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分子识别论文_李正义,陈远,来源,殷乐,孙小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手性分子识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手性,分子,环糊精,苯乙烯,诱导,荧光,氢键。

手性分子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义,陈远,来源,殷乐,孙小强[1](2015)在《杯[4]恶唑啉衍生物在手性分子识别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杯芳烃作为继冠醚和环糊精之后的第叁代超分子主体分子,具有良好的可修饰性和空腔可调节等特点,在其上沿和下沿可引入各种基团,能借助诸如氢键、静电作用、疏水作用以及π···π堆积等非共价键协同作来识别客体分子1。随着手性杯芳烃的发展,杯芳烃在手性分子识别领域的应用已日益广泛2。恶唑啉是一类重要的手性配体,它在不对称催化反应3和分子识别等研究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4。本文设计将手性恶唑啉功能团引入杯[4]芳烃的上沿获得了手性的杯[4]恶唑啉衍生物,测试并优化了其在酸性条件下对R/S-苯乙胺盐酸盐的手性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该主体分子对R-苯乙胺盐酸盐的识别能力是S-苯乙胺盐酸盐的59倍,体现了较强的手性识别性能。提出可能的识别机理:酸先通过氢键作用将两个恶唑啉功能基拉近,主体分子识别性能打开,然后质子化的铵离子受到杯芳烃空腔的阳离子-π作用与氢质子发生了一个客体交换,与恶唑啉上的N形成氢键,同时客体的苯环与恶唑啉中的苯环之间存在强的π-π作用,通过恶唑啉的手性诱导形成选择性的手性识别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1-06)

王进华,朱志华,郑炎松[2](2014)在《基于氢键和大环化合物的聚集诱导荧光手性分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集诱导荧光是近年来发现的在聚集状态下具有强荧光的现象,利用聚集诱导荧光可以实现高灵敏性,高选择性的荧光探针分子设计。手性识别对于手性化合物的分析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广泛采用的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分离的方法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手性荧光探针分子实现可视化、无需复杂仪器的现场分析和检测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我们通过设计合成了不同类型的聚集诱导荧光手性探针分子,已经实现了对不同底物(如手性胺,手性酸等)的手性分析。但是,之前报道的手性探针分子的主要依赖于静电力和酸碱相互作用,并且是开链化合物,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里,通过设计合成了新的聚集诱导荧光手性探针分子,探索了以氢键这种弱相互作用来实现聚集诱导荧光手性识别。同时,还设计了大环类探针分子,也探索了其手性识别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6)

王进华,宋松,朱志华,冯海涛,郑炎松[3](2014)在《四苯乙烯手性脲的合成及聚集诱导荧光手性分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聚集诱导荧光进行手性识别可以实现传统荧光手性识别所难以达到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但是要实现对不同类型的底物(如手性胺类、手性酸类、手性醇类等)进行识别就需要针对底物的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荧光探针分子。而具有对不同类型的底物具有光谱性识别的主体荧光探针将大大减少设计和合成新的荧光探针分子的必要,但是,目前而言,设计该类手性荧光探针分子仍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因此,我们设计合成了四苯乙烯手性脲化合物(RR/SS-U1),并发现该化合物对不同类型的手性底物(如手性酸、手性胺、手性醇以及氨基酸)均具有优异的手性荧光识别性能(如fig 1),这较以往报道的荧光手性识别分子具有明显的优势及更为广谱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期刊2014-08-04)

靳清贤,李晶,方少明,刘鸣华[4](2014)在《希夫碱-谷氨酰胺类小分子凝胶:金属配位自组装及手性分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凝胶(supramolecular gels)是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分子量的有机小分子在溶剂(有机溶剂、水、离子液等)中,在一定条件下(如:加热、冷却、超声或其他外力)形成的具有粘弹性的半固态半液态、能够自支持的软物质,微观上呈有序分子排列的组装体(纳米带、线、棒、纤(本文来源于《河南省化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11)

