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动呼吸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动呼吸控制,增强CT,穿刺
主动呼吸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汪继斌,郑妙琼,王雪洪,吴春露,谢毅强[1](2019)在《主动呼吸控制在增强CT患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主动呼吸控制在增强CT患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按选血管、消毒,根据检查需要选择20#、22#、24#留置针进行穿刺;观察组在采用常规穿刺的基础上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并缓慢吐气,在吐气过程中,行留置针穿刺。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的成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在穿刺成功率上有差异(P <0.05),在疼痛积分上有显着差异(P <0.01)。结论:主动呼吸控制在增强CT患者静脉穿刺中能够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疼痛的感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张秋雅,万宏伟[2](2017)在《肺癌质子重离子放疗辅以主动呼吸控制技术的1例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1例肺癌质子重离子放疗辅以主动呼吸控制技术的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ABC呼吸训练,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把握感,减轻了患者的紧张情绪,患者能熟练掌握ABC呼吸管理方法,顺利完成治疗。(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7-09-27)
杜良国,黄博,杜梁[3](2017)在《恶性肿瘤中主动呼吸控制状态下CT与自由呼吸状态下四维CT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中主动呼吸控制状态下CT与自由呼吸状态下四维CT的应用。方法:收治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肺部恶性肿瘤患者17例,分别在主动呼吸控制状态下行常规CT扫描(ABC-CT)、自由呼吸状态下行常规CT扫描(FB-CT)与四维CT扫描(4D-CT),比较检查效果。结果:4D-CT的定位时间、治疗时间低于ABC-CT(P<0.05);4D-CT的PGTV/GTV、PGTV、静态GTV高于ABC-CT(P<0.05);与FB、MeanIP-CT、CTO比较,ABC的双肺体积明显增大,把区定位更为精确,正常肺组织照射剂量明显减少。结论:ABC-CT与4D-CT在放射治疗中均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定向效果,但ABC方式的临床特征更为理想。(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7年01期)
王峻峰,黄章玲,李定宇,刘飞,彭慧[4](2016)在《主动呼吸控制在肺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由呼吸(FB)与主动呼吸控制(ABC)时肺部肿瘤靶区在单排螺旋CT慢速扫描中的成像规律,比较两种状态下肿瘤靶区在放射治疗中肺部吸收剂量的差异。方法:搜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例,采用单排螺旋CT慢速扫描分别在自由呼吸、主动呼吸控制下采集CT图像,勾画出两种呼吸状态下的大体肿瘤靶区(GTV),在GTV基础上外扩计划靶区(PTV),对比两种状态下计划靶区位置及形态的差异。针对13例患者制订放疗计划,计算双肺的V5(吸收剂量大于500cGY的肺百分体积)、V20(吸收剂量大于2000cGY的肺百分体积)及肺平均剂量(MLD)。对比ABC与FB两种状态下的剂量学差异。结果:ABC和FB状态下肿瘤PTV平均体积分别为(29.9±12.9)cm3和(81.2±35.4)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和FB两种状态下对应的V5分别为(14.2±4.7)%与(21.6±6.1)%,V20分别为(7.3±3.2)%与(11.9±3.8)%,MLD分别为(564.2±175.8)cGy与(753.9±211.2)cGy,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排螺旋CT慢速扫描情况下,ABC与FB两种状态下肿瘤靶区的体积差异明显。呼吸控制可以有效减小靶区的体积,减轻肺部的副损伤,使进一步提高肿瘤的照射剂量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6年09期)
