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识别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表情识别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情识别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情,能力,孤独症,谱系,卡特尔,面部,认知。

表情识别能力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邝启杰,刘驿,佘生林,李璇子,毕泰勇[1](2019)在《视觉搜索任务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孔表情识别能力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认知负荷视觉搜索任务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孔表情识别能力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纳入2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33例对照者(对照组),通过视觉搜索任务研究两组受试者不同认知负荷(低负荷:2个搜索项;高负荷:4个搜索项)下高兴、恐惧面孔表情识别能力,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在两种认知负荷下,患者组高兴(低负荷:t=2.747,P=0.032;高负荷:t=3.623,P=0.004)和恐惧(低负荷:t=4.700,P<0.001;高负荷:t=5.301,P<0.001)面孔表情识别能力均较对照组减弱;其中,仅刺激与分组之间的交互作用存在统计学意义(F=10.860,P=0.001)。与高兴面孔相比,患者组恐惧面孔表情识别能力受损更显着(低负荷:t=3.398,P=0.004;高负荷:t=2.657,P=0.024)。相关分析中,患者组高负荷高兴(t=0.450,P=0.016)、低负荷恐惧(t=0.384,P=0.044)以及高负荷恐惧(t=0.442,P=0.018)表情识别能力与兴奋/敌意症状呈正相关。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孔表情识别能力受损,且部分面孔表情识别能力与临床症状严重性相关,这可能为以后精神分裂症面孔表情识别能力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23期)