靳清贤,李晶,李孝刚,张莉,方少明[5](2014)在《超分子凝胶的手性功能应用:手性分子识别与不对称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凝胶通过形成叁维空间网络结构将溶剂液体相固定化,是一类重要的软物质材料。由于超分子凝胶能快速形成,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结构均一、可调,且可大规模制备,因此成为超分子化学、纳米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并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功能研究和应用拓展,如在材料模板、光电开关、药物释放、分子识别和超分子催化等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报道。由于超分子凝胶具有固-液相可逆转变、可控组装等特性,成为了超分子手性和分子手性研究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超分子凝胶在超分子手性催化、手性分子识别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为超分子凝胶功能应用开辟了新的空间,为手性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4年06期)

林纯,章伟光,范军,郑盛润,殷霞[6](2014)在《手性分子识别与分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色谱法和石英晶体微天平传感器技术在手性识别研究的新进展,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重点介绍了施陶丁格反应和点击化学反应在制备新型的脲键环糊精手性固定相和多糖手性固定相方面的应用现状,探讨手性分子与手性固定相间识别机理;对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在手性分子识别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许瑞林[7](2013)在《金属表面上手性分子的识别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光学材料对非线性光学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二维表面手性的构筑及其识别机制的研究则可以推动手性光学材料的发展。本文主要着眼于对手性识别机制的探究。利用分子束沉积技术将酞菁(Phthalocyanine,Pc)分子沉积在铜(100)表面,通过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在室温下观察到酞菁分子的手性吸附结构: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分析证实了该手性为非对称电荷转移导致的电子态手性。在室温下跟踪了手性酞菁分子在针尖作用下的动态识别过程;结合DFT及相关理论分析揭示了手性识别遵循‘'lock and key"的规律——范德华力在这一手性识别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另一方面,通过热驱动使得手性酞菁分子间发生了组装,利用STM长时间的追踪和研究则证实了特殊的化学键合作用驱动了手性酞菁分子最终识别成稳定的聚合物。(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3-05-28)

任艳芳[8](2012)在《基于β-环糊精叁元体系的手性分子识别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章:首先简述了环糊精,环糊精包结物以及环糊精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分子手性识别的机理以及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性选择剂的发展情况,最后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室温下,在溴代环己烷存在(BrCH)时,普萘洛尔对映体在非除氧的β-环糊精(β-CD)体系中,可以被诱导产生强而稳定的室温磷光信号。实验中对溶液的pH值、β-CD的浓度以及BrCH的浓度对普萘洛尔磷光强度的影响做了详细的研究。时间分辨磷光光谱实验表明R,S-普萘洛尔的磷光寿命衰减曲线呈现出双指数衰减模式。其中,R-普萘洛尔的磷光寿命分别为τ1=19.75±1.42和τ2=1.78±0.09ms,S-普萘洛尔的磷光寿命分别为τ1=14.14±1.36和τ2=1.34±0.07ms,二者的寿命差异(Δτ)为Δτl=5.61和Δτ2=0.44ms,相对磷光寿命差异(Δτ/τ)分别为33.10%和28.20%。这表明β-CD/BrCH体系中可以实现对普萘洛尔对映异构体的手性识别。此外,通过’HNMR、2D NMR实验对普萘洛尔对映体与p-CD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证明了由于R,S-普萘洛尔的立体构型的不同导致它们与p-CD作用方式的不同从而实现分子手性识别功能。最后,在分子水平上利用分子模拟技术对普萘洛尔对映体的手性识别过程进行计算,其模拟结果与磷光实验结果一致。第叁章:以R,S-普萘洛尔对映异构体为手性客体分子,利用荧光光谱法详细考察了各种不同小分子直链及支链醇对R,S-普萘洛尔/β-CD的手性包合过程的影响,实验表明:第叁组分小分子醇的存在对R,S-普萘洛尔/β-CD超分子包合物的包合常数以及荧光猝灭常数均有显着的影响,这说明醇作为第叁客体分子可显着影响环糊精对普萘洛尔异构体包合物的手性选择性,添加醇影响顺序为:异丁醇>异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异戊醇>环己醇>正丙醇。另外,β-CD和醇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解释了二者作用的本质。第四章:利用稳态荧光光谱法研究了6种不同小分子醇与R,S-萘普生/β-CD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醇的影响顺序为:正丁醇>异戊醇>正戊醇>正丙醇>异丁醇>异丙醇。在此基础上,采用p-环糊精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于正相C18硅胶柱上建立了萘普生对映异构体的高效液相色谱拆分方法,并研究了不同小分子醇对其拆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醇作为第叁客体分子明显地影响着环糊精对萘普生对映体的手性包合以及分离度,其中,醇与β-CD端羟基间的氢键作用是导致这些效应的本质原因。(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2-06-01)

