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生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生,美学,佛家,儒家,土性,实践论,个人性。
人生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咏吟[1](2019)在《实践论美学与人生论美学建构的公民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论美学与人生论美学,既是现代中国美学的两大重要流派,也是现代中国美学的两种基本思想建构方式。现代中国实践论美学的建立,源于马克思的实践立场,即通过对劳动实践的价值肯定,确证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现代中国人生论美学的建立,则源于先秦儒家的诗乐人生理想或先秦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强调人生的幸福自由。从变革意义上说,确立实践论美学与人生论美学的当代方案,只要引入公民原则,就能超越美学观念之争或美学概念辨析的积弊,为两种美学理论建构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士强[2](2019)在《行走大地,歌哭人生——论雷平阳》一文中研究指出雷平阳的诗歌"从阅历中来",立足现实、扎根本土,行走于大地之上,体察、记录时代变化与个体处境。他的诗血肉丰盈,他以命为诗,歌哭人生,直面生存的困境与深渊,袒呈内心的卑微与苦痛,作品极具内在性和命运感。他强调"在寺庙旁边写作",以"山水"为师,对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文明进行审视与反思,呈现了一个丰饶、神秘、充满诗意和可能性的世界。他的写作客观冷静、力戒浮华,强调"说人话",注重叙事与细节,以人的现实和现世生活为旨归。雷平阳的写作立场似具有一定异质性、不合时宜性,但却切入了时代内部,对之做出了有效、有启发性的表达,具有真正的"同时代性"。(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颜敏[3](2019)在《大时代的卑微人生——论新世纪华文文学的知识分子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坛的知识分子书写具有一种由平视到俯视、从同情到批判的自我矮化趋势。曾经建立在集体记忆基座上的现代知识分子人格雕像,经由这些年市场经济与功利主义文化的风雨剥蚀而面目模糊。从整体印象上讲,现代知识分子形象似乎由受人尊重的受难使徒,沦为汲汲于世俗名利的功利主义者①。当然,这种知识分子的自我矮化现象,与当代作家执着沾滞当下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新世纪以来的知识分子书写,大多有意无意地疏离刚刚逝去的(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韩雪童[4](2019)在《走出生命断层,走向整全人生——论非连续性事件的新时代家庭教育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尔诺夫认为生命过程中突发的非连续性事件同样具有教育意义,例如,体悟生命价值的危机教育,审思精神世界的遭遇教育和诉求有意义生活的挫折教育。进言之,回归呵护心灵的教育理念,增添生命体验的教育内容,提倡正面引导的教育方法将是改良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应有之义。(本文来源于《浙江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蓝艳林[5](2019)在《做档案主人 铸精彩人生——论档案信息化时代档案职业价值的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档案工作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档案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从"以人为本"的时代呼唤和科技发展的目标指向阐述"做档案主人"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生命追求和生活向往阐述"铸精彩人生"的价值意义,做好信息时代档案人。通过转变观念、强化学习和融合创新叁个方面陈述档案工作者如何顺应档案职业发展,争当创新创业排头兵。从提高档案职业道德素养、实现个人愿景和档案职业生涯有机结合、在档案职业中用思想工作、用行动冲破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在档案事业中绽放自己的精彩共五个部分讲述自己将如何立足档案岗位,做好一名基层档案工作的践行者。(本文来源于《兰台内外》期刊2019年23期)
苏宏斌[6](2019)在《从“审美反映论”到“艺术人生论”——王元骧教授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元骧,男,1934年10月生于浙江省玉环县(今玉环市)楚门镇,祖籍浙江省永康县(今永康市)。1958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留校从事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研究以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审美反映论为理论支点,吸取本体论、价值论、人生论哲学的思想精华,力求把审美、文艺、人生叁者统一起来,使文艺既反映人生又回归人生。代表作有《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论美与人的生存》《审美:向人回归》《文学理论与当今时代》及《文学原理》等,其论着曾多次获得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嘉奖,其中一等奖六次。本刊特委托浙江大学中文系苏宏斌教授采访王元骧教授,现整理出这篇访谈录,以飨读者。(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曾熙涵[7](2019)在《文学之于青年的导向性与人生出路的寻得——路遥《人生》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为例,揭示其在社会中处于上升时期、青年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的特殊阶段时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与本质,同时将对文学的观照与人生的思考融合到一起,从《人生》中高加林等青年面对的人生问题切入,为文本之外、处在现实生活中同样迷茫的青年提供了借鉴意义与摆脱成长困境的解决策略。(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5期)
苏桦凡[8](2019)在《不由己的人生——论加缪《鼠疫》中里厄较《局外人》中默尔索的相通与高其之处》一文中研究指出《鼠疫》与《局外人》作为阐释存在主义的着名文学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两位人物看似截然不同的人生,揭示了他们各自延续的生存环境及状态。在此,笔者将探讨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熏染下,两位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及内心的相通之处,以及在此基础上里厄较默尔索的优越之处。(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2期)
