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免疫论文_于彬,王梅,孙艳,黄孔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免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乙型肝炎,基因,半胱氨酸,病毒,淋巴细胞,免疫,蛋白。

基因免疫论文文献综述

于彬,王梅,孙艳,黄孔云[1](2019)在《富含半胱氨酸分泌蛋白-1基因免疫避孕疫苗对小鼠生育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cDNA3.1-Crisp-1DNA疫苗的生育抑制效果。方法:选取6~8周龄SPF级BALB/c小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将雌性小鼠分为观察A组和对照A组,雄性小鼠分为观察B组和对照B组每组10只,观察组经肌肉接种重组质粒pcDNA3.1-Crisp-1,对照组接种pcDNA3.1空载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富含半胱氨酸分泌蛋白-1(Crisp-1)水平;同时选取40只正常小鼠行避孕效果试验,HE染色观察卵巢、睾丸、附睾组织。结果:观察A组和观察B组血清Crisp-1抗体OD值(0.673±0.102、0.680±0.101)均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小鼠妊娠率(30.0%、20.0%)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每窝产仔数(5.6±0.3只、5.5±0.9只)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P<0.05);观察A组和对照A组小鼠卵巢组织结构正常,无萎缩。观察B组和对照B组小鼠睾丸、附睾基底膜完整,曲细精管直径正常,睾丸内有丰富的精子和各级精细胞,附睾有大量成熟精子。结论:pcDNA3.1-Crisp-1DNA疫苗有一定抑制生育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夏青[2](2019)在《D型流感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构建及其HE基因免疫原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型流感病毒是新定义的流感病毒家族的一员,于2011年首次从疑似患流感的猪体内分离获得,自2014年以来在世界各地的牛体内被发现,其主要宿主包括猪、牛和其他小反刍动物等。此外血清学证据也证明了D型流感病毒具有感染人类的可能性。同时该病毒也被认为与牛的呼吸道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HEF蛋白是D型流感病毒表面唯一的糖蛋白,决定其感染特性。因此对D型流感病毒基因特性以及HEF蛋白免疫原性的研究为预防D型流感病毒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首次尝试构建了D型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并且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构建了可以作为D型流感病毒有效诊断抗原的HEF蛋白重组杆状病毒,并利用DNA免疫小鼠获得了抗HEF蛋白血清。实验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应用A型流感病毒的十叁质粒反向遗传系统的pHH21和pCAGGS载体,通过分子克隆等手段构建了D型流感病毒的十二质粒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同时依据广泛应用于A型流感病毒的八质粒反向遗传系统的pBD载体,构建了D型流感病毒的七质粒反向遗传系统。分别将两套系统的重组质粒通过共转染到293T细胞中,并将质粒转染的293T细胞上清液对细胞以及豚鼠进行感染,通过Real-time RT-PCR方法以及电镜观察对拯救病毒进行鉴定。第二部分是:首先利用杆状病毒载体构建了重组HEF蛋白的杆状病毒系统,通过红细胞凝集试验以及Western Blotting试验鉴定HEF蛋白的免疫原性。同时应用pCAGGS载体构建了用于小鼠DNA免疫的高效表达HEF蛋白的重组质粒,并通过与CpG-ODN分子佐剂进行联合免疫获得了相应的抗HEF蛋白血清,并通过血凝抑制试验进行抗体效价的检测。研究结果:(1)成功地构建了D型流感病毒的十二和七质粒反向遗传系统;(2)通过七质粒反向遗传系统共转染293T细胞成功获得特异性病毒粒子;(3)拯救的病毒不能够感染A549、MDCK、ST细胞,可在豚鼠的上呼吸道中进行少量的复制拷贝,但感染效力较低;(4)成功地构建了可以作为D型流感病毒诊断抗原的重组杆状病毒;(5)通过质粒与CpG-ODN分子佐剂联合免疫小鼠制备了具有较高血凝抑制效价的抗HEF蛋白血清。(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唐子淋[3](2018)在《HBs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免疫逃逸相关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相关肝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我国有7800万慢性HBV感染者,引起的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每年造成近30万人死亡。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而HBs Ab是特异性保护性抗体,其出现是机体对HBV产生免疫力的标志。慢性HBV感染患者HBs Ag持续半年以上并常常终身阳性,临床治愈的主要标志就是HBsAg转阴。HBsAb可以中和HBsAg,但在临床实践中约有2.5%-8.9%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HBsAg/HBsAb双阳性的现象。目前这种现象的临床意义和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HBV S基因变异所导致的抗原性改变,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的HBs Ag/HBsAb双阳性现象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HBs 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major hydrophilic regions,MHR)免疫逃逸相关变异特点。方法:从病案资料库中搜集2007-2013年HBsAg/HBsAb双阳性(间隔至少半年,连续两次以上检测确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外肝硬化、肝癌以及其他病毒重迭感染,共纳入89例HBsAg/HBsAb双阳性和148例HBsAg单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从血清库中收集其血清。从两组患者的血清中分别提取出HBV DNA,扩增患者血清中的HBV S基因并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 Lasergene MegAlign软件对HBV S基因MHR区已有文献报道的46个免疫逃逸相关位点及新N-糖基化变异进行比对分析。结果:HBsAg/HBsAb双阳性组和HBsAg单阳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HBV DNA水平和HBeAg阳性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双阳性患者HBV S基因MHR区变异的总检出率为31.46%,显着高于HBsAg单阳性患者的18.92%(p=0.021),其中sL110I/S变异、s T113N/S变异、sT131I/N/P变异和s S143L/M/T变异检出频率明显高于单阳性组,双阳性患者多位点联合变异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单阳性患者(20.22%vs.6.08%;p=0.001)。双阳性患者新增N-糖基化变异检出率高于单阳性患者(7.87%vs.2.03%;p=0.030),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HBsAg单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HBs 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S基因变异种类更多、单一位点变异和多个位点联合免疫逃逸相关变异检出率更高,并且新增N-糖基化变异检出率也更高,提示HBV S基因MHR区免疫逃逸相关变异可能是引起慢性HBV感染患者HBs Ag/HBsAb双阳性的驱动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桂林医学院》期刊2018-06-01)

