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理论论文_万海远,孟凡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收入分配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配,收入分配,收入,理论,活劳动,物化劳动,马克思。

收入分配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万海远,孟凡强[1](2019)在《收入分配制度的重大理论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论述收入分配制度时,进一步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指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是(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9-11-25)

姚玉祥,吴普云[2](2019)在《中国城镇化的收入分配效应——理论与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界关于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基本上已经取得共识,然而关于城镇化如何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却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测算方法出发,构建了城镇化与社会收入分配两者关系的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城镇化与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城镇化在初期阶段会扩大收入分配不平等,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后期将有助于改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2015年以前显着恶化了收入分配状况,但从2015年开始则有助于缓和收入分配失衡。因此,中国现阶段应当持续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不断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容。(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家》期刊2019年09期)

吴志强[3](2019)在《公有经济收入分配理论中资本积累率的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有经济收入分配理论认为资本积累率会影响剩余生计比,从而影响收入差别。资本积累对收入差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运用投资法、财政收入法、收入差额法测算了我国资本积累率,发现我国资本积累率已经较高。与此同时,我国收入差别仍然偏高。为了不损害居民的获得感,可以在尽量不提高当前资本积累率的情况下,采取推进城镇化等方式缩小居民收入差别。(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9年13期)

李松龄[4](2019)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基于新时代收入分配原则的理论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物化劳动形式的资本剥削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在现代公司制的制度安排下,因为有条件建立劳动者持股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即马克思指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能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生产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等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所有制形式的变革,不能仅停留在公司制变革的层面上,应以建立劳动者持股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为目标。(本文来源于《湖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冯瑛[5](2019)在《基于马克思《资本论》收入分配理论谈我国民营经济收入分配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资本论》给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发展理论,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不断的延续和创新。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来研究分析民营经济收入分配问题,主要是应用《资本论》的劳动价值理论分析其分配领域诸多问题,最终掀开这些迷雾背后的真相,以期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困境中厘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营经济分配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给中国的发展指出方向点亮明灯。(本文来源于《《资本论》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王朝明,张海浪,王彦西[6](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践为收入分配理论的探索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伴随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筚路蓝缕、演进发展、勇于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来源于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阐述、学术观点、政策方案,反映了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按照历史分析与逻辑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收入分配理论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收入分配理论的突破、探新以及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叁个历史阶段来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予以展望。(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邓阳[7](2019)在《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适度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深刻理解把握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根源,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调节机制奠定基础。现有文献成果主要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计量模型验证影响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果较少。在广泛梳理国内外文献成果、回顾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演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探究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分析得出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农业与非农产业间的收入差距是形成这一差距的主要根源,并据此提出相关调节思路。(本文来源于《改革与战略》期刊2019年02期)

祁毓,杨春飞[8](2019)在《公共债务的收入分配效应: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日趋严峻的全球债务风险问题和收入不平等问题结合,有助于从经济社会多维视角理解公共债务的风险"内涵",深化和丰富收入不平等财政干预机制的"内容"。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公共债务影响收入不平等的可能机制,基于全球1980年至2017年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到了与研究假说一致的公共债务分配效应证据。研究发现,公共债务加剧了各国内部的收入不平等,选择多种公共债务指标和收入不平等指标得到的结论依然稳健,金融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债务影响收入不平等两个重要的传导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产生的收入差距抑制效应并不能扭转总体的收入差距扩大效应;公共债务的收入不平等效应在发达国家和高税制累进度国家会得到缓解,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结论的可靠性。管控公共债务的"社会风险"、缓解财政干预机制的分配扭曲效应,需要适当降低公共债务规模,规范公共债务用途、优化公共债务结构、提高公共债务的使用绩效,提高税制累进度,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借用还"机制,扩大公共债务的分享受益范围。(本文来源于《财政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陈宗胜,康健[9](2019)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葫芦型”格局的理论解释——基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结构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构建了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两期交迭模型,对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葫芦型"分布特征的形成进行了理论解释。在二元经济制度条件下,处于低收入主众数组的农村居民受到人力资本成本溢价和户籍制度引发的劳动力转移壁垒成本的影响,面临比城镇居民更为严格的收入积累机制、更高的人力资本投资门槛和中产阶层"陷阱"阈值,给其上升为中等收入群体造成了障碍;而处于中等收入次众数组的城镇居民,面临以上几个方面的约束更小,从而能够更快地晋升为中等收入群体。由此,主、次众数组在发展中逐步脱离,必然形成颇具中国特色的"葫芦型"分配格局。相对于"金字塔型"而言,"葫芦型"是一个进步,葫芦型的次众组可能是未来形成橄榄型的基本部分,但是目前距离"橄榄型"分配格局还较远,并且中长期停滞于葫芦型也不利于后者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动态》期刊2019年01期)

计弘宇[10](2018)在《马克思分配理论视域下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民生发展来说,分配是基础性的问题,公平合理的分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当前,收入差距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的分配现象,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基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结合国内实际收入和分配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均衡发展,全面走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12期)

收入分配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术界关于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基本上已经取得共识,然而关于城镇化如何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却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测算方法出发,构建了城镇化与社会收入分配两者关系的理论模型。理论分析表明,城镇化与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城镇化在初期阶段会扩大收入分配不平等,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后期将有助于改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在2015年以前显着恶化了收入分配状况,但从2015年开始则有助于缓和收入分配失衡。因此,中国现阶段应当持续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不断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收入分配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万海远,孟凡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大理论创新[N].中国经济时报.2019

[2].姚玉祥,吴普云.中国城镇化的收入分配效应——理论与经验证据[J].经济学家.2019

[3].吴志强.公有经济收入分配理论中资本积累率的测算[J].中国商论.2019

[4].李松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基于新时代收入分配原则的理论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9

[5].冯瑛.基于马克思《资本论》收入分配理论谈我国民营经济收入分配的问题[J].《资本论》研究.2019

[6].王朝明,张海浪,王彦西.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回顾与展望[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

[7].邓阳.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J].改革与战略.2019

[8].祁毓,杨春飞.公共债务的收入分配效应: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政研究.2019

[9].陈宗胜,康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葫芦型”格局的理论解释——基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结构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9

[10].计弘宇.马克思分配理论视域下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收入分配理论综述图年—2010年我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帕雷托曲线土地普遍自然增值的来源示意图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理论假说的基本架构

标签:;  ;  ;  ;  ;  ;  ;  

收入分配理论论文_万海远,孟凡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