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说论文_张传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志怪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说,小说集,魏晋南北朝,佛教,虚实,草堂,汉代。

志怪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张传东[1](2019)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的命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命名方式基本可以分为四类:以"传""记""志"为名,体现志怪小说集对史书的借重和利用;以"怪""齐谐""异""神""幽明""仙"等入名,凸显志怪小说集的传奇主旨,也体现志怪小说自觉意识的增强以及编着者好奇尚异的审美追求;以"列""搜""录""集""拾遗""苑""林"等入名,体现志怪小说集的集录性成书特征;以"应""验""祥"等入名,体现"释氏辅教之书"的宣教特征。上述命名特征既反映小说集的内容特征,也反映编着者的小说观念。(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丁震寰[2](2019)在《由畏惧到享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死亡焦虑》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死亡焦虑困扰着许多人。本文旨在从志怪小说入手,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死亡焦虑变化,即由逃避死亡焦虑转向暂时的麻痹死亡焦虑,最后借助"酒"的狂欢化意象对死亡焦虑产生了消解。通过对死亡焦虑的变化,人的生命意识得以重新思考。(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2期)

徐胜男[3](2019)在《唐前志怪小说仙境故事的时空特点及其文化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前志怪小说中的仙境具有独特的时空特点,仙境时间超越世俗时间,这主要表现在神仙长生不死、植物生长周期漫长以及仙境时间流速缓慢等几个方面。仙境的空间特点则主要体现在外在空间的模糊以及内在空间的重迭性上。志怪小说中的仙境是对道教神圣领域的一种文学解读与世俗反映,其时空特点不仅是宗教神圣思想的层层积累,还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渊源。(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钟岳文[4](2019)在《《酉阳杂俎》:唐代着名的志怪小说集》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部唐代着名的志怪小说集,所收皆奇、异、幻、怪者。《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则称它"所涉既广,遂多珍异",与唐代传奇小说"并驱争先"。然而,它又不止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生物学、医药学、宗教学等诸多领域,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多次提到此书,并指出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本文来源于《月读》期刊2019年09期)

