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解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中对“良知”“决心”“时间性”等主要概念的分析与阐释,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华彩部分做出深入的理解。在阅读其哲学思想的同时,从《此在与时间性》中窥探《存在与时间》的整体写作模式,总结海德格尔所擅长的“我想—我行—我断”的行文结构,继而深入他所创造的哲学概念世界。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良知;决心;操心;时间性
一、“良知”的分析与阐释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五十四节至五十八节主要对“良知”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阐释,这一点在第二章的标题“一种本真能在的此在式的见证,决心”中初见端倪,在此我们对于“良知”进行了初步理解:这种见证即“良知”。在这一节中,我们能够对“此在”的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即:见证、自身能在、常人、存在的事件。而对于此在的讨论,目的是从此在介入,以确定存在的最高地位,海德格尔对此在的所有讨论都指向存在,这一点始终贯彻在各节之中,如若说“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问题的核心,那么,“此在”就是“存在”问题的核心。在这一节的末尾处,对于良知的分析,海德格尔将其分为:良知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良知的呼声性质;良知之为操心的呼声;召唤之领会,罪责;生存论的良知阐释和流俗的良知解释;在良知中得以见证的本真能在的生存论结构[1]372。这个部分彰显出五十四节在第二章中所起的引领作用,同时,通过接下来的阅读能够发现,这一节与六十一节(第三章的第一节)的写作模式如出一辙。
在良知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的讨论当中,良知所开展的、所归属的范围是组建“此之在”这种展开状态的那些生存论现象,而此在通过展开状态存在于是它的此,这一可能性之中。此在作为它而生存着的那种能在,要么向着它本身的种种可能性筹划自己,要么消散于常人而听任公众解释向自己提供这些可能性。至此,这一节前半部分内容似乎引导我们把重点落于通过此在通向存在,实则不然,海德格尔曾在第二十七节对“常人”进行精彩的描述,“常人” 是所有人但又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常人”有七个特征:从众、淡漠、平庸、敉平、公众性、不承担和适应感[1]148。在这里,常人概念的再出现是与此在形成对比,继而引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听,即呼声所唤起的听以及迷失了的听。由于迷失了的听沉迷于嘈杂之中,那么呼声必定以一种无噪音、无歧义、不猎奇的特殊方式呼唤着,以这种方式呼唤着而令人有所领会的东西即是良知。至此,对于良知的认识已经完成了从一种真正的能存在的合乎此在的事实证据到对其生存论结构分析的转换,也由此揭开了良知的第一层面纱,即良知的呼声性质。我们称之为呼唤的良知,是在呼唤过程中得到理解的东西,如若获得一种存在论上充分的良知解释,要弄清三个问题:谁在呼唤?在呼唤谁?召唤者与呼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节中,我们可以得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即呼唤者是此在自身,在下一节中可以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回答,即此在在良知中呼唤自己本身。呼声作为一种能力,是把此在呼唤上前去而到它最本己的可能性中。良知只在而且总在沉默的样式中言谈,即呼声的特点是沉默。阐述良知的呼声性质之后,接踵而至的是对呼声内涵的疑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进入到了良知之为操心的呼声部分。由于此在既是呼唤者又是被召唤者在存在论上还不充分,因此不排除把良知解释岔了和跳过良知现象的可能,为了与这种急躁针锋相对,海德格尔指出我们要确认这样的两种现象实情:呼声出自我逾越我又来到我这里;这种现象在存在论上被标识为此在的一种现象。至此,可以确信,此在这一存在者的生存论建构能够为阐释进行呼唤的呼唤者的存在方式提供唯一的线索。到这里,本是对呼声的讨论似乎被此在岔开话题,但海德格尔始终抓着讨论的主题,正如我们此前所陈述过的,海德格尔对此在的所有讨论都指向存在,因此我们要朝着存在的方向来梳理给出的线索。此在是实际存着的,它被抛入生存,无家可归是被抛此在的最基本的展开状态,所以在无家可归的根基处现身的此在就是良知呼声的呼唤。这时呼唤的意义在于沉默,唤回到生存的能在中去,进入沉默的状态。根据此在在世界中存在进行呼唤从而产生呼声,也就使得此在既是呼唤者又是被召唤者这一命题摆脱了形式上的空洞和想当然的性质。至于良知的呼声,在其存在论上之所以可能,就在于此在其存在的根基处是操心。紧接着,把良知阐释为操心的呼声得到一些质疑,海德格尔先是以言之有理、无可辩驳的态度来面对这些质疑,然则他的实际态度是这些评论操之过急,因为关于呼唤者,被呼唤者,甚至是操心的讨论目的只是要把良知作为此在的现象引回到存在者的存在论建构上去,而真正的任务是使人领会良知是在此在本身之中的对其最本己能在的见证[1]384。完整的良知体验只有从召唤之领会并与这种领会下一道才能得到把捉,也只有对召唤之领会作出分析,才能进一步明确呼声给出了什么可加领会的东西,这一切讨论预示着我们即将深入到良知内部,即:罪责。