董佳[2](2019)在《青少年微表情识别能力训练效果的性别二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微表情识别能力的训练效果及其性别二态性,研究者采用仿照微表情识别和训练工具METT(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制作的E-Prime微表情识别和训练程序,对某培训机构63名高叁学生进行前测、训练和后测,比较前测与后测微表情识别成绩的差异。结果发现:(1)基于METT的自编实验程序对被试的微表情识别能力的训练效果显着(t=-3.99,p<0.01),后测较前测得分提高10.19%。(2)被试微表情识别能力的训练效果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3)被试的部分微表情识别能力训练效果存在性别二态性。在悲伤、惊讶微表情的识别训练效果上,被试性别与面孔性别的交互作用显着,其中,在悲伤微表情的识别训练上简单效应显着,在惊讶微表情的识别训练上简单效应不显着。在生气、轻蔑、高兴微表情的训练效果上,面孔性别的主效应显着。结论:训练可以显着提高青少年被试的微表情识别能力,这种训练的效果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但在部分微表情上,不同性别的被试对不同性别的微表情图片的识别训练效果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艳楠[3](2019)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智解读能力与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孤独症儿童的心智解读能力与其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本研究选取心智解读故事书、面部表情图片对儿童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眼动技术,了解孤独症儿童识别面部表情时的眼动特点,为其进一步干预训练提供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实验设计、结果、结论如下:研究一:孤独症儿童心智解读能力与其面部表情识别的关系研究。选取心智解读故事书及面部表情图片材料,对29名孤独症儿童和31名普通儿童进行测试,了解其发展水平及发展规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继而根据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干预训练建议。采用2(组别:普通儿童、孤独症儿童)*2(图片类型:真人、卡通)*3(面部表情类型:高兴、平静、悲伤)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组别为组间变量,图片类型及面部表情类型为组内变量。因变量为儿童心智解读故事书测评成绩及面部表情识别的正确率。研究结果显示:(1)在心智解读能力方面,孤独症儿童与同龄普通儿童存在显着差异。(2)孤独症儿童识别卡通平静、卡通悲伤、真人平静面部表情与普通儿童差异显着,识别真人高兴、真人悲伤、卡通高兴面部表情与普通儿童并无差异。(3)孤独症儿童心智解读能力与其面部表情识别呈显着正相关。此外,面部表情识别与心智解读能力中的“真实-想象区分”及“愿望”两维度存在显着相关。研究二:孤独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眼动特点。借助眼动仪,记录孤独症儿童的注视区域、注视时长、注视点数目等眼动数据,了解其面部表情识别的特点。采用2(组别:普通儿童、孤独症儿童)*2(图片类型:真人、卡通)*2(兴趣区:嘴巴、眼睛)*3(面部表情类型:高兴、平静、悲伤)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组别为组间变量,图片类型、兴趣区及面部表情类型为组内变量。选取与研究一相同的面部表情图片材料,让儿童进行观看,并借助眼动技术,收集了24名孤独症儿童、30名普通儿童的有效眼动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在整张面部表情图片的注视点数目上存在显着差异,但二者在平均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上差异不显着。(2)面部表情兴趣区方面,在首次注视时间上,组别主效应边缘显着,孤独症儿童对于兴趣区的首次注视时间与普通儿童基本接近;在注视时间和注视点数目上,组别主效应显着,孤独症儿童对于兴趣区的注视时间、注视点数目均显着低于普通儿童。兴趣区主效应显着,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对眼睛的注视点数目显着高于对嘴巴的注视数目。面部表情类型主效应显着,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对高兴、悲伤和平静的注视时长依次降低。图片类型与兴趣区交互作用显着,图片类型、兴趣区与面部表情类型叁者交互作用显着。结论:(1)孤独症儿童的心智解读能力及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均落后于同龄普通儿童,且其面部表情识别与心智解读能力存在一定联系,但这种联系仅存在于心智解读能力的早期成分。(2)孤独症儿童对以高兴为代表的积极表情存在注意偏好,与普通儿童相同,在观看面部表情图片时,多将视线集中于眼睛,但在注视时间上低于普通儿童。(3)孤独症儿童具备面部表情的觉察与加工能力,但无法很好地利用这种能力去识别面部表情。(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天宇,江昕,杨彪[4](2018)在《行人道路不同LED照明条件下的叁维人脸表情识别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LED照明技术的发展及其灵活的连续光谱为保持视觉功效的同时实现照明节能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主要针对LED的照度、光谱功率分布(spectral power distribution,SPD)和S/P值对3D人脸表情识别能力的影响,共设置了15种光照环境,包括3种不同SPD的LED光源(HPS、MH、HIGH-SP)、5个照度等级(0.33、1.00、3.33、10.00和30.0 lx)。