张硕[5](2015)在《主动呼吸控制对保乳术后全乳调强放疗靶区的剂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保乳术后全乳放射治疗是早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模式。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正向调强放射治疗在全乳腺外照射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但呼吸运动导致患者靶区位移较大,限制了其精确性。对于心脏和肺等重要器官的影响,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主动呼吸控制技术(Active breathing control, ABC)是通过软件设备的使用将患者的呼吸运动被动的停止于某一特定的呼吸时相,然后进行扫描或放射治疗,以达到减少患者靶区的位移,提高放射治疗的精度,同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的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研究患者的呼吸训练、CT扫描定位、靶区勾画以及放疗计划设计等方面,探讨ABC技术应用于全乳正向调强放疗实际照射过程中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评估适度深吸气呼吸(mDIBH)在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正向调强外照射中的剂量学优势,为ABC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共入组22例左侧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师负责进行系统的呼吸训练。每位患者应用ABC装置进行CT扫描定位,获得1套自由呼吸(Free breath control, FB),1套适度深吸气屏气(moderate deep inspiration breath hold, mDIBH),1套适度深呼气屏气(moderate deep expiratory breath hold, mDEBH)共计3套计划图像。分别在3套图像上勾画靶区,进行正向调强放疗计划设计。比较3种呼吸状态下靶区大小和正常组织的受照情况,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肺平均受量(MLD),患侧肺V20,V30,心脏平均受量(MHD),心脏V20、V30等参数。[研究结果]22例患者在FB、mDIBH、mDEBH呼吸状态下的放疗计划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无显着差异(0.70±0.64;0.69±0.64;0.67±0.70,P=0.43;19±2.4;18±3.0;18±3.6,P=0.54)。3种呼吸状态下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体积分别为(708.91±158.93)cm3; (699.76±157.46)cm3;(711.52±158.76) cm3,叁者无显着差异,P>0.05。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体积分别为(911.99±170.56)cm3; (909.87±174.55) cm3; (920.02±173.36) cm3,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IBH状态相比于FB状态和mDEBH状态,可以减少肺部和心脏的受量。mDIBH状态下患侧肺的MLD为(654.10±78.49)cGy, FB状态下患侧肺的MLD为(773.32±107.15)cGy,mDEBH状态下患侧肺的MLD为(966.11±139.91)cGy,叁者差异明显,P=0.000。mDIBH状态下患侧肺V20和V30分别为:(12.57±1.33)%;(11.09±1.41)%,FB状态下患侧肺V20和V30分别为:(14.86±2.11)%;(13.54±2.17)%,mDEBH状态下患侧肺V20和V30分别为(16.35±2.29)%;(15.06±2.21)%。mDIBH状态下患侧肺受量明显下降,mDEBH状态下肺受量最高(P=0.000)。患者mDIBH状态下心脏MHD最低,心脏MHD为(257.96±59.3)cGy, FB状态下心脏MHD为(535.96±99.76)cGy;mDEBH状态下心脏MHD为(666.58±134.21)cGy;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DIBH状态下心脏V20和V30分别为:(2.37±0.86)%;(1.65±0.72)%,FB状态下心脏V20和V30分别为:(7.52±1.82)%;(6.04±1.54)%,nDEBH状态下心脏V20和V30分别为(10.14±2.64)%;(8.57±2.55)%。mDIBH状态下心脏受量较FB状态、mDEBH状态明显下降(P=0.000)。[研究结论]主动呼吸控制联合全乳腺正向调强放射治疗,可以取得积极良好的临床效果。mDIBH状态与FB状态、mDEBH状态相比,明显降低了肺和心脏等正常组织器官受照剂量,从而减少了因放疗而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的可能性,保护了正常组织和器官,mDEBH状态下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量最高。(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5-05-01)
谭薇薇,周一兵,周军,万久庆,赵利荣[6](2014)在《ELEKTA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应用方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放疗技师在调强放疗中实施主动呼吸控制技术(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的经验和体会,为改进和提高ABC技术实施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按常规方法对30例调强放疗患者实施ABC技术,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0例肺癌患者(女性9例,男性21例)中,有27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8例)首次治疗过程不顺利。结论:实施ABC技术成功与否在于医患之间的沟通,治疗前应充分告知患者,使其了解和熟悉治疗流程,并掌握主动呼吸控制技术的要点,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这是顺利实施ABC技术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14年08期)