随着医保改革的逐渐深入,医院的医保患者比例逐渐增大,医院对医保费用的合理控制直接关系到医院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广大参保患者的权益。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公立医院要“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严格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在当前的医改环境下,医院应在提高医疗服务技术和质量的同时,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合理控制药品和耗材费用。
在五十八节中,海德格尔用近十页的篇幅来阐释罪责(实际在阐释良知),其目的十分明确,通过罪责与良知的对比,最后得出“愿有良知”这种阴中有阳的东西。这一阐释大致可分为五个步骤,一:召唤围绕着此在说;二:罪责存在(这一部分又通过三个小问题,谁在说罪、我们怎样以罪责的方式存在着、罪责意味着什么,引出要通过痕迹找罪责的本质存在);三:罪责的痕迹是缺欠、亏欠;四:从痕迹中复原的现象是“愿有良知”;五:“愿有良知”是罪责这种负面的否定的东西中具有的积极的肯定的东西。通过以上的阐释,马上就进入到良知阐释的最后一步,也就是从生存论上界说在良知中得以见证的本真能在,这一部分在六十节中得以呈现,而在此之前,必须先明确有关良知的两种处理方案,即生存论上的良知阐释与流俗的良知解释。“阐释”与“解释”,海德格尔在标题中就明确了自己两种哲学态度,他通过反问之后再论证的方式逐一讨论流俗良知解释对生存论良知阐释的四个诘难,从而对流俗良知解释进行批评,指出流俗良知解释的局限性,但是在本节的末尾处,海德格尔也提出流俗解释的非偶然性,提醒我们在流俗的良知经验中也可能有诚实认真。本节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流俗良知解释发出得四种诘难与文中回应诘难的顺序正好相反,这种写作方式与下一节中对决心的阐释如出一辙。
不可否认未来是科技的世界,于是很多公司关注科技,强调它们的产品对人类很有用处,甚至可以改变人类;但有时却忽略了人类的需求,可能不只科技。
如前所述,第六十一节在第三章中起到的引领作用与第五十四节在第二章中起到的引领作用如出一辙,在这一节中提出的研究先行着的决心是以阐释方式进行的此在的解放[1]414,时间性是在此在的本真整体存在那里、在先行着的决心那里被经验到的[1]416命题,对应着第三章最重要的两节内容,生存上的此在的本真整体能在即先行的决心和时间性之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
二“决心”的分析与阐释
第六十节的内容是从生存论上界说在良知中得以见证的本真能在,也是对于良知阐释的最后一步。在五十八节,曾把本真的呼声之领会标画为:愿有良知。愿有良知,作为在最本己能在中的自我领会,是此在的展开状态的一种方式[1]405。而此在在愿有良知之中的展开状态是由三个环节所组成的,即:自行筹划、准备去畏、缄默。至此,随着决心被整理为缄默的、准备畏的、向着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的自己筹划[1]404,也就能够进一步探索此在的本真整体能在的存在论意义了,因而此在本真整体能在即是第三章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从第六十二节的整体内容来看,可总结出写作结构“我想—我行—我断”,海德格尔即是通过这个结构去阐释先行的决心,即整体能在。首先,要从生存论上把决心现象“想到头”,在生存论上,此在存在到头也就是等于说:向终结存在。作为有所领会的向终结存在,亦即作为先行到死,决心本真地成为它所能是的东西[1]418。只有当决心作为先行的决心才是向着此在最本己的能在的源始存在,只有当决心有资格作为向死存在,决心才始领会能有罪责的“能”[1]419。其次,是要阐释先行与决心之间的联系,即先行必须被理解为决心的本真状态的可能性,决心是先行的可能的样式化。最后,就是表明先行的决心是追随着良知呼声的领会,这一领会能够让生存有力量,让生存掌握一切。也由此形成了愿之所愿—行之所行—断之所断的结构,只有立足于过往,守住当前,指向未来,才能从“我断”之中获得整体存在的能力,或者是能够整体存在的禀赋,这种禀赋就是先行的决心,即是整体能在(能够整体存在)。
在六十三节中,主要是在生存观念的引导下进入到对操心的初步概念界说,这一界说为从存在论上区别生存与实在提供了基地,得出命题:人的实体是生存。在这一节的末尾处海德格尔指出基础存在论的讨论为一般的存在问题做准备,它力求达到最源始的、奠立基础的生存论真理,这种生存论真理是操心的存在意义的展开状态。而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两层意义,就必须把操心的结构准备停当[1]432。也由此进入到了操心与自身性,即第六十四节的讨论内容。在这一节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讨论操心的结构,以及操心的结构整体如何统一。首先是利用一个生存论公式来表达操心的结构: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在世的—作为寓于(世内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其次是指出操心结构的整体是分成环节的,紧接着就对如何理解操心的结构整体的统一给出了回答,即:它即是在其诸种本质可能性中统一存在本身;我即一向是这一存在者,也就是说“我是我自己”。第二个部分是讨论操心与自身性之间的存在论联系。首先,是对康德的“说我”“我思”“我思某某”“自一性与持存性”“在世”等概念进行分析,在这里海德格尔对康德持批判的态度。其次是阐述自身的持续常驻与自身存在(自己之所以是自己)这两个命题。第三个部分是对操心与自身性之间的生存论联系给予回应。操心不需要奠基在某个自身中,而是生存性作为操心的组建因素提供出此在自身持驻的存在论结构,相应于操心的整个结构内涵,向着持驻于非自身状态的存在的实际沉沦就包含在这一建构之中[1]440。至此也就领会了操心结构包含着自身性现象,也就完成了对操心意义的阐释。
式(3)中,XHC为人力资本存量,Ei表示i教育层次的员工比重,Hi表示i教育层次员工的受教育年限。本文将教育层次分为4层:专科以下学历、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硕士和博士),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2年、15年、16年、19年。