尹策[5](2019)在《传承与新变:论六朝志怪小说的“自觉”》一文中研究指出六朝志怪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既延续了史书的叙事传统,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总体上看,志怪小说内容虚实混同,其"虚"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以为虚的"虚构",二是有意的虚构。志怪小说的"虚构"与后世小说的区别在于其更多情况下并非文学意义上的虚构",非有意为小说"是其基本特征。但即便如此,作者参与故事、干预故事甚至是杜撰故事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文生事"的作品已经出现,这刺激了"文学虚构"的产生,加速了小说与史传的分离,体现了小说文体的"自觉"。另外,抛开小说家"实录"的叙述姿态,站在后人的角度审视六朝志怪小说,其中一些故事内容、结构手法、叙述视角几乎与后世小说无异。(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传东[6](2019)在《《列异传》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编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的编着肇始于《列异传》,其命名、故事材料的选择、材料的处理方式等对后世小说集的成书影响很大:其命名体现了小说集成书方式的集录性质和内容的传奇性质;在作品选择范围方面偏重历史异闻、兼收旧作和新闻、题材广泛;在故事材料处理方面,对源故事往往是略其议论、说理而只留其志怪故事的部分。(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冷艳[7](2019)在《魏晋南北朝佛教与志怪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末年佛教东传至汉地,东汉以后逐渐在社会上流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急剧发展。佛教东传,是外来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进行全面接触的过程,既论战争斗,又逐渐调整融合。在相互交涉过程中,佛教观念广泛深入到思想文化、政治统治、经济发展等各领域,帝王皇室、士族文人、民众百姓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都与之参差交会。随着佛典的大量翻译及广泛传播,其中带有较强文学性的佛经文学为宣教传法打开了方便之门,这导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趋向成熟繁荣的志怪小说在文学创作中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出现了一批由佛教徒创作,意在弘扬佛教教义的小说,被称为“释氏辅教之书”。可以说,志怪小说进入鼎盛发展阶段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发展特征、题材内容和观念主旨方面做以深入考察,分别归纳若干类型,予以分析,为这一时期的佛教与志怪小说的关系研究做进一步探索。论文由绪论和正文四章构成。绪论主要是探讨论文的写作目的和内容,对学术研究作简要回顾,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文本依据。第一章《魏晋南北朝佛教勃兴》,主要梳理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若干特征以及佛典翻译过程,阐述佛教东传对社会各阶层的深刻影响。佛教东渐借玄学之力在中土发展,令大乘般若学一度成为显学,随着佛典翻译增多和对佛教思想进一步探索,涌现出各种学派,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典翻译经历了从口述笔译到设立译场、从直译到意译再到两者兼用的发展过程,大量汉译佛典问世为佛教本土化提供了理论准备。佛典中具有文学意蕴和趣味的佛教文学推动了佛理阐发,促进了佛教观念传播。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帝王皇室、士人文才、百姓民众自上而下地崇佛习法,佛教文化渗透至社会各阶层的精神思想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土社会中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章《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考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发展源头和表现特征,探究志怪小说吸纳佛教养分的原因。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是在上古神话传说、巫与鬼神等迷信思想以及先秦两汉志怪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并繁荣起来的。尽管中国古代对小说的评价一直不高,小说仅是史书之附庸,价值不大,处于文坛边缘,但在顽强的生长中,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峥嵘奇观,在小说数量、创作队伍、题材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呈现出全新的特点。究其原因,与佛教的哺育和滋养大有关系,创作者兼修儒释,佛教文学中丰富的佛经故事和真实的佛教信仰满足了志怪小说的发展需求,拓宽了中土文学视野,丰富了文学品类。第叁章《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涉佛题材》,论析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涉佛题材。题材主要有佛经文学演绎、观世音应验、僧尼神通、佛教与中土思想碰撞融合等四种类型。梳理佛经文学演绎类志怪小说的题材渊源和流变情况,对其变异进行分析。进一步归纳分类后叁类题材作品,逐类述之,以窥其与佛经之关联,阐述该类题材的现实意义。第四章《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释家精神》,论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展现的释家精神世界,包括叁世叁界的时空观,因果轮回的报应观,灵魂不灭的地狱观。佛教有着一套与中国本土完全不同的时空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以善恶因果、六道轮回为主体,这些观念在以志怪小说面目出现时,都在向民众传递劝善惩恶的主题,这些作品就成为魏晋南北朝佛教观念世俗化的重要传播渠道。佛教观念在积极渗透的同时也不断调整以适应中土文化,从而出现了一些反映释儒道思想杂糅的作品。(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康玥[8](2019)在《汉代志怪及准志怪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汉代小说进行专题研究后,汉代小说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但学界多受鲁迅“今见汉人小说多为伪托之作,非汉人作品”观点的影响。八十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代小说,尤其是汉代志怪小说,并通过更细致的考证辨析,使得汉代志怪小说研究在成书年代和作者的考辨以及文本辑佚上获得显着成果。鉴于目前较缺少系统性的汉代志怪小说综论,本文作以尝试,希望在总体风貌上概括汉代志怪小说的特点,并尽量收揽杂存于汉代子、史作品中的准志怪故事,为更全面的汉代志怪小说研究贡献力量。本文以汉代志怪与准志怪小说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简要概述目前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就与空间,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以期读者对本文探讨的话题形成了解。第一章旨在厘清相关概念。第一节首先针对“汉代志怪可否称为小说”一问题作出回答,通过展现古代小说概念的变迁、分析当今研究采用的不同小说概念之优劣,综合分析,提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小说要素。第二节通过追溯“志怪”与“小说”语词的缘起乃至合流过程,逐渐凸显志怪小说作为古代小说的重要一类,以神、仙、鬼、怪、妖、异为主要叙述对象的写作特点。第叁节通过结合不同学者对“准志怪”概念的界定,从实际研究需求出发,确定本文采用的“准志怪”概念。第二章旨在对近年考辨较多且存有争议的汉代志怪小说进行梳理,确定较为可信的研究范畴。本章分为叁节:地理博物类志怪、杂史杂传类志怪、杂记类志怪,对可纳入汉代的志怪小说作品从作者、年代、篇名、辑佚、版本等角度进行梳理。鉴于学界对各个文本的考辨已经有较多讨论,此章主要在于梳理分析,形成较为可信的研究范畴。第叁章旨在进行全貌式的汉代志怪小说写作特点分析。立足文本,从叙事模式、形象塑造、文辞特点及写作体例等多个角度出发,对汉代志怪小说作通览性质的写作特点概括。本章共分叁节:第一节为地理博物类志怪的承变;第二节为志怪的仙话特质;第叁节为志怪的史化演绎。第四章重点为收揽汉代子、史作品中的准志怪故事。通过整理《史记》及《风俗通义》中丰富精彩的的志怪故事,扩大汉代志怪小说的研究范畴,得以更综合地考察汉代志怪写作的成果。第五章旨在展现汉代志怪小说的历史语境,阐释汉代志怪风貌形成的历史动因。该章从信仰、政治、人才、文学四个角度出发,综合文学内部与外部多种因素,加深对汉代志怪成长环境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6-01)