王飞飞[4](2018)在《贝类养殖水域细菌群落动态变化特征及长牡蛎含CARD基因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水贝类养殖是我国养殖业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养殖规模不断增大,其经济与社会效益日益凸显。然而,近年来贝类疾病爆发频繁,给贝类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贝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贝类病害的发生是病原、宿主与环境叁者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细菌感染是导致贝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贝类养殖水域细菌群落动态变化及宿主免疫基因的研究,从微生态和宿主两个层面揭示贝类疾病发生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分别以长海县贝类养殖水域微生物和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手段,研究了贝类养殖水域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内在联系、贝类相关致病菌的变化与贝类疾病发生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长牡蛎中含CARD基因的免疫学功能。研究结果如下:分析了黄海北部海域贝类养殖区Q点、Z1点和Z2点叁个区域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份之间水体中细菌群落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两季的细菌丰度明显高于秋冬两季。叁个地区的优势菌门基本相同,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约占养殖区菌群总丰度的90%以上。在目的分类水平上,包含有大量未分类细菌和非可培养细菌,说明在贝类养殖系统中存在许多潜在的细菌新物种和贝类致病菌。基于属的分类水平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同一养殖区不同采样季节的优势菌群不同,在同一季节不同采样位点的优势菌属也存在明显差异。对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贝类养殖环境中的温度、溶解氧、叶绿素a是影响3个区域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致病菌基因拷贝数的变化表明,在叁个养殖区贝类常见致病细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在5、6、7叁个月其数量均升高。以上数据分析表明,贝类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环境因子影响下的菌群变化导致的致病菌的丰度急剧升高有关,从而增加贝类疾病发生率。从长牡蛎中鉴定和克隆得到一个新的含CARD基因(CgCARDCP-1),其开放阅读框(ORF)为759 bp,编码含253个氨基酸的肽段,其编码的蛋白分子量约为28.79 kDa。在CgCARDCP-1的N端存在一个CARD结构域,在C端存在两个PC4结构域。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CgCARDCP-1与其他物种中的caspase-2具有30%-46%的相似性。进化树分析表明CgCARDCP-1与其他无脊椎动物中的含有CARD结构域的分子聚为一类。组织分布表明CgCARDCP-1在各个组织中均有分布,且主要分布在外套膜和血淋巴细胞中。血细胞定位分析表明,CgCARDCP-1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少量分布于细胞核中。此外,通过对长牡蛎进行免疫刺激,在mRNA的水平上检测CgCARDCP-1可以显着的响应LPS和灿烂弧菌的免疫刺激。体外的PAMPs结合实验表明,重组CgCARDCP-1蛋白呈现出对LPS结合活。将CgCARDCP-1转染进入到HEK-293T细胞后,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方法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gCARDCP-1可以显着促进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本研究结果表明CgCARDCP-1可以作为一类新型的模式识别受体参与免疫识别,并且可以参与转录激活的调控。(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8-06-01)