赵永亮,储开岳,吴建亭,金建华,刘海涛[7](2014)在《两种不同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系统在乳腺癌放疗中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旋转容积调强技术和适形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技术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辅助放疗,探索旋转容积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潜在优势。方法:选择10例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拟放射治疗的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患者进行主动呼吸控制系统下扫描。将得到的CT图像分别制定旋转容积调强(VMAT)计划与适形调强计划(IMRT),由计算机系统列出两套计划结果进行计量学比较。比较参数有:PTV的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最小剂量(Dmin)、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患侧肺500 cGy、1000 cGy、2000 cGy、3000cGy剂量体积(V5,V10,V20,V30),心脏的500 cGy剂量体积(V5),以及左侧乳腺的300 cGy剂量体积(V3)。结果:在靶区剂量方面:VMAT计划组与IMRT计划组的PTV的Dmax、Dmin、CI、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危机器官:患侧肺的V5、V20、V30、心脏V5以及左侧乳腺的V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在使用主动呼吸控制系统下,采用VMAT计划组的调强计划在提高靶区适形度、均匀性的同时危机器官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巩贯忠[8](2012)在《主动呼吸控制辅助下容积调强(RapidArc)进行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是世界性的常见恶性肿瘤,因缺乏非常敏感的筛查手段,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即为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目前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宜行综合治疗,放射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放射性肝损伤是限制放射治疗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肝脏作为一个位置、形态受呼吸运动影响较大的器官,其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时靶区的精确定位非常重要。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已被证明是一种在保证靶区精确定位基础上更好的保护正常肝脏组织的放疗辅助技术。随着放疗设备的发展,容积调强技术(Varian公司的产品为RapidArc)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其具有照射时间短(单弧计划可在72-90秒内完成)、机器跳数少、剂量分布优于或等同于传统逆向调强技术的优点。其照射时间短的优势为其与主动呼吸控制技术的联合应用提供了可能。本研究通过比较自由呼吸、平静吸气末屏气、平静呼气末屏气叁种呼吸状态下原发性肝癌叁维适形放疗、传统逆向调强放疗、容积调强放疗叁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探讨主动呼吸控制辅助下容积调强技术进行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后需要放射治疗的原发性肝癌(HCC)患者12例,依次完成主动呼吸控制(ABC)辅助下平静吸气末屏气(EIH)、平静呼气末屏气(EEH)以及自由呼吸(FB)下的CT模拟定位,分别在叁套CT图像上手动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和危及器官(OAR),各GTV外放得到相应计划靶区(PTV)。针对叁个PTV分别设计叁维适形放疗(3D-CRT)、传统逆向调强放疗(IMRT)、容积调强放疗(RapidArc)叁种放疗计划;其中3D-CRT采用4-7个共面照射野、IMRT计划采用5个共面的静态照射野,RapidArc计划采用叁个共面的135°弧度,叁者均以处方量50Gy(2Gy/次×25次)进行评估。分别比较叁种呼吸状态下肝脏、正常肝脏(肝脏减去PTV)、GTV、PTV体积;叁种治疗放疗方式总体(每种计划方式均包含叁种呼吸状态)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PTV最大剂量、PTV最小剂量、机器跳数、照射时间、正常肝脏的平均受量、V5、V10、V20、V30、V40(其中Vx代表接受大于等于XGy的正常肝脏的体积占正常肝脏体积的百分比)以及胃、十二指肠的最大受量(Dmax)和5cm3体积接受的照射剂量(D5cm3);比较叁种呼吸状态下RapidArc计划间各评价指标的差异。结果:(1)12例患者均能在ABC辅助下完成叁套模拟定位CT的扫描;且EIH、 EEH下屏气时间均可达到30s。