实验结果和统计分析表明:(1)垂直照度10 lx可以作为行人道路照明最小照度水平的参考阈值;(2)相同照度下具有较高S/P值的LED并不能提高人脸表情的识别效率。我们的研究结果将为行人道路照明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照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何阳美[5](2018)在《3-5岁幼儿表情识别能力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情识别能力不但是幼儿情绪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国内外有关表情识别能力的研究较多,但其中以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却很少。此外,过往的研究中多使用静态面部表情作为实验材料,可幼儿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动态表情,这导致很多研究结果并不能代表幼儿真正的表情识别水平。因此,本研究用高兴、伤心、生气、惊讶和害怕五种情绪的动态表情考察了3-5岁幼儿表情识别能力的发展情况。本研究从某公立幼儿园内随机选取了96名幼儿,测试其对面部表情、语调表情、姿势表情和卡通表情的识别水平。并比较了幼儿对卡通表情与真人表情识别能力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如下:(1)幼儿的表情识别能力具有显着的年龄特点,5岁幼儿的表情识别水平显着高于4岁幼儿,4岁幼儿的表情识别水平显着高于3岁幼儿。幼儿的表情识别能力在3-5岁阶段快速发展。(2)幼儿对不同情绪类型表情的识别能力存在差异。幼儿对高兴情绪、生气情绪的表情识别能力发展最好,次之是伤心情绪,最后是害怕情绪和惊讶情绪。(3)幼儿的表情识别能力中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4)幼儿对不同种类表情的识别能力存在差异。对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发展最好,其次是姿势表情,最后是语调表情。(5)幼儿对各种情绪类型的卡通表情的识别分数均高于真人表情,尤其是对惊讶情绪和害怕情绪的卡通表情的识别水平显着高于对真人表情的识别水平。因此,成人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培养其表情识别的能力。教学时多使用语调表情和姿势表情、活用卡通表情,生活中要不断丰富幼儿的情绪知识,通过表演游戏、观看动画片等多种方式促进幼儿表情识别能力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王荣鑫[6](2018)在《共情能力和颜色背景对身体表情识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中的身体表情图片选自Thoma等人(2013)编制的身体表情图片库,通过实验探究冷暖背景颜色对高共情和低共情的人在身体表情识别上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共情能力(高、低)、背景颜色(橙色、蓝色)的2×2混合实验设计,任务是判断呈现的中性身体表情图片是否愉悦,并对该身体表情图片的愉悦度等级评分。结果显示:(1)颜色的主效应在百分率和愉悦度上显着;在反应时上不显着。表现为橙色条件下的百分率和愉悦度显着高于蓝色条件下。这表明颜色背景的情绪线索会影响中性身体表情的识别,橙色具有正性的线索而蓝色具有负性的线索。(2)分组的主效应在百分率、愉悦度以及反应时上不显着。(3)分组和颜色交互效应在百分率上显着;在愉悦度和反应时上不显着。表现为高共情被试在橙色背景下判断为愉悦的百分率显着高于蓝色背景下,而低共情被试在两种背景下判断为愉悦的百分率没有差异;在橙色背景下,高共情被试判断为愉悦的百分率比低共情被试高,而在蓝色背景比低共情被试低。这表明高共情者的情绪加工易受背景颜色的影响,而低共情者则缺少这种效应。实验二采用共情能力(高、低)、背景颜色(橙色、蓝色)、情绪效价(愉快、悲伤)的2×2×2混合实验设计。结果显示:(1)分组的主效应在正确率、愉悦度和反应时上均不显着。(2)颜色的主效应在愉悦度上显着;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不显着。表现为橙色背景下的愉悦度显着高于蓝色背景下。(3)情绪效价在正确率上显着;在反应时上边缘显着;在愉悦度上不显着。表现为愉快身体情绪的正确率显着高于悲伤身体情绪;判断愉快身体情绪的速度快于悲伤身体情绪。这表明愉快身体情绪更容易被识别。(4)分组和颜色交互效应在正确率、反应时和愉悦度上均不显着。(5)分组和效价的交互效应在正确率和愉悦度上不显着;在反应时上显着。表现为低共情被试识别悲伤情绪显着慢于愉快情绪,而高共情被试识别两种情绪没有速度差异;低共情被试识别悲伤情绪比高共情被试要慢,而两组被试在识别愉快情绪时没有速度差异。这说明低共情者对悲伤身体表情不敏感。(6)颜色和效价的交互效应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不显着;在愉悦度上显着。表现为愉快表情在橙色背景下的愉悦度显着高于蓝色背景下,而悲伤表情在两种颜色背景下的愉悦度没有差异。实验结论如下:(1)背景颜色影响中性身体表情的识别,暖色提供了正性的情绪线索,冷色提供了负性的情绪线索。高共情者的情绪加工更易受到背景颜色的影响,低共情者在识别中性身体表情时缺少这种效应。(2)颜色背景的情绪线索对身体表情识别的影响还与情绪的效价有关,在个体需要对身体表情进行效价判断时,颜色背景的影响在两组被试间没有差异。都表现为较为容易识别的愉快情绪更容易受到颜色背景的影响,而悲伤情绪则没有这种效应。(3)低共情者对负性身体情绪不敏感。(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2)