郭志峰,李芬芳,邢健敏[9](2011)在《醇/盐双水相体系中α-环己基扁桃酸手性分子的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含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手性识别剂的醇/盐双水相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性识别萃取体系,研究了α-环己基扁桃酸(CHMA)对映体在其中的手性识别行为.考察了HP-β-CD浓度、CHMA浓度、乙醇和硫酸铵质量分数、体系温度和pH值等因素对CHMA对映体分配比(D)和分离因子(α)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手性识别剂HP-β-CD的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对CHMA对映体具有很强的手性识别能力;体系中HP-β-CD浓度、乙醇质量分数、温度和pH值等因素对对映体的分离度影响较大;在体系温度为40℃、pH值为2、乙醇质量分数为30%、硫酸铵质量分数为15%、HP-β-CD的浓度为50 g/L及CHMA浓度为0.5 mmol/L时,手性识别分离效果最佳,分离因子α达到1.86.(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刘燕,刘泰峰,宣为民,崔勇[10](2010)在《手性分子笼的非对映选择性组装及手性识别和分离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尺寸分子笼的自组装一直是化学和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刚性、高定向性的多齿配体与配位不饱和的金属化合物连结可以得到各式各样高对称性的笼状和囊状化合物,比如八面体构型的金属中心与具有二次或叁次对称性的儿茶酚酰胺或β-二酮配体组装可以得到M_xL_y型笼状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10-15)

手性分子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集诱导荧光是近年来发现的在聚集状态下具有强荧光的现象,利用聚集诱导荧光可以实现高灵敏性,高选择性的荧光探针分子设计。手性识别对于手性化合物的分析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广泛采用的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分离的方法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手性荧光探针分子实现可视化、无需复杂仪器的现场分析和检测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我们通过设计合成了不同类型的聚集诱导荧光手性探针分子,已经实现了对不同底物(如手性胺,手性酸等)的手性分析。但是,之前报道的手性探针分子的主要依赖于静电力和酸碱相互作用,并且是开链化合物,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里,通过设计合成了新的聚集诱导荧光手性探针分子,探索了以氢键这种弱相互作用来实现聚集诱导荧光手性识别。同时,还设计了大环类探针分子,也探索了其手性识别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手性分子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1].李正义,陈远,来源,殷乐,孙小强.杯[4]恶唑啉衍生物在手性分子识别中的应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2].王进华,朱志华,郑炎松.基于氢键和大环化合物的聚集诱导荧光手性分子识别[C].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3].王进华,宋松,朱志华,冯海涛,郑炎松.四苯乙烯手性脲的合成及聚集诱导荧光手性分子识别[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2014

[4].靳清贤,李晶,方少明,刘鸣华.希夫碱-谷氨酰胺类小分子凝胶:金属配位自组装及手性分子识别[C].河南省化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5].靳清贤,李晶,李孝刚,张莉,方少明.超分子凝胶的手性功能应用:手性分子识别与不对称催化[J].化学进展.2014

[6].林纯,章伟光,范军,郑盛润,殷霞.手性分子识别与分离研究进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7].许瑞林.金属表面上手性分子的识别过程[D].南昌大学.2013

[8].任艳芳.基于β-环糊精叁元体系的手性分子识别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2

[9].郭志峰,李芬芳,邢健敏.醇/盐双水相体系中α-环己基扁桃酸手性分子的识别[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

[10].刘燕,刘泰峰,宣为民,崔勇.手性分子笼的非对映选择性组装及手性识别和分离性能[C].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0

论文知识图

双卟啉24与单胺的手性识别四-(4-N-甲基-吡啶基)卟啉与DNA诱...(+)/(-)氨基酸结构示意图环已基乙胺与八乙基锌卟啉双卟啉...课题组镊子状双卟啉化合物...一20Au基质表面修饰单手性分子识别

标签:;  ;  ;  ;  ;  ;  ;  

手性分子识别论文_李正义,陈远,来源,殷乐,孙小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