吴卉[9](2019)在《“异—常”相对结构:《阅微草堂笔记》等清代志怪小说的叙事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志怪"作为中国特有的小说文体,其叙事有独特的深层结构和方式。其中,"异—常"相对结构,是历代志怪作者普遍选用的阐释方式。这种叙事表达,同时也体现出志怪小说与史书共生的特点。"异"和"常"分别代表不可知、不稳定的事物和人们一般的认知经验。怪异的发生,表明常态的人间秩序被打破。清代志怪作者强化了这一结构,常在故事中将二者对举,但他们叙事的目的是使"异""常"达到一种平衡,以符合人们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期待。叙述者一般通过"导异为常"和"化异为常"两种形式,对怪异之事进行解释,或者利用道术将其化解。对《阅微草堂笔记》等清代志怪小说叙事方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志怪叙述者所持有的共通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伦理观。(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传东[10](2019)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的书承性作品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的编着者获取作品材料的手段之一是从各类图书典籍中搜录旧闻,选材的对象主要包括史书、杂史杂传类书籍、神仙方术之书、其他志怪小说集、地记着作以及子书等。编着者将书承性作品汇聚散逸不仅推进了志怪小说的独立发展,也学习和积累了小说创作的基本知识。(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志怪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死亡焦虑困扰着许多人。本文旨在从志怪小说入手,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死亡焦虑变化,即由逃避死亡焦虑转向暂时的麻痹死亡焦虑,最后借助"酒"的狂欢化意象对死亡焦虑产生了消解。通过对死亡焦虑的变化,人的生命意识得以重新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志怪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张传东.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的命名特征[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19

[2].丁震寰.由畏惧到享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死亡焦虑[J].名作欣赏.2019

[3].徐胜男.唐前志怪小说仙境故事的时空特点及其文化意蕴[J].广西社会科学.2019

[4].钟岳文.《酉阳杂俎》:唐代着名的志怪小说集[J].月读.2019

[5].尹策.传承与新变:论六朝志怪小说的“自觉”[J].青海社会科学.2019

[6].张传东.《列异传》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编着的影响[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7].冷艳.魏晋南北朝佛教与志怪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9

[8].康玥.汉代志怪及准志怪小说研究[D].山东大学.2019

[9].吴卉.“异—常”相对结构:《阅微草堂笔记》等清代志怪小说的叙事方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10].张传东.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的书承性作品来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论文知识图

4 神道不诬和名士风流——志怪小说和...聊斋志异-清光绪十二年(1886)上海同文书局...聊斋志异-清光绪十二年(1886)上海同文书局...觚剩-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临野堂藏板本《...夜谭随录-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阅微草堂笔记-清嘉庆五年(1800)北平盛氏望...

标签:;  ;  ;  ;  ;  ;  ;  

志怪小说论文_张传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