(2)叁种呼吸状态肝脏、正常肝脏、GTV体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B下PTV体积大于EEH和EIH下,且与二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叁种放疗计划总体的CI、HI为RapidArc>IMRT>3D-CRT,两者分别在叁种计划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肝脏平均受量、V20、V30、V40为3D-CRT>RapidArc>IMRT,且各指标在叁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EIH、EEH、FB下RapidArc计划的间CI、 HI基本相当(P>0.05);正常肝脏的平均受量、V10、V20、V30、V40均为FB分别大于EEH、EIH,后二者之间无特定变化趋势,肝脏平均受量、V10、V20、V30在FB与EEH、FB与EIH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D5cm3为EIH>FB>EEH,EEH与FB、EIH与EEH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叁种计划方式机器跳数为IMRT>RapidArc>3D-CRT, RapidArc与3D-CRT的治疗时间相当,二者明显少于IMRT。结论:主动呼吸控制辅助下叁个135°弧度的RapidArc技术可以在相当于或者少于3D-CRT计划的治疗时间内,应用较少的机器跳数完成适形指数和均匀性优于IMRT计划的剂量传输,可在保证靶区精确定位基础上更好的保护正常肝脏。(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2-05-01)
章娴,王健,朱姜轶,曾昭冲,吴铮[9](2012)在《主动呼吸控制放射治疗肺癌靶区位置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将主动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系统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叁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中所产生的靶区位置误差,分析其产生原因,探讨其在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fic body radiotherapy,SBRT)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未行手术治疗的II~III期NSCLC患者8例,真空体模固定体位,模拟定位及放射治疗过程中全程应用ABC系统,3D-CRT治疗肺癌原发病灶。首次摆位时,在应用ABC系统状态下,每隔3min以治疗体位在模拟机上拍摄定位片,连续拍摄5次,测定靶区位置误差模拟分次治疗内误差。治疗期间首周每天1次其后每周1次应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拍摄验证片,测定靶区位置误差模拟分次治疗间误差。应用iviewGT系统分析分次治疗内及分次治疗间的误差。结果:8例患者分次治疗内误差:X轴(1.02±1.00)mm,Y轴(0.65±0.95)mm;分次治疗间误差:X轴(1.31±1.36)mm,Y轴(1.51±1.33)mm。结论:应用ABC系统后,3D-CRT的分次治疗间及分次治疗的内误差较常规适形放射治疗显着缩小。(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2年02期)
鲁欣然[10](2012)在《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中的几何学和剂量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拟将主动呼吸控制系统(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模拟定位中,并将基于ABC技术CT定位的叁维适形计划与自由呼吸(Free Breathing FB)状态计划和基于4D-CT技术确定内靶体积(internal gross target volume,IGTV)的放疗计划进行比较,观察ABC技术对靶区剂量、肺体积及正常肺组织受量的影响,评价ABC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的几何学和剂量学优势,为ABC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5例有周围孤立病灶的未能手术或者拒绝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进行自由呼吸状态下常规增强CT扫描(FB-CT)、4D-CT扫描(4D-CT)和ABC状态下的屏气CT扫描(ABC-CT),并分别在FB-CT图像和ABC-CT图像上勾画靶区和正常器官,同时在4D-CT图像每个扫描层次所包含的10个呼吸时相的CT序列逐一勾画靶区获得IGTV,保存到4D-CT的20%序列上,并在20%CT序列上勾画正常器官,制定基于叁种定位图像上勾画靶区的治疗计划,分别称为FB-plan,4D-plan和ABC-plan。比较叁套计划的肿瘤靶体积、计划靶区体积和肺组织体积差异,并对正常肺组织的V20,V30和肺平均剂量(meanlung dose, MLD)进行剂量学比较,同时应用lyman模型推算应用ABC-plan可以达到的最大肿瘤照射剂量(Dmax-ABC)及其与4D-plan最大剂量(Dmax-4D)的差异。结果:1GTV的体积:FB-plan的靶区(GTV-FB)体积为27.29土18.27cm~3,IGTV体积为40.07土20.92cm~3,ABC-plan的靶区体积(GTV-ABC)为26.52土16.08cm~3,IGTV体积较GTV-FB增大12.78土6.11cm~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GTV-ABC体积虽然较GTV-FB减小,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41)。本研究对应用了ABC技术从而使肿瘤相对静止的GTV-ABC与充分考虑呼吸动度的IGTV不同肺叶的肿瘤体积减少百分比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下叶肿瘤减少的更多。