三“时间性”的分析与阐释
时间性之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这是第三章的重点部分,而对“时间性”的阐释与分析,是这一节的重点部分。在分别对“将来”(来向自身,向自身来,先行于自身,此在借以在最本己的能在中来到自身的那个“来”),“曾在”(回来到,回到,已经在,此在以“我是所曾在”那样存在,才能以回来的方式在将来来到自己本身,此在本真地是将来而是曾在,曾在以某种方式源自将来),“当前”(让照面,寓于……存在,只有在当前化的意义上作为当前,决心才能是它所是的东西)作出分析之后,对于时间性有一个这样的定义: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1]444。也即是说,通过将来—曾在—当前这样的结构引出了时间性。同时,海德格尔也强调,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必须远离流俗的时间概念中的“将来”“曾是”“当前”。随着此在被规定为时间性,能够明确的是时间性绽露为本真的操心的意义,操心的结构的源始统一在于时间性。这也即是说操心的结构可被视作先行于自身的—(将来)已经在世的(曾在)—作为寓于(世内照面的存在者)(当前)的存在。这正是本节通过对源始时间性的分析,得出的第一个命题,即时间源始地作为时间性的到时存在;作为这种到时,时间使操心的结构之组建成为可能[1]450。紧接着,海德格尔提出将来、曾在、当前等现象是时间性的绽出,这是第二个命题,即时间在本质上是绽出的。接下来,通过在源始而本真的时间性的绽出的统一性中,将来拥有优先地位,源始而本真的时间性的首要现象是将来,得出第三个命题,即时间性源始地从将来到时。最后,通过摆明“时间的有终性”与“无终端的时间”可相对照,得出第四个命题,即源始的时间是有终的。
通过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五十四至六十五节内容的仔细研读,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华彩部分虽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但对其“良知”“决心”“时间性”等概念的阐述与分析方式的把握仍然是非常浅显的。德格尔哲学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这需要广泛阅读其著作,更需要加强对于德语的学习。抛开文中的具体内容,《此在与时间性》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以及写作方法,例如在操心与自身性这一节中,海德格尔的写作模式即是(AA B),以及在生存上的此在的本真整体能在即先行的决心这一节中,海德格尔利用“我想—我行—我断”的行文方式构筑其哲学概念世界。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4:147-450.
[2]徐涛.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时间性概念解析[D].湘潭:湘潭大学,2016:3-6.
[3]刘明峰.论海德格尔的时间性概念及其两种到时方式[D].重庆:四川师范大学,2017:19-29.
[4]赵敦华.解读《存在与时间》的现象学描述纲要[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6):48-56.
[5]张蕊.论《存在与时间》中时间的本质[J].山东社会科学,2016(1):36-37.
Thelearningnotesof"SEINUNDZEIT"
Analysisandinterpretationof"conscience""determination"and"timeliness"
YangJie
(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00,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Heidegger in "SEIN UND ZEIT" second "MIT dieser in der Zeit" of "conscience" and "determination" and "timeliness" as the main concept of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Heidegger's thought to make some part of understanding.While reading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s,he explores the whole writing mode of "SEIN UND ZEIT" from MIT dieser in der Zeit, and sums up the structure of Heidegger's "I think--I go--I break",and then goes deep into the philosophical world he created.
Keywords:Heidegger;Dasein;conscience;determination;worry;timeliness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73.2019.01.004
收稿日期:2018-03-26
作者简介:杨 洁(1994—),女,黑龙江鹤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责任编辑:周金华)
标签:海德格尔论文; 良知论文; 时间性论文; 操心论文; 本真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欧洲哲学论文; 欧洲各国哲学论文; 德国哲学论文; 《湘南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