曲琛[5](2018)在《中华绒螯蟹凋亡相关基因免疫调控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体免疫防御主要由特定的细胞(如吞噬细胞)和特定的免疫过程(如细胞凋亡)来实现。细胞凋亡在机体的胚胎发育以及免疫防御等生理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在脊椎动物中,凋亡相关基因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已经研究得较为透彻,在无脊椎动物中,凋亡相关基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甲壳动物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实验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华绒螯蟹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命名为EsCaspase-3/7-1)、IAP(命名为EsIAP1)和SOCS(命名为EsSOCS6)的功能及免疫调控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EsCaspase-3/7-1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972 bp,编码323个氨基酸。EsIAP1基因ORF长1356 bp,编码451个氨基酸。EsSOCS6基因ORF长1266 bp,编码421个氨基酸。EsCaspase-3/7-1分子由一个CASc结构域构成,含有保守的酶活性位点(QACRG),EsIAP1分子由两个BIR结构域构成,EsSOCS6分子由一个SH2结构域和一个SOCS box结构域构成。EsCaspase-3/7-1、EsIAP1和EsSOCS6在各组织中皆呈组成型表达,在血细胞及肝胰腺等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并且研究表明EsCaspase-3/7-1和EsIAP1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EsCaspase-3/7-1对脂多糖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刺激响应强烈。相对于无刺激对照组,LPS刺激后,EsCaspase-3/7-1的mRNA表达水平在24 h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14.71倍,p<0.01)。而A.hydrophila刺激后,其mRNA表达水平的最高点出现在12 h(4.93倍,p<0.01)。此外,过氧化氢对中华绒螯蟹原代血细胞刺激后,EsCaspase-3/7-1在0-30 min内表达量递增。EsCaspase-3/7-1重组蛋白对Caspase-3底物具有水解活性,Caspase泛抑制剂ZVAD-FMK对rEsCaspase-3/7-1酶活性有显着的抑制效果,而且EsCaspase-3/7-1重组蛋白具有直接结合LPS的能力。EsIAP1对LPS刺激响应强烈。LPS刺激后,EsIAP1的mRNA表达水平在24 h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13.86倍,p<0.01)。而A.hydrophila刺激后,其mRNA表达水平的最高点出现在48 h(为对照组的2.71倍,p<0.01)。过氧化氢对中华绒螯蟹原代血细胞刺激后,EsIAP1在0-30 min内表达量递减。rEsIAP1可以抑制rEsCaspase-3/7-1的活性。此外,体外Pull down实验证实rEsIAP1可以与rEsCaspase-3/7-1结合。通过dsRNA对Es IAP1进行RNA干扰后,血细胞蛋白中Caspase-3的活性升高,并且EsCaspase-3/7-1的表达量升高。EsSOCS6能够响应LPS、A.hydrophil和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I:C))刺激。LPS刺激后,EsSOCS6的mRNA表达水平在24 h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2.11倍,p<0.05)。A.hydrophila刺激后,其mRNA表达水平的最高点出现在48 h(为对照组的2.15倍,p<0.05)。Poly(I:C)刺激后,EsSOCS6响应强烈,其mRNA表达水平在12 h时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3.97倍,p<0.01)。此外,过氧化氢对中华绒螯蟹原代血细胞刺激后,EsSOCS6在0-30 min内表达量递增。通过dsRNA技术对EsSOCS6进行RNA干扰后,血细胞中EsCaspase-3/7-1的表达量升高,EsIAP1的表达量降低。综上所述,相对于脊椎动物,中华绒螯蟹凋亡相关基因EsCaspase-3/7-1、EsIAP1和EsSOCS6在进化上高度保守,EsIAP1可以通过与EsCaspase-3/7-1结合,进而抑制EsCaspase-3/7-1活性,而EsSOCS6对EsCaspase-3/7-1和EsIAP1起到调控作用,叁者有机的结合,共同参与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响应过程。本研究为深入研究甲壳动物免疫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8-05-26)

