.7%和16.5%,5-10 cm土层中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SMBC)显着提高了9.9%,但对其他层次的土壤碳组分的含量没有显着影响。(2)地膜覆盖提高了玉米生育期的土壤自养呼吸(R_a),从而增加了全年土壤呼吸(R_s)。在玉米生育期,覆膜处理显着增加了玉米生育期R_s和R_a,分别比裸地处理高37.2%和78.7%,但对土壤异养呼吸(R_h)没有显着影响。在休闲期,与裸地处理相比,覆膜处理对R_s、R_a和R_h均没有显着影响。(3)土壤碳组分、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CO_2浓度与R_s、R_a和R_h的相关程度不同。覆膜处理下,与R_s最相关的土壤碳组分为土壤总碳(STC);裸地处理下,与R_s最相关的土壤碳组分为SMBC。覆膜处理下,土壤温度和R_s的相关程度要高于土壤水分和R_s的相关程度;而裸地处理下,土壤水分和R_s的相关程度要高于土壤温度和R_s的相关程度。(4)地膜覆盖条件下膜土间CO_2可以被土壤的SOC、土壤颗粒有机碳(SPOC)、SMBC和土壤无机碳(SIC)所固定。CO_2被SIC固定的量与土壤本底SPOC、SIC、SOC和SMBC的含量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与SOC和SMBC的含量呈现显着正相关。CO_2被SOC固定的量与土壤本底SOC和SMBC含量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与本底SPOC和SIC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5)地膜覆盖条件下膜土间CO_2显着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对丰度的结果显示,在属水平上,添加CO_2处理增加了Steroidobacter、Gaiella、H16、Nitrospira和RB41菌属的相对丰度。同时,RDA结果显示CO_2浓度与Pseudarthrobacter、Sphingomonas、H16、Steroidobacter、Gaiella、Nitrospira和RB41属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6)地膜覆盖显着提高了净初级生产力(NPP),其中收获部分碳、秸秆碳、根部碳和凋落物碳的量,分别比裸地处理高16.9%、14.7%、16.5%和6.8%。同时,地膜覆盖降低了土壤异养呼吸(R_h)全年累计排放量,比裸地处理低2.7%;提高了地膜覆盖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比裸地处理高26.3%。但由于秸秆的移出和地膜覆盖增加了农业投入碳排放量,最终使地膜覆盖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平衡(NECB)和农田系统净碳平衡(NCB)为负值,即表现为碳源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程万莉,雷康宁,王淑英,李利利,樊廷录[10](2019)在《长期施肥对春玉米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下农田碳平衡规律,研究农田排放到大气CO_2的"源"、"汇"特征,依托39 a肥料定位试验测定了秸秆和氮磷肥配施(SNP)、农家肥和氮磷肥配施(MNP)、单施农家肥(M)、氮磷肥配施(NP)、单施氮肥(N)和不施肥(CK)等6种不同施肥方式下西北黄土旱塬春玉米拔节期到成熟期的土壤呼吸。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方式能够影响春玉米农田土壤CO_2排放,不同生育时期排放特征不同,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即开花期达到排放高峰,SNP、MNP和M的CO_2排放通量分别达到3 650.54、2 980.50 mg·m~(-2)·h~(-1)和2 167.61 mg·m~(-2)·h~(-1),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340.32%、259.51%和161.45%。不同施肥处理间表现为SNP>MNP>M>NP>N>CK。整个测定时期内土壤CO_2平均排放速率表现为SNP>MNP>M>NP>N>CK,土壤呼吸中根系呼吸的贡献率波动在31%~77%之间。6种不同施肥处理农田土壤均表现为大气CO_2排放的"汇",不同施肥处理农田碳汇强弱不同,表现为SNP>M>MNP>NP>N>CK。(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碳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麦田碳汇能力的影响,研究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配施氮肥(0、260 kg/hm~2)和全量过牛腹还田配施氮肥(260、220、190 kg/hm~2)条件下麦田土壤呼吸速率、小麦植株固碳量,分析麦田碳平衡状况。结果表明,施氮显着增加了小麦植株干质量、固碳量和根系呼吸、微生物呼吸、总呼吸碳排放量;相同施氮量(260 kg/hm~2)条件下,秸秆过牛腹还田处理较秸秆直接还田处理显着增加了小麦植株固碳量,从而增强了麦田碳汇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为0.14 kg/m~2。秸秆过牛腹还田配施氮肥220 kg/hm~2处理碳汇能力较弱,NEP为0.05 kg/m~2;秸秆过牛腹还田配施氮肥260、190 kg/hm~2处理碳汇能力均较强,NEP分别为0.14、0.13 kg/m~2,且260 kg/hm~2氮肥处理籽粒产量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生态效益和作物产量,豫北地区麦田推荐玉米秸秆还田方式为全量过牛腹还田,且施氮量为260 kg/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朱晓青,朱可宁,黄志豪.浅析碳平衡视角下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J].建筑与文化.2019

[2].马建辉,黄培新,姜丽娜,赵凌霄,李春喜.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麦田碳平衡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9

[3].李玲,李亚杰,张永杰,符小文,杜孝敬.不同水氮管理措施下复播大豆农田碳平衡[J].生态学杂志.2019

[4].孙爽芸.上海市城市系统碳平衡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9

[5].王芳.风电实现碳平衡,仅需数月[J].风能.2019

[6].王广成,蒋立涛.碳平衡油耗仪校准项目和方法探讨[J].计量技术.2019

[7].林国庆,朱建涛,马深圳,赵冉,吕庆军.碳平衡法对于单燃料天然气汽车燃气消耗量检测的适用性分析[J].汽车实用技术.2019

[8].张玉龙,蔡旭,张凤华.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复垦后农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J].江苏农业科学.2019

[9].殷涛.地膜覆盖对旱作春玉米田碳平衡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10].程万莉,雷康宁,王淑英,李利利,樊廷录.长期施肥对春玉米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的影响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进水.AS-累积的污泥.EF-出水.WS-剩余...太湖北部浮游生物群落生长代谢测定点...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低碳生态城市...(a-d)文献[31](a)两个2p轨道肩并肩形成π键的示意图粮食宏观调控的目标低碳发展

标签:;  ;  ;  ;  ;  ;  ;  

碳平衡论文_朱晓青,朱可宁,黄志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