江文思[9](2019)在《梁漱溟儒佛人生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和佛家是梁漱溟人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漱溟一生致力于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梁漱溟在探索和回答人生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时,从儒家入世和佛家出世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探索和寻求出路,并对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他把佛家的出世和儒家的入世交相融合,对于儒佛两家思想的人生内在价值和终极追求,梁漱溟在人生实践的过程中把它们实现了统一,由此,我们可以说梁漱溟既是儒家,又是佛家,他是把人生思想积极用以实践的人。从梁漱溟儒佛人生思想的实践来看,梁漱溟是一个具有宏大心力、不断向上、知行合一的人,他的人生思想来自于他对人生问题的不断思索和实践,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以期寻找到更合适的人生答案。梁漱溟的人生思想由他自己的不断思索和人生实践而来,本文主要对梁漱溟儒佛人生思想进行归纳概括与评述,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第一章,对梁漱溟早年的心路历程进行描述。首先概述梁漱溟早年的人生思想受到西方科学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以及父亲梁济“务实”的教育思想对梁漱溟的成长影响很大,形成了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人生思想。其次,随着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梁漱溟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使得梁漱溟接触到了柏格森哲学中关于“生命创化论”和“直觉”思想,对后来梁漱溟展开人生问题的思索,产生了重要作用。第二章,对梁漱溟“究元决疑”的佛家人生本体论与方法论进行概述。功利主义的人生观让梁漱溟陷入了对于人生问题的苦苦思索之中,让梁漱溟倾心于佛家思想以寻求人生的出路。梁漱溟以“究元第一”(佛学如实论)和“决疑第二”(佛学方便论),对宇宙和人生之本体进行探究,用性宗之义和相宗之义揭示了佛家本原和宇宙本体无性,认为宇宙的本体皆无定性,世间本为清净自然,终归于无性无明。第叁章,对梁漱溟的“向上创造”的儒家人生态度与实践探索的归纳和总结。梁漱溟在在泰州学派的影响下,完成了思想上持佛入儒的转变,从儒家的立场上对柏格森哲学的“直觉”、“理智”等进行了重新定义,形成了从儒家角度理解的人生哲学思想。关于梁漱溟的儒家立场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对其合理生活、无目的向上奋斗、知行合一的人生探索和生命化的儒学等方面进行了归纳,除此之外,对梁漱溟持佛转儒的各个时期的阶段性思想也进行了概括性描述。第四章,通过比较梁漱溟人生思想中关于儒、佛两个方面,分析儒、佛两家在人生思想的不同以及会通之处。儒佛之异同,一是终极关怀和实现方式的异同,儒家和佛家对待世间态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儒家是讲究人伦而积极入世,而佛家坚持破除二执而静修出世,佛家的终极目标在于“成佛”,儒家的终极目标在于“成己”;二是人生苦乐与价值判断的异同,梁漱溟认为众生皆苦、人生皆苦,当其开始了解儒家思想时,发现儒家处处讲乐而没有一个苦字,对他自己的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佛之会通,梁漱溟通过自身不断实践、探索和追问,他从他自身的角度让佛家和儒家思想在出世和入世当中形成了统一,儒家的出世即是入世之中的出世,儒家的入世即是超越之中的入世。第五章,总结梁漱溟儒佛人生思想的特色,对梁漱溟儒佛人生思想进行评价。对于梁漱溟人生哲学思想当中的儒佛人生观,通过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其主要特色有:出入儒佛、会通儒佛;深心大愿、知行合一;宏大心力、向上精神。此外,对于梁漱溟儒佛人生思想的评价,一是对其历史价值的评价,可以说面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困难和发展,促成了梁漱溟主体的儒佛人生思想,他的特立独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所承当的使命与责任。二是当代的启示,梁漱溟先生凭借着自己的“深心大愿”,出入于儒佛之间,由出世回到世间,期望在世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值得我们每一代学人学习。梁漱溟儒佛人生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问题贯穿着梁漱溟一生的人生历程,可以说人生问题既是梁漱溟先生不断思索的问题,也是不断实践的问题。如今,在面对中国千年变革未遇之的时代机遇下,梁漱溟先生的儒佛人生思想对于当代人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力”精神、豁达开朗的人生观,以及人生终极关怀和价值追求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8)
程丽英[10](2019)在《嬉笑调侃背后的含泪人生——论刘恒后期小说的创作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传达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纠葛,可以说是刘恒后期小说创作的显着特征。这个特征集中体现在《九月感应》《拳圣》《天知地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作品里。虽然一些幽默、嬉笑、调侃的因素频频出现在这些作品里,但是,对于关注人物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艰难却依然如故。(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人生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雷平阳的诗歌"从阅历中来",立足现实、扎根本土,行走于大地之上,体察、记录时代变化与个体处境。他的诗血肉丰盈,他以命为诗,歌哭人生,直面生存的困境与深渊,袒呈内心的卑微与苦痛,作品极具内在性和命运感。他强调"在寺庙旁边写作",以"山水"为师,对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文明进行审视与反思,呈现了一个丰饶、神秘、充满诗意和可能性的世界。他的写作客观冷静、力戒浮华,强调"说人话",注重叙事与细节,以人的现实和现世生活为旨归。雷平阳的写作立场似具有一定异质性、不合时宜性,但却切入了时代内部,对之做出了有效、有启发性的表达,具有真正的"同时代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生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咏吟.实践论美学与人生论美学建构的公民立场[J].广东社会科学.2019
[2].王士强.行走大地,歌哭人生——论雷平阳[J].文学评论.2019
[3].颜敏.大时代的卑微人生——论新世纪华文文学的知识分子书写[J].小说评论.2019
[4].韩雪童.走出生命断层,走向整全人生——论非连续性事件的新时代家庭教育意蕴[J].浙江教育科学.2019
[5].蓝艳林.做档案主人铸精彩人生——论档案信息化时代档案职业价值的再认识[J].兰台内外.2019
[6].苏宏斌.从“审美反映论”到“艺术人生论”——王元骧教授访谈录[J].文艺研究.2019
[7].曾熙涵.文学之于青年的导向性与人生出路的寻得——路遥《人生》论[J].名作欣赏.2019
[8].苏桦凡.不由己的人生——论加缪《鼠疫》中里厄较《局外人》中默尔索的相通与高其之处[J].北方文学.2019
[9].江文思.梁漱溟儒佛人生论[D].西南大学.2019
[10].程丽英.嬉笑调侃背后的含泪人生——论刘恒后期小说的创作风格[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