汪林庆,王航,陈亚东,杨光,白莉[6](2018)在《半滑舌鳎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分离、鉴定及TCRβ基因免疫应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展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免疫学研究提供细胞平台,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半滑舌鳎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短期细胞培养法分离悬浮淋巴细胞,悬浮淋巴细胞在含有0.3μg/m L的PHA的DMEM完全培养基,于24℃条件下可连续培养3—4d左右,采用自制的尼龙毛柱可将悬浮淋巴细胞中的非黏附淋巴细胞和黏附淋巴细胞成功分离;利用流式细胞仪结合特异抗体检测对非黏附淋巴细胞和黏附淋巴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非黏附细胞与鼠抗人FTIC-CD3单克隆抗体特异结合,为T样淋巴细胞;黏附细胞和鼠抗人FTICCD19单抗特异结合,为B样淋巴细胞。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TCRβ基因可特异性的在非黏膜细胞中表达,而在黏附细胞中不表达,证明分离获得的非黏膜细胞为T淋巴细胞,采用q 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TCRβ基因表达,结果表明,TCRβ基因在半滑舌鳎肝、脾、头肾、后肾、小肠、胃、血液、鳃、皮肤、肌肉、心脏、脑、卵巢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肠、胃、脾、头肾中表达量较高;鳗弧菌感染后TCRβ基因在肝、脾、鳃中呈现明显的上调表达,且表达峰值出现在感染后72—96h,表明TCRβ基因在获得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唐子淋,刘妍,刘佳梁,思兰兰,李乐[7](2018)在《HBs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免疫逃逸相关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HBs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免疫逃逸相关位点变异特点。方法收集89例HBsAg/HBsAb双阳性和148例HBsAg单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临床资料,提取患者血清HBV DNA,扩增患者HBV S基因并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 Lasergene Meg Align软件对主要亲水区已有文献报道的46个免疫逃逸相关位点及新增N-糖基化变异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ALT、TBIL、HBV DNA载量和HBe Ag阳性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sAg/HBsAb双阳性患者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变异的总检出率为31.46%,明显高于HBsAg单阳性患者的18.92%(P<0.05),其中s L110I/S、s T113N/S、s T131I/N/P和s S143L/M/T的变异检出率明显高于单阳性组;双阳性患者多位点联合变异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单阳性患者(20.22%vs.6.08%,P<0.05)。双阳性患者新增N-糖基化变异检出率高于单阳性患者(7.87%vs.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HBsAb双阳性患者比HBsAg单阳性患者的HBV S基因免疫逃逸相关变异种类更多,单位点和多位点联合变异检出率更高,并且新增N-糖基化变异检出率也更高,这些变异可能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HBsAb双阳性共存的驱动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传染病信息》期刊2018年02期)