胡妍妍[7](2017)在《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干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一名自闭症儿童开展个案研究,从真人表情识别、绘图表情识别、情绪体验、情绪理解(理解情境)等四个方面有计划地对其进行情绪反应训练,提高自闭症学生对"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表情"识别的能力,并利用自编程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通过训练,该名儿童识别喜、怒、哀叁种"情绪表情"的能力显着提高,对恐惧表情的识别能力仍需学习,后期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在情境中对人物蕴含的情绪的理解。(本文来源于《现代特殊教育》期刊2017年21期)

张文杰,刘昱君,王梦云,王志浩,沈亚琦[8](2017)在《微表情识别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会适应不良的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表情识别能力是一种识别短暂表情的认知能力。已有研究表明情绪识别和认知重评策略对社会适应不良有良好的预测效度。目的:考察微表情识别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社会适应不良的预测作用。方法:以山西师范大学的90名在读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短暂表情识别测验》(BART)和《情绪调节量表》(ERQ)对个体的微表情识别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偏好进行测查,社会适应不良则通过《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中的社会适应不良分量表测查。通过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检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社会适应不良与认知重评使用频率呈现负相关,与表达抑制使用频率呈现正相关;微表情识别能力与社会适应不良呈现负相关;进一步逐步多元回归发现,微表情识别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偏好可以很好的解释社会适应不良的变异,从而预测不良的社会适应。结论表明:微表情识别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以及社会适应不良均呈现出显着相关。具体来讲,微表情识别能力越低,社会适应不良越严重;社会适应不良严重的个体,在情绪调节策略的偏好和选用方面,相对于认知重评,更加偏好表达抑制;微表情识别能力低的个体,多选用表达抑制策略进行情绪调节,微表情识别能力高的个体,多选用认知重评策略进行情绪调节。除此之外,微表情识别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会适应不良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潘宁,吴桂花,张玲,赵雅芬,关菡[9](2017)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智力发育与表情识别能力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智力发育特点、表情识别能力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6~16岁的ASD儿童(ASD组,总智商均大于70)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对照组)各27例,使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和中国人物静态面部表情图片对两组儿童进行智力评估和表情识别测试。结果 ASD组总智商、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加工速度以及工作记忆指数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ASD组儿童的表情识别总正确率及高兴、生气、伤心、害怕表情识别的正确率均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ASD组表情识别总正确率、高兴及害怕表情识别的正确率与知觉推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5、0.455、0.393,P<0.05),生气表情识别的正确率与工作记忆指数呈正相关(r=0.397,P<0.05)。结论 ASD儿童在智力发育的多个领域落后于正常儿童,其表情识别能力受损。患儿智力中的知觉推理能力和工作记忆能力与表情识别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推测知觉推理和工作记忆能力不足可能是影响ASD儿童表情认知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范星,申寻兵,江洁,连天星,马伟娜[10](2017)在《大学生微表情识别能力与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微表情识别能力、微表情训练工具(METT)的训练效果与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关系,对41名大学生进行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和微表情识别能力的测定,结果显示:微表情的识别能力与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内向与外向型存在显着正相关;微表情识别能力在性别上无显着的差异,但在来源地上有显着的差异,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微表情识别能力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微表情训练的效果只与敏感性存在显着负相关.由此可见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与大学生微表情识别能力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影响微表情训练效果.(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表情识别能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微表情识别能力的训练效果及其性别二态性,研究者采用仿照微表情识别和训练工具METT(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制作的E-Prime微表情识别和训练程序,对某培训机构63名高叁学生进行前测、训练和后测,比较前测与后测微表情识别成绩的差异。结果发现:(1)基于METT的自编实验程序对被试的微表情识别能力的训练效果显着(t=-3.99,p<0.01),后测较前测得分提高10.19%。(2)被试微表情识别能力的训练效果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3)被试的部分微表情识别能力训练效果存在性别二态性。在悲伤、惊讶微表情的识别训练效果上,被试性别与面孔性别的交互作用显着,其中,在悲伤微表情的识别训练上简单效应显着,在惊讶微表情的识别训练上简单效应不显着。在生气、轻蔑、高兴微表情的训练效果上,面孔性别的主效应显着。结论:训练可以显着提高青少年被试的微表情识别能力,这种训练的效果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但在部分微表情上,不同性别的被试对不同性别的微表情图片的识别训练效果存在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情识别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邝启杰,刘驿,佘生林,李璇子,毕泰勇.视觉搜索任务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孔表情识别能力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9

[2].董佳.青少年微表情识别能力训练效果的性别二态性[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张艳楠.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智解读能力与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4].李天宇,江昕,杨彪.行人道路不同LED照明条件下的叁维人脸表情识别能力[J].照明工程学报.2018

[5].何阳美.3-5岁幼儿表情识别能力的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6].王荣鑫.共情能力和颜色背景对身体表情识别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8

[7].胡妍妍.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干预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7

[8].张文杰,刘昱君,王梦云,王志浩,沈亚琦.微表情识别能力和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会适应不良的预测研究[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9].潘宁,吴桂花,张玲,赵雅芬,关菡.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智力发育与表情识别能力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

[10].范星,申寻兵,江洁,连天星,马伟娜.大学生微表情识别能力与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相关[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标签:;  ;  ;  ;  ;  ;  ;  

表情识别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