2PTV的体积:FB-plan的PTV(PTV-FB),4D-plan的PTV(PTV-4D)和ABC-plan的PTV (PTV-ABC)的体积分别为114.82土50.00cm~3,93.85土42.58和92.88土40.21cm~3. PTV-ABC和PTV-4D体积较PTV-FB分别减少21.93土11.62cm~3和20.96土10.38cm~3,且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而PTV-ABC体积和PTV-4D虽然具有差别,但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79)。3正常肺体积:ABC技术一般要求在吸气状态的某个呼吸时相屏气,故肺体积因吸气膨胀而增大,由FB状态的3468.46土672.73cm~3扩大到ABC状态下的4388.93土979.65cm~3,增加了920.46土459.22cm~3(P=0.000);同样结果,ABC状态下的肺体积也明显大于4D状态下的肺体积,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4D状态和FB状态下的肺体积分别为3488.90土665.46cm~3和3468.46土672.73cm~3,差别不明显(P=0.239)。4两肺V20、V30、和MLD:4D-plan和ABC-plan中V20、V30、和MLD均较FB-plan降低。与FB-Plan相比,4D-plan中肺的V20由17.88土6.28%下降至15.85土5.89%(P=0.000),V30由11.47%土3.43%下降至10.11%土3.02%(P=0.000),MLD由1036.40土352.12cGy下降至939.47土330.56cGy(p=0.000)。同样ABC-plan的肺V20、V30、和肺MLD均也较FB-plan降低。与FB-plan相比,ABC-plan中肺的V20由17.88土6.28%下降至14.78土5.89%(P=0.000),V30由11.47土3.43%下降至8.77土3.17%(P=0.000),MLD由1036.40土352.12cGy下降至922.33土319.16cGy(p=0.000)。由于ABC-plan肺体积的增大,使其在肺组织受量方面较4D-plan也具有明显优势。5计划靶区最大照射剂量推算:以不超过FB-plan的正常组织(包括肺组织、心脏组织、食管组织和脊髓)并发症概率(Normal tissuecomplication probability NTCP)为前提,运用lyman模型计算,Dmax-ABC发现可以推量至7212.47土328.70cGy,Dmax-4D的最大推量6888.19土406.10cGy(P=0.003)。结论:1应用ABC技术可以使肿瘤的计划靶区体积缩小,肺体积增大,使正常组织的受量减少;2ABC技术有望在不增加肿瘤的NTCP的情况下使肿瘤的照射剂量增加;3和FB技术相比,4D技术也表现出同样的优势,但ABC技术的优势更为明显;4ABC技术可以使肺体积明显增大,和4D技术相比能更好地保护正常肺组织,提高肿瘤照射剂量;5如果患者肺功能允许,在肺癌放疗中应用ABC技术有明显的几何学和剂量学优势,尤其适用于病变位于中下肺叶的患者。(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2-03-01)
主动呼吸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总结1例肺癌质子重离子放疗辅以主动呼吸控制技术的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ABC呼吸训练,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把握感,减轻了患者的紧张情绪,患者能熟练掌握ABC呼吸管理方法,顺利完成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动呼吸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汪继斌,郑妙琼,王雪洪,吴春露,谢毅强.主动呼吸控制在增强CT患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2].张秋雅,万宏伟.肺癌质子重离子放疗辅以主动呼吸控制技术的1例护理[C].第叁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7
[3].杜良国,黄博,杜梁.恶性肿瘤中主动呼吸控制状态下CT与自由呼吸状态下四维CT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7
[4].王峻峰,黄章玲,李定宇,刘飞,彭慧.主动呼吸控制在肺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6
[5].张硕.主动呼吸控制对保乳术后全乳调强放疗靶区的剂量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5
[6].谭薇薇,周一兵,周军,万久庆,赵利荣.ELEKTA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应用方法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4
[7].赵永亮,储开岳,吴建亭,金建华,刘海涛.两种不同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系统在乳腺癌放疗中的比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4
[8].巩贯忠.主动呼吸控制辅助下容积调强(RapidArc)进行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可行性研究[D].济南大学.2012
[9].章娴,王健,朱姜轶,曾昭冲,吴铮.主动呼吸控制放射治疗肺癌靶区位置误差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2
[10].鲁欣然.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中的几何学和剂量学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