张凯,徐东平,陈容娟,赵丽,刘璐洁[8](2018)在《临床大样本肝病患者隐匿性HBV感染检出情况及其HBV S基因免疫逃逸突变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大样本肝病人群中隐匿性HBV感染(OBI)检出率及其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MHR)免疫逃逸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7月-2011年8月就诊于解放军302医院的11 650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测序数据,分析OBI检出率及HBV S基因MHR免疫逃逸突变,并与不同滴度HBsAg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MHR突变对比。结果在6996例检测了血清HBsAg的肝病患者中共筛选出12例OBI患者(即血清HBsAg阴性且HBV DNA阳性),OBI检出率为0.172%(12/6996)。8例OBI患者HBV S基因直接测序成功,其中6例(75%,6/8)检出10种MHR突变,包括经典突变sG145R在内的9种已报道的OBI相关MHR突变。低滴度和中高滴度HBsAg两组CHB患者的主要MHR突变为sL110I、sT113S、sS143T、sR160K和sF161Y,除sS143T外均不是已报道且公认的OBI相关突变。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大样本分析显示肝病患者中有较高的OBI检出率,且多数患者可检出OBI相关MHR免疫逃逸突变,提示这些突变与OBI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韩芬[9](2018)在《丹参酮ⅡA对HCY诱导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ERS相关基因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基因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HCY诱导构建兔VSMC增殖模型,给予瑞舒伐他汀或不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进行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实验兔Bip mRNA基因表达。结果模型组Bip mRNA表达(3.27±0.30)高于空白对照组(0.13±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组0.5 mg/L剂量的Bip mRNA表达(4.53±0.60)、1.0 mg/L剂量的Bip mRNA表达(12.71±0.27)、瑞舒伐他汀组Bip mRNA表达(8.80±0.21)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对HCY诱导增殖VSMC ERS相关基因Bip表达具有明显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07期)

李泽斌[10](2018)在《基因免疫治疗危险期重症监护仪》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免疫治疗常常引发高强度的免疫反应,导致患者出现发烧、水肿、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因此,这种治疗迫切需要有效的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护。然而,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监测方式,缺乏对关键性生理、病理指标的获取,致使医护工作者很难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判断。本文研制了一套基因免疫治疗危险期重症监护仪。该仪器可针对休克、水肿、发烧等症状,进行无创连续的监护。目前,仪器已集成了休克监护模块,水肿和发烧的相关研究也进入了预临床实验的阶段。本文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对人体组织水含量及深层体温的监测算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在模拟仿真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仪器的监测探头、控制电路以及配套的软件程序,同时对仪器开展了的验证性实验及预临床实验。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本监护仪具有良好的灵敏性、稳定性及响应一致性。在预临床实验中,被试者通过完成规定的运动以实现其体温等生理参数的改变。在使用本监护仪对被试者进行监测的同时,实验还使用了双波长的近红外光谱监护仪及医用温度计进行同步监测,作为实验的对照组。与双波长的近红外光谱监护仪相比,本监护仪测得的血红蛋白浓度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变化趋势。预临床实验中测得的组织水信号,包含了水在人体内浓度及温度的变化信息。这个复合信号呈现出线性增加的趋势,并且在被试者运动停止时产生了显着的变化。同时,本监护仪测得的温度值与医用温度计的测量值相差较小(平均值为0.15摄氏度)。以上实验结果,展现了本仪器的监测方法相较于双波长方法的优势,也验证了本监护仪在组织水含量及深层体温监测方面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得出了人体组织水、脂肪含量及深层体温的初步监测算法;设计了并部分实现了一台治疗危险期重症监护仪;设计并开展了一个检测人体血液参量等信息的预临床实验。本文在组织水、脂肪含量及深层体温的无创监测研究中,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并在重症监护、多生理参量监测等领域中,显示出较大的参考价值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下一步研究中,本课题将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进一步优化算法,实现组织水浓度等生理参量的绝对值测量,并逐步建立水肿等症状的评估模型。(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1)

基因免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D型流感病毒是新定义的流感病毒家族的一员,于2011年首次从疑似患流感的猪体内分离获得,自2014年以来在世界各地的牛体内被发现,其主要宿主包括猪、牛和其他小反刍动物等。此外血清学证据也证明了D型流感病毒具有感染人类的可能性。同时该病毒也被认为与牛的呼吸道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HEF蛋白是D型流感病毒表面唯一的糖蛋白,决定其感染特性。因此对D型流感病毒基因特性以及HEF蛋白免疫原性的研究为预防D型流感病毒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首次尝试构建了D型流感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并且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构建了可以作为D型流感病毒有效诊断抗原的HEF蛋白重组杆状病毒,并利用DNA免疫小鼠获得了抗HEF蛋白血清。实验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应用A型流感病毒的十叁质粒反向遗传系统的pHH21和pCAGGS载体,通过分子克隆等手段构建了D型流感病毒的十二质粒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同时依据广泛应用于A型流感病毒的八质粒反向遗传系统的pBD载体,构建了D型流感病毒的七质粒反向遗传系统。分别将两套系统的重组质粒通过共转染到293T细胞中,并将质粒转染的293T细胞上清液对细胞以及豚鼠进行感染,通过Real-time RT-PCR方法以及电镜观察对拯救病毒进行鉴定。第二部分是:首先利用杆状病毒载体构建了重组HEF蛋白的杆状病毒系统,通过红细胞凝集试验以及Western Blotting试验鉴定HEF蛋白的免疫原性。同时应用pCAGGS载体构建了用于小鼠DNA免疫的高效表达HEF蛋白的重组质粒,并通过与CpG-ODN分子佐剂进行联合免疫获得了相应的抗HEF蛋白血清,并通过血凝抑制试验进行抗体效价的检测。研究结果:(1)成功地构建了D型流感病毒的十二和七质粒反向遗传系统;(2)通过七质粒反向遗传系统共转染293T细胞成功获得特异性病毒粒子;(3)拯救的病毒不能够感染A549、MDCK、ST细胞,可在豚鼠的上呼吸道中进行少量的复制拷贝,但感染效力较低;(4)成功地构建了可以作为D型流感病毒诊断抗原的重组杆状病毒;(5)通过质粒与CpG-ODN分子佐剂联合免疫小鼠制备了具有较高血凝抑制效价的抗HEF蛋白血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免疫论文参考文献

[1].于彬,王梅,孙艳,黄孔云.富含半胱氨酸分泌蛋白-1基因免疫避孕疫苗对小鼠生育抑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9

[2].夏青.D型流感病毒反向遗传系统的构建及其HE基因免疫原性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3].唐子淋.HBs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S基因免疫逃逸相关变异分析[D].桂林医学院.2018

[4].王飞飞.贝类养殖水域细菌群落动态变化特征及长牡蛎含CARD基因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8

[5].曲琛.中华绒螯蟹凋亡相关基因免疫调控作用的初步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8

[6].汪林庆,王航,陈亚东,杨光,白莉.半滑舌鳎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分离、鉴定及TCRβ基因免疫应答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8

[7].唐子淋,刘妍,刘佳梁,思兰兰,李乐.HBs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S基因免疫逃逸相关变异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8

[8].张凯,徐东平,陈容娟,赵丽,刘璐洁.临床大样本肝病患者隐匿性HBV感染检出情况及其HBVS基因免疫逃逸突变特点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8

[9].韩芬.丹参酮ⅡA对HCY诱导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ERS相关基因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8

[10].李泽斌.基因免疫治疗危险期重症监护仪[D].电子科技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免疫印迹发现CREG基因过表达抑制AngI...不同免疫组ELISA抗体水平检测结果κB信号通路模式示意图免疫组化显示WT、GDDR+/-、GDDRTG小鼠...阻断小鼠HBsAb和HBcAb水平HBsAb的cu...效应蛋白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植物免疫信...

标签:;  ;  ;  ;  ;  ;  ;  

基因免疫论文_于彬,王梅,孙艳,黄孔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